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者不必是饕餮客,而製造美食者,必定閱過人間百味,又能返璞歸真,回到食物本身。
哈嘍,大家好,我是愛囉嗦的厲大叔,今天是大年初二了,大年初二也是正月初二,是我國傳統的「迎婿日」,可能大家說了,「迎婿日」是個什麼日子?其實「迎婿日」來源於民間的一種說法「一個女婿半個兒」,正月初二這天,出嫁的女兒都要帶著丈夫,孩子回娘家拜年,丈母娘要在家迎接女婿一家的到來,所以這一天又稱「迎婿日」。
正月初二又是北方祭財神的日子,這一天不論是商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把除夕夜迎接來的財神祭祀一番,在中午午餐的時候,大家都要吃「元寶湯」,也就是我們常見的餛飩了,因餛飩包的形似元寶,所以又稱「元寶湯」。在老北京,正月初二祭財神是很講究的,各大商號都會準備「五大供」,就是要供奉整雞,整鴨,整羊,整豬,還有鮮紅的大鯉魚,用以企望新年發大財的意思。
那麼除了這些,大年初二除了上述兩個習俗以外還有什麼傳統習俗呢?其實大年初二的很多習俗都與美食有關,下面我們就來盤點一下各地大年初二的美食習俗吧。
「初一餃子初二面」這句諺語中說明了正月初二吃麵條的習俗,這裡所說的面在老的傳統中是用初一的餃子面來製作的,而且必須是冷湯麵,就是下好的麵條在冷水中過水浸泡,然後配上澆頭做成冷麵食用,但是冷麵在冬季的北方食用確實有些太涼了,所以現在一般都是下一碗熱湯麵來代替了。
正月初二「吃餌塊」是我國雲南省的傳統,「餌塊」這道美食是雲南的特色美食,餌塊是用大米經過淘洗,浸泡,蒸煮之後再搗碎,揉製成各種形狀的一種美食,一般有絲,片,塊三種形狀,「米飯餅子燒餌塊」說的就是這種美食,也是雲南十八怪之一。
正月初二吃發糕,發糕是一種以糯米製作成的美食,廣泛的分布於我國的各個地方,開年祭祖吃發糕也是我國民間的一種傳統,發糕作為祭祖的一道祭品,寓意:「新年財旺福旺」,也有「步步高升」的意思,所以在用發糕祭拜完祖先以後,大家都會將發糕分發食用,沾沾祖先庇佑的福氣。
正月初二是吃開年飯的日子,大家的家鄉都有哪些習俗及美食?歡迎大家在留言區給大叔留言,跟大叔一起分享,交流吧。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