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路天台┃《天台石樑雨後觀瀑歌》清 魏源

2021-01-16 城市觀察員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天台山文化,ID:ttwhg2015】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董邦達《石樑瀑布立軸》

雁蕩之瀑煙蒼蒼,中條之瀑雷硠硠,

惟有天台之瀑不奇在瀑奇石樑,

如人側臥一肱張。

力能撐開八萬四千丈,

放出青霄九道銀河霜。

我來正值連朝雨,兩崖逼束風愈怒。

松濤一湧千萬重,漭泉衝奪遊人路。

重崗四合如重城,震電萬車爭殷轔。

山頭草木思他徙,但有虎嘯蒼龍吟。

須臾雨盡月華溼,月瀑更較雨瀑謐。

千山萬山惟一音,耳畔眾響皆休息。

靜中疑是曲江濤,此則雲垂彼海立。

我曾觀潮更觀瀑,浩氣胸中兩儀塞。

不以目視以耳聽,齋心三日鈞天瑟。

造物貺我良不慳,所至江山縱奇特。

山僧掉頭笑休道,雨瀑月瀑那如冰瀑妙。

破玉裂瓊凝不流,黑光中線空明窈。

層冰積壓忽一摧,天崩地坼空晴昊。

前冰已裂後冰乘,一日玉山百頹倒。

是時樵牧無聲遊屐絕,老僧扶杖窮幽討。

山中勝不傳山外,武陵難向漁郎道。

語罷月落山茫茫,

但覺石樑之下煙蒼蒼、雷硠硠。

挾以風雨,浩浩如河江。

釋義:

力能:猶能力。

千丈:極言其長﹑高﹑深。

「雁蕩之瀑……銀河霜」:把「天台之瀑」與「雁湫之瀑」、「中條之瀑」、「匡廬之瀑」比較,道出了各自的特徵,並突出「天台之瀑不奇在瀑奇石樑」。

蒼蒼:茂盛,眾多的樣子。

硠硠:石相擊聲。

肱: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

連朝:意思是連日。

漭:形容洪水廣闊無邊。

殷轔:車輛眾多的樣子。

《文選揚雄甘泉賦》:「八神奔而警蹕兮,振殷轔而軍裝。」

須臾:一會兒。

月華:月光。

唐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曲江:水名,錢塘江。本名浙江,因潮水經浙山下曲折而東入海,故又名曲江。

浩氣:正大剛直之氣。

《明史卷二○九楊繼盛傳》:「浩氣還太虛,丹心照千古。」

兩儀:天地。

造物:一種創造、主宰萬物的力量。

宋陸遊《鷓鴣天家住蒼煙落照間》:「元知造物心腸別,老卻英雄似等閒。」

鈞天:九天之一,指天的中央。

《呂氏春秋有始覽有始》:「中央曰鈞天,其星亢氐。」後泛指天空。

貺:贈、賜。

窈:通「幽」。

乘:趁著,就著。

頹:崩壞,倒塌。

天崩地坼:天傾塌,地開裂。

比喻異常災禍、不測變故,亦形容震天動地的巨響。

昊:大,無窮,指天。

窮幽:深入探求玄奧之理。

浩浩:水勢很大。

鮑照《夢歸鄉》:「白水漫浩浩,高山壯巍巍。」

魏源(1794—1857年)

清代啟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

湖南邵陽縣金潭(今邵陽市隆回縣司門前鎮)人,嘉慶二十五年(1820)全家遷居江蘇揚州新城。道光二年(1822)壬午科中式舉人第二名。道光五年(1825)受江蘇布政使賀長齡之聘,輯《皇朝經世文編》120卷;又助江蘇巡撫陶澍辦漕運、水利諸事。撰《籌漕篇》、《籌齒差篇》和《湖廣水利論》等。

道光九年(1829),應禮部會試,與龔自珍雙雙落第,房考劉逢祿作《兩生行》哀之,從此龔魏齊名。

晚年,潛心學佛,法名承貫,輯有《淨土四經》。鹹豐七年三月初一日(1857年3月26日),卒於杭州東園僧舍,終年63歲,葬杭州南屏山方家峪。

魏源是一個進步的思想家、史學家和堅決反對外國侵略的愛國學者。魏源同林則徐一樣,是鴉片戰爭時期「睜眼看世界」,最有眼光的人物。他既堅決反對侵略,又重視了解和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作為對付侵略的重要方法。魏源學識淵博,著作很多,主要有《書古微》、《詩古微》、‖觚》、《老子本義》、《聖武記》、《元史新編》和《海國圖志》等。

