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文化:淵源與發展 鮮為人知的日本素食文化

2020-12-24 手機鳳凰網

(圖片來源:資料圖)

我曾經對80個西方人做過一個調查。這些西方人包括美國人、英國人和加拿大人。調查顯示,其中約一半以上的人認為素食主義起源於印度;約佔8%的受調查者認為素食主義的起源在日本或者中國。在我看來,西方人將素食主義與日本或中國聯繫起來是因為佛教的緣故。這不足為奇,事實上,日本曾經是一個素食主義盛行的國度。

公元前三世紀左右,一本中國人寫的有關日本的歷史書籍《魏志倭人伝》中寫到「在那塊土地上沒有家畜,沒有馬匹,沒有老虎,沒有豹,沒有山羊和喜鵲。那裡的氣候溫和。無論在夏季或冬季,人們都食用新鮮的蔬菜」。書中同樣寫到「人們在水中捕捉魚類和貝殼類動物」。顯然,古代日本人以新鮮蔬菜以及大米和其它的穀類植物作為他們的主要食物。他們同樣食用一些魚類和貝類,但是幾乎不吃獸肉。

幾百年後,佛教流傳到了日本,日本人開始接受佛教中對狩獵和捕魚的禁忌。公元676年,當時的日本天武天皇宣布一項法令,在禁止食用獸肉和家禽肉的同時,還禁止食用魚類和貝類。隨後,在奈良時代的公元737年,成務天皇認可了食用魚類和貝類。從奈良時期到十九世紀後半期的明治維新間的1200年間,日本人民的膳食一直是素食類型的。他們通常以大米為主食,同時吃豆類和蔬菜。只有在很特殊的場合或者是慶典日,他們才食用魚類。在這樣的環境和條件下,日本人發展了一種素食烹飪法——精進料理,一種日本本土的烹飪法。

「精進」二字,是梵文中「VYRIA」一詞的日文翻譯,意思是「存善遠惡」。日本佛教的天台宗和真言宗的創始人在創建各自的宗派前曾於公元九世紀在中國學習。這兩個宗派的佛教弟子們將從中國寺廟中學來的素食烹飪傳承了下來。這種素食烹飪是和佛陀的教導保持嚴格一致的。公元十三世紀,禪宗中曹洞宗派的創始人道元禪師正式確立了日本素食烹飪——精進料理。宋朝的時候,道元禪師在中國修習了禪宗。他制定了一套規則,目的在於建立純素食生活的飲食習慣,同時也作為一種訓練心靈的方法。

禪宗在日本人飲食習慣上的另一個影響體現於日本茶道。人們普遍認為是臨濟宗派的創始人榮西禪師將茶引進到日本,喝茶是禪宗修習者的一種習慣。這種保存在禪宗教義中的習慣形成了一種系統的規矩,即SADO。信不信由你,日本茶道房的房間格局是仿造寺院住持的房間格局而建的。茶道儀式中的食品,被日本人稱做「懷石」,該詞的字面意義是:胸口裡的一塊石頭。堅持實行禁欲主義的和尚們曾經在胸口上壓上熾熱的石頭,以抑制他們的飢餓感。後來「懷石」的意義逐漸演變為「精進料理」上的便餐,並且「懷石」對日本的飲食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舉一個現代佛教素食者的例子。宮澤賢治,二十世紀早期的一個日本作家兼詩人。他寫了一部名為《素食者》的小說,作者在小說中描繪的一個虛構的素食議會使我想到了IVU自其建立以來所舉辦的各種會議。他的作品在現代素食主義的推廣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佛教教義並不是唯一一個為日本素食主義的發展做出貢獻的因素。在十九世紀末,GENSAI ISHIZUKA醫生出版了一部關於飲食療法的理論書籍。在此書中,他提倡以糙米和蔬菜為重點的素食烹飪。他的方法被稱做「食事」,即長壽法。這種方法是建立在古代中國哲學如「陰陽」原理和道教的學說的基礎之上的。現在的一些人支持這種方法則是希望從中獲得預防醫學上的益處。日本的這種長壽法建議糙米的食用量應佔膳食總量的一半,同時搭配蔬菜、豆類、海藻以及少量的魚類。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美國傳來的各種營養學觀點給日本帶來巨大影響。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日本經歷了同美國一樣的嚴重的社會問題——營養過剩引起的老年疾病高發病率。因此,由各種科學證據所支持的基督教安息日的素食烹飪法此時開始吸引日本人的興趣。日本人採用了這種美國式的烹飪方法後,又在原有基礎上發展出了一種新的日本風格的「奶蛋素」烹飪。這種日式烹飪法在原有的玉米片和牛奶的基礎上還加入了糙米。

