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根培與他的白糖黃粑
11 日凌晨,瀘州「劉黃粑」創始人——85歲的劉根培先生因病去世。做了30多年黃粑生意的他,在瀘州首先興起了「白糖黃粑」的風潮。雖然生意好,但「劉黃粑」的店在瀘州卻只有 3 家。而今,劉根培的幾個兒子女兒謹記老人生前的教誨,繼續著他留下的生意。
隨著年齡漸長,「劉黃粑」手藝亟需下一代傳人,劉根培兒媳婦告訴記者,她要將手藝傳給自己在新加坡的兒媳,而她的兒媳也將放棄在新加坡月薪上萬的工作,回來接手這項技藝。
人生轉型
棄戎從商 曾參加過上甘嶺戰役
「我們家的手藝是從曾祖那輩傳下來的,到父親那裡是第三代了。」劉根培的兒媳徐興羽告訴記者,雖然家中有手藝,但父親並不是一開始就在做黃粑。當父親還只有十幾歲的時候就參了軍,還曾參加過抗美援朝中的上甘嶺戰役。「後來還在石家莊的一所軍校上學,可是沒有念完就被家裡叫回來了。」
回到瀘州後的劉根培開始了上班的日子,可惜好景不長,到80年代初,單位倒閉,劉根培也因此失業。「後來他想到家裡還有做黃粑的祖傳秘方,於是就做起了黃粑。」徐興羽說,自打父親開始做黃粑起,全家人便開始圍著黃粑轉。和漿、發漿、捆繩,每一個流程都只讓家人參與其中。那時候的她剛到劉家,於是也加入了「黃粑軍團」的行列中。
工藝創新
堅持手工 自創白糖和桂花味黃粑
每天凌晨3點,劉根培和妻子、三個兒子、一個女兒及兒媳便起床開始忙碌,一直到晚上7點才能收工。「父親對黃粑的要求非常高。」劉根培的大女兒劉玉蓮說,無論是原料還是蒸法上,父親都頗有講究,並全部要求手工製作。「父親看了不合格的黃粑,寧願讓我們倒掉,也不準我們拿去賣。」
「父親的細緻也得到了好的回報,曾經有一年過年的時候,來我們店裡買黃粑的人排到了一公裡外。」徐興羽接著說,漸漸地,「劉黃粑」的名聲漸起,規模也做大,目前在瀘州已經有了3家店,但不管規模再大,劉根培都不要兒女們開工廠,只能用手工製作。
為了滿足年輕人的口味,「劉黃粑」也開始創新玩花樣,並嘗試將黃粑做出不同的口味。「一些年輕人不喜歡紅糖的顏色,於是我們就嘗試做白糖黃粑。」於是從1989年開始,白糖黃粑成為了新品種試水。他們小規模地做了一部分,經過3年的時間,白糖黃粑已經相當成熟,他們趁機大規模地推出白糖黃粑,賣得也是一路叫好。
現在每逢春節,他們還將頭年秋天採集並醃漬好的桂花餡兒取出,用來製作桂花黃粑。
技藝傳承
新加坡留學孫媳將接棒
如今,劉根培老人已經去世,幾個兒女雖然繼承了父親的衣缽,但隨著年齡漸長,「劉黃粑」第五代傳人也急需出現。當年,父親把手藝傳給了兒媳。為此,徐興羽也期盼著兒子能找到合適的人,讓她放心把劉家的手藝交給她。
「我們兒子,找媳婦從二十多歲一直找到了三十歲,就是想找一個能夠繼承我們家族手藝的媳婦。」徐興羽說,兒子欲打算明年結婚,未婚妻是新加坡留學生,畢業後留在新加坡上班,月薪一萬多。「婚後她將辭掉新加坡的工作,回到瀘州學習老一輩的黃粑手藝,成為下一代的劉黃粑接班人。」
記者 肖婷 實習生 徐慶(家屬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