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看隴南】乞巧之鄉「巧」做旅遊文章

2020-09-17 隴上江南融媒

來源:中國旅遊報

甘肅省隴南市西和縣被譽為「中國乞巧文化之鄉」。當地乞巧文化源於「秦人遺風」,歷史悠久、特色鮮明、延續至今。這項悠久的民俗同時也是甘肅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除了有濃鬱的乞巧文化,西和還有挺拔峻秀的雲華山、特色草編手工藝品……依託這些獨具特色的文化和旅遊資源,西和縣將文化和旅遊產業開發作為推動全縣經濟轉型、跨越發展的重點,拓寬群眾增收渠道,提高群眾就業率,把「風景」變成了「產業」,將「美麗」轉化成了「生產力」。

西和乞巧節從每年農曆七月初一前夜開始,到七月初七晚上結束,歷經七天八夜。當地姑娘們以隆重的儀式祈求「巧娘娘」賜予其聰慧、靈巧和幸福美滿生活。近年來,西和縣以舉辦「乞巧女兒節」為依託,積極發展旅遊業,既傳承了傳統文化又帶動了百姓致富。

2006年5月,西和乞巧節被列入甘肅省首批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同年7月,西和縣舉辦了以乞巧為主題的首屆中國乞巧文化旅遊節。同年10月,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正式命名西和縣為「中國乞巧文化之鄉」。截至2019年,西和縣已經連續舉辦了11屆「中國乞巧文化旅遊節」。

西和縣政協副主席石永紅介紹,為了弘揚乞巧民俗文化,帶動廣大婦女實現就地就業、就地增收,西和縣採用「農戶+協會+企業+電商」模式,成立西和縣乞巧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建成「乞巧坊」文化旅遊產品電商旗艦店,打造100多家乞巧文化產品網店。目前,西和文化產品以刺繡女紅為主,剪紙、書畫為輔,策劃研發了「乞巧坊」十大系列、200多個產品,成立了42個村級乞巧刺繡協會。手工刺繡、手工麻紙、巧娘娘紙紮等打出了品牌。

西和縣巧娘娘紙紮手藝傳承人姬大牛說:「近幾年通過政府的大力宣傳,來學習巧娘娘紙紮手藝的人越來越多。大家肯學,我也樂意教,不能讓這門手藝失傳。目前,我教過的徒弟已經有70多人了。」每年乞巧節前夕,各個乞巧點都會向姬大牛訂製「紙紮巧娘娘」,這門手藝讓他順利實現脫貧。

石永紅說:「挖掘和整理乞巧民俗、仇池山歌、影子腔、西和秧歌、羊皮扇鼓舞等非遺項目,科學開發旅遊資源,將旅遊景區景點串聯起來、形成規模……西和縣的文化和旅遊產業可謂蒸蒸日上。」

雲華山位於西和縣城東北十公裡處的稍峪鎮,挺拔峻秀、山峰聳峙。這裡是秦始皇祭祀先祖之地,文化底蘊深厚。如何利用雲華山的人文和自然資源發展文化和旅遊業,帶動周邊鄉鎮經濟增長,是西和縣委、縣政府的重點工作之一。

山脊上的步行道臺階綿延不斷、向遠處延伸,很多工人正忙著修繕歷史建築以及旅遊接待設施……這是《中國旅遊報》記者登上雲華山時看到的一番景象。

西和縣文體廣電和旅遊局旅遊產業股股長呂箐箐介紹:「目前縣委、縣政府正在按照4A級景區標準,結合農村『三變改革』對雲華山進行打造。雲華山的景區棧道、遊客接待中心、停車場、旅遊廁所等正在緊鑼密鼓的建設之中。一期工程已帶動周邊鄉村725人就業,其中160人為貧困戶。景區建成後還將推出一系列幫扶措施,如帶動村民開辦農家樂、在景區內設立一定數量的公益性崗位等,帶動更多村民脫貧增收。」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截至8月份,今年西和縣旅遊接待總人數達105.5萬人次,同比下降31.3%;旅遊綜合收入51225萬元,同比下降34.6%。雖然從數據上來看有所下滑,但我相信這只是暫時的,大環境十分樂觀。以景區帶動周邊產業發展、帶動附近村鎮村民脫貧增收,將是我們接下來要堅持不懈開展的重點工作。」呂箐箐說。

