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靈魂固然可愛
好看的皮囊人見人愛
在這個看「臉」的時代
想吸引眼球
果然得拼顏值
因為好看
別人才會多看你一眼
然後
才會開始所謂的「故事」
文創產業,這幾年呼聲逐漸增強——文化創意產業作為一種經濟、文化、技術等相互融合的產物,具有高度的融合性、較強的滲透性和輻射力。文化創意的運用,予以旅遊產品新的生命力。
在傳統鄉村旅遊中,鄉村特色農產品是構成旅遊吸引力的重要元素,鄉村旅遊產品更應緊跟時代遊客的需求,進行不斷的升級,釋放出新的生命力。
綠維文旅鄉村振興規劃設計研究院梳理農產品文創項目,展示具有代表性案例,為您解讀鄉村文創產品如何做。
一
鄉村農產品的重要意義
鄉村農產品是鄉村旅遊高品質展現
傳統鄉村農產品存在的包裝簡陋、衛生狀況、保質期限等問題,成為拉低鄉村旅遊品質的致命要素。隨著鄉村旅遊的不斷升級,鄉村農產品也應與高品質生活、健康生活理念結合,為遊客營造難忘的鄉村之旅。
鄉村農產品是鄉村旅遊新形象代表
鄉村農產品貫穿於鄉村旅遊的各個環節,餐飲、購物甚至裝飾品,都離不開鄉村農產品,加之鄉村農產品是可帶走的商品,承載了鄉村旅遊記憶及鄉村品牌形象。因此,鄉村旅遊農產品的升級對於提升鄉村旅遊形象至關重要。
二
鄉村旅遊農產品升級理念
創意導入農產品,基礎是農業和農產品,核心是創意附加,即在產前、產中和產後諸環節,將農產品與多種創意相結合,以突出創新形成產品美學價值,產生更高附加值,有效增加農民收入,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提高農產品競爭性,進而實現對鄉村旅遊發展的推動。
根據農產品的產生過程,將創意分別導入「種植、加工、包裝、營銷」四個環節,實現農產品升級,進而實現鄉村旅遊的提檔升級。
三
創意文創農產品
種植過程創意升級—— 農產品長成藝術品
是指非傳統自然農耕種植生產方式,人為地對農作物的生長進行約束控制,將科技理念(如捆綁、嫁接)、藝術設施應用於農業生產之中,在隔離農藥等外界不利環境影響的基礎上,構建奇特的藝術農產品。代表性農產品:韓國「酒瓶梨」、大興「玻璃瓜」。
韓國「酒瓶梨」:酒瓶裡不僅有酒,還能有梨
梨樹花期結束10天後,將細瓶頸的大肚酒瓶,套在梨上。梨採摘後,往瓶內灌裝上好的韓國清酒,浸泡90天後就生產出「酒瓶梨」。由於密封程度好,其成熟期一般比普通梨要提前5天。而且,由於從剛「出生」開始就「躲」進了瓶子裡,完全隔斷了農藥及外部不利環境的影響,經有關部門檢測,「酒瓶梨」的農藥殘留量為零。由於「酒瓶梨」的獨特種植創意,已經作為韓國農產品代表參展多個國家的「食博會」。
大興「玻璃西瓜」:一個「玻璃瓜」即是一個「藝術珍品」
大興區玻璃西瓜工藝品榮獲全國休閒農業創意精品大賽產品創意金獎。當西瓜還是「嬰兒」時,將它塞進一個大的圓形有機玻璃罩內,等西瓜長到和玻璃罩一樣大時,灌入特製的保鮮液,再封住罩口。這樣西瓜會處於「休眠」狀態,永遠不會腐爛,成為可供長期觀賞的藝術品。
加工過程創意升級——「心靈手巧」,小玩意農藝作物造!
