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公主罕為人知的側面—風水師

2020-12-24 天之逸A1
西藏喇嘛

在一般人的認知中,文成公主的形象一直都是漢藏文化交流的使者,其主要貢獻就是將中原文化及先進的生產方式帶入西藏,學界對其的研究也多側重於她在漢藏文化交流中所作的貢獻。

十一世紀後,藏族文獻典籍對文成公主的記載,多將其描繪成風水師的形象,將其作為中原風水佔卜的代表人物,而此點從未引起學界的重視

為什麼忽視文成公主風水師的形象?

佛教在西藏的傳播分為前弘和後弘時期,前弘時期結束的標誌是吐蕃最後一任贊普朗達瑪滅佛,此時佛教的傳播僅限於藏地核心區域及上層貴族,影響不大,而後弘時期自十世紀後期開始,佛教思想逐漸傳遍藏地,在促成藏民族融合的同時,也牢牢佔據了思想文化的統治地位,因此那時的典籍幾乎全都帶有佛教色彩,較為誇張。

正因為如此,大家往往忽視這一現象,認為它是誇張不實的記述,可是無風不起浪,任何誇張的記述,總是會有一定現實力量的推動。

白塔

前弘時期即吐蕃政權時期,關於文成公主的記載中,最典型的文獻資料就是《唐藩會盟碑》。

"贊蒙文成公主由噶爾東贊域松迎至吐蕃之地,此後六年,赤松贊贊普升遐,與贊蒙文成公主同居三年耳。"

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前弘時期的文獻中,文成公主的記載都是簡略而重大,就類似於中國編年體史書一樣,記事簡略,只有寥寥數字,並且沒涉及風水

關於風水的記載,一些藏文典籍使用了陰鐵牛年、陽水虎年和陰水兔年等帶有明顯陰陽五行色彩的紀年方式。另外在敦煌文獻資料中,還出現了水鼠年和木虎年等將五行與生肖結合的形式,這些記載雖相對簡單,但證實了吐蕃時期已存在中原風水的痕跡,然而並沒有將文成公主與風水相聯繫

轉經輪

後弘時期,始開始將風水附會於文成公主

後弘時期對文成公主的記載多見於《柱間史》《西藏王統記》《賢者喜宴》等史書中,集中體現在文成公主利用中原五行算觀察法勘察西藏地形,修建大昭寺及十二鎮魔寺的事情,此事亦可通過現存的《西藏鎮魔圖》得到證實,在《西藏鎮魔圖》的傳說中,文成公主表現出了極高的風水才能,被稱為史上第一女風水師

總結這段時期史料可以看出,文成公主大致使用了六壬式法、形法派及四靈等風水理論,這些皆是唐宋時期中原較為流行的風水理論,可見即使是誇張的記述還是離不開現實

此時的文成公主儼然已成為了中原風水佔卜的代表人物。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漢藏史集》中記載:松贊幹布專門派人去中原學習佔卜風水,那些人學成歸來後,將所學知識譯著成藏文版本,開始在藏地傳播中原風水學。

從文獻中,我們可以看出吐蕃時期的西藏社會對中原佔卜風水的重視及追捧,並且還花了相當功夫去中原學習這些知識,中原的風水知識也因此得以在西藏系統傳播,甚至有些文獻還將風水學傳入時間追溯到松贊幹布之父

西藏社會對中原風水的追捧與文成公主的風水師形象是否有聯繫?

佛教在前弘時期影響不大,到後弘時期始成為主流思想,並開始成為藏傳佛教。

因此文成公主作為中原風水佔卜的代表人物,亦可看作是佛教的推動

一方面,文成公主一直以來都是漢藏文化交流的使者,當西藏開始重視中原風水學的時候,文成公主必然是最適合附會的人選

另一方面,因松贊幹布在位時,極力提倡佛教,所以後弘時期的佛教開始神化松贊幹布,文成公主作為松贊幹布的老婆,必然受其影響,不能是一個普通人。

佛教畫像

初步總結

中國儒學先師孔子亦被西藏人民當作中原風水佔卜的代表性人物,《安多政教史》中稱孔子是藏區五星算術四大哲士之一。

孔子與文成公主形象的建構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佛教的宗教性質決定了它在引進中原風水佔卜文化的時候,必然要大肆渲染,附會傳說人物,文成公主及孔子的風水師形象遂應運而生。