因此,對日本素食料理造成影響的主要三個因素是:佛教、「食事」(長壽法)和耶穌再臨論者。

日本人在大約130年前開始吃肉,而現在由於攝入過多脂肪和肉類,以及可能存在的農藥危險及添加劑的使用,使得日本人遭受著各種複雜的疾病。這種情況正在使人們尋求自然安全的食品,並且重拾日本傳統的烹飪。1993年,出於對動物權利、全球環境問題、第三世界饑荒和人類健康等問題的關心,在日本成立了日本素食者協會(NPO)。素食者協會的成員們熱心於面對這些問題,並且正在日本本國以及全球範圍內努力地為這些問題而工作著。

版權聲明:凡註明 「鳳凰網」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圖表或音視頻),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轉載。如需轉載,請與鳳凰網(010-62111406)聯繫;經許可後轉載務必請註明出處,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

相關焦點

  • 素食文化:論壇臺北閉幕 展現臺灣素食文化_佛教_鳳凰網
    為了迎接來自世界各地的高僧大德,主辦方在飲食方面研究出一套具臺灣特色的菜譜,藉此展現臺灣素食文化「軟實力」。佛教論壇閉幕期間,兩場媲美「國宴」的歡迎與歡送晚宴是展現臺灣飲食文化的一個舞臺,主辦單位之一的國際佛光會22日與兩家臺灣素食餐廳討論「菜譜」,廚師長將最具臺灣特色的食材做成「國宴」,同時兼顧貴賓的口味以及飲食習慣,細心為大陸客人準備「辣椒」、為日本客人準備「哇沙米」,餐桌上還備有玄米茶等具臺灣特色的飲品
  • 素食文化:舌尖上的臺灣 素食者的天堂
    而2012年,擁有深厚素食文化底蘊的臺灣素食更是愈加繁榮,長期深受全球素食者的嚮往;無數遊客與美食家紛至沓來,嘗遍素食美味的同時更是對東方素食文化的意蘊與美麗大加讚賞,而作為一個以吃聞名的地區,臺灣素食文化的發揚與繁榮同樣是臺灣飲食經濟甚至是臺灣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點。
  • 素食文化:清代的民間素食與社會背景
    因政治、經濟、文化的不同,人們素食的態度是有所不同的,所尚素食亦有不同。 特定文化中的素食偏好是其相關經濟狀況與文化因素的互動產生出來的。(圖片來源:yuxin)。 作為一種文化,素食是一種特定的歷史產物,在不同的時代具有不同的形式與內容。
  • ⓥ臺灣素食文化
    在當今的臺灣,作為現代健康飲食理念的一部分,素食文化蔚然成風,吃素的人口數量也在逐漸增長。據2010年臺灣食品消費調查顯示,臺灣常年吃素的人口數約佔臺灣人口總數的10%。現在,臺灣約有4000多家素食餐館,素食產業的整體規模接近500億元新臺幣,還有很多非專業素食餐廳也相繼推出專門的素食產品。
  • 素食餐飲展具大發展潛力,熙陽小鎮竭力打造素食文化名片
    素食文化的興起更多是受宗教因素的影響,表現為在一些重大的場合或祭祀典禮前夕,人們都會戒葷幾日,吃素來潔淨自身,以表對神明的虔誠和尊敬。發展至今,隨著人類對於飲食營養與健康的要求便越來越高;同時,人類對生命進行反思,可持續發展、地球生態環境的保護理念也深深影響著現代飲食。
  • 素食文化:速食垃圾來襲 亞洲素食文化面臨衝擊
    傳統上,亞洲人民的飲食主要還是以素食為主(圖片來源:資料圖)世界素食者大會的熱門課題之一是亞洲各國飲食風氣的驟變。一向以農耕著稱的亞洲國家,其主要食物原為素食的五穀。有些地區則基於宗教因素而奉行素食。然而在全球的速食文化或垃圾食品的入侵下,以素食為主的亞洲人民逐漸向西方的肉食與營養過剩的飲食方式看齊,減少了植物、豆類、穀類的食用。超重的青少年遊蕩在霓紅燈耀眼的快餐連鎖店;重複著廣告裡的動作吃到吮手指,張開大口將漢堡包吞下。這種熟悉的畫面出現在吉隆坡、新加坡、曼谷、馬尼拉、北京、東京……到處都一樣,也樂於一樣。