是指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對農產品本身及農產品秸稈等廢棄物進行的創意提升,通過藝術植入、功能創新、工藝改進等手段,實現農作物使用功能的提升及藝術功能的提升。代表性農產品:麥稈椅凳、彩繪柚畫等。
麥稈椅凳:不再一燒了之,麥稈成椅凳,休息有用處
收完麥子之後麥稈一直作為廢棄物,或當柴火或焚燒,也造成了空氣汙染。臺灣設計師徐景亭和蕭永明則利用這些廢棄的麥稈,製作成牢固的椅凳。首先是將麥稈捆成一個支柱,然後再利用掉落的麥子灌入樹脂凝固成形,使得農業廢棄物搖身一變為家居藝術品。
彩繪柚畫:水果也要穿新衣,彩繪後的水果可以賣出高價錢
臺中賣柚子的小盤商鄧升文對繪畫很有熱情,由於柚子進貨之後需要時間催熟,他突發奇想將要賣的柚子表皮上畫上可愛的圖案, 由於柚子表皮含油且凹凸不平,鄧升文用少許的白膠進行填充,只花20分鐘就可以完成一隻彩繪柚子,大受顧客歡迎,中秋節期間,鄧升文彩繪的文旦柚被預訂了500多顆。
把大米賣到誠品書店
1公斤200元,成臺灣文創典範!
2006年程昀儀創辦了掌生穀粒,將農作物的定位不再是生活消耗品,而是一份謝天謝地的產物,讓農人看到他們所生產的農作物是有價值的,他們的職業是值得尊重和驕傲的。
就這樣,程昀儀用了12年的時間來「販賣臺灣生活風格」,衝擊了大眾對大米的認識。憑藉品牌故事和包裝外形,及對米食的深入了解,掌生穀粒成為各種米的代言人,將臺灣米上升到了另一個品味。
❖掌生穀粒是農民的出版社
掌生穀粒說,他們只是農民的出版社,農民負責耕耘與收成,相當於作者,而他們負責編輯、包裝、發行和印務。在經營中,掌生穀粒處處表現出對農民的的敬佩。
他們打破了傳統品牌用大量採購來壓低農家的價格和利潤的行規,而是請農家自行開出米價,從不議價,回歸到「掌生穀粒」的初衷——讓農家優先獲利。同時,掌生穀粒也很有誠意地帶動這些農家,將自己所知毫無保留地與農家分享,如何種出更好的品種,讓他們的產品有所提升,能賣上更好的價錢。掌生穀粒告訴農戶:「有機的栽作不是叉著腰站在田邊指責你做的不好,而是伴隨,出現困難一起承擔。」
❖用包裝表達對農人的敬畏
掌生穀粒產品的包裝是它很大的一個亮點。用牛皮紙製成傳統口袋狀外形,搭配上紙藤封口手柄,再配上白色棉紙以及傳統書法文字撰寫,十分古樸自然,與產品禮物化的定位完美結合。這個設計榮獲了2010年臺灣文創精品金獎、2011年德國紅點設計大獎等眾多獎項。
一個個儀式般虔誠的動作,不僅讓顧客嘗到了原汁原味的農產品,而且還為了讓農人的汗水、大地的風雨,能真實地傳遞給每一個收到農產品的顧客。
❖用文案訴說農作物的故事
不知大家是否有種共鳴,有時候喜歡的情緒沒來由,你還沒來得及思考個所以然,當下的那一剎那,內心已心生了歡喜之情,許多人對掌生穀粒的喜愛便是如此。
在程昀儀資深廣告人與丈夫攝影師的完美配合下,質樸入心的文案,透過鏡頭記錄一張張真實的記錄,飽含了對自然和生活認知,感恩自然的恩惠與萬物的生機。
「種下糧食的種粒,靜待天地共好的和鳴。比結果更重要的是,友善土地伴隨的過程。」
好顏值本身就是購買力。精緻有創意的包裝設計能給產品帶來更多的附加價值,比如掌生穀粒的包裝會選用牛皮紙搭配紙藤、綿紙加以樸實的書法,賦予其更高的文化價值。賣產品更要賣文化。賦予農產品一些故事和文化內涵,增加其歷史厚重感,也是重要營銷的策略之一。每一種農產品都應該視為地方珍寶,值得重新帶回我們的現代生活,所以農產品的文創化不應該僅僅是賣產品而是賣產品背後的故事,販賣鄉村更健康、更質樸、更溫暖的生活方式。持續性品牌運營。每種成功的農產品文創案例的背後,都有核心的品牌在支撐,品牌就是一種無形資產,實體的農產品需要品牌的貫徹,才能在消費者心中紮根!
鄉村的文創開發需要以農產品為原點,以創意為核心,藉助文創力量,實現文創轉型,有效連結各層次的產業,才能形成產業整合聯動的品牌體系,從而整合提升整個產業價值。
來源:鄉村振興
原標題:《顏值就是生產力 看農產品文創振興之路》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