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珠村明德堂,精美在乞巧作品吸引了眾多市民爭相拍照。南方日報記者 李細華 攝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暑氣未消,七夕卻已然悄悄臨近。17日晚,在素有「中國乞巧文化之鄉」的天河珠村,第十一屆廣州乞巧文化節以乞巧文化惠民演出拉開帷幕,演出現場舉行頗具傳統文化氛圍的女子成年禮,並為「乞巧賽巧會」和「天河十大最美家庭」評選中的獲獎者頒獎。
據悉,本次乞巧文化節在8月16日到8月21日一連六天推出10餘場活動與市民見面,涉及七夕民俗、遊巧嘉年華、乞巧集市等,預計將吸引大量市民參與。
創意活動亮點多市民參與度比往年高
今年乞巧節最大的創意在於推出「乞巧文化創意產品」,與往屆乞巧節主推展出優秀嶺南工藝「三雕一彩一繡」等優秀乞巧文化作品相比,本屆乞巧節更進一步,組織方與傳播企業共同開發,推出節慶文化產品,初步嘗試與市場對接。目前,已開發出的文化創意產品包括珠村禾秧燈、七娘禮茶、七娘禮飯、女子成年禮禮盒、名家系列明信片等,種類涵蓋食品和手工藝品。乞巧節組織方希望通過推出創意產品,增加年輕群體對乞巧習俗的認知度和參與度。
據了解,這些文化創意產品已經開通網上購買平臺,「巧哥巧姐」開起了微店,乞巧文化產品與線上銷售模式相結合,是今年乞巧節的一大亮點。「挺有創意的,之前也有想過買一些乞巧節的工藝品,但比較難找。現在線上購買,方便很多,價格也固定,所以買得放心。」在珠村七夕廣場,一位受訪者對記者表達了對線上乞巧文化產品的讚賞。
作為歷屆乞巧節中最核心的活動和重頭戲,在開幕式現場舉行的女子成年禮備受矚目。在現場,身著傳統漢服,步調娉婷、妝容素雅的女子除了要舉行「加發笄」等莊嚴古樸的儀式,還要焚香祭茶叩拜七姐,現場穿針比巧,獻巧果、乞巧乞福等活動,這些迎來成年禮的芳齡女子們收到了長輩的美好祝願和寄語,引來現場觀眾的陣陣掌聲。
據悉,作為珠村歷來乞巧文化習俗的重要組成部分,女子成年禮已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
今年乞巧節在女子成年禮中別出心裁,為了提高市民參與乞巧活動的積極性和參與度,廣州乞巧節今年推出乞巧成人禮儀式的網上預訂與現場的親身體驗環節。據悉,在17日晚女子成年禮上列席的女生,都是通過網上預定後選出的。
除女子成年禮之外,文化節還將開展乞巧手工藝DIY活動,邀請工藝大師,現場與市民遊客進行乞巧工藝手工DIY體驗的活動,以期讓市民有更好的乞巧體驗。
「我們現在舉辦的一些活動,遊客們反映特別好,比如我們16日開始開放的遊園活動,在活動中有很多互動的遊戲,讓廣大市民參與進來。上下午各兩個小時的遊園,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珠吉街道辦事處文化站相關負責人楊靜接受記者採訪時提到,今年乞巧文化節,市民的參與度總體來說比往年有所提高。
「我覺得遊園活動中的『漢服體驗』非常棒。穿著漢服拍照,感覺自己萌萌噠!」在遊園活動舉行的現場,一位身著漢服、忙於自拍的女生對記者說。
「巧男當道」乞巧工藝人盼手藝傳承
作為廣州乞巧節的另外一個重點活動,乞巧文化節賽藝會的作品展覽也吸引了各方的關注。上周,乞巧賽藝會作品評選揭曉,出人意料的是,今年乞巧文化賽藝會三個項目的冠軍都是「巧哥」,與往年男女各佔半壁江山的局面出入很大。賽事組委會也表示意外,稱今年是「不同凡響」的一年。
據了解,此次賽事由廣州市乞巧文化交流協會、廣州工藝美術行業協會等各方聯合舉辦。今年的廣州乞巧文化節乞巧賽藝會活動通過官方網站、民間微信微博近一個月的廣泛發動,吸引了廣州天河珠村、車陂,黃埔、番禺、從化、白雲、荔灣、越秀、海珠等各區的乞巧民間藝人、民間工藝大師、中小學生等150多人共272件作品參賽,年齡最小6歲,最大80歲。獲獎的部分作品將於乞巧文化主題博物館展覽,該博物館將在開幕式當天對外開放。
今年,68歲的老人潘志強憑藉微型雕塑《潘氏宗祠》獲傳統工藝組冠軍。在珠村,村民親切地稱潘志強為「潘叔」。據潘叔介紹,他的獲獎作品採用泡沫、木材廠邊角木料為材料,根據潘氏宗祠原建築以1∶50的比例製作而成,耗時長達一年。
今年是潘叔第一次參賽,卻已攬得大獎。談到獲獎的經歷,潘叔顯得很低調,「我這次做的參賽作品不能說做得特別好,只能說是還好吧,我給自己的作品打80分。」潘叔表示,這次自己獲獎也是一個「意外」,起初自己並不想參賽,但文華街道社區的工作人員鼓勵自己參賽最終才下定決心,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潘叔最後給自己帶來了一個冠軍。
談到今年獲獎者中「巧男」當道的現象,潘叔表示其實在意料之中。「現在很多專業的手工藝者都投入到乞巧工藝的製作中來,這是好事,說明乞巧工藝品得到了更多的關注。而這些專業的手工藝者很多都是資深的木匠和雕匠,木匠好像是男的多一點吧。」
作為乞巧工藝的傳統手工藝人,潘叔一家都從事乞巧工藝品的製作,但據潘叔介紹,目前對傳統乞巧手工藝品感興趣的年輕人比較少,「刺繡、雕刻、剪紙等很多手工藝都是一些老工藝人在做,年輕人關注的比較少。」潘叔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輕人通過乞巧文化節了解到乞巧手工藝,有更多的年輕人能對乞巧手工藝感興趣,把這門傳統手藝更好地傳承下去。
記者 成希 實習生 曾浩林
來源:南方日報
責任編輯: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