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路天台┃《送司馬季思通守沿檄天台二首》南宋·謝伋

2020-12-25 城市觀察員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天台山文化,ID:ttwhg2015】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其一

靜聽天台事,茲行毋憚勞。

水和青嶼出,霞起赤城高。

佛寺炊烏飯,仙宮壓白醪。

奉符須少緩,處處可遊遨。

其二

靈石山頭路,君應訪藥寮。

竹陰千箇密,松色數章喬。

季弟方從政,孤僧伴採樵。

為言心已往,不待楚詞招。

釋義:

司馬季思:南宋陸遊《老學庵筆記》卷八:「紹興末,謝景思守括蒼,司馬季思佐之,皆名伋。劉季高以書與景思曰:『公作守,司馬九作倅,想郡事皆如律令也。』聞者絕倒。」

守:官名。隋開皇時設置,佐理郡務,職位略低於太守。清代稱通判為「通守」。亦指任通守之職。

茲:這、這個、此。唐·李白《送友人》:「茲遊快且愧矣。」

憚勞:畏懼辛勞。

烏飯江南一帶地方民間風俗小吃,用烏飯葉搗成汁混入米飯中製成,米的顏色是藍色。

道家謂久服可強身延年。

釋家亦於四月八日造之,以供佛。又名青精飯﹑青飯。

白醪:糯米甜酒。

遊遨:嬉遊、遊逛,漫遊、遊歷。

箇:一枚竹子叫「一箇」。

《說文解字注》在對「箇」字的解釋中,有「竹枚也。竹梃自其徑直言之。竹枚自其圜圍言之。一枚謂之一箇也。方言曰。箇、枚也。」

喬:高。

季弟:最小的弟弟。

從政:從事、治理政事,指做官。

唐·韓愈《順宗實錄二》:「達於吏理,可使從政者,宜委常參官各舉所知。」

採樵:砍柴。

為言:與之說話、與之交談。

謝伋

字景思,號藥寮居士,上蔡(今屬河南)人。參政謝克家子。往來青城,毀容敗服,助其父奉國璽走宋州,為高宗所知。

高宗紹興初侍父寓居黃巖。

高宗紹興三年(1133年)為大宗正丞(《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卷四一)。

紹興四年,兼權太常少卿,遭秦檜之厄,擯落二十年,始稍外遷而死。

紹興二十五年,知處州。二十七年,提舉兩浙西路常平茶鹽。

有《四六談麈》兩卷,主張四六文應著眼於命意遣詞。其議論亦多切中時弊。

《藥寮叢稿》二十卷(《宋史·藝文志》),葉適為之作序。

事見《嘉定赤城志》卷三四。

謝伋詩,據《天台績集別編》等書所錄,編為為一卷。

天台山

台州天台山蜿蜓於東海之濱,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5A級旅遊區,以「佛宗道源,山水神秀」而享譽海內外。自古以來,天台山就有「大八景,小八景,有名有姓三十景,無名無姓數不清」的說法,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相互滲透,山、巖、洞、瀑各具神韻,形成了古、幽、清、奇的獨特風格。

並以絢麗多姿的形貌和深邃厚實的內涵,孕育出華夏文明苑囿中一棵散發著獨特芬芳的奇葩,這就是「天台山文化」。以神秀的山水為依託,以宗教文化為特色,自唐宋盛行迄今並對日本和韓國文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她由以天台宗為代表的佛教文化,以南宗為代表的道教文化和以理學為代表的儒學文化以及民間文化組成。1700年來,「兩宗」文化互相滲透,涵蓋台州六邑,造成了佛道共存、三教互融的文化格局。

石樑景區,國家5A級旅遊景區,「唐詩之路」的目的地,面積6.5平方公裡,距縣城23公裡,集天下山水奇觀於一體,李白、孟浩然等著名詩人都為此留下不朽的詩篇。作為天下第一奇觀,石樑是世界上極為罕見的「花崗巖天生橋」,梁長7米,寬不盈尺,世所罕見。

