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嚴法師:佛教提倡吃素 基於四大理由

2020-12-12 手機鳳凰網

編者按:關於吃素、放生、殺生,確實存在很多爭議話題。不過,無論歷史源流如何,現在漢傳佛教提倡素食,這始終是一種優良傳統。至於佛陀住世之時是否允許吃肉,佛經之中是否明確規定不得吃肉,則是另外一些話題,當然值得繼續探究。下面這篇文章,是聖嚴法師早年的一篇講稿,從幾方面講述佛教與素食的關係,其中具體提到,佛教提倡吃素,主要基於四條理由。

肉食者有十八種過患,而素食者具足無量功德。(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素食與人體的健康有極密切的關係,但它並非起源於佛教,也非佛教徒單獨提倡。從古到今,世界許多哲學家、科學家、文學家等都提倡素食。如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柏拉圖以及畢達哥拉斯都強烈地提倡素食,近代的德國物理學家愛因斯坦、俄國文學家託爾斯泰、英國戲劇家蕭伯納都是基於人道主義觀點讚美素食,蕭伯納是有名的茹素者。中國古代孟子的「君子遠庖廚」的思想,《易經》的「生生之謂易」「天地之大德曰生」,道家真人深山修煉只吃水果的功夫,兩千多年來一直為儒道之徒所繼承。

二千五百年前,生長在印度的釋迦牟尼根據慈悲和平的教義,由戒殺放生到主張不吃肉,此種教誡散見於佛教經典尤其是大乘佛教的各種經律論中。後世佛教弟子身體力行,其品格清淨高尚,其行為淑世善民,化強暴者囂悍之氣,使世界人類傾向和平,則更成為佛教的獨特的優良傳統。

釋迦牟尼佛為太子時,一次樹下觀農,見農夫犁土,掘出蚯蚓,鳥兒飛來啄食,引起他對眾生互相殘殺、弱肉強食的悲思。印度吠檀多派崇拜梵天,每年以大批牲畜宰殺祭祀,一直為釋迦所反對,釋迦在說法時,於大乘的《楞嚴》《華嚴》《楞伽》《涅槃》《梵網》諸經中,處處提倡禁絕肉食。具體如《楞伽經》,根據身體健康、三世因果、修養身心、慈憫眾生等各種道理,指出肉食者有十八種過患,而素食者具足無量功德。

一、基於健康理由

佛教的大德祖師,由於吃素身體都很健康,壽命也長。一部分肉食者不易理解,而在有科學頭腦的醫學家和營養家則較易理解。

首先,吃素的僧侶們甘於淡泊生活,無嗜穿嗜味的習慣,清心寡欲,一心向道,所謂「咬得菜根香,方知道中味」,喜、怒、憂、悲、恐等七情不易動乎胸中,內心平靜,這是不易致病的主要精神因素,此中還包含有佛教的一套修心方法。

佛經中指出:素食能使四大調和,諸根通利,氣血流暢,定力增長,飲食知量,少欲知足,是成就禪定神通不可缺少的條件。

素食中的豆製品和水果,含有豐富的植物蛋白質、碳水化合物、鈣、磷和多種維生素,營養價值高,容易消化吸收。其中大豆的功能極高,含有蛋白質、脂肪及糖類,並含有豐富的多種維生素、胡蘿蔔素、鐵、磷、鈣等營養素。大豆的植物蛋白和脂肪,可以降低人的血清膽固醇,能降低高血壓,避免動脈硬化等心臟疾病。所以素食者所食豆類、五穀雜糧、水果等,對於身體所需的營養完全能夠補充,還可以更好地增進健康。

二、基於慈悲理由

佛教以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慈悲之心透過般若智慧產生。學佛者由於了悟因緣生法的真理,而產生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菩薩心腸,從而戒絕殺戮,五戒中的第一條就是不殺生,由不殺生而吃素,是戒殺的積極行為。

《大乘入楞伽經》中,佛告弟子大慧菩薩說:「一切肉有無量緣,菩薩於中當生悲憫、不應啖食,我今為汝說其少分。大慧,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在生死中輪迴不息,靡不曾作父母、兄弟、男女眷屬乃至朋友、親愛、侍使,易生而受鳥獸等身,云何於中取之而食?大慧,菩薩摩訶薩觀諸眾生同於己身,念肉皆從有命中來,云何而食?……」

這段文意:一是說一切眾生從無始來都是自己的六親眷屬、朋友等,只由於隔世不識,進行啖食,是可蠢可悲的。二是說他身即我身,自他平等,應該體念他之苦樂即我之苦樂,不能因嗜口腹、貪美味,而置動物的被殺的痛苦於不顧,這是最殘忍的。

佛教大德和前賢們有許多戒殺放生詩,充分體現了慈悲精神,茲選錄三首:

我肉眾生肉,名殊體不殊。原同一種性,只是別形軀。

千百年來碗裡羹,冤深如海恨難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

血眾淋漓味足珍,一般怨苦恨難伸;路人試各捫心問,誰敢將刀割自身?