  • 素食文化:千年美食百世傳承 略說中國素菜文化
    歷史淵源中國素菜的歷史可追溯到西漢時期。相傳西漢時期的淮南王劉安發明了豆腐,為素菜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豆腐不僅是素菜的重要原料,也是素食中的優質蛋白。因此,豆腐的發明不僅大大豐富了素菜的內涵,而且在營養學方面使素食主義有了更加強有力的說服力。
  • 【蓮華素食府】帶你走進潮州素食文化!
    在喧鬧的市區中營造了一個自然,充滿濃鬱禪文化氛圍的綠色飲食天地。明淨典雅,周邊佛聯、禪字畫與古色古香的花牙木雕、餐桌椅子渾然一體,形成素食文化的氛圍蓮華不止是一家素菜館更是一家把潮汕風味連接在一起又賦予了佛文化的素食餐廳,是值得我們去品嘗的餐廳,它不同於其他餐廳只有吃,它既是佛文化的地方又是傳播當下健康素食文化的交流場所。
  • 素食文化八字真言
    說起弘揚素食文化的由來,很多人會不大相信,尤其認識我稍微熟悉我的人,那些從小一起的玩伴、同學、同事。在他們眼中和認知中,我就是一個來自西北的山娃子。有點另類,不吃肉,就吃素。從小到大沒出過遠門,閉塞不用說了,見識更談不上。
  • 素食,一種文化修行
    原來早在千年之前,素食就是這樣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通過這樣莊嚴而虔誠的儀式,彰顯心地清明,神清氣爽,從而保持祈禱天地時的心神如一。 說起素食,不得不提西漢初期的淮南王劉安。一次煉丹未成,卻偶然為人間留下了用黃豆做出的美味——豆腐。觀其色,其白如玉,聞其香,清芬四溢,品其味,入口柔嫩唇齒留香,且老少皆宜,溫和健脾胃,淡定養精神。
  • 從臺灣素食的發展,看中國素食的未來
    而2012年,擁有深厚素食文化底蘊的臺灣素食更是愈加繁榮,長期深受全球素食者的嚮往;無數遊客與美食家紛至沓來,嘗遍素食美味的同時,更是對東方素食文化的意蘊與美麗大加讚賞。而作為一個以吃聞名的地區,臺灣素食文化的發揚與繁榮,同樣是臺灣飲食經濟甚至是臺灣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點。  早期的臺灣經濟,以傳統農業為主導,再加上佛道教的興盛,讓臺灣出現了眾多的茹素者,也就是所謂的吃宗教素。
  • 讓慈悲從餐桌開始 2013中國素食文化論壇在京舉行
    《素造心生活》欄目等機構聯合主辦的「中國素食文化論壇」在北京廣化寺什剎海書院隆重舉行。北京佛教協會副會長、北京廣化寺住持怡學法師;中國食文化研究會會長常大林;清華大學教授蔣勁松;素食作家田永勝;營養專家餘力;素餐館代表以及清華大學素食協會等百餘位專家學者和社會各界人士參加了本次論壇。廣化寺住持怡學法師在發言中指出,從素食與中國佛教的淵源,佛教對待一切有情生命的慈悲平等觀念,以及佛教對於戒殺護生的重視,體現了佛教高度的生命覺悟與價值判斷。
  • 素食文化:健康飲食 和諧社區 靈山素食進萬科
    5月30日上午,「靈山素食文化進社區」活動來到了無錫市濱湖區的萬科魅力之城,本著「推廣美味素食,綠色時尚生活」的精神,活動將綠色健康的靈山素食和博愛慈悲的素食文化,帶到社區,帶進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在小區人員的協助下,來幫忙的靈山義工很快準備好了活動需要設施,首先由靈山大廚袁曉偉師傅,現場給大家展示靈山素食館的特色素食,「金玉滿堂」、「糖醋蓮藕」、「冰鎮木瓜」和「涼瓜豆乾」四道靈山特色素齋。