華頂景區「天台臨四明,華頂高百越」,觀雲海,看日出,賞奇花,品佳茗。72蓮華峰之頂,獨享「山有八重,四面如一」。華頂國家級森林公園,位於天台山主峰,海拔1095.4米。享有「天然氧吧」「避暑勝地」的美譽,是十分理想的休閒、養生和避暑的勝地。這裡是「江南茶祖韓日茶源」之譽的天台雲霧茶的核心產地,相傳三國吳時葛玄在此植茶,已有1800多年歷史。

赤城景區「坐看霞色曉、疑是赤城標」,在孟浩然等無數遊客的心目中,這座位於縣城北1.5公裡赤城山是天台山的地標。赤城山在一片蒼翠中,因其色赤,獨樹一幟,歷來被看作是「臺嶽南門」和天台山的標誌。「不與眾山同一色,敢於平地拔千仞」的赤城山,高306.5米,山間洞穴密布、樹木蔥鬱,遙望如城堡高矗,在四山青碧中顯得格外挺拔清麗。山頂有梁妃塔,塔高27.5米,四面七級,與國清寺隋塔遙相呼應。

瓊臺景區「龍樓鳳闕不肯住,飛騰直欲天台去」唐詩人李白倍加推崇瓊臺仙谷「青衣約我遊瓊臺,琪木花芳九葉開」。相傳這是中華民族始祖黃帝從仙人九元子受金液神丹的地方。南端的天然石椅則是葛玄、呂洞賓、白玉蟾等高道煉丹之處,故名「仙人座」。臺上有唐宋以來柳泌、天和子、康有為等人的「蓬萊仙境」「觀止」等題刻。最高處,黃帝祭壇、祭天壇、祭地壇屹立峰巔,人與自然,和諧一體。

