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男當道" 乞巧工藝人盼手藝傳承(圖)

2020-12-18 華夏經緯網

在珠村明德堂,精美在乞巧作品吸引了眾多市民爭相拍照。南方日報記者 李細華 攝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暑氣未消,七夕卻已然悄悄臨近。17日晚,在素有「中國乞巧文化之鄉」的天河珠村,第十一屆廣州乞巧文化節以乞巧文化惠民演出拉開帷幕,演出現場舉行頗具傳統文化氛圍的女子成年禮,並為「乞巧賽巧會」和「天河十大最美家庭」評選中的獲獎者頒獎。

  據悉,本次乞巧文化節在8月16日到8月21日一連六天推出10餘場活動與市民見面,涉及七夕民俗、遊巧嘉年華、乞巧集市等,預計將吸引大量市民參與。

  創意活動亮點多市民參與度比往年高

  今年乞巧節最大的創意在於推出「乞巧文化創意產品」,與往屆乞巧節主推展出優秀嶺南工藝「三雕一彩一繡」等優秀乞巧文化作品相比,本屆乞巧節更進一步,組織方與傳播企業共同開發,推出節慶文化產品,初步嘗試與市場對接。目前,已開發出的文化創意產品包括珠村禾秧燈、七娘禮茶、七娘禮飯、女子成年禮禮盒、名家系列明信片等,種類涵蓋食品和手工藝品。乞巧節組織方希望通過推出創意產品,增加年輕群體對乞巧習俗的認知度和參與度。

  據了解,這些文化創意產品已經開通網上購買平臺,「巧哥巧姐」開起了微店,乞巧文化產品與線上銷售模式相結合,是今年乞巧節的一大亮點。「挺有創意的,之前也有想過買一些乞巧節的工藝品,但比較難找。現在線上購買,方便很多,價格也固定,所以買得放心。」在珠村七夕廣場,一位受訪者對記者表達了對線上乞巧文化產品的讚賞。

  作為歷屆乞巧節中最核心的活動和重頭戲,在開幕式現場舉行的女子成年禮備受矚目。在現場,身著傳統漢服,步調娉婷、妝容素雅的女子除了要舉行「加發笄」等莊嚴古樸的儀式,還要焚香祭茶叩拜七姐,現場穿針比巧,獻巧果、乞巧乞福等活動,這些迎來成年禮的芳齡女子們收到了長輩的美好祝願和寄語,引來現場觀眾的陣陣掌聲。

  據悉,作為珠村歷來乞巧文化習俗的重要組成部分,女子成年禮已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

  今年乞巧節在女子成年禮中別出心裁,為了提高市民參與乞巧活動的積極性和參與度,廣州乞巧節今年推出乞巧成人禮儀式的網上預訂與現場的親身體驗環節。據悉,在17日晚女子成年禮上列席的女生,都是通過網上預定後選出的。

  除女子成年禮之外,文化節還將開展乞巧手工藝DIY活動,邀請工藝大師,現場與市民遊客進行乞巧工藝手工DIY體驗的活動,以期讓市民有更好的乞巧體驗。

  「我們現在舉辦的一些活動,遊客們反映特別好,比如我們16日開始開放的遊園活動,在活動中有很多互動的遊戲,讓廣大市民參與進來。上下午各兩個小時的遊園,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珠吉街道辦事處文化站相關負責人楊靜接受記者採訪時提到,今年乞巧文化節,市民的參與度總體來說比往年有所提高。

  「我覺得遊園活動中的『漢服體驗』非常棒。穿著漢服拍照,感覺自己萌萌噠!」在遊園活動舉行的現場,一位身著漢服、忙於自拍的女生對記者說。

  「巧男當道」乞巧工藝人盼手藝傳承

  作為廣州乞巧節的另外一個重點活動,乞巧文化節賽藝會的作品展覽也吸引了各方的關注。上周,乞巧賽藝會作品評選揭曉,出人意料的是,今年乞巧文化賽藝會三個項目的冠軍都是「巧哥」,與往年男女各佔半壁江山的局面出入很大。賽事組委會也表示意外,稱今年是「不同凡響」的一年。

