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是鐵觀音、本山、黃金桂、毛蟹、佛手等名茶的發源地和主產區,產茶歷史悠久。很多人認為,安溪茶葉最早可追溯至唐代,其實還可以更早。距安溪僅幾十公裡的豐州古鎮蓮花峰石上,發現東晉時期(公元376年)的摩崖石刻「蓮花茶襟」,比陸羽《茶經》記載的要早三百餘年。還有一個傳說,五代時安溪北西部佛耳山一帶盛產茶葉,首任縣令詹敦仁在後周顯德三年(956年)卸任後在山麓卜築定居(取名「清隱」),與他交情甚厚的名僧釋宏道(號介庵)專程來佛耳山拜訪,詹敦仁「與道人介庵遊歷佛耳,煮茶待月而歸」後留下詩曰:「活火新烹澗底泉,與君竟日款談玄。酒須逕醉方成飲,茶不容烹卻是禪。閒掃白雲眠石上,待隨明月過山前。夜深歸去衣衫冷,道服綸巾羽扇便。」
唐代,安溪的產業已經進入發展的初步階段。唐代陸羽的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系統地總結了當時的茶葉採制和飲用經驗,全面論述了有關茶葉起源、生產、飲用等各方面的問題,傳播了茶業科學知識,促進了茶葉生產的發展,開中國茶道的先河,書中提到了安溪茶葉。當時的翰林學士韓屋有詩云:「古崖覓芝叟,鄉俗樂茶歌」。在閬苑巖巖宇大門上,有唐末的對聯:「白茶特產推無價,石筍孤峰別有天。」在藍田、劍鬥等地發現了野生茶樹,樹高7米,樹冠達3.2米,據專家考證已有1000多年的樹齡。
在宋、元時期,安溪不論是寺觀或農家均已產茶,植茶、制茶、飲茶廣泛傳遍至全縣各地,並迅猛發展成為一大產業。《清水巖志》記載:「清水高峰,出雲吐霧,寺僧植茶,飽山嵐之氣,沐日月之精,得煙霞之靄,食之能療百病。老寮等屬人家,清香之味不及也。鬼空口有宋植二、三株其味尤香,其功益大,飲之不覺兩腋風生,倘遇陸羽,將以補茶話焉」。宋代安溪大坪人、泉州太守高惠蓮在古時閩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豐州蓮花峰上題刻「巖縫茶香」(公元1011年)。曾任宋代泉州知府的蔡襄於宋皇佑 (1049年—1053年)作《茶錄》,是繼《茶經》之後最有影響的論茶專著,難說不受安溪茶葉影響。
明清時期,是安溪茶業走向鼎盛的一個重要階段。明代陳懋仁的《泉南雜誌》:「茶:晉江出者曰清源,南安出者曰英山,安溪出者曰清水、曰留山」。明嘉靖《安溪縣誌》有「茶,龍涓.崇信(今龍涓.西坪.蘆田)出者多」、「常樂、崇善等裡貨(指茶)賣甚多」的記載。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前後,安溪茶農從茶樹枝條壓在土壤中能生根發芽得到啟發,創造出茶樹整株壓條繁殖法,從而使安溪成了中國茶樹無性繁殖的發源地。
明末清初,安溪茶農又創造了介於紅茶與青茶之間的半發酵的特種茶——烏龍茶。《建甌縣誌》記載:烏龍茶葉厚而色濃,味重而遠,凡高曠之地,種植皆宜,其種傳自泉州安溪縣;《崇安縣誌》記載:崇安之烏龍於道光年間由安溪人詹金圃先移建甌再移往者。《泉州府志》記載的阮文錫一首茶歌——《安溪茶歌》:「安溪之山鬱嵯峨,其陰長溼生叢茶。居人清明採嫩葉,為價甚賤供萬家。邇來武夷漳人制,紫白二毫粟粒芽。西洋番舶歲來買,王錢不論憑官牙。溪茶遂仿巖茶樣,先炒後焙不爭差。真偽混雜人睽睽,世道如此良可嗟。」 阮文錫系同安籍的武夷天心禪寺茶僧釋超全,他說的意思是武夷茶經過「漳人」(應為閩南人)加以改進;安溪茶仿照武夷茶的製作方法進行改進;改進後的安溪茶不敵武夷茶,但後來為洋人所喜歡。