據介紹,西和縣目前共有賓館97家、旅行社分社和營業點5家、農家樂79家、文化和旅遊公司10家、文化和旅遊合作社3家、製作和銷售文化和旅遊產品的電商2000餘家。

「西和縣旅遊接待能力不斷提升,如果未來能將這些資源合理整合、發揮其作用,那麼西和縣旅遊產業發展也將再上一個新的臺階」 呂箐箐說。

在雲華山下的稍峪鎮稍峪村草編基地內,村民們正忙得不可開交。農村常見的玉米皮在她們手中經過捏拽、編織,不一會兒就變成了一件手工藝品。

稍峪村草編基地負責人何芳說,她是稍峪鎮王山村人,從小就喜歡做一些刺繡、草編等手工藝品,家裡常用的草帽、枕頭和背簍都出自她和母親之手。2016年11月,她組織村裡「能織善編」的婦女們一起創辦了草編刺繡基地。由於做工精巧,第一批生產的草編坐墊、草編工藝品很快便被縣裡的電商企業一搶而空。

2017年3月,何芳在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之下成立了巧女文化旅遊公司,主要以草編、柳編等工藝品的成品製作、銷售及製作人員培訓為主要業務,積極實行「1個公司+1個扶貧車間+X個貧困婦女」的帶貧機制。成立當年純利潤就達10萬元。截至目前,公司已吸納周邊9個村、200餘名婦女再就業。

據介紹,隨著當地景區開發,巧女文化旅遊公司的產品將進一步與景區、旅行社、民宿等對接,面向遊客銷售。

目前,稍峪鎮至雲華山景區道路已經修通。談及未來的發展,何芳說:「希望雲華山景區快些建成。我們可以與景區聯動,拓寬草編刺繡工藝品銷售渠道,帶動更多貧困婦女脫貧致富。」

