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餃子初二面」,大年初二回娘家,您的家鄉有這些習俗嗎?

2020-12-21 厲大叔的美食日記

美食者不必是饕餮客,而製造美食者,必定閱過人間百味,又能返璞歸真,回到食物本身。

哈嘍,大家好,我是愛囉嗦的厲大叔,今天是大年初二了,大年初二也是正月初二,是我國傳統的「迎婿日」,可能大家說了,「迎婿日」是個什麼日子?其實「迎婿日」來源於民間的一種說法「一個女婿半個兒」,正月初二這天,出嫁的女兒都要帶著丈夫,孩子回娘家拜年,丈母娘要在家迎接女婿一家的到來,所以這一天又稱「迎婿日」。

正月初二又是北方祭財神的日子,這一天不論是商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把除夕夜迎接來的財神祭祀一番,在中午午餐的時候,大家都要吃「元寶湯」,也就是我們常見的餛飩了,因餛飩包的形似元寶,所以又稱「元寶湯」。在老北京,正月初二祭財神是很講究的,各大商號都會準備「五大供」,就是要供奉整雞,整鴨,整羊,整豬,還有鮮紅的大鯉魚,用以企望新年發大財的意思。

那麼除了這些,大年初二除了上述兩個習俗以外還有什麼傳統習俗呢?其實大年初二的很多習俗都與美食有關,下面我們就來盤點一下各地大年初二的美食習俗吧。

「初一餃子初二面」這句諺語中說明了正月初二吃麵條的習俗,這裡所說的面在老的傳統中是用初一的餃子面來製作的,而且必須是冷湯麵,就是下好的麵條在冷水中過水浸泡,然後配上澆頭做成冷麵食用,但是冷麵在冬季的北方食用確實有些太涼了,所以現在一般都是下一碗熱湯麵來代替了。

正月初二「吃餌塊」是我國雲南省的傳統,「餌塊」這道美食是雲南的特色美食,餌塊是用大米經過淘洗,浸泡,蒸煮之後再搗碎,揉製成各種形狀的一種美食,一般有絲,片,塊三種形狀,「米飯餅子燒餌塊」說的就是這種美食,也是雲南十八怪之一。

正月初二吃發糕,發糕是一種以糯米製作成的美食,廣泛的分布於我國的各個地方,開年祭祖吃發糕也是我國民間的一種傳統,發糕作為祭祖的一道祭品,寓意:「新年財旺福旺」,也有「步步高升」的意思,所以在用發糕祭拜完祖先以後,大家都會將發糕分發食用,沾沾祖先庇佑的福氣。