即使經過佛教思想的改造,仍掩蓋不了中原文化的本質。文成公主作為中原風水佔卜文化的代表,被整合進西藏文化內部,足見歷史上漢藏文化一直處於高度交融的狀態

從文成公主風水師的形象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西藏對中原文化的重視,從側面體現了西藏的文化與中原文化之間不可分割的親密聯繫

歷史難題

前弘時期記事簡略,後弘時期佛教附會誇張,基本史實缺乏,因此中原的風水佔卜之學雖然在藏文文獻中已有確切記載,證明其確實存在,但是何時以及通過什麼渠道傳入的,卻無明確記載,這給我們提出了一個歷史難題

聯想

再次思考《西藏鎮魔圖》,可以清楚看到佛教在鎮壓羅剎的時候使用了風水學的知識,其延伸意義就是佛教在西藏的傳播過程中利用了漢文化,那麼此圖就可看作是西藏文化與中原文化融合的標誌

相關焦點

  • 文成公主、赤尊公主與松贊幹布的愛恨情仇
    眾人皆知文成公主入藏和親,可不知在文成公主之前,松贊幹布剛剛迎娶了尼泊爾的赤尊公主,文成公主作為小老婆,不可避免受到冷落。據史料記載,文成公主入藏時帶來了十二歲釋迦摩尼等身金像,而恰好赤尊公主也帶來了釋迦摩尼等身像,不過卻是六歲的,不管怎麼說,文成公主至少在嫁妝方面蓋過了赤尊公主。如果文成公主只是個普通公主,多半會像歷史上大部分的和親公主一樣悲催。但事情恰恰相反,文成公主沒那麼簡單,因為她除了公主的身份外,她還有第二個身份——風水師。
  • 遊記:西寧市湟源縣日月山文成公主出塞
    側面觀石,形如度母法相,渾然天成。藏傳佛教中,眾多度母,皆為觀世音菩薩化身。綠度母是所有度母的主尊,總領其餘化身之所有功德,能救八種苦難。平臺上文成公主的巨幅雕像,神採奕奕,英姿颯爽。公主身著披風,懷抱寶鏡,堅定地目視前方。身後是一組文成公主進藏故事的青銅浮雕。
  • 日月山與文成公主
    日月山並不高大,但腳下的路卻是當年的唐蕃古道,文成公主遠赴西藏與吐蕃和親,就是在這裡泣別大唐。極度傷感、極度失望的文成公主把寶鏡扔向大地,寶鏡摔成了兩半,化成了兩座小山,後人便把南邊的叫日山,北邊叫月山,日月山成為了文成公主與大唐帝國最後訣別之地。
  • 文成公主有孩子嗎?文成公主為什麼沒有孩子?
    畢竟當年文成公主入藏後,她和松贊幹布的和親故事一直被後世傳為一段佳話。不過令人感到十分奇怪的是,松贊幹布死後,繼位的卻不是他的兒子,而且他的弟弟。文成公主在她十六歲的那一年便入藏,嫁給松贊幹布為妻。她在西藏一共生活了將近四十年,把自己大半的青春都奉獻給了西藏這片土地。
  • 歷史的神明——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是李世民在世時的公主,貞觀15年,唐太宗將李氏封為文成公主讓她下嫁吐蕃,他並不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親生女兒,而是唐朝宗室女,她在下嫁吐蕃的時候,為吐蕃貢獻了非常多的文化交流,她死後被吐蕃譽為從天上來的神明,這也是我國歷史上第1個擁有佛身的公主。
  • 文成公主進藏的故事