砥礪奮進正當時。勤勞質樸的西和縣人民正以務實的姿態,深挖文化底蘊,「巧」做旅遊文章,決勝脫貧攻堅。

相關焦點

  • 【產業發展】乞巧之鄉「巧」做旅遊文章
    西和晚霞湖風景區  甘肅省隴南市西和縣被譽為「中國乞巧文化之鄉  2006年5月,西和乞巧節被列入甘肅省首批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同年7月,西和縣舉辦了以乞巧為主題的首屆中國乞巧文化旅遊節。同年10月,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正式命名西和縣為「中國乞巧文化之鄉」。截至2019年,西和縣已經連續舉辦了11屆「中國乞巧文化旅遊節」。
  • 隴南乞巧女兒節
    隴南乞巧女兒節隴南乞巧女兒節 先秦民俗活化石 西和乞巧民俗。張春華 攝  乞巧文化是隴南文化資源中的一大瑰寶。民俗專家認為,乞巧文化是起源並流傳於隴南市西和、禮縣一帶的秦人遺風,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 隴南「被看好」的縣,黃金資源遍布全境,人稱「乞巧文化之鄉」
    而且作為甘肅省的隴南地區城市,隴南市境內有大量的森林資源,珍稀動植物數量眾多,就連野生大熊貓也在其境內,展現出一個和人們印象中不太一樣的甘肅另一面。隴南市全市面積遼闊,達2.79萬平方千米。隴南市在很多遊客看來是一個「寶藏城市」,隴南市的旅遊產業相對來說還是非常強勢的,境內擁有3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隴南市下轄1個市轄區和8個縣城,其中有一個縣城在小編看來發展狀況良好,是一個很被人們「看好」的縣城。
  • 隴南有望「融合」的縣,相隔40公裡,被稱「乞巧之鄉」
    :不是去想事情會是怎樣的,而是去看它們實際上是怎樣的作為一個地級市的隴南,位於甘肅境內,擁有著非常重要的位置,隴南不僅僅是三個省的交匯之處,還有著十分豐富的交通條件,便捷的交通促進了人們的出行隴南無論是植被還是動物的資源都是極為豐富
  • 《晚霞湖畔的巧娘娘》作者/木依之湄
    寫在前面的話:夏末的最後一個傍晚,與呂敏訥相約西和,在她和同行好友的相陪下,領略了晚霞湖的山光水色、十裡荷塘;第二天又赴長道大柳、包集一帶感受了西和乞巧之風,沿途聽她講了很多關於乞巧的典故與歷史。因之前從未到過西和,也未曾經歷過乞巧,所見所聞便更多了一份新奇與感動,回來後念念難忘。我於詩作本十分陌生,所湊之詞難免拙劣,但念及西和之行所受的觸動與敏訥及諸好友所給予的溫暖,非得如此不足以表情達意,故以此拙作贈與敏訥及陪我同遊西和的友友,願友誼長存,祝諸君秋安意暢。
  • "巧男當道" 乞巧工藝人盼手藝傳承(圖)
    17日晚,在素有「中國乞巧文化之鄉」的天河珠村,第十一屆廣州乞巧文化節以乞巧文化惠民演出拉開帷幕,演出現場舉行頗具傳統文化氛圍的女子成年禮,並為「乞巧賽巧會」和「天河十大最美家庭」評選中的獲獎者頒獎。  據悉,本次乞巧文化節在8月16日到8月21日一連六天推出10餘場活動與市民見面,涉及七夕民俗、遊巧嘉年華、乞巧集市等,預計將吸引大量市民參與。
  • 隴南,一座詩意瀰漫的隴蜀之城
    近年來,隴南充分認識挖掘隴南文化,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努力打造隴南地域特色文化旅遊品牌,把一個兼具西北之雄渾、江南之秀美、漢唐之古韻、隴蜀之包容的充滿朝氣與活力的隴蜀之城呈現在世人面前。、美麗鄉村遊,以及省級國家級生態縣、生態鄉鎮創建、生態城市建設、生態文明新村建設等方面做生態文章,繪錦繡家園。
  • 看巧雲,吃巧果,蜘蛛網乞巧,下大雨「洗車」,這些江蘇七夕民俗你聽...
    如果天氣好,人們在七夕這天看巧雲,對月乞巧;如果下大雨,古人在七夕這天「洗車」。專家指出,雖然七夕節這幾年被稱為中國版情人節,但在古代,七夕更像是一個「女兒節」。&nbsp&nbsp&nbsp&nbsp揚州、常熟等地流行「穿針乞巧」,少女們聚在一起穿針引線一起做女紅;徐州則流行在月光下用紅絲線穿繡花針乞巧。
  • "我們的節日·濃情七夕":北京民俗博物館裡感受乞巧民俗
    真正的七夕最早其實是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  關於乞巧,最早的文字記載應當是出現於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中,「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鬥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 「我們的節日•濃情七夕」:北京民俗博物館裡感受乞巧民俗