《魏源傳》(夏劍欽):綜觀魏源一生,他從理學家轉而為漢學家,從幕友轉而為親民官,從解經箋詩的通儒轉而為關心水利鹽漕的實幹家,從憂時憂民的學者轉而為放眼世界的先驅,都充分顯示他是一名真摯的愛國者。他因受鴉片戰爭失敗的刺激,時時以湔洗國恥為念,提出「後王師前王」、「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

魏源自幼酷愛山水,「唯有耽山情最真,一丘一壑不讓人」,同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一樣,他對「山嶽之神秀者」的天台山也特別垂青,二十年間兩度登臨。

清道光八年(1828),魏源遊覽杭州,寓居月餘之後有天台、四明、雁蕩之行,留下了別開生面的《天台紀遊六首》。

道光廿七年,當他54歲第二次遊覽臺山時,寫了《天台石粱雨後觀瀑歌》,就運用了多付筆墨描繪石粱瀑布在各種天候下多變的美 姿,塑造了迥然不同的氛圍。但卻從對平生所歷的雁湫瀑、中條瀑、廬山瀑的感受落筆,豁然展現詩人視通萬裡浮想聯翩的闊大胸襟,然後以凌空蹈厲之筆和搜奇覓怪的激情,表現了「雨瀑」奇峭雄拔的壯觀:「我來正值連朝雨,兩崖逼束風愈怒。松濤一湧千萬重,奔泉衝突遊人路。重尚四舍如重城,震電萬車爭殷轔。山頭草木思他徙,但有虎嘯蒼龍吟。」

石樑飛瀑

「石樑飛瀑」,曾被宋代書畫家米芾譽為「第一奇觀」。

石樑是花崗巖天生橋,長7米多,厚近5米,脊面隆起,窄處寬僅20釐米。梁下空洞高約2米,瀑布高30多米,恰似天上銀河傾瀉而下,飛流直下三千尺。梁以瀑險,瀑因梁奇,世所罕見。

