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錢幣萌芽於夏代,起源於殷商,發展於東周,統一於秦代。中國的古錢幣文化內容豐富多彩,千百年來一直為人稱道,並由此而產生了頗具中國特色的錢幣之學。如今適逢盛世,各類收藏異常火熱。錢幣在各大拍賣市場屢創記錄,這裡給大家盤點近年拍賣價最高前十,大家可以留心觀看,後期要是有幸得到一枚,一夜暴富也未嘗不可。
第一名:清乾隆二十五年 乾隆御製祈福金錢(成交價4197.5萬)
在中國嘉德2017春拍,第Lot 6033號拍品:清乾隆二十五年 乾隆御製祈福金錢一盒兩層十二枚,以3650萬元的價格(含佣金的最後成交價為4197.5萬元)創造了中國古錢幣拍賣的最高成交價格!
一盒兩層十二枚;金質,方孔圓錢,十二枚錢幣正背分別鏨刻高浮雕「天下太平、長治久安、政通人和、和風甘雨、國泰民安、光明正大、受天之祿、福祚綿長、壽富康寧、吉祥安康、紫氣東來、萬壽無疆」滿、漢文四字吉語,暗八仙吉祥圖樣點綴其間,錢幣邊廓祥雲紋整齊排列為飾,錢輪側邊鈐有「乾隆二十五年 圓明園 九洲清晏」字樣,另側則陰刻計重。錢樣枚枚精緻,雕工精湛。金錢十二枚配有原裝銀盒。長方形,盒有蓋,分上下兩層,十二枚賞賜錢幣分兩組置於盒內上下兩層,每枚錢幣上又覆穹頂型蓋,蓋沿排列祥雲紋,內裡魚子紋鋪地,上均鏨高浮雕福、壽及花卉紋樣,暗寓多子多福、花開富貴之意,盒蓋及上下層子母口相嵌而接,盒外周身飾高浮雕繞枝蓮紋飾,枝葉相連,曼妙相攜,鎏金「九洲清晏」四字團簇居蓋中央。盒底矮圈足,內光素,底鈐鎏金「乾隆年制」四字。「九洲清晏」是圓明園一處寢宮,此套宮錢應是專為「九洲清晏」打造。金錢放置的內槽,可謂獨具匠心,錢內穿處的凸起按下可旋轉錢槽底部,旋轉後槽底上凸,將金錢頂出,而向相反方向旋轉,金錢則被鎖於槽內,配上錢蓋,嚴絲合縫,精妙至極。
第二名:古錢「祺祥重寶」背大清鎮庫大錢(HKD 575萬)
鹹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鹹豐皇帝病逝熱河,載垣等八大臣受遺詔輔政,改元「祺祥」鑄祺祥通寶、祺祥重寶。滿文紀局。通寶為小平,重寶為當十。不久發生政變載垣、肅順、端華三大臣被殺,慈禧太后垂簾聽政,改年號為「同治」。「祺祥」年號為時一個月即改為「同治」,所以祺祥錢的鑄期不足一個月,因此量少極稀。祺祥重寶,面文為「祺祥重寶」背「大清鎮庫」大錢其直徑101mm,厚47mm。其錢文書法,字深如刻,銅質為九煉銅,精工鑄造,由於鑄量稀少,地位特殊,歷來為泉家關注和青睞,極高收藏價值,有很大的升值潛力空間,非常珍罕。
第三名:遼代年號平錢27枚
遼代年號錢及非年號錢一套共計27枚,包括每次改元之後所鑄年號平錢24枚(遼共22個年號,其中在太平、大康兩個年號裡同時鑄有通寶和元寶錢),非年號平錢3枚(通行泉貨、壯國元寶、助國元寶);構成了完整的遼代年號平錢全家福。目前公、私藏家很難集全這些珍稀遼錢,是故此套遼代平錢就更加顯得珍稀和難得。在世佳藝術2010年秋季大型藝術品拍賣會上成功拍得425.6萬人民幣。
第四名:戰國時期「下陽」背「十七·兩」大型三孔布
該幣文字清晰,邊廓整齊,品相完美,通體老坑傳世古色,為先秦貨幣中著名珍品。清嘉道間金石學家張廷濟、近代收藏家張叔馴遞藏,流傳有緒,拓本見載於幾乎所有古錢幣重要著作,徵集自海外資深收藏家族,極為珍稀。2012年10月23日,在北京誠軒拍賣,起拍價80萬元人民幣,最終以以368萬人民幣成交。
