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天台山文化,ID:ttwhg2015】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其一
靜聽天台事,茲行毋憚勞。
水和青嶼出,霞起赤城高。
佛寺炊烏飯,仙宮壓白醪。
奉符須少緩,處處可遊遨。
其二
靈石山頭路,君應訪藥寮。
竹陰千箇密,松色數章喬。
季弟方從政,孤僧伴採樵。
為言心已往,不待楚詞招。
釋義:
司馬季思:南宋陸遊《老學庵筆記》卷八:「紹興末,謝景思守括蒼,司馬季思佐之,皆名伋。劉季高以書與景思曰:『公作守,司馬九作倅,想郡事皆如律令也。』聞者絕倒。」
通守:官名。隋開皇時設置,佐理郡務,職位略低於太守。清代稱通判為「通守」。亦指任通守之職。
茲:這、這個、此。唐·李白《送友人》:「茲遊快且愧矣。」
憚勞:畏懼辛勞。
烏飯:江南一帶地方民間風俗小吃,用烏飯葉搗成汁混入米飯中製成,米的顏色是藍色。
道家謂久服可強身延年。
釋家亦於四月八日造之,以供佛。又名青精飯﹑青飯。
白醪:糯米甜酒。
遊遨:嬉遊、遊逛,漫遊、遊歷。
箇:一枚竹子叫「一箇」。
《說文解字注》在對「箇」字的解釋中,有「竹枚也。竹梃自其徑直言之。竹枚自其圜圍言之。一枚謂之一箇也。方言曰。箇、枚也。」
喬:高。
季弟:最小的弟弟。
從政:從事、治理政事,指做官。
唐·韓愈《順宗實錄二》:「達於吏理,可使從政者,宜委常參官各舉所知。」
採樵:砍柴。
為言:與之說話、與之交談。
謝伋
字景思,號藥寮居士,上蔡(今屬河南)人。參政謝克家子。往來青城,毀容敗服,助其父奉國璽走宋州,為高宗所知。
高宗紹興初侍父寓居黃巖。
高宗紹興三年(1133年)為大宗正丞(《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卷四一)。
紹興四年,兼權太常少卿,遭秦檜之厄,擯落二十年,始稍外遷而死。
紹興二十五年,知處州。二十七年,提舉兩浙西路常平茶鹽。
有《四六談麈》兩卷,主張四六文應著眼於命意遣詞。其議論亦多切中時弊。
《藥寮叢稿》二十卷(《宋史·藝文志》),葉適為之作序。
事見《嘉定赤城志》卷三四。
謝伋詩,據《天台績集別編》等書所錄,編為為一卷。
天台山
台州天台山蜿蜓於東海之濱,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5A級旅遊區,以「佛宗道源,山水神秀」而享譽海內外。自古以來,天台山就有「大八景,小八景,有名有姓三十景,無名無姓數不清」的說法,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相互滲透,山、巖、洞、瀑各具神韻,形成了古、幽、清、奇的獨特風格。
並以絢麗多姿的形貌和深邃厚實的內涵,孕育出華夏文明苑囿中一棵散發著獨特芬芳的奇葩,這就是「天台山文化」。以神秀的山水為依託,以宗教文化為特色,自唐宋盛行迄今並對日本和韓國文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她由以天台宗為代表的佛教文化,以南宗為代表的道教文化和以理學為代表的儒學文化以及民間文化組成。1700年來,「兩宗」文化互相滲透,涵蓋台州六邑,造成了佛道共存、三教互融的文化格局。
石樑景區,國家5A級旅遊景區,「唐詩之路」的目的地,面積6.5平方公裡,距縣城23公裡,集天下山水奇觀於一體,李白、孟浩然等著名詩人都為此留下不朽的詩篇。作為天下第一奇觀,石樑是世界上極為罕見的「花崗巖天生橋」,梁長7米,寬不盈尺,世所罕見。
華頂景區「天台臨四明,華頂高百越」,觀雲海,看日出,賞奇花,品佳茗。72蓮華峰之頂,獨享「山有八重,四面如一」。華頂國家級森林公園,位於天台山主峰,海拔1095.4米。享有「天然氧吧」「避暑勝地」的美譽,是十分理想的休閒、養生和避暑的勝地。這裡是「江南茶祖韓日茶源」之譽的天台雲霧茶的核心產地,相傳三國吳時葛玄在此植茶,已有1800多年歷史。
赤城景區「坐看霞色曉、疑是赤城標」,在孟浩然等無數遊客的心目中,這座位於縣城北1.5公裡赤城山是天台山的地標。赤城山在一片蒼翠中,因其色赤,獨樹一幟,歷來被看作是「臺嶽南門」和天台山的標誌。「不與眾山同一色,敢於平地拔千仞」的赤城山,高306.5米,山間洞穴密布、樹木蔥鬱,遙望如城堡高矗,在四山青碧中顯得格外挺拔清麗。山頂有梁妃塔,塔高27.5米,四面七級,與國清寺隋塔遙相呼應。
瓊臺景區「龍樓鳳闕不肯住,飛騰直欲天台去」唐詩人李白倍加推崇瓊臺仙谷「青衣約我遊瓊臺,琪木花芳九葉開」。相傳這是中華民族始祖黃帝從仙人九元子受金液神丹的地方。南端的天然石椅則是葛玄、呂洞賓、白玉蟾等高道煉丹之處,故名「仙人座」。臺上有唐宋以來柳泌、天和子、康有為等人的「蓬萊仙境」「觀止」等題刻。最高處,黃帝祭壇、祭天壇、祭地壇屹立峰巔,人與自然,和諧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