四周林木蒼翠、修竹蔥鬱,曇華亭紅牆黛瓦,掩映於石樑上空綠蔭叢中,仿佛天上宮闕。

石樑景區集天下山水奇觀於一體,李白、孟浩然等著名詩人都為此留下不朽的詩篇。

這裡是「唐詩之路」的精華段和目的地、五百羅漢的道場、中國第一部武打片《少林寺》及《少林俗家弟子》、《射鵰英雄傳》等多部影視片的主要拍攝地。

相關焦點

  • 詩路天台┃《天台紀遊(六首)瓊臺雙闕》清 魏源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天台山文化,ID:ttwhg2015】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天台無主峰,橫潰四出,平正博大,中秘幽奇,疑仙疑幻,不可一詩盡也。故擇其尤者分紀之。臺頂盡曠夷,桐柏四襟帶。誰知逾一嶺,千峭競險怪。斷為萬仞墉,屹以雙闕隘。忽從絕壑底,中聳一臺對。
  • 詩路天台┃《送端上人遊天台》唐·施肩吾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天台山文化,ID:ttwhg2015】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師今欲向天台去,來說天台意最真。溪過石橋為險處,路逢毛褐是真人。雲邊望字鐘聲遠,雪裡尋僧腳跡新。只可且論經夏別,莫教琪樹兩回春。
  • 詩路天台┃《寄天台道友》 唐·貫休
    自古以來,天台山就有「大八景,小八景,有名有姓三十景,無名無姓數不清」的說法,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相互滲透,山、巖、洞、瀑各具神韻,形成了古、幽、清、奇的獨特風格。並以絢麗多姿的形貌和深邃厚實的內涵,孕育出華夏文明苑囿中一棵散發著獨特芬芳的奇葩,這就是「天台山文化」。以神秀的山水為依託,以宗教文化為特色,自唐宋盛行迄今並對日本和韓國文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 天台景區免票串串遊:天台大瀑布→瓊臺仙谷→石樑飛瀑
    天台大瀑布位於天台縣天桐路附近,緊鄰可愛的天台人民對滿30年教齡的遊客免票[贊]。六瀑:懸瀑風雷、五瀑:閬苑仙葩、四瀑:群蛟爭壑、一、二三瀑:龍遊三井。大瀑布是我國罕見的親水梯級瀑布群,沿路可供遊人親水嬉戲。
  • 詩路天台┃《送司馬季思通守沿檄天台二首》南宋·謝伋
    其二靈石山頭路,君應訪藥寮。竹陰千箇密,松色數章喬。季弟方從政,孤僧伴採樵。為言心已往,不待楚詞招。二十七年,提舉兩浙西路常平茶鹽。有《四六談麈》兩卷,主張四六文應著眼於命意遣詞。其議論亦多切中時弊。《藥寮叢稿》二十卷(《宋史·藝文志》),葉適為之作序。事見《嘉定赤城志》卷三四。謝伋詩,據《天台績集別編》等書所錄,編為為一卷。
  • 詩路天台┃《九日登玉霄峰五首》元·曹文晦
    清氣著人吟不盡,玉霄峰頂過重陽。九日登玉霄峰五首 其三重陽昔與少年遊,紅袖黃花送酒籌。今日西風厓石路,白頭烏帽不勝愁。九日登玉霄峰五首 其四白雲如屋深復深,白雲之外松樹林。別峰線路入雲去,直恐西通天姥岑。九日登玉霄峰五首 其五洞門靈氣合玄黃,洞裡仙人白罽裳。
  • 詩路天台┃《國清寺》宋·洪适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天台山文化,ID:ttwhg2015】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紺宇今方盛,名知國已清。萬松九裡影,雙澗四時聲。雙澗:指雙澗回瀾,國清寺山門外面的「雙澗回瀾」是天台八大景之一,所謂雙澗,是指發源於天台北山的北澗和發源於靈芝峰黃泥山崗的西澗,兩澗水匯合於寺處的豐幹橋畔,向東流入赭溪。杖策:手拿拐杖。
  • 詩路天台┃《寄題天台國清寺齊梁體》唐陸龜蒙
    其詩求博奧險怪,七絕較爽利。寫景詠物為多,亦有憤慨世事、憂念生民之作,如《雜諷九首》《村夜二篇》等。他的小品文主要收在《笠澤叢書》中,現實針對性強,議論也頗精切,如《野廟碑》、《記稻鼠》等。陸龜蒙寫的《耒耜經》是一部描寫中國唐朝末期江南地區農具的專著。
  • 因為她,天台又多出了響噹噹的「六個地」,自豪吧,天台人!
    與顏真卿、靈澈、陸羽等和詩,現存皎然470首詩。多為送別酬答之作。情調閒適,語言簡淡。皎然的詩歌理論著作《詩式》。皎然《飲茶歌誚崔石使君》詩云:「越人遺我剡溪茗,採得金牙爨金鼎。素瓷雪色縹沫香,何似諸仙瓊蕊漿。一飲滌昏寐,情來朗爽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愁看畢卓甕間夜,笑向陶潛籬下時。
  • 詩路天台┃《方外詩友機空二禪婁詫蓮峰》宋·徐大受