正月初二是吃開年飯的日子,大家的家鄉都有哪些習俗及美食?歡迎大家在留言區給大叔留言,跟大叔一起分享,交流吧。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大年初二為什麼要回娘家?原來是這樣……
    大年初二 大年初二這一天中國各地漢族同胞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回家時要攜帶禮品,名為帶手或伴手,這是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你知道大年初二為什麼要回娘家嗎?大年初二習俗有哪些? 大年初二回娘家的習俗,提供了一個聚會的機會,讓許久未見的姊妹們,得以敘敘舊、話話家常。 這一天有個重要風俗就是「回娘家」,傳統節日習俗正月初二已婚婦女轉妹家「(回娘家)」,新姑丈(女婿)要「上門」。回娘家的婦女,都要攜帶雞、娘酒等禮物。
  • 春節大年初二回娘家?大年初二各地習俗及禁忌盤點
    大年初二即正月初二,春節的第二天,這一天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其實,除此之外,大年初二習俗還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習俗。大年初二各地習俗及禁忌盤點:習俗一:回娘家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兒會帶著丈夫及兒女回娘家拜年。
  • 大年初二丨吃麵 祭財神 回娘家
    鮁天下新年特別策劃——《營口年俗》,今日話題:吃麵 祭財神 回娘家大年初二習俗民間諺語說:初一餃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轉,初四烙餅炒雞蛋炒,初五捏上小人嘴,初七人日吃壽麵。所以,大年初二是要吃麵的,有的地方把這種說法解釋為迎女兒回門。初二面, 初二的面講究也不少。據說,初二的面要用初一的餃子面來做,而且這面須為冷湯。
  • 大年初二禁忌多,流傳至今的三大習俗,有一習俗卻讓窮人很惱火!
    大年初二禁忌多,流傳至今的三大習俗,有一習俗卻讓窮人很惱火!新年的鐘聲漸行漸遠,煙花爆竹還在腦海中閃爍,大紅燈籠隨風起舞,過年的熱鬧氣息依然濃厚!中華民族關於過年的風俗源遠流長,特別是過年期間的每一天都有很多禁忌和規矩。大年初二就要到了,你知道有哪些不可不知的習俗嗎?這其中有一個習俗讓窮人很惱火,你知道嗎?習俗一:回娘家。
  • 2020年大年初二回娘家,這些「新習俗」要知道
    今天開始走親了,有沒有人不走親,現在可能好多人都有這種焦慮把?明天是大年初二,按照中國春節的習俗,這一天中國各地漢族同胞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手提禮品,給嶽父嶽母拜年。小編的家鄉在北方,我們一般把初二叫「姑爺日」,還是比較重要的。
  • 為什麼農村過初二,嫁出去的女兒要回娘家,不可以是初一嗎?
    對我們中國人來說,過年意味著團圓,許久不見的親友要見個面,家中老小也都會儘量團聚在一起。除夕夜一家守著年夜飯看春晚其樂融融。從年三十到大年初六,不同的地方都有不同的習俗和講究,比如嫁出去的女兒,年初二回娘家這個習俗就由來已久。
  • 春節習俗:為何出嫁女兒要在正月初二回娘家,初一、初三不行嗎?
    從此之後,紅綢和鞭炮都成為了過年的一個重要的標誌,其實不僅如此,過年還有很多不一樣的習俗……二、大年三十走親訪友就是過年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習俗,而年後每一個走親訪友的日子都有特定的對象。比如,初二這一天,就是嫁出去的女兒回娘家的日子。
  • 初一餃子,初二面,春節回娘家要吃麵條是個什麼講究?
    春節期間的民俗很多,飲食方面的習俗各地更是各不相同。北方大部分地方,大年初一早上必須吃肉餃子,而天津等地方要吃「津味素」餃子,南方一些地方春節要吃湯圓,寓意一年團圓美滿,還有吃年糕的,喝雞湯的,但流傳最廣的,還是「初一餃子,初二面」的習俗了。
  • 正月初二有啥講究?出嫁的女兒為什麼大年初二回娘家?
    春節是我國最隆重最喜慶的節日,年俗多姿多彩,每一天都有著不同的講究,每個地方都有獨特的習俗,呈現出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傳承。那麼大年初二有啥講究呢?一、回娘家正月初二這天,嫁出去的女兒要帶著丈夫、孩子回娘家拜年,俗稱「迎婿日」。這源於中國古代的祭祖習俗。自古以來祭祖是中國人的頭等大事,已經去世的祖先,每到年底就會從天上回到家中享受供奉,一般在正月初一回去。但是,如果家中有外人的話,他們就不願意回來了。
  • 【初一的餃子 初二的面 初三的合子團團轉】福氣連綿過大年!
