在鄉村振興、文旅融合大時代背景下,文創成為連接文化和旅遊的橋梁。特別是對於鄉村,文創正以一種新的文化生產方式挽救日漸消散的鄉村文明,並且通過與旅遊要素的結合為鄉村旅遊賦能,提升鄉村軟實力。
鄉村文創路徑
實際上,文創離不開「文化、創意、產業」三個相互關聯的概念。文化和創意本身不能直接產生價值,需要產業手段完成價值轉化。每個鄉村文創產業的發展路徑和實踐模式是各自不同的,其不單單需要文化資源基底環境,還需要摸準鄉村文化脈搏,找準特色鄉土文化,尋求產業突破口,提高鄉村識別度。其次針對文創品牌,營銷手段也至關重要,需要運用年輕化方式推廣,以各種方式渠道製造熱點,提高關注度,自發形成口碑傳播,擴大影響力。最後,還離不開來自政府的扶持政策。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文創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更好的與旅遊要素有機結合。
發展模式
目前我國文化創意產業在農村發展模式主要包括三種。資金推動模式:根據當地資源優勢,企業通過與地方政府合作進行項目投資,帶動產業發展,提升產業整體價值。如橫店小鎮。政府主導模式:由政府主導建設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然後以招商投資方式吸引企業,進而帶動產業發展。如延安安塞。資源轉化模式:通過市場分析,依託本地資源稟賦,整合農村文化資源,再通過產業手段來實現經濟效益。如山東省楊家埠村。
政策梳理
近些年來,對於文創產業的發展,國家利好政策持續推出,特別是2019年提出的「全面深化農村改革,激發鄉村發展活力」,使得鄉村文創迎來更多發展機遇。
2016年文化部、發改委發布《關於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若干意見》提出了提升文化創意產品開發水平,完善文化創意產品營銷體系,加強文化創意品牌建設保護,促進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跨界融合。並且提出了加大中央和地方各級財政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工作的支持力度。
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提出鼓勵發展對外文化貿易,讓更多體現中華文化特色、具有較強競爭力的文創文化產品走向國際市場。
2018年文化部發布《文化部「十三五」時期文化科技創新規劃》提出,以數位技術、網絡信息技術、智能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融合滲透到文化產品創作、生產的各個層面和關鍵環節,使得文化創意產業創新累積效應日益突顯。
2019年,在《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涉及農村文化建設和文旅發展中多次提及「文化文創」。並且在6月份《文化產業促進法(草案徵求意見稿)》中提出制定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專項規劃,發布文化產業發展指導目錄,促進文化產業結構調整和布局優化。
案例借鑑
「吃」——臺灣食養山房
食養山房位於新北市汐止區,佔地約1000平米,依山而建,距離臺北車程2小時,既是茶室,也是餐廳。
食養山房最初1995年在臺北縣新店市成立,後又因為人氣太好導致人流量太大等原因幾經搬遷,2009年正式搬遷到汐止,並正式開放對外用餐營業。
作為一家私人宅院式的禪味養生餐廳,在這裡用餐沒有菜單,不提供點菜。菜品取決於這裡的主人林炳輝因季節或心境轉換而變化。包括春季的鮮筍,夏季的菱角、雞頭米,冬季的白薯等。每道菜之間有果汁或果醋幫助消化。
「住」——臺灣卓也小屋
民宿位於苗慄130縣道上,曾在臺灣一萬多家民宿中排到第二名。與傳統的民宿功能不同,卓也小屋將旅遊要素中的吃、住、遊、購、娛都進行了很好的呈現,提倡創意科學的農村生態理念,保持著臺灣早期的生活方式。