三、基於因果理由

因果定律,是佛教的基本法則。「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為善受福,作惡遭殃」,有因必有果,造何因得何果,是必然不易之理。基此理由,可知造殺就得殺報,食他的肉就應該還他的肉,所謂「吃半斤還八兩」。各別造因,各別受報;大眾造因,大眾受報。世界各地年年不斷的戰爭,許多人死於刀兵,慧眼觀之,原因在此。

《楞嚴經》說:「以人食羊,人死為羊,羊死為人,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互來相啖,惡業俱生,窮未來際。」說明三世因果循環的道理。

佛教提倡眾生平等,一切眾生都有佛性,過去諸佛是已成佛,眾生是未成佛,因此對於眾生不應輕慢,更不應殘殺,殘殺是違犯理性的。殘殺者違背慈悲平等之理,必自食其果。

四、基於修行理由

修行是佛教徒的修養功夫,由此修養功夫為因,達到完成佛果的目的。

修行的基本方法是戒、定、慧三學:戒是約束行為,防非止惡,眾善奉行;定是專注一境,息諸虛妄分別;慧是明因識果,通達真理。此中首要的是戒,守戒的作用是絕對禁止擾惱眾生,破壞他人利益(包括生命財產),保持內心純善清淨,為修定、慧打下基礎。此戒定慧,是三乘共通的修法。

欲達佛乘,必須進一步修大乘菩薩行,菩薩行包括四無量心、四攝、六度。其精神主要是大悲大願、不舍眾生,更不能損害眾生。因此不管大乘小乘,戒殺是主要的。由憐憫眾生,愛護眾生生命,進而不食眾生肉,這是必然的實際行動。大乘諸經論中,多處談到殺生和吃肉都是斷掉慈悲種子。慈悲是學佛的根本,此根本一斷,即不能發菩提心,也不能證得佛果,可見戒殺和素食在佛教教義中的重要性。