陳椽的《從茶到六大茶類的起源研究》寫道:「據福建安溪縣人民政府查檔案資料,青茶是清朝世宗胤禎雍正三年至十三年間勞動人民發明的。太平天國時期閩南近海居民,紛紛逃難,安溪居民有的內遷到沙縣集居;有的過海入臺灣省。青茶製法就隨之傳人沙縣和臺灣。沙縣和臺灣很早就出產青茶。有的從沙縣往北前進就到了崇安。就在荒地武夷山開發茶業。武夷山種茶制茶的居民都是安溪人,至今仍如是。臺灣開始種茶制茶者也是安溪人。從此證明青茶發源於安溪是無可懷疑的。」「清鹹豐公元(1855年前後)年間,當時福建紅茶生產過剩,品質下降,銷路不暢,茶價下跌,影響廣大人民生活,促使茶業勞動者在制茶實踐過程中加深認識,改進位茶技術措施,提高品質。武夷巖茶就於茶業危機時,在安溪青茶的基礎上大力改進技術,提高技術而興起的,揚名國內外。製法和品質都勝過其它茶類。」
清初,安溪相繼發現了黃金桂、本山、佛手、毛蟹、梅佔、大葉烏龍等一大批優良茶樹的品種,茶業步入了鼎盛發展階段。《廈門志》記載:「俗好嗓茶,器具精小,壺必曰孟公壺,杯必曰若深杯。茶葉重一兩,價有貴至西、五番銀者。文火煎之如暖酒然。以餉客,客必辨其色香味而細啜之,否則相為嗤笑。名曰工夫茶,或曰君謨茶之訛。此誇彼竟,遂有鬥茶之舉」。
安溪烏龍茶中,素以鐵觀音為佳品。據考證,鐵觀音茶起源於清雍正年間的安溪縣西坪。鐵觀音問世後,迅速傳播到周邊地區廣泛種植。臺北市茶商業同業公會網《臺茶史略》記述:清同治五年(1866年),英國商人約翰杜德(John Dodd)來臺灣視察樟腦發現臺灣茶葉很有前途,於是,試辦收買茶葉,並由福建安溪購買茶苗,貸款給農民,獎勵它們栽培茶葉,然後再向茶農收購成品,當時臺灣所制的茶葉,都是粗製茶,再運往福州或廈門加工成精製茶。還有大量的文獻記載,大約一百二十年前即清光緒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安溪人張乃妙、張乃乾兄弟帶鐵觀音茶株來到新店大崎腳雞心尖山麓(雙峰國小附近)開發新茶園,製作出極品好茶,於是鄉人尊稱他們為「唐山茶師」,這種茶現在被稱為「正叢鐵觀音」;後來,為逃避當時盛行的「蕃人出草」,他們移居樟湖山,重新拓墾茶園,並受聘為巡迴茶師教習包種茶、烏龍茶技藝,當時受益最深者屬文山郡轄管範圍包括木柵、景美、深坑、石碇、新店、坪林等地區,所以有今日「文山包種茶」之美名。另據臺灣《南港志》,日人井上房邦氏調查報告中指出:包種茶由安溪人王義程創製,他在茶葉製成後,將其運到福州加上香花,再用福建毛邊方紙兩張內外相襯,放茶四兩,包成長方形的「四方包」,包外再蓋上茶名及印章,這就是包種茶名稱的由來。日治時期,臺北農會在大坑(舊莊)裡栳寮設茶葉講習所,1920年全省茶葉界人士都集中到南港,舉行包種茶講習會,由王水錦、魏靜時兩人負責傳授,使得南港成為包種茶研製的重鎮。光復初期,茶葉外銷量大幅銳減,南港茶農與工人紛紛轉業,使南港茶業為之蕭條,六十年代以後,茶葉內銷市場蓬勃興起,南港茶農才漸漸重拾老本行。目前南港茶農發展觀光茶園,品茗用餐之餘,還可健行、踏青、賞鳥、賞蝶,並飽覽山光水色,真是假日休閒的好去處。清末,臺灣著名歷史學家、詩人連橫在《劍花室詩集》中,曾以「茶」為題做詩二十二首,其之七為:「安溪競說鐵觀音,露葉疑傳紫竹林。一種清芬忘不得,參禪同證木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