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酥糖與上海奶糖和廣州水果糖並稱中國三大名糖,酥糖是中國特色傳統名點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酥糖健胃潤肺、老少皆宜,起初多為春節應時糕點。北京酥糖也是久負盛名,解放前,北京酥糖很多採用刻有小孩兒形狀的模具加工而成,老北京稱其為「小孩酥」。
紅蝦酥糖:最早的國民零食
北京酥糖中的上乘佳品,是1963年北京第一食品廠研製出的紅蝦酥糖。紅蝦酥一度風靡全國,暢銷國際,還獲得了國務院頒發的獎章。在傳統酥糖香甜酥脆的基礎上,紅蝦酥糖用料更為考究,皮薄餡脆,糖餡層次分明,聞起來清香撲鼻,吃起來香甜可口,咀嚼時不沾牙不膩口,吃完嘴裡不留殘渣,實在是令人回味無窮。
糖塊形狀宛如蝦段,表面潤澤光亮、形態豐盈飽滿,鑲有白褐相間的條紋,層次清晰可見,像一隻蝦的中段,故名「紅蝦」。當時的外商都忍不住讚嘆,美國及其它任何國家的酥糖都比不了中國的紅蝦酥。
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紅蝦酥糖可謂是那個時代的奢侈品,因其老少皆宜,不論大人小孩還是老年人,都甚是喜愛,可以說是最早的國民零食了,更是一代人深深懷念的味覺記憶。
那個時候,只有逢年過節才能吃上珍貴的糖果,先得在兜裡揣上一陣,再放手裡把玩一番,輕輕剝開外層的包裝紙,吸一吸那開箱時刻散發出來的幽香,才進入正式食用環節。正式食用前,往往還得把如玉般的糖塊上下左右翻騰旋轉,最後才緩緩地咬下一小口,聽那滋滋碎裂的聲音,伴隨著絲絲碎片的飛散,一邊快速閉合嘴巴不忍一絲一毫糖塊碎片飄散,一邊用另一隻手拖著下巴,如若有糖塊碎片想要落到地上,第一時間便接住它。這滿滿的儀式感,讓一顆酥糖被吃掉的時間長達好幾分鐘。有時還並不會一次性把一顆糖吃完,而是會留下一段,重新用包裝紙包起來,等下次再吃。如今回想起來,那些時代的記憶,全是滿滿的幸福時光;而那些美妙的時光,我們是再也回不去了,唯有這紅蝦酥糖不變的味道可以追溯我們的往日思緒。
豆面酥糖
酥糖發展至今,已有諸多品種及口味,豆面酥糖屬於酥糖的一種,也是北京的傳統名點。豆面酥糖以黃豆炒熟後磨粉,加白糖和麵粉,再與飴糖坯製成酥糖,富有豆粉的芳香,細膩香甜,不粘手,不糊嘴,入口鬆脆。
豆面酥糖的工藝與黑芝麻酥糖基本相同,稍有區別在於:芝麻含油多,磨成粉比較柔潤;而豆面比較鬆散乾燥。豆面酥糖色澤上黃、褐、白三種顏色分明,外形呈螺旋形厚四方體,豆面與糖皮相間的七折層次清晰不亂,紋理均勻流暢,中心糖餡精細、色彩鮮明。
酥糖起源,相傳於北宋年間。蘇東坡任職徐州時,遇黃河決堤,洪水直抵徐州城,蘇東坡率領軍民日夜防洪,依然抵不住漸長的洪水。眼見洪水即將漫過城牆,民間紛紛傳言曰,須得年輕女子跳入黃河,大水才會退去。蘇東坡十三歲的女兒蘇姑問訊後,焚香禱告:只要能拯救徐州百姓,自情願捨身抗洪。禱畢便縱身跳入水中。蘇姑的事跡深深地感動和震撼了徐州軍民,他們日夜奮戰,搶險防守,終於保全了徐州城。為了紀念蘇姑,徐州人民塑了蘇姑像、建起了黃樓廟。每逢廟會,都是「蘇姑香火滿黃樓」的盛況,人們會用一種外形像城牆磚的糖塊來祭祀蘇姑,這種糖塊就叫做「蘇糖」,也叫「酥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