相關焦點

  • 《靈巖寂庵辯才師有羅漢樹一株移自臺嶽託根木》南宋·謝伋
    原文標題:詩路天台┃《靈巖寂庵辯才師有羅漢樹一株移自臺嶽託根木》 南宋·謝伋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天台山文化,ID:ttwhg2015】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臺嶽石為梁,苔滑水湍激。應真所遊處,林杪飛杖錫。
  • 詩路天台┃《國清寺》宋·洪适
    萬松:指萬松徑,是當年天台古城通往國清寺的小道,出小北門,沿赭溪而上,到了飛鶴山的西端,也就是現天台山山門的地方,就是萬松徑的起點,松樹夾道綿延數裡至國清寺山門。雙澗:指雙澗回瀾,國清寺山門外面的「雙澗回瀾」是天台八大景之一,所謂雙澗,是指發源於天台北山的北澗和發源於靈芝峰黃泥山崗的西澗,兩澗水匯合於寺處的豐幹橋畔,向東流入赭溪。杖策:手拿拐杖。
  • 詩路天台┃《送端上人遊天台》唐·施肩吾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天台山文化,ID:ttwhg2015】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師今欲向天台去,來說天台意最真。溪過石橋為險處,路逢毛褐是真人。雲邊望字鐘聲遠,雪裡尋僧腳跡新。只可且論經夏別,莫教琪樹兩回春。
  • 詩路天台┃《寄題天台國清寺齊梁體》唐陸龜蒙
    其詩求博奧險怪,七絕較爽利。寫景詠物為多,亦有憤慨世事、憂念生民之作,如《雜諷九首》《村夜二篇》等。他的小品文主要收在《笠澤叢書》中,現實針對性強,議論也頗精切,如《野廟碑》、《記稻鼠》等。陸龜蒙寫的《耒耜經》是一部描寫中國唐朝末期江南地區農具的專著。
  • 《天台李公孟長官出示桐柏觀百丈坑玉蘭且索賦》南宋·謝伋
    懸崖百丈坑,九疇詩得經。真境有誰何,守護煩六叮。長官仙李氏,不畏茲山靈。河陽無數花,葉蕊炫紫青。揖我求我言,矢詩當見聽。草木遂其性,民物自安寧。君其毋求奇,採掇遮可停。蘭玉近取譬,何用專階庭。謝伋字景思,號藥寮居士,上蔡(今屬河南)人。參政謝克家子。往來青城,毀容敗服,助其父奉國璽走宋州,為高宗所知。高宗紹興初侍父寓居黃巖。高宗紹興三年(1133年)為大宗正丞(《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卷四一)。
  • 詩路天台┃《登天台山》東漢 葛玄
    釋義記載在《天台集拾遺》中的這首《登天台》的詩歌,相傳是葛玄的作品,文中還載明「楊白雲誦」。《天台集》是南宋時期的一部區域性詩歌總集紅塵客:世俗之人。紅塵,道教、佛教把紛紛攘攘的人間俗世稱為紅塵。《紅樓夢》第一一七回:「 寶玉 本來穎悟,又經點化,早把紅塵看破。」
  • 詩路天台┃《九日登玉霄峰五首》元·曹文晦
    後來,讀書人為助酒興,想出許多賭酒方法,如作詩、對聯、猜謎等等。西風:指秋風。唐·李白《長幹行》二首之二:「八月西風起,想君發揚子。」厓:山邊,通「崖」。南朝齊·謝朓《遊山詩》:「凌厓必千仞,尋谿將萬轉。」烏帽:黑色帽子,本是古代貴者平常所戴,隋唐之後,多為庶人、隱者所戴。
  • 詩路天台┃《天台石樑雨後觀瀑歌》清 魏源
    松濤一湧千萬重,漭泉衝奪遊人路。重崗四合如重城,震電萬車爭殷轔。山頭草木思他徙,但有虎嘯蒼龍吟。須臾雨盡月華溼,月瀑更較雨瀑謐。千山萬山惟一音,耳畔眾響皆休息。靜中疑是曲江濤,此則雲垂彼海立。我曾觀潮更觀瀑,浩氣胸中兩儀塞。不以目視以耳聽,齋心三日鈞天瑟。
  • 詩路天台┃《丹丘迥聳與雲齊》唐 寒山子
    中巖:在天台赤城山,晉時,高僧曇猷入山建中巖寺於紫雲洞。藤蘿:紫藤的通稱。亦泛指有匍匐莖和攀援莖的植物。寒山子(約691-793年)唐代首都長安人,出身於官宦人家,中過進士,做過小官。官場的種種黑暗和無奈,最終使得他放棄了經世濟民、建功立業的幻想,棄仕歸隱。三十歲後隱居於浙東天台山,享年一百多歲。
  • 詩路天台┃《送台州李使君兼寄題國清寺》唐·劉長卿
    工於詩,長於五言,自稱「五言長城」。國清寺有著1400多年歷史的隋代古剎,是中國佛教天台宗的發祥地,韓國、日本佛教天台宗祖庭,是全世界佛教信徒們朝覲聖地。寺院周圍五峰環繞、雙澗洄流,千年隋梅生機盎然、九級隋塔巍然聳立,隋代古剎勝跡長新,形成了別具一格的三隋勝景。
