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路天台┃《遊天台山記》清·洪亮吉

2021-01-10 城市觀察員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天台山文化,ID:ttwhg2015】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天台山者,山水清深,靈奇棲止之所也。其徑路迥殊,卉草亦別,霜霰異色,風霜態岐。

山最幽者為瓊臺,沈埋滄溟,凌歷世宙。金碧之影見層霄之中,雲霞之光衣九地之表。山花抽籃,圓葉疑扇;林翼接翠,和聲同琴。樵蹤蛇紆,升降數十;石脊猱奮,回皇半時。巖果潤肺,作朝霞之紅;靈泉清心,漾夕澗之綠。雙闕峙其前,絕壑振其表。霜同剝蘚,偶印來蹤。雲與昔賢,難停去影? 登陟既疲,久坐石室,作華佗五禽戲乃返。

最奇者為石樑。長不計丈,狹僅盈咫。潛蛇窺而甲悚,飛鳥過而魄墮。餘齋心既空,往志益奮。青苔十層,去履不齧;飛瀑萬仞,來目未眩。遂休神於藍橋,嘯詠於碧澗。飛花積衣,重至盈寸;驚筍礙帽,長皆及尋。至魚鱉啖其影,而步不移;猿猱攝其神,而坐不返。蓋渾渾乎身世兩忘焉。

最高者為華頂。此山本斜侵東溟,高壓南嶠。烏兔重迭,交輝於其巔;魚龍萬千,出沒乎其趾。於是山棲谷汲、餐松餌柏之士,無不萃焉。結茅以居者至七十二所,類皆委形神於土木,冀壽命於金石者也。靈雨界山,春霰迷谷,餘與清涼僧振屟欲往。笠飄於上,衣裂於下;隔歲槲葉,橫來嚇人;經時颶風,險欲飛客。土人云「海霧至重,即上亦無所睹也。」重以松檜拔地,振龍鸞之唫;塵霾蔽天,現蛟蜧之影。凜然瑟然,半道乃返,距頂尚百步耳。

最麗者為赤城。水復注水,雲頭已穿;山仍戴山,日腳亦礙。途經百盤,望乃咫尺。施丹埤堄之上,煥採乾坤之中。晴日墮而轉紅,凍雨洗而逾赤。遊客十憩,方臻松扃;巢禽百飛,乃屆石竇。一塔冠鬥,雙橋冒虹。降萼萬樹,疑飛仙之飯桃;元宮一區,雲化人之委蛻。心神澄澈,視聽凝一,而遊遂止於此矣。

凡居山者五日,耳疲於聽,而鴻蒙之響,萬劫不停;目倦於觀,而惝恍之形,六時屢變;手勞於箋記,而腕不欲休;心瘁於描摹,而興不可遏。遂至揭藏經之紙,競寫記遊。坐團蕉之僧,願傳詩訣;亦可謂方外之勝遊,塵表之奇福矣。

凡宿清涼寺、方廣寺、桐柏宮者各一夕,雨阻國清寺者二夕。所歷者,為騰空嶺、萬年嶺、寒風嶺、桐柏南峰、北峰,赤城上寺坡、下寺坡,共得詩三十首。

時嘉慶十年二月十一日也

釋義:

本篇是駢體遊記。遊記多為散文,韓愈《汴州東西水門記》是韻文,這屬極少數;而洪亮吉這篇《遊天台山記》卻是駢文,更屬少見。

「駢體文」一名,到清代才出現,清李兆洛編有 《駢體文鈔》。唐代稱「四六」,柳宗元 《乞巧文》說:「駢四儷六,錦心繡口。」駢體文重鋪排,重對仗,重用典。洪亮吉這篇駢體遊記運用鋪排描摹天台山的景物;運用對仗,行文典雅,使文章富音樂性。