  據了解,此次賽事由廣州市乞巧文化交流協會、廣州工藝美術行業協會等各方聯合舉辦。今年的廣州乞巧文化節乞巧賽藝會活動通過官方網站、民間微信微博近一個月的廣泛發動,吸引了廣州天河珠村、車陂,黃埔、番禺、從化、白雲、荔灣、越秀、海珠等各區的乞巧民間藝人、民間工藝大師、中小學生等150多人共272件作品參賽,年齡最小6歲,最大80歲。獲獎的部分作品將於乞巧文化主題博物館展覽,該博物館將在開幕式當天對外開放。

  今年,68歲的老人潘志強憑藉微型雕塑《潘氏宗祠》獲傳統工藝組冠軍。在珠村,村民親切地稱潘志強為「潘叔」。據潘叔介紹,他的獲獎作品採用泡沫、木材廠邊角木料為材料,根據潘氏宗祠原建築以1∶50的比例製作而成,耗時長達一年。

  今年是潘叔第一次參賽,卻已攬得大獎。談到獲獎的經歷,潘叔顯得很低調,「我這次做的參賽作品不能說做得特別好,只能說是還好吧,我給自己的作品打80分。」潘叔表示,這次自己獲獎也是一個「意外」,起初自己並不想參賽,但文華街道社區的工作人員鼓勵自己參賽最終才下定決心,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潘叔最後給自己帶來了一個冠軍。

  談到今年獲獎者中「巧男」當道的現象,潘叔表示其實在意料之中。「現在很多專業的手工藝者都投入到乞巧工藝的製作中來,這是好事,說明乞巧工藝品得到了更多的關注。而這些專業的手工藝者很多都是資深的木匠和雕匠,木匠好像是男的多一點吧。」

  作為乞巧工藝的傳統手工藝人,潘叔一家都從事乞巧工藝品的製作,但據潘叔介紹,目前對傳統乞巧手工藝品感興趣的年輕人比較少,「刺繡、雕刻、剪紙等很多手工藝都是一些老工藝人在做,年輕人關注的比較少。」潘叔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輕人通過乞巧文化節了解到乞巧手工藝,有更多的年輕人能對乞巧手工藝感興趣,把這門傳統手藝更好地傳承下去。

  記者 成希  實習生 曾浩林

來源:南方日報

 

 