第五名:戰國 趙大型「武陽」背「一兩」三孔布
此布屬於大型三孔布,上世紀出於河北石家莊地區。其文字清晰,面、背周沿邊廓完整,澆口在首部,合範準確,鑄造精美;僅有極小微修,極美品。是品三孔布於1998年3月在陝西博物館公開展出,並印有宣傳圖冊《中國歷代貨幣》,其中有此「武陽」三孔布彩圖;於1999年至2001年由金泉博物館公開展出,存世孤品,稀世名珍。國內首次拍賣。最終成交價為352.8萬。
第六名:清 鹹豐重寶大清寶福一百銅幣
鹹豐三年(公元1853年),寶福局鑄造「鹹豐重寶大清壹百」銅幣 ,這枚古錢為試鑄樣錢,在業界被稱為清錢之罕珍,為存世孤品,其直徑66.6毫米,厚47毫米,重xx克,280萬,面文為「鹹豐重寶」,背有「大清壹百」和滿文寶福紀局,可謂集國號(大清)、年號(鹹豐)、紀局(寶福)、紀值(壹百)於一身,其錢文為寶福局特有的山谷體,秀美絕倫,錢體形制,製作甚為精湛,未曾流通,珍罕無比,是難得一見的品相,包漿完好的精品,極具收藏價值,有很大的升值潛力空間,非常稀少及罕有。
第七名:清 「寶源局造」背「鎮庫」
清代寶泉局和寶源局在鹹豐年間亦曾鑄造過鎮庫字樣的大錢。寶源局是清代隸屬工部的鑄錢局,它和戶部的寶泉局同稱為京局。馬定祥先生主編的《鹹豐泉匯》中收錄了兩件,其中寶泉局鑄造的是「鹹豐元寶」背「鎮庫」及滿文寶泉字樣的大錢,寶源局鑄造的是「寶源局造」背「鎮庫」字樣大錢。直徑11.6釐米,穿孔邊長1.8釐米。字文同出一手,大小尺寸厚薄類似,有可能是同時頒發兩局所鑄造。按照馬定祥先生在《鹹豐泉匯》中的記載,寶泉局造鎮庫錢僅見一品,寶源局造鎮庫錢最早見載於美國邱文明於1936年出版的《中國歷代五金貨幣》一書,迄今僅發現四、五品而已,均屬珍品。
第八名:金 真書折二型「天眷通寶」
天眷通寶是中國古代錢幣中比較重要之一。「金代天眷通寶真書折二」早年出土於河南省,原為泉屆名家收藏,已被學術界確認為古錢幣綱要大珍,是所見泉譜中唯一的實物。該錢幣錢文書法雋秀俊朗,頗具功底;鑄工精湛,銅色溫潤,形制規範,包漿熟舊。錢幣面略深而背稍淺,穿口乾淨利落,與當時時代特徵完全吻合。對於金代鑄錢來說,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示範作用。
第九名:清 「鹹豐元寶」背「寶泉當五百」雕母
清 「鹹豐元寶」背「寶泉當五百」雕母(直徑:60.4mm),缶寶八貝寶,扁豐長泉,珍,上美品。雕母,也被稱為祖錢,並不真正參與流通交換,只是在翻砂鑄錢過程中使用的錢形模具。此枚鹹豐元寶寶泉局當五百雕母,在《鹹豐泉匯》中定名為扁豐長泉。當年只雕刻了雕母,迄今未見母錢或流通錢面市。當五百、當千大錢,自鹹豐三年十一月開鑄,到鹹豐四年六月停鑄,鑄造期僅七個月,據此推斷,很可能此版鹹豐大錢當年只停留在雕母階段,並未正式開鑄,故更為珍貴。
第十名:戰國時期秦銀質半兩大錢
戰國時期秦惠文王年間(公元前337—公元前321)鑄造。銀質,直徑:66毫米,厚:7毫米,重:96.15克。此錢為上世紀50年代初馬定祥得於西安,在馬府秘藏超過半個世紀,存世孤品,頗為珍貴。極美品。該半兩大錢是一枚出土品,經埋藏二千多年後,銀質面已氧化,部分出現結痂、起塊現象,凹凸不平,錢背亦見小蜂窩紋和小裂紋,這都是出土銀錢風化後的正常現象,偽錢卻仿造不了。該大錢經歷了滄桑歲月留下的痕跡,正好是這件文物所擁有珍貴的歷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