靈奇:奇異秀麗之景色

棲止:停留、居住。

唐·李頻《辭夏口崔尚書》:「同來栖止地,獨去塞鴻前。」

迥殊:大不相同。

沈埋:深藏。

凌歷:形容氣勢雄偉。

世宙:宇宙、世界。

猱:古書上的一種猴子。

回皇:回遑,彷徨不定。

咫:古代長度名,周制八寸。

《說文》:「中婦人手長八寸謂之咫,周尺也。」

齋心:滌慮清心,專一其志。

唐·王昌齡《武陵龍興觀黃道士房問易因題》:「齋心問易太陽宮,八卦真形一氣中。」

東溟:東海。

毛澤東《清平樂·會昌》:「會昌城外高峰,顛連直接東溟。」

烏兔:神話謂日中有烏,月中有兔,故以「烏兔」指日月。

唐·呂巖《七言》:「但得煙霞供歲月,任他烏兔走乾坤。」

萃:聚集。

結茅以居者至七十二所:指華頂72茅蓬。

冀:希望。

靈雨:及時雨。

屟:古同「屧」,古代鞋的木底。

凜然:恐懼、畏懼。

瑟然:寒涼至發抖狀。

埤堄:城上呈凹凸形而有射孔的矮牆。

唐·李德裕《懷崧樓記》:「此地舊隱曲軒,傍施埤堄,竹樹陰合,簷檻晝昏。」

石竇:石穴。

飯桃:見天台桃源遇仙的傳說。

委蛻:羽化。

凝一:確定,謂集中到一點。

鴻蒙:自然的元氣。

《莊子·在宥》:「雲將東遊,過扶搖之枝,而適遭鴻蒙。」

箋記:古代文體名,給長官的書啟。

團蕉:即蒲團。僧人坐禪及跪拜時所用的圓墊。

塵表:世俗之外。

《南史·卷七六·隱逸傳·阮孝緒傳》:「掛冠人士,棲心塵表。」

洪亮吉(1746年——1809年)

初名洪蓮,又名禮吉,字君直,一字稚存,號北江,晚號更生居士。祖籍安徽歙縣,生於江蘇陽湖(今江蘇常州市),清代經學家、文學家,毗陵七子之一。

乾隆五十五年,高中榜眼,授翰林院編修。嘉慶四年,上書軍機王大臣言事,極論時弊,免死戍守伊犁。次年,詔以「罪亮吉後,言事者日少」,釋還家中,居家十年而卒。

精於史地和聲韻、訓詁之學,善寫詩及駢體文,一生好遊名山大川,足跡遍及吳、 越、 楚、黔、秦、晉、齊、豫等地,詩筆於質直明暢中有奇峭之致。他的駢體文高古遒邁,「每一篇出,世爭傳之」如《出關與畢侍郎箋》、《遊天台山記》、《戒子書》等都較著名。

