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巧雲,吃巧果,蜘蛛網乞巧,下大雨「洗車」,這些江蘇七夕民俗你聽...

2020-12-12 東方網

&nbsp&nbsp&nbsp&nbsp今天是「七夕」,牛郎織女相會,「溫比亞」卻來搗亂,帶來狂風暴雨。

&nbsp&nbsp&nbsp&nbsp江蘇民間的「七夕」民俗豐富多彩,與天氣好壞密切相關。如果天氣好,人們在七夕這天看巧雲,對月乞巧;如果下大雨,古人在七夕這天「洗車」。專家指出,雖然七夕節這幾年被稱為中國版情人節,但在古代,七夕更像是一個「女兒節」。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民國南京學者潘宗鼎在《金陵歲時記·七夕乞巧》中說:「七夕前日,婦女取水一盂,曝烈日中,使水面起油皮,截蟋蟀草,如針泛之,勿令沉下,共觀水影中如珠如傘如箭如筆等狀,以驗吉兇。相傳南唐後主生辰,適當七夕,宮人以其時當祝嘏,故預先期而乞巧雲。」

&nbsp&nbsp&nbsp&nbsp這段文字生動記錄了南京七夕「乞巧」民俗。女孩子們會在七夕來臨前一天,取一個水盂盛滿水,在太陽下暴曬,水面很快就起一層油膜。然後,女子們將鬥蟋蟀的草截斷,輕輕放在水面上,不使其沉下。草的影子在水中呈現不同形狀,「如珠如傘如箭如筆」,據此來判斷這個女孩子的巧拙。相傳這個習俗起源於南唐李後主時期。最初是宮女們祝禱的儀式,以此來祈求心靈手巧。

&nbsp&nbsp&nbsp&nbsp另一位南京學者夏仁虎在《歲華憶語》中也記錄了南京「乞巧」,不同的是,他記錄的「乞巧」的不是鬥蟋蟀草,而是針,通過針投下的影子來判斷能否「乞巧」成功。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七夕乞巧

&nbsp&nbsp&nbsp&nbsp有趣的是,七夕還是李後主的生日。史料記載,七夕晚上,這位風流皇帝會在宮中開「七夕趴體」,拉開綢緞百匹,象徵天河,大批宮女在其間輕歌曼舞,古樂悠揚,營建天宮的景象。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出生於七夕這天的李後主

&nbsp&nbsp&nbsp&nbsp「浮針乞巧」、「浮草乞巧」蘊含著女子們向向織女祈求巧手藝的期盼,舊日南京以雲錦為業的女子特別看重這一「卜巧」儀式,相傳早在南朝時期,南京的女子就會在七夕這天舉辦「乞巧會」,一直流傳到近代。

&nbsp&nbsp&nbsp&nbsp但「乞巧」的習慣不僅僅限於南京,在江蘇省各地都有。《江蘇省志·民俗志》記載,蘇州人將乞巧的水稱為「鴛鴦水」;江南一些地方有喜蜘應巧的民俗。女孩子們七夕當晚在梳妝盒裡放一隻蜘蛛,第二天早上打開,如果蜘蛛結了網,那就意味著「得巧」,擁有了巧手藝。

&nbsp&nbsp&nbsp&nbsp揚州、常熟等地流行「穿針乞巧」,少女們聚在一起穿針引線一起做女紅;徐州則流行在月光下用紅絲線穿繡花針乞巧。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著名畫家任伯年筆下的「七夕乞巧」

&nbsp&nbsp&nbsp&nbsp七夕節是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人們要祭拜這對恩愛的夫妻。

&nbsp&nbsp&nbsp&nbsp《歲華憶語·七夕》:「七夕,小兒女供牛女,往往鏤瓜茄為燈,或狀花鳥,或鐫詩句,極生動之致。」夏仁虎這段文字記載,七夕這天,孩子們或將瓜、茄子雕刻成燈,或雕成花鳥,或在上面鐫刻詩句,供奉牛郎和織女。

&nbsp&nbsp&nbsp&nbsp南京舊日還有七夕「吃巧果」的習慣,把麵粉捏成果子形狀,炸成各種點心,就是「巧果」。吃巧果叫做「吃巧」,有「乞巧」的作用。「吃巧果」的習俗還流傳在常州、蘇州等地區也有流傳。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投針乞巧