    文成公主進藏的故事。文成公主作為歷史中頗有盛名的一位公主,最為出名的事跡就是進藏。文成公主名李雁兒,並非是李世民的親生女兒,而是唐太宗李世民宗室女,是在被派去和親時封的公主稱號。公元641年,24歲的文成公主在江夏王李道宗的護送下前往遙遠的吐蕃和親,唐太宗李世民為了彌補文成公主遠嫁的辛苦,給她準備了十分豐厚的嫁妝。不僅有許多金銀財寶,綾羅綢緞。還有許多蔬菜和穀物的種子。除此之外,還帶了大批的關於醫學、農學、天文地理等各個方面的書籍前往吐蕃。
  • 文成公主沒有子嗣?松贊幹布和文成公主聯姻非佳話,而是悲劇
    文成公主入藏遠嫁吐蕃,成了兩國和平的代表。但是,你知道嗎,但凡歷史上為了和親而犧牲自己愛情的人,最終都只會成為政治的犧牲品,最後並不會幸福,文成公主就是這樣一個女子,在遠嫁吐蕃以後的十幾年,松贊幹布就與世長辭,晚年裝瘋賣傻,只是想擺脫這種政治高壓罷了。
  • 還原文成公主進藏
    祿東贊到達長安求娶公主的場景……理智聰明的大文成公主從唐都城西安出發,隨行帶著許多的侍衛,工匠,侍女等還裝載了大量的醫術,糧食,綢緞等嫁妝。和親隊經過一些杳無人煙,相當荒涼路段。環境惡劣至極,盛夏降霜。
  • 文成公主進藏,功勞堪比昭君,吐蕃派了一個聰明的使者
    而在唐朝,同樣也有一位公主,為漢藏兩族的民族團結做出過極大的貢獻,她就是文成公主。唐太宗時期,周邊的小國家經常與唐朝發生戰爭,很多國家因為實力弱,只能對唐朝俯首稱臣,用和親的方式來換取國家的安定。因此,很多國家都會派使者來唐朝求親。
  • 舞劇《文成公主》今晚上演
    本報訊(記者李紅豔)作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全軍優秀劇(節)目展演劇目,由蘭州軍區戰鬥文工團和西安電視臺聯合製作的大型原創舞劇《文成公主》將於7月7日、8日晚在保利劇院上演。《文成公主》總編導由楊威擔綱,她曾擔任2008年北京帕運會開幕式副總導演。青年舞蹈家秦熙、史月分別飾演文成公主和松贊幹布。
  • 玉樹:文成公主廟
    文成公主廟文成公主廟藏語稱「那巴裡囊則拉康」,受禪古寺和卓瑪邦雜寺管轄,屬藏傳佛教直貢噶舉派寺院。越過小溪,踏進石壁鎖道、巖石嵌門的寺廟,裡面是一個白粉刷牆,卵石鋪地的小院,廟門旁有一塊不大的石碑,用古藏文簡略地記載修築文成公主廟的原由和大體時間,其中寫道:「為了祝願萬民眾生,赤迭祖贊父子幸福平安,祝願佛教昌盛大,依照佛中年時的容貌和體形,依巖壁雕刻了佛像,修了此廟。」
  • 在西藏,文成公主與尼泊爾尺尊公主誰的地位更高
    在拉薩的時候,有次與一位藏族朋友相約去看大型實景劇《文成公主》,恢弘的巨製給人很大的震撼,有一幕表現的是文成公主還未抵達西藏便帶著無限遐想與松贊幹布在夢中相會,極具浪漫主義色彩。松贊幹布為迎娶文成公主帶領西藏百姓建造布達拉宮,百姓們用歡快的「諧欽」舞蹈,歌頌松贊幹布的豐功偉績,為他迎娶大唐公主表達祝福。
  • 松贊幹布和文成公主的關係到底怎麼樣?