    千葉青蓮無路到,不知春在石橋東。釋義方外:世外,指僧道等。唐·韓翃《同題仙遊觀》:「何用別尋方外去,人間亦自有丹丘。」石橋:特指天台縣的山水名勝石樑石樑是花崗巖天生橋,長7米多,厚近5米,脊面隆起,窄處寬僅20釐米。梁下空洞高約2米,瀑布高30多米,恰似天上銀河傾瀉而下,飛流直下三千尺。梁以瀑險,瀑因梁奇,世所罕見。
  • 遊覽浙江天台山石樑飛瀑,傾聽五百羅漢顯化傳說
    天台山孕育出了以天台宗為代表的佛教文化、南宗為代表的道教文化和以理學為代表的儒學文化。天台山更是風景名勝無數,其中石樑景區的風景集天下山水奇觀於一體,奇特壯麗,遊人置身其中,恍如仙境,流連忘返。石樑景區裡最著名的景點首推石樑飛瀑。神奇的石樑飛瀑景觀由石樑和瀑布二部分組成。石樑為一塊巨大的花崗巖,像橋一樣橫架於兩崖之間。
  • 詩路天台┃《登天台山》東漢 葛玄
    釋義記載在《天台集拾遺》中的這首《登天台》的詩歌,相傳是葛玄的作品,文中還載明「楊白雲誦」。《天台集》是南宋時期的一部區域性詩歌總集紅塵客:世俗之人。紅塵,道教、佛教把紛紛攘攘的人間俗世稱為紅塵。《紅樓夢》第一一七回:「 寶玉 本來穎悟,又經點化,早把紅塵看破。」
  • 【文化天台】國清寺的靜心之雨
    徐霞客遊歷天台山時遊覽了梁隍山、松門嶺專考了華頂、石樑、斷橋、珠簾、明巖、寒巖、瓊臺、雙闕、赤城、國清寺...朋友常說我是當代的徐霞客,遊歷千山萬水,以行走的方式閱讀大地。國清寺始建於隋開皇十八年(598年),初名天台寺,後取「寺若成,國即清」改名為國清寺。
  • 詩路天台┃《遊天台山記》清·洪亮吉
    其徑路迥殊,卉草亦別,霜霰異色,風霜態岐。山最幽者為瓊臺,沈埋滄溟,凌歷世宙。金碧之影見層霄之中,雲霞之光衣九地之表。山花抽籃,圓葉疑扇;林翼接翠,和聲同琴。樵蹤蛇紆,升降數十;石脊猱奮,回皇半時。巖果潤肺,作朝霞之紅;靈泉清心,漾夕澗之綠。雙闕峙其前,絕壑振其表。霜同剝蘚,偶印來蹤。雲與昔賢,難停去影? 登陟既疲,久坐石室,作華佗五禽戲乃返。最奇者為石樑。
  • 天台石樑煙火氣裡遇見詩和遠方
    「龍樓鳳闕不肯住,飛騰直欲天台去。」一千多年前一首《瓊臺》,讓天台山成了李白的「詩與遠方」。千年之後,位於天台山核心區的天台縣石樑鎮,正在醞釀一場大戲。幢幢老屋爭分奪秒施工裝修,街巷小品提升改造如火如荼,唐詩拾遺館、唐詩研學營地等一大批產業項目落地生根, 「唐詩」充滿整個小鎮,看得見、摸得著、也感受得到。
  • 趁暑假結束景區人少,我們出發去天台石樑溯溪
    目的地:天台慈聖村石樑溪。趁學生開學報到日、周末,景區應該人比較少,給身體充充電,準備開啟新的一個忙碌周期。路上預定了天台塔後村的民宿,正是過年時預定因新冠疫情而取消的那家,現在的價錢是過年時的一半,便宜!7:15時還冒著小雨,從新昌南下高速時已經是雨後了,然後走國道、省道、縣道、鄉道、無名村道,靠萬能的導航行車198公裡到達慈聖村。
  • 趁假期結束學生返校景區人少,我們出發去天台石樑溯溪
    目的地:天台慈聖村石樑溪。路上預定了天台塔後村的民宿,正是過年時預定因新冠疫情而取消的那家,現在的價錢是過年時的一半,便宜!7:15時還冒著小雨,從新昌南下高速時已經是雨後了,然後走國道、省道、縣道、鄉道、無名村道,靠萬能的導航行車198公裡到達慈聖村。
  • 浙江天台的自然奇觀,世間罕有的石樑飛瀑,連徐霞客都為之驚嘆
    單論瀑布而言,石樑飛瀑在氣勢上,並不如黃果樹、德天瀑布那般壯闊,但若論石樑飛瀑之奇絕,卻是世間絕無僅有的。一條天然形成、長約七米的巨大石樑,橫跨在兩崖之間,石樑脊面隆起,寬不盈尺,溪水從石樑下穿出,墜入百丈深的幽谷之中,有梁有瀑,堪稱奇觀。徐霞客還曾經走過令人心驚膽戰的石樑橋,在遊記中寫道:「餘從梁上行,下瞰深潭,毛骨俱悚。」
  • 「中國天然氧吧」落戶天台!來一場呼吸之旅,「醉氧」天台
    近日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公布2020年度79個「中國天然氧吧」地區名單天台縣成功上榜跟上小編步伐帶你在天台開啟一場氧氣呼吸之旅Let’s go~小檔案名字:天台縣年齡:1800多歲特長:佛宗道源 山水神秀天台山古幽清奇,是中華文化名山、浙江省十大名山公園、國家5A級旅遊景區,是佛教天台宗發源地
  • 【端午】佛國不遠,仙山很近,徒步、賞花、探險—趣天台重走唐詩之路(3日)
    1300年前,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從錢塘江出發,載酒揚帆、擊節高歌,吟誦著「龍樓鳳闕不肯住,飛騰直欲天台去」,再此登上天台山。這位偉大的詩人就是「詩聖」李白,他所走的這條留下無數偉大詩篇的縱貫浙東的水路,就是後世所稱的「唐詩之路」。而這條詩路的目的地和最精華部分就是天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