相關焦點

  • 詩路天台┃《登天台山》東漢 葛玄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天台山文化,ID:ttwhg2015】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高高山上山,山中白雲間。瀑布低頭看,青山舉手攀。石橋橫海外,風雨落人間。不見紅塵客,時時鶴往還。
  • 詩路天台┃《送端上人遊天台》唐·施肩吾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天台山文化,ID:ttwhg2015】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師今欲向天台去,來說天台意最真。溪過石橋為險處,路逢毛褐是真人。雲邊望字鐘聲遠,雪裡尋僧腳跡新。只可且論經夏別,莫教琪樹兩回春。
  • 詩路天台┃《九日登玉霄峰五首》元·曹文晦
    古代中國筵席上飲酒一輪謂之一巡,用籌子記巡數,稱之酒籌。後來,讀書人為助酒興,想出許多賭酒方法,如作詩、對聯、猜謎等等。西風:指秋風。唐·李白《長幹行》二首之二:「八月西風起,想君發揚子。」厓:山邊,通「崖」。南朝齊·謝朓《遊山詩》:「凌厓必千仞,尋谿將萬轉。」
  • 清代4位桐柏蒞山名士:齊召南、陳溥、洪亮吉、魏源
    道教至誕生起延續到清代,已經歷經千百年傳承,雖說不同的統治者對於道學的態度各異,但並不影響人們對於道家的推崇,即使到了清代,仍有許多人非常之嚮往,今天就為大家分享清代4位桐柏蒞山名士:齊召南、陳溥、洪亮吉、魏源。
  • 詩路天台┃《寄題天台國清寺齊梁體》唐陸龜蒙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天台山文化,ID:ttwhg2015】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峰帶樓臺天外立,明河色近罘罳溼。松間石上定僧寒,半夜楢溪水聲急。其詩求博奧險怪,七絕較爽利。寫景詠物為多,亦有憤慨世事、憂念生民之作,如《雜諷九首》《村夜二篇》等。他的小品文主要收在《笠澤叢書》中,現實針對性強,議論也頗精切,如《野廟碑》、《記稻鼠》等。陸龜蒙寫的《耒耜經》是一部描寫中國唐朝末期江南地區農具的專著。
  • 跟著唐詩遊天台!「浙東唐詩之路」目的地是浙江天台山!
    ——天台是這條「詩路」的目的地,報告為咱天台送來了特大利好消息!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400多位詩人從錢塘江南岸出發,一路南下,棹聲帆影,載舟揚帆,直達天台山,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他們經過的這條路,就是浙東唐詩之路,天台山就是這些詩人的目的地。
  • 詩路天台┃《寄天台道友》 唐·貫休
    台州天台山蜿蜓於東海之濱,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5A級旅遊區,以「佛宗道源,山水神秀」而享譽海內外。自古以來,天台山就有「大八景,小八景,有名有姓三十景,無名無姓數不清」的說法,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相互滲透,山、巖、洞、瀑各具神韻,形成了古、幽、清、奇的獨特風格。並以絢麗多姿的形貌和深邃厚實的內涵,孕育出華夏文明苑囿中一棵散發著獨特芬芳的奇葩,這就是「天台山文化」。
  • 詩路天台┃《送司馬季思通守沿檄天台二首》南宋·謝伋
    奉符須少緩,處處可遊遨。其二靈石山頭路,君應訪藥寮。竹陰千箇密,松色數章喬。季弟方從政,孤僧伴採樵。為言心已往,不待楚詞招。二十七年,提舉兩浙西路常平茶鹽。有《四六談麈》兩卷,主張四六文應著眼於命意遣詞。其議論亦多切中時弊。《藥寮叢稿》二十卷(《宋史·藝文志》),葉適為之作序。事見《嘉定赤城志》卷三四。謝伋詩,據《天台績集別編》等書所錄,編為為一卷。
  • 詩畫浙江.神秀天台:在中華第一高瀑天台山大瀑布邂逅浙東唐詩之路...
    浙江天台,是立縣1800多年的浙東名邑,素以「佛宗道源、山水神秀」而聞名。天台山,是中華十大名山之一,先秦古籍《山海經》裡就有記載「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天台高山」。東晉大文豪孫綽尋勝至此,留下擲地有聲的《遊天台山賦》,盛讚天台「窮山海之瑰富,盡人神之壯麗矣」。
  • 詩路天台┃《天台紀遊(六首)瓊臺雙闕》清 魏源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天台山文化,ID:ttwhg2015】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天台無主峰,橫潰四出,平正博大,中秘幽奇,疑仙疑幻,不可一詩盡也。故擇其尤者分紀之。臺頂盡曠夷,桐柏四襟帶。誰知逾一嶺,千峭競險怪。斷為萬仞墉,屹以雙闕隘。忽從絕壑底,中聳一臺對。
  • 問道天台路,陸遊對天台山如此一往情深