責任編輯:李然

相關焦點

  • ...巧男」 30多年不遺餘力地傳承、創新、推廣乞巧這一傳統手藝
    而在番禺區化龍鎮潭山村,卻有一位遠近聞名的「巧男」許冠其(人稱其叔),他在本地乞巧手藝日漸式微時毅然接手傳承,30多年來苦心鑽研不斷創新,製作了數千個乞巧公仔,受到了街坊的讚譽。痴迷乞巧,隨巧姐學藝8月7日番禺潭山乞巧文化節現場,記者見到了潭山村乞巧工藝傳承人其叔,今年88歲的他與浩明藝社的成員,在門口迎接前來觀賞乞巧的各地街坊,身後49版乞巧貢案布置有序,把整個許氏大宗祠映襯得喜慶多彩。據介紹,其叔出生於1931年七月初七(七夕節),他笑稱自己是「天生註定做乞巧的『巧男』」。
  • 番禺潭山有位八旬「巧男」 30多年不遺餘力地傳承、創新、推廣乞巧...
    乞巧,是廣州傳統風俗,相傳每逢農曆七月七日,各家各戶的女子穿針引線製作乞巧貢案,互相欣賞「驗巧」,其中乞巧作品最精緻的女子會被譽為「巧姐」。而在番禺區化龍鎮潭山村,卻有一位遠近聞名的「巧男」許冠其(人稱其叔),他在本地乞巧手藝日漸式微時毅然接手傳承,30多年來苦心鑽研不斷創新,製作了數千個乞巧公仔,受到了街坊的讚譽。
  • 【產業發展】乞巧之鄉「巧」做旅遊文章
    西和乞巧節從每年農曆七月初一前夜開始,到七月初七晚上結束,歷經七天八夜。當地姑娘們以隆重的儀式祈求「巧娘娘」賜予其聰慧、靈巧和幸福美滿生活。近年來,西和縣以舉辦「乞巧女兒節」為依託,積極發展旅遊業,既傳承了傳統文化又帶動了百姓致富。
  • 【央媒看隴南】乞巧之鄉「巧」做旅遊文章
    近年來,西和縣以舉辦「乞巧女兒節」為依託,積極發展旅遊業,既傳承了傳統文化又帶動了百姓致富。2006年5月,西和乞巧節被列入甘肅省首批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同年7月,西和縣舉辦了以乞巧為主題的首屆中國乞巧文化旅遊節。
  • "我們的節日·濃情七夕":北京民俗博物館裡感受乞巧民俗
    真正的七夕最早其實是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  關於乞巧,最早的文字記載應當是出現於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中,「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鬥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 「我們的節日•濃情七夕」:北京民俗博物館裡感受乞巧民俗
    真正的七夕最早其實是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關於乞巧,最早的文字記載應當是出現於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中,「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鬥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 看巧雲,吃巧果,蜘蛛網乞巧,下大雨「洗車」,這些江蘇七夕民俗你聽...
    如果天氣好,人們在七夕這天看巧雲,對月乞巧;如果下大雨,古人在七夕這天「洗車」。專家指出,雖然七夕節這幾年被稱為中國版情人節,但在古代,七夕更像是一個「女兒節」。草的影子在水中呈現不同形狀,「如珠如傘如箭如筆」,據此來判斷這個女孩子的巧拙。相傳這個習俗起源於南唐李後主時期。最初是宮女們祝禱的儀式,以此來祈求心靈手巧。&nbsp&nbsp&nbsp&nbsp另一位南京學者夏仁虎在《歲華憶語》中也記錄了南京「乞巧」,不同的是,他記錄的「乞巧」的不是鬥蟋蟀草,而是針,通過針投下的影子來判斷能否「乞巧」成功。
  • 燕趙傳奇|民俗 七夕乞巧節 鵲橋天地間
    在民間,很多人都認為牛郎織女的傳說正是七夕的起源。這兩件事到底有沒有關係呢?其實,古時候的七夕節跟愛情壓根扯不上關係,只是女性專屬的「乞巧節」。這一天裡,女子坐看牽牛織女星,為的不是求一份「愛你一萬年」的深情,而是要請心靈手巧的織女分一點紡織刺繡的手藝。原來,七夕並不等於中國的情人節,把這兩者混為一談,實在是個美麗的誤會。在古代,七月初七這個日子裡到底有什麼樣的風俗呢?
  • 隴南乞巧女兒節
    西和乞巧民俗。張春華 攝  乞巧文化是隴南文化資源中的一大瑰寶。民俗專家認為,乞巧文化是起源並流傳於隴南市西和、禮縣一帶的秦人遺風,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隴南乞巧,是集詩詞歌賦、音樂舞蹈、工藝美術、勞動技能等為一體的綜合性節日民俗文化活動,活躍在西漢水流域的近20個鄉鎮、300多個村,有50多萬群眾經常性參與,是名副其實的「中國女兒節」。
  • 七夕的乞巧是什麼意思 為什麼七夕節叫乞巧節
    今天是2019年的七夕節(8月7日),你可知道七夕節又叫乞巧節嗎?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下七夕的乞巧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七夕叫乞巧節。  為什麼七夕節叫乞巧節  乞巧,中國歲時風俗,是七姐誕(七月七)的一項習俗。農曆七月初一到七月七日夜(七天八夜),穿著新衣的少女們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稱為「乞巧」。
