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榔(Areca catechu). 來源:wiki
檳榔(學名:Areca catechu),別名儐郎、賓門、螺果、仁頻、仁榔、洗瘴丹、仙瘴丹、臺灣口香糖,與椰子同屬棕櫚科常綠喬木,主幹可長至二十米。「檳榔」一詞源於馬來語「pinang」。檳榔原產於馬來西亞,分布區域涵蓋亞洲斯裡蘭卡、泰國、印度等熱帶地區、東非及大洋洲,素有「南國嘉果解萬憂」的美談。
由於它提神又上癮,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下屬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評估,全球有10%-20%人口咀嚼檳榔,成為僅次於煙、酒和咖啡的世界排名第四的成癮性消費品,主要分布在東南亞和南亞地區,其中包括中國的湖南、雲南、海南和中國臺灣地區。
然而,檳榔卻是醫學界公認的「致癌毒果」。因為它和菸酒還有一個共同之處——致癌!
嚼檳榔到底是怎麼導致癌症的呢?一般認為,檳榔纖維粗糙,長期咀嚼會造成牙齒與牙周黏膜物理損傷,導致口腔潰瘍、黏膜纖維化,最終產生一系列的牙周疾病。
Carcinogenicity of acrolein, crotonaldehyde, and arecoline,DOI:https://doi.org/10.1016/S1470-2045(20)30727-0
而就在今年11月26日,世界衛生組織下屬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在《柳葉刀-腫瘤學》(Lancet oncology)發表了對檳榔主要活性成分——檳榔鹼(arecoline)致癌性的主要評估結論。該研究發現檳榔中含有包括該生物鹼在內的多種化合物,可以在物理打擊的基礎上再進行化學破壞。基於有力的機制研究證據,檳榔鹼被定為2B類致癌物(對人體可能致癌,但缺乏人體和人體組織的試驗證據)。
檳榔鹼的結構及其致癌性。來源:PPB
檳榔鹼是檳榔的主要活性成分,曾被用做驅蟲藥。因其易吸收,因此可在檳榔咀嚼者的唾液、血液、尿液、頭髮甚至乳汁中檢出。檳榔鹼還能與亞硝酸鈉反應生成N-亞硝胺,後者是另一類已被確定的致癌物,並可在咀嚼檳榔的人唾液中檢測到。
目前,動物實驗已經發現,檳榔鹼增加了實驗動物的總腫瘤發病率(包括肝癌、肺腺癌、胃癌、白血病等),尤其是增加食管癌和舌癌的發生。同時,人類原代細胞培養結果則強有力的證實了檳榔鹼具有致癌性的關鍵特徵:
1)具有親電性;
2)體內外實驗均可誘導染色體損傷、體外基因突變,改變轉基因小鼠的突變譜並擾亂體細胞DNA修復;
3)誘導氧化應激反應;
4)代謝產物仍具有遺傳毒性。
基於檳榔與口腔癌的密切關係以及上述檳榔鹼的致癌性,IARC將其定為2B類致癌物。
事實上,早在2003年,WHO下屬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就在總結了上百篇檳榔相關研究報告後,將檳榔定為一類致癌物,即對人明確可以致癌的物質。
來源: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
嚼檳榔幾乎是亞洲人的獨特愛好。由於具有提神、醒腦和上癮性,全球有10-20%的人咀嚼檳榔。根據亞洲檳榔聯盟對包括中國大陸和臺灣在內六個國家和地區的研究報導,亞洲成年男性嚼檳榔的流行率為10.3%-43.6%,而女性則為2.3-47.8%。其中,湖南省是我國檳榔消費大省。坊間甚至流傳著「10個嚼檳榔的人,有8個是湖南人」的傳言。
亞洲部分國家和地區食用檳榔終生流行率分布圖。doi: 10.1002/ijc.25809.
雖然可能有點過於誇張,但卻也在一定程度反映了真實情況——全國6000多萬檳榔消費人口中,超過2000萬在湖南。湖南省嚼檳榔的人口比例高達38.42%。據稱,在湖南,熟人見面除了敬煙,還會從兜裡掏出兩塊檳榔。一塊遞給對方,一塊塞進自己嘴裡。一邊聊天,一邊津津有味地咀嚼。
與此快樂的享受相對應的,就是湖南省口腔癌的發病率遠超全國平均水平。根據湖南省腫瘤防治部門的數據顯示,2017年,男性口腔癌發病率首次進入了湖南省癌症發病率前十。央視新聞為此做了一期專門報導,專家稱60%的口腔癌發生與患者嚼檳榔有關。毫不誇張的說,口腔癌是名副其實的「檳榔嚼出來的癌症」。
使用不同模型預測長沙市口腔癌病例的增長情況。Trend Analysis of Betel Nut-associated Oral Cancer and Health Burden in China. Chin J Dent Res. 2017;20(2):69-78. doi: 10.3290/j.cjdr.a38271.