    北方有首童謠,「初一餃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轉,初四烙餅炒雞蛋。初五初六捏麵團,初七初八炸年糕,初九初十白米飯。
  • 正月初二回娘家,嶽父嶽母家的「女婿宴」,吃得越多丈人越高興!
    今天是正月初二,在這一天,很多嫁出去的女兒都會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拜年,正月初二回娘家,是一種很有特色的漢族歲時風俗。各地的風俗習慣都不一樣,有的女兒回娘家必須帶一大袋的餅乾糖果,然後由自己的母親豐送給鄰裡,鄉親就像過年的情景一樣。
  • 大年初二回娘家|回誰家不重要,常回家看看才重要
    在天津,「大年初二」與「大年三十兒」「大年初一」「大年初五」「正月十五」比肩齊名,是春節中重要的年俗節日。   這一天,是女婿給嶽父母拜年的日子,全國不少地方都有初二回娘家的習俗,但稱姑爺節的,天津「獨一份」。姑爺節既能體現天津人的幽默性格,也是促進家庭和睦的黏合劑。
  • 【春節文化】正月初二習俗和禁忌
    聯繫微信1090689386                                       正月初二:   餃子和撈麵是年節喜慶的標配,初一餃子初二面,催生餃子生日面,長接短送的送行餃子接風面(一說過去是接風餃子送行面)。面者,取其連綿不斷、福壽綿長之意。
  • 民間風俗:為什麼出嫁女回娘家大多數是正月初二,初一不行嗎?
    類似的習俗還有很多,其實說到底也就是為了在大年初一為新的一年開個好彩頭,很多年輕人對這些習俗不以為意,但仔細想想,這些風俗流傳到現在也有它的道理,就算不相信,按照老人說的來也不影響什麼,就當過年討老人開心了。
  • 2014大年初二是幾號 正月初二的習俗與禁忌一覽
    2014大年初二是幾號 正月初二的習俗與禁忌(圖片來源:搜狐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2014年大年初二是幾號?2014年大年初一是2月1日,農曆正月初二,星期六。大年初二禁忌忌回門禮為單大年初二,女兒回娘家忌回門禮為單,由於傳統上認為單數不吉利,女婿帶回娘家的禮物必需成雙。忌洗衣水有水神,水神的生日在初一、初二,因此這兩天不要洗衣服。
  • 正月初二回娘家,正月初三不出門,這兩天有哪些習俗和禁忌?
    正月初二禁忌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兒都要帶女婿回娘家,稱為「回門」。民諺有「正月初二路上看,儘是小生和小旦」,這正與如今正月初二上午滿街巷攜夫牽兒回娘家的景象相映成趣。出嫁女回門有下列禁忌。第一:忌帶回的禮物是單數出嫁的女兒在初二這天回娘家時攜帶的禮物必須是雙數,單數是晦氣的。在廣州,正月初二,嫁出去的女兒們便紛紛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拜年。
  • 俗話說:「初一餃子初二面」,你知道不同餡料餃子,有啥含義嗎?
    今天是正月初一,全國大多數地區的習俗是,初一晚輩給長輩拜年,我們這裡也不例外。因為頭天晚上看春晚,過半夜才睡覺,所以今天早上起來的都比較晚。老婆是個勤快人,儘管昨個晚上睡得也很晚,今天早上還是早早就起來給一家人熬了一鍋大米粥,切一盤鹹菜,說去去油膩,還有兩盤昨天晚上沒吃完的餃子,吃完飯就催促我們去拜年。八十多歲的老媽在家裡等著晚輩人來拜年,媳婦要準備糖塊瓜子,客人來了沏茶倒水,所以也不能出門,陪著老媽在家裡。我帶著兒子和閨女,先給本村的兩個舅舅和妗子拜年。俗話說:「娘親舅大」,所以第一站是去舅舅拜年。
  • 臨沂人初二回娘家有什麼講究 為什麼不能過夜吃晚飯
    春節有正月初二回娘家的習俗,據說這個習俗是從明朝時候傳下來的。大年初二這一天,女兒要和丈夫帶著孩子會娘家看望父母長輩,給他們拜年。還要帶一些禮品。回娘家時還有很多禁忌和講究,小編來為您介紹。   每年正月初一一過,大年初二,嫁出門的女兒們就會紛紛帶著丈夫和孩子回娘家過年,看望家中的老爹老娘,古稱「回門」「歸寧」等,俗稱迎婿日。   女兒回娘家,早期還必須由娘家兄弟前來迎接,以示隆重,姑娘回去千萬不能空手,必須要備辦好一大袋的餅乾、糖果,然後由母親分送給鄰裡鄉親。回家時攜帶人禮品,名為帶手或伴手。
  • 大年初二回娘家:說說中國人心裡的「娘家」
    來源:儒風大家(ID: rufengdajia)
  • 正月初二 | 回門日
    很多地方在這一天有回娘家的習俗,也有的地方在大年初二要祭財神、送家堂……大江南北風俗不同,相同的卻是對中華傳統的傳承。回娘家回娘家是大年初二最有特色的風俗之一。這一天對已經出嫁的女兒來說最為期待,封存在記憶中娘家的鞭炮聲、娘家的年夜飯、娘家的過年味在這一刻尤為濃烈,精心打扮、置辦禮品、攜夫帶子,回門團聚此刻更是頗具儀式感的歸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