相關焦點

  • 聖嚴法師|佛學常識,信仰佛教必須吃素嗎?
    當然,對於佛教的對於食的問題,大德聖嚴法師曾寫道:「素食是佛教最為鼓勵的事。但也並不是要求所有的教徒都非得一律吃素不可。素食是大乘佛教的特色,是為慈悲一切有情眾生的緣故,所以在南傳地區的佛教國家乃至出家的比丘,都不堅守素食;西藏的喇嘛也不堅守素食,但他們不可親自殺生。」佛教在五戒中,第一條就是要大家不殺生。
  • 聖嚴法師留遺願 佛教的本來面目是何樣?
    我覺得太值得請你來說說了,因為他正是在最近的這個時候,就在聖嚴法師生前,王老師採訪了聖嚴法師,而且他剛才跟我講,最有意思的是,幾乎等於說聖嚴法師把他一番對他生後事的囑託,就在採訪當中託付給了王魯湘老師,這是怎麼回事?王魯湘:所以當時候我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因為當時聖嚴法師確實是身體非常不好了,大家可能沒有注意到一個細節。
  • 聖嚴法師:風雪中的行腳僧(圖)
    向時代周報記者談起聖嚴法師的圓寂,北京潭柘寺副監院昌悟法師語調悲涼,心情沉痛。  「聖嚴法師對佛教貢獻很大,但無緣一見,很遺憾。聖嚴法師不僅學位高,修為更高,我們常翻印他的書,如《正信的佛教》、《學佛群疑》,免費送給遊客。聖嚴法師的書不是佛經,是介紹佛法入門書,通俗易懂,對想信佛又不知從何入手的人,大可啟迪。」
  • 臺灣聖嚴法師:祖國大陸是有宗教信仰自由的
    由於他篤信佛教,一九六0年退役後受沙彌戒,翌年十月在基隆海會寺依道源長老受比丘戒,一九六九年赴日本留學,一九七二年,獲得日本東京立正大學文學博士學位,同年成為農禪寺繼承人。  一九八三年,聖嚴法師在臺北縣金山鄉創立法鼓山(屬禪宗臨濟宗),同年創辦《法鼓雜誌》,以推動佛教教育,現法鼓山已成為臺灣佛教四大山頭之一,並在香港、美國、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設有分點,具有相當影響。
  • 聖嚴法師的心靈環保思想
    而佛教恰似一股清涼劑、鎮靜劑可以讓人的內心稍稍安定,找準人生的方向。聖嚴法師的心靈環保思想也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提出的。本文收集整理了大量散落各處未被收入《法鼓全集》的聖嚴法師文章,為我們描述了聖嚴法師心靈環保思想的全貌。本文經七位專家組成的評審委員評審,被評選為首屆中華佛教宗風論壇美文徵集獲獎作品。現摘錄部分與廣大網友分享。
  • 聖嚴法師追思法會暨植存儀式在法鼓山舉行(圖)
    二月十五日下午,臺灣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的靈骨,由法鼓山新方丈果東法師、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等十五位法眷、法緣代表,依序植入了法鼓山上臺北縣金山環保生命園區的五個洞穴中。儀式雖然簡單卻又莊嚴肅穆。此時,初春的生命園區內,篁竹叢叢、綠意盎然,法師的色身自此也化作春泥,回歸大地。  今天下午一時,聖嚴法師追思法會暨植存儀式在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大殿舉行。
  • 聖嚴法師荼毗出舍利子和舍利花
    2月10日臺灣「今日新聞」報導,臺灣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的法體,8日下午進行荼毗(火化)儀式。雖然聖嚴法師在遺書中載明,要求弟子「勿撿拾堅固子(舍利子)」,但外界仍舊相當關切,聖嚴法師的法體究竟是否燒出舍利。根據當天為聖嚴法師進行荼毗(火化)儀式的管理員透露,聖嚴法師法體的確燒出了舍利子和舍利花,不過,法鼓山也將之視為骨灰。
  • 聖嚴法師開示禪宗第一義:本來面目
    長期患腎疾的聖嚴法師,在今天(2月3日)下午4時圓寂,享壽80歲。鳳凰衛視於08年底專訪聖嚴法師,成為老法師人生最後一次透過媒體向世人開示。以下為獨家專訪實錄,《智慧東方》2009年2月7日播出。那麼像這樣的一個做法,如果是在大陸的佛教界,可能就會引來很多的非議,就會有很多人會對您的做法提出置疑,甚至有些人會提出批評,但是我站在那個地方沉思了半天,我越想這裡頭的這個含義越深刻,而且您提出來一個很嚴肅的,對於漢傳佛教的一個命題,事實上是現在我們當今漢傳佛教所有人都要想的問題,就是佛,和佛教以及我們佛教寺廟本來面目到底是什麼,
  • 聖嚴法師圓寂10周年 法鼓山全球信眾續願傳心燈
    法鼓山方丈和尚果暉法師開示(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法鼓山)法鼓山僧團於2月16日13:30,在世界佛教教育園區舉辦「大悲心起‧願願相續─法鼓傳燈法會」,今年現場與會人數超過上萬,海外信眾亦在全球各地分會同步參與傳燈。在活動現場,一幕幕撼動心弦的影像、文字、音聲,帶領信眾重溫聖嚴法師期以佛法度脫世間苦難的悲願與叮嚀。
  • 聖嚴法師論生死:把最難放下的東西放下
    長期患腎疾的聖嚴法師,在今天(2月3日)下午4時圓寂,享壽80歲。鳳凰衛視於08年底專訪聖嚴法師,成為老法師人生最後一次透過媒體向世人開示。以下為獨家專訪實錄,《智慧東方》2009年2月7日播出。王魯湘:這是非常好的,剛才法師說到,這個本來面目中間,像佛陀他當年他的第一個僧團,就是一個教育僧團,就是跟著佛陀,聆聽佛陀的教會,在整個印度的大地上到處行走,我們現在看到法鼓山很清楚地定義為世界佛教教育的園區,您也說過我們現在佛教缺的不是出家人,但是缺的是發了歸願的受過很好佛教教育的這種出家人,所以您認為我們漢傳佛教的如果要愛一個永續的發展
