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天台山文化,ID:ttwhg2015】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天台山者,山水清深,靈奇棲止之所也。其徑路迥殊,卉草亦別,霜霰異色,風霜態岐。
山最幽者為瓊臺,沈埋滄溟,凌歷世宙。金碧之影見層霄之中,雲霞之光衣九地之表。山花抽籃,圓葉疑扇;林翼接翠,和聲同琴。樵蹤蛇紆,升降數十;石脊猱奮,回皇半時。巖果潤肺,作朝霞之紅;靈泉清心,漾夕澗之綠。雙闕峙其前,絕壑振其表。霜同剝蘚,偶印來蹤。雲與昔賢,難停去影? 登陟既疲,久坐石室,作華佗五禽戲乃返。
最奇者為石樑。長不計丈,狹僅盈咫。潛蛇窺而甲悚,飛鳥過而魄墮。餘齋心既空,往志益奮。青苔十層,去履不齧;飛瀑萬仞,來目未眩。遂休神於藍橋,嘯詠於碧澗。飛花積衣,重至盈寸;驚筍礙帽,長皆及尋。至魚鱉啖其影,而步不移;猿猱攝其神,而坐不返。蓋渾渾乎身世兩忘焉。
最高者為華頂。此山本斜侵東溟,高壓南嶠。烏兔重迭,交輝於其巔;魚龍萬千,出沒乎其趾。於是山棲谷汲、餐松餌柏之士,無不萃焉。結茅以居者至七十二所,類皆委形神於土木,冀壽命於金石者也。靈雨界山,春霰迷谷,餘與清涼僧振屟欲往。笠飄於上,衣裂於下;隔歲槲葉,橫來嚇人;經時颶風,險欲飛客。土人云「海霧至重,即上亦無所睹也。」重以松檜拔地,振龍鸞之唫;塵霾蔽天,現蛟蜧之影。凜然瑟然,半道乃返,距頂尚百步耳。
最麗者為赤城。水復注水,雲頭已穿;山仍戴山,日腳亦礙。途經百盤,望乃咫尺。施丹埤堄之上,煥採乾坤之中。晴日墮而轉紅,凍雨洗而逾赤。遊客十憩,方臻松扃;巢禽百飛,乃屆石竇。一塔冠鬥,雙橋冒虹。降萼萬樹,疑飛仙之飯桃;元宮一區,雲化人之委蛻。心神澄澈,視聽凝一,而遊遂止於此矣。
凡居山者五日,耳疲於聽,而鴻蒙之響,萬劫不停;目倦於觀,而惝恍之形,六時屢變;手勞於箋記,而腕不欲休;心瘁於描摹,而興不可遏。遂至揭藏經之紙,競寫記遊。坐團蕉之僧,願傳詩訣;亦可謂方外之勝遊,塵表之奇福矣。
凡宿清涼寺、方廣寺、桐柏宮者各一夕,雨阻國清寺者二夕。所歷者,為騰空嶺、萬年嶺、寒風嶺、桐柏南峰、北峰,赤城上寺坡、下寺坡,共得詩三十首。
時嘉慶十年二月十一日也
釋義:
本篇是駢體遊記。遊記多為散文,韓愈《汴州東西水門記》是韻文,這屬極少數;而洪亮吉這篇《遊天台山記》卻是駢文,更屬少見。
「駢體文」一名,到清代才出現,清李兆洛編有 《駢體文鈔》。唐代稱「四六」,柳宗元 《乞巧文》說:「駢四儷六,錦心繡口。」駢體文重鋪排,重對仗,重用典。洪亮吉這篇駢體遊記運用鋪排描摹天台山的景物;運用對仗,行文典雅,使文章富音樂性。
靈奇:奇異秀麗之景色
棲止:停留、居住。
唐·李頻《辭夏口崔尚書》:「同來栖止地,獨去塞鴻前。」
迥殊:大不相同。
沈埋:深藏。
凌歷:形容氣勢雄偉。
世宙:宇宙、世界。
猱:古書上的一種猴子。
回皇:回遑,彷徨不定。
咫:古代長度名,周制八寸。
《說文》:「中婦人手長八寸謂之咫,周尺也。」
齋心:滌慮清心,專一其志。
唐·王昌齡《武陵龍興觀黃道士房問易因題》:「齋心問易太陽宮,八卦真形一氣中。」
東溟:東海。
毛澤東《清平樂·會昌》:「會昌城外高峰,顛連直接東溟。」
烏兔:神話謂日中有烏,月中有兔,故以「烏兔」指日月。
唐·呂巖《七言》:「但得煙霞供歲月,任他烏兔走乾坤。」
萃:聚集。
結茅以居者至七十二所:指華頂72茅蓬。
冀:希望。
靈雨:及時雨。
屟:古同「屧」,古代鞋的木底。
凜然:恐懼、畏懼。
瑟然:寒涼至發抖狀。
埤堄:城上呈凹凸形而有射孔的矮牆。
唐·李德裕《懷崧樓記》:「此地舊隱曲軒,傍施埤堄,竹樹陰合,簷檻晝昏。」
石竇:石穴。
飯桃:見天台桃源遇仙的傳說。
委蛻:羽化。
凝一:確定,謂集中到一點。
鴻蒙:自然的元氣。
《莊子·在宥》:「雲將東遊,過扶搖之枝,而適遭鴻蒙。」
箋記:古代文體名,給長官的書啟。
團蕉:即蒲團。僧人坐禪及跪拜時所用的圓墊。
塵表:世俗之外。
《南史·卷七六·隱逸傳·阮孝緒傳》:「掛冠人士,棲心塵表。」
洪亮吉(1746年——1809年)
初名洪蓮,又名禮吉,字君直,一字稚存,號北江,晚號更生居士。祖籍安徽歙縣,生於江蘇陽湖(今江蘇常州市),清代經學家、文學家,毗陵七子之一。
乾隆五十五年,高中榜眼,授翰林院編修。嘉慶四年,上書軍機王大臣言事,極論時弊,免死戍守伊犁。次年,詔以「罪亮吉後,言事者日少」,釋還家中,居家十年而卒。
精於史地和聲韻、訓詁之學,善寫詩及駢體文,一生好遊名山大川,足跡遍及吳、 越、 楚、黔、秦、晉、齊、豫等地,詩筆於質直明暢中有奇峭之致。他的駢體文高古遒邁,「每一篇出,世爭傳之」如《出關與畢侍郎箋》、《遊天台山記》、《戒子書》等都較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