  • 七夕為什麼叫乞巧節 七夕別名乞巧怎麼來的
    七夕是我們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又叫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等。2020年的七夕節是在8月25日這一天,也就是今天。七夕的別名之一——乞巧節是怎麼來的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七夕別稱「乞巧節」的由來吧!
  • 「詩詞鑑賞」七夕節裡乞巧詩,乞巧節的正確打開方式!
    七夕,又稱乞巧節,東晉葛洪在《西京雜記》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這是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唐朝和凝有詩說「闌珊星鬥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到了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宋金時《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
  • 「七夕天河,活力廣州」 2019·廣州乞巧文化節8月2日盛大開幕
    據悉,開幕式演出《人兮巧夕·夢築天河》以原創微舞劇為藝術表現形式,將分三個篇章,以天河發展為背景,用珠村女兒的成長為引子,以乞巧習俗的復甦為事件觸發點,分別展示天河區建區、發展、新時期的不同面貌。展現傳統民俗融入現代生活以及青年一代對文化傳承的理解和對美好生活追求的熱忱,歌頌天河人對繼承發揚優秀傳統及對建設新時代文明社會不斷進取、不斷創新的時代精神。
  • 七夕節為什麼又要叫乞巧節?乞巧又有哪些形式?
    那為什麼又說七夕節是乞巧節?這個就很多人不懂了!在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鬥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 江蘇各地這樣過七夕節:乞巧升溫 情人節降溫
    十二生肖鞋。草的影子在水中呈現不同形狀,「如珠如傘如箭如筆」,據此來判斷這個女孩子的巧拙。相傳這個習俗起源於南唐李後主時期。最初是宮女們祝禱的儀式,以此來祈求心靈手巧。 另一位南京學者夏仁虎在《歲華憶語》中也記錄了南京「乞巧」,不同的是,他記錄的「乞巧」,不是鬥蟋蟀草,而是針,通過針投下的影子來判斷能否「乞巧」成功。
  • 2019廣州番禺潭山乞巧文化節時間、地點一覽
    連日來,化龍鎮潭山村的「巧男」「巧女」們為了準備今年的乞巧文化節,從村的文化中心到潭山村許氏大宗祠來來回回地重複搬運著展架和展品,個個都各負其責,顯得非常忙碌。不到1個星期,潭山村許氏大宗祠將再度成為街坊們關注的焦點,因為「我們的節日——七夕」2019年潭山乞巧文化節開幕式將在這裡舉行。
  • 最浪漫的傳統節日七夕-那些被遺忘的乞巧技能
    宋朝的《醉翁談錄》寫的人潮擁堵,說的便是七夕節的熱鬧場面。在我們福建,七夕也就是乞巧節,是女子展現自己巧手作品的最佳時機,也是婦女們向織女星祭拜求乞巧智的時間。求乞巧智再來就是比賽乞巧了,邊玩遊戲邊用九孔針五色線對月穿針的「賽巧」,當時可是老福州有錢人家小姐的活動,贏家稱為得巧,慢的就是輸巧,比賽之後就會相互贈送小禮物
  • 七夕為什麼要乞巧?為浪漫,為期盼
    (蕭放)除了愛情,乞巧是七夕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主題,甚至是比愛情更早的節日主題。 早在漢代,已經有了七夕習俗。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說的是當時的女性會在七月七日這一天穿七孔針乞巧,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習俗。後來,關於七夕乞巧的記載越來越多,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鬥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
  • 四川「劉黃粑」創始人去世 手藝將由孫媳傳承(圖)
    四川「劉黃粑」創始人去世 手藝將由孫媳傳承(圖) 2014-12-15 10:19:37  工藝創新  堅持手工 自創白糖和桂花味黃粑  每天凌晨3點,劉根培和妻子、三個兒子、一個女兒及兒媳便起床開始忙碌,一直到晚上7點才能收工。「父親對黃粑的要求非常高。」劉根培的大女兒劉玉蓮說,無論是原料還是蒸法上,父親都頗有講究,並全部要求手工製作。
  • 民俗專家:乞巧節也可以這樣過
    潘劍明:我家在廣州珠村,在我們村,大家會聚集在一起做乞巧作品,玩一些傳統的乞巧遊戲,一起享受乞巧的快樂。過乞巧節不同於聽演唱會或者看展覽,它不是一個文化藝術活動,而是飽含精神信仰的民俗活動,大家都是盡興地參與其中,每一個人都是節日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