  • 素食文化:12年素食心路歷程 慶幸 感恩 建議
    (圖片來源:nipic)   是的,我是一個素食者。但是在人群中,我和你沒什麼不同。如果我不告訴你,你不會知道我是一個素食者。12年前,偶然的一個機會,我看了一篇「為什麼素食」的文章就再也不想吃魚、肉、蛋和奶了。為什麼?因為合乎邏輯。比如,人的生理構造適合素食,吃動物不安全(譬如前不久席捲全球的「狂牛症」和「非典」);比如素食可以解決全球饑荒問題,可以保護生態環境(資料顯示,進入21世紀的今天,每天卻有十六萬四千人餓死。真是糧食不夠嗎?
  • 恆懿法師:弘揚素食文化 塑造具有特色內涵的餐飲文化
    師伯上意下昭長老咐囑贊佛寶爐創建:中國國際佛教禪源居士林   農曆九月十九日,是流傳了上千年的民俗「觀音誕」的日子,為宏揚「南無觀世音菩薩聖號」功德,大鵬街道王母社區和深圳市禪源居文化研究中心共同於並於2014年10月12日即農曆九月十九日,再次舉辦「深圳大鵬觀音山第四屆千人僧俗齋素食文化節暨李贊爐出家公告日」,屆時,大會向社會公告釋恆懿法師出家僧相慶典活動,共沾法喜,共成佛道。禪源居以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以福慧增長為目的,發願在未來的發展中,能更加貫徹服務於民的思想,完成三個目標。
  • 2014通海秀山素食文化旅遊節歡迎您!
    ——通海秀山歡迎您!禮樂名邦歡迎您! 通海一個被譽為「禮樂名邦」的縣城,山川秀麗,人傑地靈,經濟發達,歷史文化源遠流長,為進一步挖掘秀山歷史文化資源,更好的促進通海旅遊產業發展,通海縣將於2014年10月1日至10月7日在通海秀山舉辦素食文化旅遊節。
  • 素食文化:告訴你 老子可是吃素的
    老子,中國偉大的哲學家,他的五千言《道德經》,是我們應該永久繼承的文化瑰寶。(圖片來源:資料圖)在中國古代歷史上,老子被認為是具有素食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國外翻譯與譯註出版的版本也很多,其中令人眼睛一亮的是一本留傳於日本的《詳說老子傳》。這本由王德有著,徐海翻譯的日文《詳說老子傳》中提到《道德經》第十六章記載有老子親自去野蠻地域感化人們的事跡,內容就有戒殺護生的素食思想:「愛好打獵是違反天理的、違背事物法則,打亂氣的順序,助長人的惡性。
  • 中華素食文化之特點
    我國的飲食文化博大精深,各個地方、各個民族都有其特色的菜餚,如同一座座行走的飲食博物館,且在長年累月的發展之中,還逐漸形成了極具華夏代表性的「八大菜系」。然而,不管是哪個地方的菜系,素菜始終都是與地方特色菜並駕齊驅的特色飲食文化。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素食是絕大多數中國人的選擇與實踐,深受文人雅士、僧人居士所推崇。
  • 去日本京都不吃素食,會遺憾的。附著名的日本素食清單
    在不享受素食的情況下前往日本古老的京都市是一個嚴重的錯誤。因為這裡的素食不僅美味,而且非常豐富多樣,遊客無法在其他地方找到它們。如果您打算去日本京都,請不要忽略這篇文章,因為可以幫助您了解許多只有京都具有吸引力的素食。可以說素食是日本著名料理的傑出代表。
  • 素食文化:有景也有味 盤點全球十大素食者的天堂
    編者按:崇尚科技經濟發達的歐美國家對素食是一個是什麼態度呢,與逐漸富裕起來但也是逐漸肉食更多的中國大陸有什麼明顯不同呢,全球十大素食者天堂城市或許可以告訴我們:素食才是潮流。一起來看看這十座風光美麗、風味萬千的素食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