    不知道大家去沒去過西藏,藏族人民對文成公主非常尊敬,布達拉宮裡還有文成公主的塑像被大家朝拜,作為和親的公主,文成公主應該是最著名的一位,那麼她和松贊幹布的關係到底怎麼樣呢?我們今天就來分析一下。長安到邏些有千裡之遙,翻山越嶺非常難行,文成公主和她的使團走了兩年,松贊幹布和他大臣們到很遠的地方迎接。松贊幹布比文成公主大八歲,此時已經娶妻,後世大家時常把文成公主和尼泊爾的尺尊公主比較,不過在中原的史料裡還有吐蕃的史料裡都沒有關於尺尊公主的詳細記載,倒是關於文成公主的比較多,吐蕃書籍《賢者喜宴》記載「松贊幹布登臨歡慶的寶座,為文成公主加冕、封作王后。」
  • 遠嫁入藏的文成公主竟是假公主?
    據史料記載,當時紅山內外有三重圍城,松贊幹布和文成公主宮殿之間有一道銀銅合制的橋相連。布達拉宮東門外還有松贊幹布的跑馬場。吐蕃王朝滅亡之後,古老的宮堡也大部分毀於戰火,加上雷擊等自然災害,布達拉宮雖幾番修建,但規模日益縮小。
  • 日月山:文成公主流淚思鄉的地方
    唐太宗不得不將他心愛的女兒文成公主遠嫁到吐蕃國,以示兩國友好。由於從鹹陽城到吐蕃上萬裡路,走了幾個月才到青海這裡的日月山,文成公主由於思念家鄉子民和自己遠嫁的地方如此之遙遠覺得自己以後不會再有機會回國了,也許終身老死在他鄉。此時此刻,文成公主踏上了日月山的最高峰對著家鄉的方向失聲痛哭。這個時候觀音菩薩化作一位得道高僧為文成公主指點之後,就堅強而順利的到達吐蕃國。就是這樣的傳說讓日月山聞名天下了。
  • 小昭寺路上,訴說著不為人知的文成公主的故事
    文成公主入藏,唐蕃之間的友誼有了很大的發展,由於文成公主的博學多能,對吐蕃國的開化影響很大,不但鞏固了唐朝的西陲邊防,更把漢民族的文化傳播到西藏,西藏的經濟、文化等各方面也藉由大唐文化的營養得以長足發展。永徽元年,松贊幹布逝世,文成公主繼續在吐蕃生活達30年,致力於加強唐朝和吐蕃的友好關係。她熱愛藏族同胞,深受百姓愛戴。
  • 文成公主實景劇,聆聽背後的故事
    文成公主實景劇場坐落於拉薩河畔慈覺林(原次角林)中國西藏文化旅遊創意園,《文成公主》盛大恢宏的藏式群舞、原生態傳統歌曲。鍋莊舞、打阿嘎、藏戲,以及各種獨具藏族特色的歡慶舞蹈,精彩紛呈,堪稱一部藏文化的「活字典」。
  • 「文成公主」在西藏的歷史地位為何是這樣的???
    在貞觀年間,唐太宗為了拉攏藏族吐蕃部落,不遠萬裡給藏族送去了文成公主,這就是由遠支宗女封的文成公主。正史上,文成公主的地位是相當高的,由下邊幾個例子就能看出來。接親的場景文成公主不喜歡吐蕃人的赭面習俗(把臉塗成赤褐色的習俗),松贊幹布下令禁止吐蕃人的赭面習俗。松贊幹布也脫下氈裘,逐漸仰慕唐風。
  • 文成公主真的是妾嗎,她與尺尊公主誰的地位高?
    文成公主與吐蕃和親大家都知道,但是文成公主並不是松贊幹布的第一個妻子,在此之前,松贊幹布已經娶了尼婆羅的尺尊公主,所以就有人說,文成公主嫁過去後是妾,那麼文成公主真的是妾嗎,她在吐蕃的真實地位如何?與尺尊公主誰的地位高?
  • 專訪實景劇《文成公主》漢族主演楊歡
    新華網拉薩8月31日電(記者劉子明)來拉薩旅遊,白天遊布達拉宮、大昭寺,晚上看實景劇《文成公主》,已成一些遊客的選擇。融合現代科技、大唐歌舞、藏戲等多種元素的《文成公主》,演繹了1300多年前大唐公主離開繁華富庶的長安,長途跋涉來到拉薩,與松贊幹布和親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