&nbsp&nbsp&nbsp&nbsp如果七夕天氣晚上好,江蘇很多地區還有「看巧雲」的習俗。《江蘇省志·民俗志》載,舊日蘇州民間迷信,七夕晚上要看天河,以其亮度卜米價貴賤,天河暗淡則米貴,天河明亮在米賤。

&nbsp&nbsp&nbsp&nbsp在那些沒有空調沒有電扇,盛夏酷暑的傍晚,人們露天納涼,看巧雲,看南天門,天上的雲變幻多端,大人們邊指點雲彩,邊給孩子們講述牛郎織女的奇幻傳說,這樣的七夕也是別有一番情趣。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牛郎織女

&nbsp&nbsp&nbsp&nbsp今年這個七夕,受颱風影響,全省大部分地區普降大到暴雨。對於江蘇來說,七夕前後有雨,歷年來也很常見。

&nbsp&nbsp&nbsp&nbsp《歲華憶語·七夕》:「七月六日,恆有雨,俗謂之洗車。七日亦恆有雨,謂之天孫別淚。」南京民間俗語也有「七月七不洗車,八月八不歸家」,可見七月初七前後往往會下雨。

&nbsp&nbsp&nbsp&nbsp百姓將七夕的雨稱之為「洗車」,或描述為牛郎織女分別時留下的淚水。當然,這裡的「洗車」不是洗汽車,很可能是指洗古代的板車、牛車。

&nbsp&nbsp&nbsp&nbsp《中華節日風俗全書》中說,清末、民國的七夕節,「南京有燈船之俗,秦淮河上尤盛」,南京人到七夕晚上,呼朋引伴到秦淮河上坐燈船,避暑遊樂過七夕。人們將秦淮河視為天河,希望坐船泛舟「天河」,邂逅牛郎織女,為自己帶來好運。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七夕現在被當成了中國情人節

&nbsp&nbsp&nbsp&nbsp縱觀江蘇各地的傳統七夕民俗,和愛情、情愛的關係不大,大多數和女孩子期盼手巧,比賽手藝相關,因此有民俗學者將七夕稱為「女兒節」或「少女節」,是待字閨中的女孩子過的節日。

&nbsp&nbsp&nbsp&nbsp也有學者認為,民俗總是隨著時代不斷豐富發展的,因為牛郎織女的傳說,給「七夕」添加上愛情成分,也無不可,也給這個傳統節日新的生命力。交匯點記者 於鋒

