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七夕」,牛郎織女相會,「溫比亞」卻來搗亂,帶來狂風暴雨。
    江蘇民間的「七夕」民俗豐富多彩,與天氣好壞密切相關。如果天氣好,人們在七夕這天看巧雲,對月乞巧;如果下大雨,古人在七夕這天「洗車」。專家指出,雖然七夕節這幾年被稱為中國版情人節,但在古代,七夕更像是一個「女兒節」。
    
    民國南京學者潘宗鼎在《金陵歲時記·七夕乞巧》中說:「七夕前日,婦女取水一盂,曝烈日中,使水面起油皮,截蟋蟀草,如針泛之,勿令沉下,共觀水影中如珠如傘如箭如筆等狀,以驗吉兇。相傳南唐後主生辰,適當七夕,宮人以其時當祝嘏,故預先期而乞巧雲。」
    這段文字生動記錄了南京七夕「乞巧」民俗。女孩子們會在七夕來臨前一天,取一個水盂盛滿水,在太陽下暴曬,水面很快就起一層油膜。然後,女子們將鬥蟋蟀的草截斷,輕輕放在水面上,不使其沉下。草的影子在水中呈現不同形狀,「如珠如傘如箭如筆」,據此來判斷這個女孩子的巧拙。相傳這個習俗起源於南唐李後主時期。最初是宮女們祝禱的儀式,以此來祈求心靈手巧。
    另一位南京學者夏仁虎在《歲華憶語》中也記錄了南京「乞巧」,不同的是,他記錄的「乞巧」的不是鬥蟋蟀草,而是針,通過針投下的影子來判斷能否「乞巧」成功。
    
    七夕乞巧
    有趣的是,七夕還是李後主的生日。史料記載,七夕晚上,這位風流皇帝會在宮中開「七夕趴體」,拉開綢緞百匹,象徵天河,大批宮女在其間輕歌曼舞,古樂悠揚,營建天宮的景象。
    
    出生於七夕這天的李後主
    「浮針乞巧」、「浮草乞巧」蘊含著女子們向向織女祈求巧手藝的期盼,舊日南京以雲錦為業的女子特別看重這一「卜巧」儀式,相傳早在南朝時期,南京的女子就會在七夕這天舉辦「乞巧會」,一直流傳到近代。
    但「乞巧」的習慣不僅僅限於南京,在江蘇省各地都有。《江蘇省志·民俗志》記載,蘇州人將乞巧的水稱為「鴛鴦水」;江南一些地方有喜蜘應巧的民俗。女孩子們七夕當晚在梳妝盒裡放一隻蜘蛛,第二天早上打開,如果蜘蛛結了網,那就意味著「得巧」,擁有了巧手藝。
    揚州、常熟等地流行「穿針乞巧」,少女們聚在一起穿針引線一起做女紅;徐州則流行在月光下用紅絲線穿繡花針乞巧。
    
    著名畫家任伯年筆下的「七夕乞巧」
    七夕節是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人們要祭拜這對恩愛的夫妻。
    《歲華憶語·七夕》:「七夕,小兒女供牛女,往往鏤瓜茄為燈,或狀花鳥,或鐫詩句,極生動之致。」夏仁虎這段文字記載,七夕這天,孩子們或將瓜、茄子雕刻成燈,或雕成花鳥,或在上面鐫刻詩句,供奉牛郎和織女。
    南京舊日還有七夕「吃巧果」的習慣,把麵粉捏成果子形狀,炸成各種點心,就是「巧果」。吃巧果叫做「吃巧」,有「乞巧」的作用。「吃巧果」的習俗還流傳在常州、蘇州等地區也有流傳。
    
    投針乞巧
    如果七夕天氣晚上好,江蘇很多地區還有「看巧雲」的習俗。《江蘇省志·民俗志》載,舊日蘇州民間迷信,七夕晚上要看天河,以其亮度卜米價貴賤,天河暗淡則米貴,天河明亮在米賤。
    在那些沒有空調沒有電扇,盛夏酷暑的傍晚,人們露天納涼,看巧雲,看南天門,天上的雲變幻多端,大人們邊指點雲彩,邊給孩子們講述牛郎織女的奇幻傳說,這樣的七夕也是別有一番情趣。
    
    牛郎織女
    今年這個七夕,受颱風影響,全省大部分地區普降大到暴雨。對於江蘇來說,七夕前後有雨,歷年來也很常見。
    《歲華憶語·七夕》:「七月六日,恆有雨,俗謂之洗車。七日亦恆有雨,謂之天孫別淚。」南京民間俗語也有「七月七不洗車,八月八不歸家」,可見七月初七前後往往會下雨。
    百姓將七夕的雨稱之為「洗車」,或描述為牛郎織女分別時留下的淚水。當然,這裡的「洗車」不是洗汽車,很可能是指洗古代的板車、牛車。
    《中華節日風俗全書》中說,清末、民國的七夕節,「南京有燈船之俗,秦淮河上尤盛」,南京人到七夕晚上,呼朋引伴到秦淮河上坐燈船,避暑遊樂過七夕。人們將秦淮河視為天河,希望坐船泛舟「天河」,邂逅牛郎織女,為自己帶來好運。
    
    七夕現在被當成了中國情人節
    縱觀江蘇各地的傳統七夕民俗,和愛情、情愛的關係不大,大多數和女孩子期盼手巧,比賽手藝相關,因此有民俗學者將七夕稱為「女兒節」或「少女節」,是待字閨中的女孩子過的節日。
    也有學者認為,民俗總是隨著時代不斷豐富發展的,因為牛郎織女的傳說,給「七夕」添加上愛情成分,也無不可,也給這個傳統節日新的生命力。交匯點記者 於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