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堤路的繁忙,
四永一昇平的迂迴悠長,
海濱路的綽綽風韻,
還有巷子深處…幾家故事?
家鄉的路,你走過幾遍?再聽上幾遍。
FM107.2汕頭廣播電視臺綜合廣播
國慶70周年特別企劃
《一路暢通說汕頭》
講述你腳下道路的故事
FM107.2周一至周五播出
播出時間 9:15 17:45
「利生前」這個地名,對於大多數汕頭人而言還是比較陌生的,但是這個地名卻隱藏在鬧市之中。利生前位於中山路黃崗路斜對面,即省第二建築公司的右側,這是一條小巷子,呈類似「曲尺」型的走向,一頭連接中山路,另一頭則連接汕樟路。這條蜿蜒曲折的小巷子,其實與汕頭的一家火柴廠有關係,它的名字叫做「利生火柴廠」。
汕頭利生火柴廠,全稱為汕頭利生火柴廠無限公司,成立於民國二十年(1931年),股東為王榮勳、王鳳翔、陳有華、曾恆存,共出資五千銀元,廠區所在地位汕頭華塢南打鑼鼓墳地方(即崎碌汕澄路一號,今汕樟路利生前旁),營業處設汕頭永泰路三十八號。王榮勳為泰國華僑,住暹羅越三振衛元堂,而其他三位股東均居住在汕頭本市。「利生」之名得名於「利益民生」之義,以振興國貨為己任,王榮勳等人決定利生火柴廠全部生產機器、出產原料都採辦自國內,旨在「振興國貨,挽回利權」。
上個世紀四十年代地圖上標記的「利生前」片區(紅圈內),原分為利生一巷、利生二巷。
任用專業技師 生產國貨火柴
利生火柴廠主要職員為主任、經理、技師以及財政各一名,最為關鍵是經理與技師二人。經理陳為華,饒平人,負責利生火柴廠的生產計劃,遇到大事可臨時提請召開股東會議進行表決;技師王永銘,汕頭人,上海復旦大學商科兼理化專業肄業,持有西南政務委員會的技師執照,曾任暹羅華僑民生火柴廠技正,後回汕頭,專門負責監督製作利生火柴廠的出品,以及督促全體生產線工人,提高火柴產品的質量。除了火柴技師外,其他主要職員任期均為一年,一年之後經過股東會考核改選,如果稱職就留任。
雖然利生火柴廠出資額僅五千元,但利生火柴廠為無限公司,四個發起股東根據各自出資額度,在火柴廠運營時繼續投入資本。利生火柴廠在全盛時期,一年可通過銷售火柴獲得十五萬元的收入,每月耗費火柴藥料約兩萬斤,男女工人四百名,每月出產火柴一千箱,每箱裝7200盒,是當時汕頭首屈一指的火柴廠。
堅持採辦國貨 致力挽回利權
利生火柴廠是堅持國貨的產業代表,除了所聘用一切技師、職工人員均為中國人之外,乃至於所需要的原料大部分都是採購中國的產品,比如火柴枝、盒片均從上海、青島、溫州三地採購,而印刷標籤的紙料均從上海購買。雖然這些原料裡少量從瑞典國購買,但數量相對較少,其火柴藥料除了赤磷、鹽酸鉀必須從德國購買外,其他均採用國貨。利生火柴廠出品的著名商標有汕頭、利生、猴王、雙輪以及獅球,後又增加雙美等,一般印有「挽回利權」等宣傳口號,充分體現出利生火柴廠致力於國貨生產與銷售的理念。因此,利生火柴廠也在當時向民國政府實業部工業司申請「國貨證明」。
在這款「練江」火柴標上可以看出,利生火柴廠強調自身是真正的國貨,同時當時的汕樟路還叫做「汕澄路」。
利生火柴廠在抗戰時期被迫暫停生產,在汕頭光復後恢復生產,在建國後隨著生產技術與經營模式的轉變,利生火柴廠最終走向歷史,而其舊址也拆去成為汕樟路的一部分,但昔日輝煌的「國貨」廠,依然在汕樟路旁留下了一處地名「利生前」。
許壁鋒,1989年生,祖輩居住於棉安街、德裡街等處,自小便浸潤在「憲關前」、「德記前」等老地名中。
為了尋根,近五年來,走遍汕頭埠內各處街巷,並搜集汕埠文獻碑刻等,鉤沉其名由來與更迭,只為留住汕頭記憶。
FM107.2《一路暢通》
播出時間:17:00—19:00
主持:白楊 林菁
FM107.2原創
版權歸汕頭市廣播電視臺所有,轉載須經授權。
授權請聯繫:stgltbj@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