  • 詩路天台┃《天台紀遊(六首)瓊臺雙闕》清 魏源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天台山文化,ID:ttwhg2015】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天台無主峰,橫潰四出,平正博大,中秘幽奇,疑仙疑幻,不可一詩盡也。故擇其尤者分紀之。臺頂盡曠夷,桐柏四襟帶。誰知逾一嶺,千峭競險怪。斷為萬仞墉,屹以雙闕隘。忽從絕壑底,中聳一臺對。
  • 詩路天台┃《題國清寺三隱》元末明初·張昱
    宋熙寧五年(1072)即日本延久四年五月十三日,日本天台宗高僧成尋(1011—1081)一行至天台山求法,次日午時參禮三賢院:「三賢者,豐幹禪師、寒山菩薩、拾得菩薩,彌陀、普賢、文殊化現。禪師旁有虎,二大士是俗形也。三賢唐貞觀年中相次垂跡於國清寺。」百餘年後,「三賢堂」被陳耆卿載於宋嘉定十六年(1223)完成的台州總志《嘉定赤城志》中。
  • 詩路天台┃《遊天台山記》清·洪亮吉
    其徑路迥殊,卉草亦別,霜霰異色,風霜態岐。山最幽者為瓊臺,沈埋滄溟,凌歷世宙。金碧之影見層霄之中,雲霞之光衣九地之表。山花抽籃,圓葉疑扇;林翼接翠,和聲同琴。樵蹤蛇紆,升降數十;石脊猱奮,回皇半時。巖果潤肺,作朝霞之紅;靈泉清心,漾夕澗之綠。雙闕峙其前,絕壑振其表。霜同剝蘚,偶印來蹤。雲與昔賢,難停去影? 登陟既疲,久坐石室,作華佗五禽戲乃返。最奇者為石樑。
  • 詩路天台┃《寄天台道友》 唐·貫休
    她由以天台宗為代表的佛教文化,以南宗為代表的道教文化和以理學為代表的儒學文化以及民間文化組成。1700年來,「兩宗」文化互相滲透,涵蓋台州六邑,造成了佛道共存、三教互融的文化格局。石樑景區,國家5A級旅遊景區,「唐詩之路」的目的地,面積6.5平方公裡,距縣城23公裡,集天下山水奇觀於一體,李白、孟浩然等著名詩人都為此留下不朽的詩篇。
  • 詩路天台┃《早發天台中巖寺度關嶺次天姥岑》唐·許渾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天台山文化,ID:ttwhg2015】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來往天台天姥間,欲求真訣駐衰顏。星河半落巖前寺,雲霧初開嶺上關。丹壑樹多風浩浩,碧溪苔淺水潺潺。可知劉阮逢人處,行盡深山又是山。
  • 詩路天台┃《題赤城中巖寺》唐·周樸
    存沒詩千首,廢興經數函。誰知將俗耳,來此避囂讒。釋義:中巖寺:晉興寧年間(363年—365年),敦煌高僧曇猷不遠萬裡雲遊至天台山,於赤城山建中巖寺,至今已有1600年多年歷史,後改「崇善」,再改「紫雲」浮世:人間、俗世。唐·高駢《遣興》:「浮世忙忙蟻子群,莫嗔頭上雪紛紛。」師:對和尚或道士的尊稱。
  • 跟著唐詩遊天台!「浙東唐詩之路」目的地是浙江天台山!
    ——天台是這條「詩路」的目的地,報告為咱天台送來了特大利好消息!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400多位詩人從錢塘江南岸出發,一路南下,棹聲帆影,載舟揚帆,直達天台山,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他們經過的這條路,就是浙東唐詩之路,天台山就是這些詩人的目的地。
  • 劉伯溫《司馬季主論卜》中說,激湍之下必有深潭,這不是周易嗎?
    是劉伯溫(又名劉基)在《司馬季主論卜》中的一段話。意思是說:湍急的流水下必定有深潭,高山之下必有深谷,闡述了物極必反(即事物無不向自己對立面轉化)的辨證觀點,指出有盛必有衰的道理和歷史規律,告誡世人不要盲目追求功名富貴。《司馬季主論卜》講的是什麼內容?
  • 閱讀天台┃《九龍寺散墨》
    九龍造天台的故事早已家喻戶曉,但眼前的九龍寺卻鮮為人知,最根本的原因是各類志書均將古寺稱為「九明寺」。據清康熙《天台縣誌》載:「九明寺,在縣東北三十裡,十都。漢乾祐二年(949)建。蓋僧智顗宴坐九折道場。宋治平三年(1066)改『仁壽院』。今復為『九明寺』。國朝康熙甲寅(1674)僧超定重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