相關焦點

  • 打開七夕的正確方式:南京七夕民俗大揭秘
    這麼浪漫的節日 相關的民俗活動也很豐富 穿針乞巧、喜蛛應巧、為牛慶生 那麼你知道南京有什麼「七夕」習俗嗎
  • 關於七夕節的七個民俗活動,你知道幾個?
    傳說農曆七月初七的夜晚,是牛郎和織女在天河相會的日子,也是青年男女談情說愛、共結百年之後的時候,在這一天,全國各地有很多有趣的民俗活動,你知道幾個呢?一,乞巧活動。乞巧活動是七夕節最傳統的民俗活動。乞巧,就是乞求智巧,乞求織女能夠賜給自己技巧,讓自己也變得心靈手巧。
  • 七夕節吃什麼傳統食物好,巧果是首選美食之一
    每一年中的農曆七月初七就是我們的七夕情人節,也是我國的傳統七夕節日。是天上的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的浪漫日子。在這美好的日子裡,大家會選擇食用巧果這種傳統的美食,期盼自己和另一半帶來靈巧。巧果還被民間稱為「乞巧果子」,在七夕節裡是一種必備的點心之一,古語云:七夕吃巧果,能使人巧。
  • 七夕望鵲橋 瓜燈映乞巧——寧波高級教師講七夕舊俗
    《鎮海縣誌》載有《七夕時令歌》:「牽牛郎:『月亮姊,織女姑娘在哪裡?』月亮姊:『心莫急,等到七月七,鵲橋相會有日腳。』」  每逢七夕,寧波民間有婦女拜織女、乞巧、對月穿針、槿葉洗頭、聽悄悄話、印巧果等習俗,寧波各地方志均有相關記載。明代嘉靖《鄞縣誌》:「七夕婦女陳瓜果乞巧。」明嘉靖《鎮海縣誌》:「七夕婦女用槿葉汁燂(溫水)湯梳櫛,庭院陳瓜果乞巧。」
  • 七夕節吃什麼傳統食物 古代七夕乞巧節吃那些特色美食
    七夕節的飲食風俗,各地不盡相同,一般都稱其為吃巧食,其中多以餃子、麵條、油果子、餛飩等為此節日的食物。流傳至今,有不少傳統的七夕美食,接下來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下七夕到底吃什麼食物。七夕節吃什麼傳統食物  吃巧果  七夕節應節食品中,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叫「乞巧果子」,其實並不是水果,而是七夕節必備的點心。這些巧果,大概起源於宋代。
  • 七夕節的風俗習俗有哪些 乞巧活動都非常隆重
    七夕節的風俗習俗有哪些 乞巧活動都非常隆重時間:2019-08-06 16:13   來源:閩南網綜合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七夕節的風俗習俗有哪些乞巧活動都非常隆重 在古代,人們對七夕的重視程度遠勝於今天。無論皇宮還是民間,乞巧活動都非常隆重,不同地區也各有趣味,有些民俗流傳至今。
  • 古時幾個民俗活動,告訴你「七夕」又稱什麼節?有趣極了
    詩人林傑在詩中這樣描寫當時的景象: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乞巧》唐·林傑。詩中的第三句「家家乞巧望秋月」,就描述了古時過七夕的盛況。這一日年輕女子拜訪閨中密友、祭拜織女、切磋女紅,那時的七夕很大程度上是與女子相關的節日,因此七夕又叫「女兒節」。農曆七月七日年輕的女子手執五彩絲線和排列整齊的針孔,趁著月光連續穿針引線,將線快速全部穿過者稱「得巧」。
  • 七夕的冷知識:最出名的應節食品「巧果」
    由於節日的歷史十分悠久,形成了種生求子等各種民俗。還衍生出許多好玩的謎語,比如有一道謎語題目是「月露良宵拜魁星,老牛慶生也不遲」,其謎底就是「七夕節」。冷知識二:它與牛郎織女的傳說有何關係?這種觀點認為,在中國古代,七夕節應該是單身女子最快樂的一天:在這個時候,她們可以著盛裝大大方方地走出去與姐妹們聚會、玩耍。民俗專家王娟則表示,這種說法不是很準確。在古代,七夕節的主要內容之一是乞巧,大多是未婚女孩過這個節日。在一些地區,這一天要為女孩兒舉行成年禮。
  • 【你不知道的七夕】七夕時節話「巧食」
    【網絡中國節·七夕】今天是農曆七月初七,是我國傳統節日七夕。自古以來,七夕就有「乞巧」的習俗,與之相關的節令食品中也都透著一個「巧」字,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巧果。巧果(唐克 攝/光明圖片)巧果,也稱乞巧果子,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相傳,巧果是祭拜織女的一種貢品,女孩子七夕之日吃巧果,意在祈求織女賜予自己一雙巧手。
  • 七夕如約而至,你在七夕吃了什麼,看看古人的七夕吃什麼
    七夕七夕是我國的民俗,而七夕節起源羽牛郎織女的神話故事。早在戰國時期就有對牛郎星、織女星的記載。巧果七夕節又稱「乞巧節」,自古有吃巧果的習俗,巧果其實並不是水果,而是用米粉或者麵粉製作成的油氽點心。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是一種油炸小點心,品種極多,主要原料是油、面、糖、蜜。