2017年,中南大學附屬湘雅醫院收集了湖南省長沙市5家醫院(湘雅第一附屬醫院、湘雅第二附屬醫院、湘雅第三附屬醫院、湖南省腫瘤醫院和中南大學湘雅口腔醫院)從2006-2016年近12年的口腔癌患者資料,旨在評估檳榔相關口腔癌的發病趨勢。
結果顯示,長沙市口腔癌患者每年都在快速上升。其中檳榔相關口腔癌病例在12年內翻了近20倍,佔所有口腔癌的比例則從2006年的23.94%增長到2016年的85.53%!
除外癌症,檳榔鹼對心血管、神經、胃腸道、呼吸和生殖等多個系統的影響均已被證實。例如,很多人表示在第一次嚼檳榔時會有一種「上頭」、「興奮」和「喉嚨被扼住」的感覺,這是因為檳榔鹼具有「M樣作用」,通過對人體中樞和自主神經系統的影響,導致心率加快、血壓升高、腺體分泌增加、支氣管收縮以及瞳孔縮小等身體變化。
同時,研究還表明,作為生物鹼,檳榔鹼和尼古丁一樣也可以作用於尼古丁乙醯膽鹼受體,從而使人產生成癮性。
顯然如此迅速口腔癌發病率已經成為一個迫切而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然而目前,對於檳榔管控在衛生政策方面幾乎還沒有涉及,目前全球尚缺乏控制檳榔使用的相關政策。與之形成對比的更大範圍的菸草也僅在2014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才出臺頒發《菸草控制公約》詳細闡明減少菸草使用的循證醫學證據,但這並不具有強制性。
NIH Publication No. 14–7983. Bethesda, MD: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and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2014.
國家衛健委去年印發實施《健康口腔行動方案(2019-2025)》,衛生健康委網站
近年來,國家地方層面開始關注檳榔的危害,國家衛健委去年1月,印發實施《健康口腔行動方案(2019-2025)》,其中明確指出,在有咀嚼檳榔習慣的地區,以長期咀嚼檳榔對口腔健康的危害為重點,針對性地開展宣傳教育和口腔健康檢查。國家部委將檳榔寫入文件,而且是和菸草並列,說明官方層面對於「檳榔有害健康」已經是共識。
來源: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
去年3月,「湖南檳榔行業協會」也曾發布通知要求全面禁止檳榔廣告。《通知》指出,為落實湖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對行業相關企業的行政指導會議及協會常務理事會特別會議精神,「所有企業即日起停止國內全部廣告宣傳,停止發布的媒介平臺包含且不限於報紙、電臺、電視臺、高速公路、機場、鐵路列車、地鐵、公交車、網絡平臺、電子屏、店招、影院、計程車頂等」。《通知》強調,此項工作必須在3月15日前全部完成,「對未按要求落實相關工作任務的企業,市場監管部門將取證並採取相應措施」。
去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丁小兵接受採訪時,建議企業在檳榔包裝上添加標識,提醒消費者食用檳榔會有患癌風險。值得注意的是,湖南省一直沒有發布檳榔食品安全地方標準。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曾指出,食用檳榔目前沒有定位為食品,加上檳榔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定性為一級致癌物,制定食品安全標準不符合安全要求。
患者自述:《如果人生可以重來,我絕對不吃檳榔》。來源:B站
如果您曾看過2013年一位口腔癌患者的自述——《檳榔王國中的「割面人」》,或許會有更加直觀的感受。在文章中,作者描述了人們對自己形象變化的心理反應:「術後第三天,才鼓起勇氣站在鏡子前,不知道站了多久,只知道一直在流淚。」也因為這篇文章曾掀起一股抵制檳榔的階段性小高潮,檳榔產品遭遇過短暫的集體性抵制。
檳榔產品冠名某地方衛視節目。網絡圖片,侵刪
然而,風潮過後仍抵不住瘋狂的商業營銷。智研諮詢此前發布的行業報告指出,海南省收穫的新鮮檳榔80%以上供應給湖南,工業產值估計超過300億元(45億美元),檳榔產品在湖南等地已形成了龐大的產業鏈。因此,雖然是具有成癮性的「軟毒品」,但我們仍可以在電視節目中看到檳榔的廣告植入。甚至,近年來風靡全球的許多電子菸,雖然打著「不含尼古丁」的噱頭,卻悄悄的添加了檳榔鹼等其它生物鹼成分。
某購物網站上的氫溴酸檳榔鹼售賣信息。@Dr. Du
我們在這裡提醒那些嗜檳榔如命的人,在獲得享受和快感的同時,不妨思考一下檳榔的危害。控制檳榔市面售賣的工作充滿挑戰,相關機構出臺相關政策也尤為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作為消費者的你能否及時止損。
因為那句「如果人生可以重來,我絕對不嚼檳榔。」仍然在我們腦海久久不能平息。
授權轉載、投稿及爆料請聯絡梅斯醫學管理員
梅斯醫學MedSci(微信號:medsci_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