  • 感念聖嚴法師無盡的身教 法鼓山舉行音樂會
    2011法鼓山成就大願感恩音樂會現場法鼓山方丈果東法師致辭佛教在線臺灣訊 法鼓山為感念創辦人聖嚴法師無盡的身教,在2011年2月10、11日晚間七點,於臺北「國父紀念館大會堂」舉行「2011法鼓山成就大願感恩音樂會」,「副總統」蕭萬長、「法務部長」曾勇夫、「經濟部長」施顏祥、「陸委會主委
  • 法鼓山將舉辦國際研討會:紀念聖嚴法師圓寂10周年
    聖嚴法師(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2019年6月28日至30日,臺灣法鼓山僧團將在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舉辦「漢傳禪法之當代流傳座談與禪修體驗」與「佛法與社會科學國際研討會」。6月29日至6月30日,為紀念聖嚴法師圓寂10周年,法鼓山和臺北大學、法鼓文理學院、聖嚴教育基金會共同合辦的「佛法與社會科學國際研討會」,將透過心靈環保與經濟學、公共治理、財務會計企管、社會學的結合,延續聖嚴法師跨領域對話、弘法的願心。每個單元均有專題演講,發表論文近50篇,上百位學者參與交流,會議精彩可期。
  • 2018法鼓傳燈日 法鼓山各寺院以「責任心」傳遞聖嚴法師師恩
    傳燈法會現場佛教在線臺灣訊 恆念聖嚴法師的恩惠,追憶聖嚴法師的身影。臺灣法鼓山僧俗信眾於農曆正月初九的「法鼓傳燈日」,相聚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及海內外各分寺院,藉由「傳燈法會」一同感念聖嚴法師的教澤。方丈和尚果東法師表示,明年即為聖嚴法師圓寂10周年,籲請信眾們把對於師父的感恩、報恩,透過行動輾轉傳遞,提升自己、安定社會。2018年2月24日晚間7點全臺同步的傳燈法會,約有近6千人參與。
  • 聖嚴法師:頂客族
    點擊上方藍色字體 無盡傳燈 即可關注我們聖嚴法師
  • 緬懷效法聖嚴法師 法鼓山農禪寺各道場同步舉行傳燈儀式
    佛教在線臺灣訊 2016年2月20日晚間7點,法鼓山農禪寺以及各分支道場,同步以「傳燈」的莊嚴儀式,緬懷並發願效法聖嚴法師為弘法利生,以生命實踐、體驗佛陀教法,所開展出的慈悲與智慧。 法鼓山方丈和尚果東法師開示時表示,聖嚴法師說:「我的生命,是一場實踐佛法的歷程。」我們何其有幸,能夠追隨聖嚴師父修學佛法、實踐佛法。感恩今生與聖嚴師父有約,相信這份法緣,不僅是今生有約,而是生生世世與師父有約。 果東法師強調要緬懷聖嚴法師的教澤,讓佛法永遠不斷,便是要傳承、傳持、分享法鼓山的理念、精神,以及具體實踐的方針、方法。
  • 臺灣信行寺邀民眾燃燈供佛緬懷法鼓山聖嚴法師
    將代表佛法、智慧與光明的主燈,傳遞給法師;再由法師逐一點燃與會信眾手中的缽燈,燈燈相續,願人人都成為無盡燈!(圖片來源:法鼓山)(圖片來源:法鼓山)舊傳元宵燈節的習俗,本是源自於東漢明帝依循當時佛教傳統,於正月十五日點燈敬佛而來。信行寺在元宵燈節前,除了舉辦燃燈供佛法會外,也於2013年2月23日晚間7點至9點,邀請民眾一同念佛、傳燈、發願,緬懷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對於社會大眾的教澤。
  • 聖嚴舍利花 清澈如琉璃_佛教_鳳凰網
    「聖嚴法師,荼毘的聖火恭迎您往西方極樂世界,法師好走!」苗慄縣獅頭山火葬場管理員彭德松前天為聖嚴法師法體荼毘,以虔敬的心送聖嚴法師最後一程。  裝著聖嚴法師骨灰的舍利函及他的眼鏡、念珠、水杯等隨身物品,昨起安放在法鼓山。「法師荼毘後,有相當多漂亮的舍利花!」彭德松透露。
  • 星雲大師向左聖嚴法師向右_佛學書店_華人佛教_鳳凰網
    12歲時,他在宜興大覺寺出家;1948年,出任南京華藏寺住持;1949年春,前往臺灣,初駐錫中壢圓光寺,並於次年開始主編《人生》雜誌月刊;1967年5月16日,他在高雄開創佛光山,以弘揚「人間佛教」為宗風。聖嚴法師(1930年一2009年),俗姓張,名志德,出生於江蘇省南通縣。
  • 法鼓山果東法師一行參訪聖嚴法師弘化成就展示館
    佛教在線江蘇訊 2012年12月24日上午,臺灣法鼓山方丈果東法師、法鼓山副主持果品法師、方丈秘書常貴法師、法鼓山文化中心副都監果賢法師、法鼓山國際發展處監院果見法師一行在江蘇南通市委統戰部副部長、民宗局局長馬建清,副調研員於萍,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江蘇省佛協副會長兼秘書長、姑蘇寒山寺、重元寺方丈秋爽法師,江蘇省佛教協會副秘書長、南通市佛教協會副會長、南通觀音山太平禪寺
  • 臺灣佛教五山頭:法鼓山理性最足
    其中以法鼓山聖嚴法師的圓寂最值一談。一、同屬臺灣佛教四大宗派(或者再加上靈鷲山系統,號稱臺灣佛教五座山頭),共性何在?聖嚴法師的特異又是什麼?二、近二十年來,五大宗派於傳教、社會服務方面頗有成績;但也因信眾太多,組織尤其龐大,且都以單一宗師為皈依中心,組織與理念如何薪火相傳?殊值信眾留意,如今聖嚴法師圓寂,這一切都不該忌諱不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