  • 七夕節的傳統民俗知多少?
    在古代,人們對七夕的重視程度很高,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乞巧活動都很隆重,且各地流行的內容花樣多。千百年來,生活在中國各地的普通民眾圍繞著這一節日都要舉辦豐富多彩的漢族民俗活動。又到七夕節,你的朋友圈被各種秀恩愛行為佔領了嗎?很多人都會在七夕忙著約會,但你的過節方式可能不對。
  • 做巧果聽故事 嶗山區百場公益進社區活動陪孩子過個傳統七夕節
    原標題:做巧果聽故事,百場公益進社區活動陪孩子過個傳統七夕節!半島全媒體記者 劉紅七夕節是我們國家的傳統佳節。這個節日,嶗山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百場公益進社區活動走進嶗山區中韓街道春光山色社區的小朋友中間,陪伴小朋友重溫傳統牛郎織女的故事,做節日美食「巧果」,讓孩子們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讓老傳統有了新活力!
  • "我們的節日·濃情七夕":北京民俗博物館裡感受乞巧民俗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北宋詞人秦觀的一首《鵲橋仙》,將牛郎織女在秋風白露的七夕相會描摹得感人至深。因被賦予上牛郎織女的傳說,如今的七夕節已經儼然成了一個極具浪漫色彩的節日;而在古代,對於當時的姑娘們來說,七夕則是一年中最熱鬧的乞巧節。那究竟何為乞巧節?除了乞巧,七夕還有哪些歲時風俗?跟著小編來北京民俗博物館一探究竟吧。
  • 「我們的節日•濃情七夕」:北京民俗博物館裡感受乞巧民俗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北宋詞人秦觀的一首《鵲橋仙》,將牛郎織女在秋風白露的七夕相會描摹的感人至深。因被賦予上牛郎織女的傳說,如今的七夕節已經儼然成了一個極具浪漫色彩的節日;而在古代,對於當時的姑娘們來說,七夕則是一年中最熱鬧的乞巧節。那究竟何為乞巧節?除了乞巧,七夕還有哪些歲時風俗?跟著小編來北京民俗博物館一探究竟吧。
  • 燕趙傳奇|民俗 七夕乞巧節 鵲橋天地間
    這樣的情景讓人心酸,就連喜鵲都看不下去了,它們聚在一起搭成鵲橋,讓牛郎織女在橋上相會。王母娘娘看見事情成了這樣,也不好做得太絕,只好答應讓倆人在每年的七月初七見上一面。從那以後,每到了農曆的七月七,人間的喜鵲都見不著影兒了,傳說是因為它們都上天去為牛郎織女搭橋了。在邢臺南宮一帶,還有七夕節前給喜鵲投食的民俗。善良的老百姓們希望喜鵲能吃得飽飽的,好有力氣搭一座結結實實的鵲橋。
  • 七夕節為什麼又叫乞巧節?
    相傳織女是個奇能百巧的女工,所以每到七夕,少女、婦女趁織女與牛郎相會的時候,向她乞求智巧。這種乞巧習俗,在漢代已初見端倪,據《西京雜記》記載:漢代彩女,在七夕這天「穿七孔針於開襟」。到魏晉南北朝時,乞巧習俗已極為普遍。《荊楚歲時記》上說:每到七夕之夜,婦女們邊觀牛郎織女相會,邊用彩線穿七孔針,設香案,置瓜果,向織女乞巧。
  • 【中國民俗】這裡一定有你不知道的七夕習俗!
    而鄄城、曹縣、平原等地吃巧巧飯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裡,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 中國情人節—七夕
    農曆七月初七 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七夕節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女兒節、乞巧節這麼一個浪漫的節日相關的民俗活動也很豐富。 你知道七夕節的習俗有哪些嗎?
  • 「乞巧節」如何「乞巧」?
    這種觀點認為,在中國古代,七夕節應該是單身女子最快樂的一天:在這個時候,她們可以著盛裝大大方方地走出去與姐妹們聚會、玩耍。民俗專家王娟則表示,這種說法不是很準確。在古代,七夕節的主要內容之一是乞巧,大多是未婚女孩過這個節日。在一些地區,這一天要為女孩兒舉行成年禮。冷知識四:「乞巧節」如何「乞巧」?
  • 江蘇各地這樣過七夕節:乞巧升溫 情人節降溫
    七夕節成為中國人的情人節,源自大家熟知的牛郎織女這一浪漫的愛情故事。但是事實上,七夕節在古代與情人節沒啥關係,更類似於「女兒節」。 民國南京學者潘宗鼎在《金陵歲時記·七夕乞巧》中說:「七夕前日,婦女取水一盂,曝烈日中,使水面起油皮,截蟋蟀草,如針泛之,勿令沉下,共觀水影中如珠如傘如箭如筆等狀,以驗吉兇。相傳南唐後主生辰,適當七夕,宮人以其時當祝嘏,故預先期而乞巧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