民宿完整的展現了鄉下農村的生活風情,餐飲以素食養生為主調,都是民宿主人自己種植的蔬菜。內部住宿的布局也遵循溫暖精緻格調,包括小屋天花板、桌椅套等都是用手染布打造,餐廳以木板、竹條搭建編成。可以讓遊客感受濃鬱的臺灣風土氣息,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藍染DIY是小屋最大的亮點,從染色植物(如大菁)的種植、採摘到藍染作品製作在這裡都可以完成。並且整個過程通過原始的手法製作,需要經過20多次的染色曝曬循環。遊客通過運用天然植物染料,自己動手染色簡單衣物、伴手禮等,使得整個民宿更具有文化特色,小屋通過文創形式不斷提升服務,增強競爭優勢。
「行」——溧陽1號公路
溧陽1號公路為江蘇省首批旅遊風景道,全長365公裡,道路以創意的方式將沿線62個美麗鄉村連接起來,是地方特色文化旅遊體驗之路。
公路結合環境、景區和人文等因地制宜創建,以紅黃藍三種主色調,沿線布局有特色民宿、文化茶社等展示溧陽厚重文化底蘊。包括史前文化、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等,並且擁有傳承弘揚紅色文化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通過綠雕小品、石壁文化牆等形式展現文化基因,能夠讓遊客在領略鄉村美景的同時,增添不同的文化旅遊體驗。
「遊」——麗江古堰畫鄉街區
街區位於浙江省麗水市碧湖鎮和大港頭鎮境內,具有1500多年歷史,文化積澱深厚。其中千年古鎮、千年古碑刻群等是古堰畫鄉文化特色。
整個街區定位「旅遊+藝術+創作」發展思路,依託甌江風景、港埠集鎮為基礎,以文創為特色,充分弘揚本土的「巴比松畫派」,打造行畫生產基地、美術寫生基地和油畫創作基地,每年會有20多萬人次前來寫生。並且通過對本地農耕水利文化的挖掘,發揚油畫培訓、創作、銷售、展覽等藝術產業,打造文創產品生產銷售的全產業鏈。並且內部還涵蓋有油畫衍生的音樂、攝影等文化藝術。遊客可以在此沿著江邊欣賞風景,參加鄉村音樂節、攝影節、油畫拍賣等藝術活動,也可以欣賞畫家特色作品,自己動手參與其中進行油畫創作。
「購」——臺灣掌聲穀粒
品牌源於臺灣南投縣鹿谷鄉,創立於2006年。其以農產品大米為核心,依託文創力量,從而達到傳統農業的文化再生,實現文創提升產業價值,成為臺灣第一農產品文創品牌。
其不單單是包裝稻米的售賣,還包括圍繞稻米形成的一系列延展品,包括梨山茶、東方美人茶等茶產品,山茶蜜、月桂蜜等蜂蜜產品,鳳梨汁、梅酒等酒產品以及掌生碗、掌小袋等手工藝產品。
並且商品很注重外部的創意設計,以精細化、特色化包裝打動人心。如外部採用古樸牛皮紙、花布、作業紙等包裝,再用紙藤綁緊扎牢,並且用書法手寫產地、講述農作物的故事,賦予農產品生命力,充分展現傳統文化美學,容易拉近與消費者距離。也正如品牌創建者所說的那樣,「我們穿上了農業的靈魂,領悟文化創意的生命」 。
「娛」——莫幹山庾村1932文創園
文創園位於浙江省莫幹山腳下,佔地面積2.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萬平方米。其通過文化展示、創意集市、藝術酒店等多種業態形式,以文化創意方式促進農產品文化提升,是中國首個鄉村文創園。
園區是以前廢舊蠶種場改造而成,利用竹棚把所有活動空地串聯起來,並且通過打造魔術劇場、主題餐廳、民宿學院、文化藝術展廳等將文化旅遊有機結合。內部涵蓋各種遊樂項目。遊客可以在窯燒麵包坊中觀看烘焙師烤制的各類烘焙佳點;在以自行車各部件作為主題裝飾元素的饗餐廳中欣賞臺灣設計師的廚藝;可以在求田問蒔創意郵局中將植物整體打包郵寄;也可以在庾村布鞋店裡帶走一雙手工布鞋;孩子們則可以在運用老舊工廠材料,木匠純手工打造而成的蠶寶寶樂園盡情遊玩。整個園區通過文化創意的形式,讓遊客在這裡找到情感的共鳴。
小結
實際上,目前農村文創產業發展還處於初級階段,仍舊存在產業結構雷同、思路單一、特色不鮮明等問題。因此需要根據資源稟賦差異,梳理清楚當地產業發展路徑,推動鄉村旅遊資源整合,進而促進文化創意與旅遊融合。並且要注重旅遊體驗品質,學習成功地區經驗。只有這樣,才能因地制宜的找出自身恰當的發展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