    真正的七夕最早其實是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關於乞巧,最早的文字記載應當是出現於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中,「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鬥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 巧做「水文章」!溫州首屆漂流體育旅遊文化節開幕
    巧做「水文章」!8月16日上午,溫州市首屆漂流體育旅遊文化節在瑞安市芳莊鄉奇雲大漂流景區舉行。當天共有800多名遊客前來體驗拍浪擊水的激情,感受當地獨具特色的民俗非遺文化。
  • 七夕節為什麼又要叫乞巧節?乞巧又有哪些形式?
    「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唐代大詩人杜牧在七夕節這天藉助牛郎織女之情來表達了自己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這也恰恰是我們現在生活中所最嚮往的愛情。乞巧節其實乞巧節也是來源於牛郎織女的故事之中。傳說織女的手藝極巧,不僅會織雲錦,而且還能縫無邊天衣。
  • 「乞巧節」如何「乞巧」?
    「乞巧節」如何「乞巧」?在古代,七夕節的主要內容之一是乞巧,大多是未婚女孩過這個節日。在一些地區,這一天要為女孩兒舉行成年禮。冷知識四:「乞巧節」如何「乞巧」?說到七夕「乞巧」的主題,比較流行的遊戲有穿針乞巧、喜蛛應巧等等。穿針乞巧始於漢,在後世特別流行。《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
  • 七夕中國情人節在家做什麼吃,廚娘來一桌巧酥大餐乞巧怎麼樣
    幾十年過去了,如今的七夕節,有幾個人還會去看星星我不知道,能不能看到小時候那麼明亮的星星我也不知道,只知道資訊這麼發達的今天,各路商家都在打七夕站,誰都想分一杯羹,尤其是各大餐廳,相信情侶們很多已經提前訂好了位置。
  • 甘肅旅遊:隴南機場新航線 航班時刻表
    隴南機場相繼已開通北京、廣州、重慶、蘭州、吐魯番、海口、西安、青島等地航線!近日又有喜訊,魔都上海航線開通了。據甘肅旅遊頻道( 崔皓景)從成縣獲悉,隴南機場又有新航線,將於7月15日開通上海-隴南-蘭州航線。
  • 七夕為什麼要乞巧?為浪漫,為期盼
    七夕之夜成為少女祭祀星神、祈求心靈手巧的浪漫之夜。」(蕭放)除了愛情,乞巧是七夕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主題,甚至是比愛情更早的節日主題。 早在漢代,已經有了七夕習俗。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說的是當時的女性會在七月七日這一天穿七孔針乞巧,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習俗。
  • 隴南的發展方向:用文旅創意建設「神仙景區」
    沒有旅遊的文化難以傳播,沒有文化的旅遊難以做大。遊客看到美景時,吟誦一句唐詩宋詞,遠比來句「好美啊」「真美呀」這等枯燥乏味的表述更加激蕩人心,這就是文化旅遊的魅力。隴南很有文化底蘊,適合發展文化旅遊,但思路不應局限於本地區內,應該在更大的範圍內來考慮發展。這個更大的範圍,就是甘陝川文化旅遊圈。這個文化旅遊圈,主要包含甘肅隴南、陝西漢中、四川廣元幾個地區,並向周邊輻射影響。
  • 央媒看天津:多家中央主要媒體聚焦天津
    天津北方網訊:來看央媒看天津。央廣《新聞和報紙摘要》報導了,天津通過規劃建設736平方公裡的綠色生態屏障區、推動875平方公裡溼地保護修復和153公裡渤海海岸線綜合治理,高標準建設京津冀東部綠色生態屏障,切實築牢首都「生態護城河」。央視《新聞聯播》報導了,包括天津在內的9個省市,接入全國進口冷鏈食品追溯管理平臺,消費者可以通過掃碼查詢。天津還將消費者購買信息錄入平臺,方便精準追蹤、快速採取防控措施。
  • ...巧男」 30多年不遺餘力地傳承、創新、推廣乞巧這一傳統手藝
    微社區e家通記者王建毅攝番禺區化龍鎮潭山村許冠其身份:乞巧傳承人、番禺好人上榜理由:8月7日,微社區e家通化龍飛升微信公眾號推送了《潭山乞巧文化節喜迎過千名街坊,49版乞巧作品閃亮登場!!》,介紹番禺潭山村乞巧文化節的熱鬧盛況,受到廣大街坊的關注,閱讀量兩小時內迅速破千。
  • 七夕節為什麼又叫乞巧節?
    這種乞巧習俗,在漢代已初見端倪,據《西京雜記》記載:漢代彩女,在七夕這天「穿七孔針於開襟」。到魏晉南北朝時,乞巧習俗已極為普遍。《荊楚歲時記》上說:每到七夕之夜,婦女們邊觀牛郎織女相會,邊用彩線穿七孔針,設香案,置瓜果,向織女乞巧。她們暗暗祈禱,互相祝福,如果夜裡有蜘蛛結網於瓜果上,就被認為得到織女的青睞,必然乞得靈心巧手。「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持針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