    據記載,陸遊對天台山如此一往情深,與道宗仙源結下不解之緣,這是與他那先後任天台縣主、知縣的姐夫桑承議、胞兄陸淞有著莫大的關係。我們這個村的村民大多姓陸,據清嘉慶《天台陸氏宗譜》記載,是陸遊胞兄陸淞的後人。我們村裡的陸氏祖上還將始祖陸淞封為祖神,在兩棵古樹之下建有一廟,塑有始祖陸淞夫婦之像,一直供奉,後人也有當作土地神的。只是文革時遭毀,蕩然無存,近些年才重新修復。話已至此,也就是說,我的這一次隨行尋訪,有意無意間竟成了尋根懷祖之行。
  • 詩路天台┃《國清寺》宋·洪适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天台山文化,ID:ttwhg2015】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紺宇今方盛,名知國已清。萬松九裡影,雙澗四時聲。萬松:指萬松徑,是當年天台古城通往國清寺的小道,出小北門,沿赭溪而上,到了飛鶴山的西端,也就是現天台山山門的地方,就是萬松徑的起點,松樹夾道綿延數裡至國清寺山門。
  • 詩路天台┃《天台石樑雨後觀瀑歌》清 魏源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天台山文化,ID:ttwhg2015】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董邦達《石樑瀑布立軸》雁蕩之瀑煙蒼蒼,中條之瀑雷硠硠,惟有天台之瀑不奇在瀑奇石樑,如人側臥一肱張。力能撐開八萬四千丈,放出青霄九道銀河霜。我來正值連朝雨,兩崖逼束風愈怒。
  • 詩路天台┃《題國清寺三隱》元末明初·張昱
    清·全祖望《梅花嶺記》:「想見當日圍城光景。」虎跡:豐幹,唐代高僧,三隱之一,唐玄宗開元初前後在世。剪髮齊眉,衣布袋,居天台山國清寺。晝則舂米供僧,夜則扃房吟詠,或騎虎巡廊唱道。人或借問,只對「隨時」而已,更無他語。嘗於京師為閭丘胤治疾,胤牧台州,乞豐幹一言。豐幹曰:「到任後謁文殊、普賢,在清國寺執受滌器,名寒山、拾得者是也」。
  • 浙報專版︱詩旅融合,助力詩路文化帶建設 天台山,一場吟詠千年的...
    循著文人的詩句,浙江在地圖上勾勒出千年的「追星之路」,率先在全國提出詩路文化帶建設。作為浙東唐詩之路目的地和精華所在,天台深挖天台山歷史文化,建設一批具有國際水準的文化旅遊平臺和產品,打造最具國際影響力的「浙東唐詩之路」目的地、「詩畫浙江」文旅融合樣板地,助力詩路文化帶建設。「唐詩之路建設,串起古今文脈,串起山水風景,更串起全域旅遊發展之『鏈』。
  • 詩路天台┃《丹丘迥聳與雲齊》唐 寒山子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天台山文化,ID:ttwhg2015】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丹丘迥聳與雲齊,空裡五峰遙望低。雁塔高排山青嶂,禪林古殿入虹霓。風搖松葉赤城秀,霧吐中巖仙路迷。碧落千山萬仞現,藤蘿相接次連溪。
  • 天台山風景系列·01·國清寺
    浙江天台山國清寺1、國清寺簡介國清寺位於浙江省台州市天台縣城北,始建於隋開皇十八年(598年),初名天台寺,後取「寺若成,國即清」,改名為國清寺隋代高僧智顗在天台山創立中國佛教第一個宗派天台宗,隋開皇十八年(598),隋煬帝楊廣根據智顗的遺願和設計的圖樣,命司馬王弘在天台山麓和智者大師的高足灌頂、智越等一起建造起來的一所規模宏大的寺院,初名「天台寺」, 影響遠及國內外。是日本、韓國、朝鮮「天台宗」的祖庭。國清寺現存建築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奉敕重修。
  • 【文化天台】最澄大師與天台山
    來天台山之前,最澄就已接觸到佛教天台宗典籍,對天台宗有所了解,對天台宗發祥地天台山非常嚮往。最澄曾獨自在日本的比睿山結庵修行,誦《法華經》、《般若經》等大乘經典,研修佛法。他對天台宗教義特別感興趣,研讀了鑑真和尚東渡日本時從天台山國清寺帶去的智者大師所著的《摩訶止觀》、《法華玄義》、《法華文句》等天台宗典籍。
  • 跨省遊恢復,相逢又說向天台,浙江天台山走起!
    一起去尋找我們的詩和遠方!龍樓鳳闕不肯住,飛騰直欲天台去第一站——天台。千盼萬盼,暫停了170多天的境內「跨省遊」終於重啟,「天台山旅遊」邀請您縱情山水間,心遊塵世外!天台山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5A級旅遊景區,素以「佛宗道源,山水神秀」而名揚海內外,神奇的山水風光和悠久的歷史文化相得益彰。
  • 詩路天台┃《早發天台中巖寺度關嶺次天姥岑》唐·許渾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天台山文化,ID:ttwhg2015】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來往天台天姥間,欲求真訣駐衰顏。星河半落巖前寺,雲霧初開嶺上關。丹壑樹多風浩浩,碧溪苔淺水潺潺。可知劉阮逢人處,行盡深山又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