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是講故事哈,提起土耳其,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伊斯坦堡、棉花堡、卡帕多奇亞的熱氣球、洞穴酒店,或者是費特希耶的滑翔傘。但是土耳其作為一個文化底蘊很深厚的國度,不僅僅只是有浪漫,還有更多讓人心馳神往的名勝古蹟,它們都在向世人訴說著土耳其過往的一段段耳熟能詳的歷史故事。比如今天我們就要帶來的故事,就發生在著名的以弗所古城,這座神聖、神秘、榮耀的城市,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說那些年的那些事兒,帶給你一個不一樣的土耳其。
關於以弗所古城的建立,有這樣一個傳說:公元前10世紀,多利安人入侵雅典,迫使雅典愛奧尼亞王子安德羅克勒斯尋求一個更加安全的住所,於是這位王子去詢問先知德爾菲。先知預言說:「魚、火和野豬將會帶領你建立一座新的愛奧尼亞之城。」於是,安德羅克勒斯帶著他的船員們穿越愛琴海,來到安納託利亞。王子在海灘歇息的時候,海員們在一旁捕魚熬湯,可是捕上來的魚不肯乖乖地待在鍋裡,它們跳來跳去,掀翻了鍋,壓塌了煤堆。坍塌的煤堆引起了大火,點燃了附近的森林,濃煙之下,森林中跑出一頭野豬。安德羅克勒斯看到眼前的景象,想起了先知的預言,於是決定就在這個地方建立以弗所城。
在古城遺址裡面,至今依然保留了許多古希臘的元素,比如希臘石柱、希臘神話雕塑等等,歷經幾千年,依然保留比較完整。
古城內最為有名的便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的阿爾忒彌斯神廟,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建築,建築時間前後長達120年,圖片是阿爾忒彌斯神廟的復原圖,現在只剩下幾根石柱還在原地。阿耳忒彌斯是古希臘神話中主掌狩獵與野獸的女神,後來被視為月神,奧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在羅馬神話中她又被稱為黛安娜,但阿耳忒彌斯神殿並非用以祭祀這位女神,而是以弗所人為祭祀一位安那託利亞(小亞細亞)古老的女神而修建的,而安那託利亞的女神被以弗所人比作心目中的阿耳忒彌斯,因此神殿以阿耳忒彌斯的名字命名。
很不幸的是當時主持發掘古城的是英國的考古人員,神廟的大部分藝術品都被英國人帶走,今天收藏在大英博物館。
大家知道這個品牌嗎?沒錯, 這是世界著名的體育品牌:耐克。千萬不要以為耐克的這個「√」的意思就是:選擇耐克就是正確的喲!耐克的這個品牌背後是希臘的神話。
耐克來自於希臘神話中的勝利女神尼姬(Nike),在以弗所古城裡就有一個最接近原神話的勝利女神尼姬的浮雕,如圖所示,是不是很像耐克品牌的「√」呢?尼姬女神是勝利的化身,Nike是古希臘語,而她的羅馬名字叫Victoria ,寓意都是勝利的意思。
奢侈品牌愛馬仕的創始人Hermes,其名字的就是來自於希臘神話中司職商業和畜牧的奧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的赫爾墨斯,在以弗所古城內也有赫爾墨斯的雕像。如圖所示
公元前133年,羅馬帝國佔領了這座城市,並使之成為了羅馬帝國亞細亞省的省會城市,經過羅馬帝國的經營,這裡成為了羅馬世界僅次於羅馬的第二大城市,常駐人口有25萬,鼎盛時期擁有40-50萬人口,長達100年的時間。
以弗所常常被西方人稱之為土耳其的龐貝,但以土耳其的龐貝來形容以弗所是有失公允的。以弗所是地中海東岸保存得最完好的古典城市,也是早期基督教的重要中心。在城市規模、歷史、經濟、宗教影響力等諸多方面,龐貝都難極其項背。
古城內的標誌建築之一、至今保存最為完好的當屬塞爾蘇斯圖書館(如圖所示)。塞爾蘇斯圖書館是當時羅馬帝國在世界上的第三大圖書館,第一大圖書館位於埃及亞歷山大市的亞歷山大圖書館,第二大圖書館是位於土耳其帕加馬古城的帕加馬圖書館。
這座圖書館與基督「十二聖徒」之一保羅記載的完全一樣:建築恢弘,雕塑精美。這些建築歷經兩千多年,屹立不倒。有意思的是,在圖書館裡面,有個後門,有一條秘密通道,可以直達附近的娛樂場所。古羅馬人的生活非常豐富多彩。
圖書館門口是一條繁華的商業街,街道兩側商家林立,繁榮至極,一直通往大劇院。在街道的兩側地下,是古羅馬最先進的排水系統(如圖),跟我國秦始皇陵的排水系統有異曲同工之妙。
羅馬人的生活非常講究,每次外出回城,必須先去公共浴室衝洗一下才可進城。為了方便大家的交流和方便的舒適度,羅馬人創造了世界上最早的衝水廁所(如圖),這是羅馬的公共廁所,引入的水流不間斷的衝洗排汙通道,非常方便。現在我們國內偏遠地區的一些學校廁所都還是類似這樣的方式。
公廁牆壁內嵌著瓦釉的水管,裡面灌輸的熱水保證了衛生間內部的溫度,很像我們今天使用的暖氣。古羅馬貴族們為了避免接觸冰涼的石板,在如廁之前,先讓奴隸把石板坐熱了之後,自己再去「享用」。
羅馬人很擅長城市的建設,除了生活必須的設施之外,當然少不了的就是羅馬城市的標配--圓形劇場。劇場能容納25,000觀眾,是完全露天的;主要用來演出戲劇,在羅馬晚期角鬥士表演還在劇場裡舉行。至今保存非常完整,這是羅馬人的主要娛樂方式,現在,土耳其每年一度的駱駝摔跤冠軍賽每年冬天在任然會在這裡舉行。如果您喜歡唱歌,可以在這裡高歌一曲,劇場的設計會讓您的歌聲迴蕩在古羅馬的時空當中。劇場的前面,就是浪漫的愛琴海。
以弗所同時也是基督教的聖城之一,以弗所城像許多古老而神奇的城市一樣在歲月裡滄桑。19世紀後半葉人們的一次偶然的發掘才使它重新為世人所知曉。考古學家們用刷子而不是鐵鏟在這裡工作了多年,才終於確認這就是《聖經》裡曾經提到過的那座著名城市以弗所的遺址。
羅馬帝國時期,以色列也是屬於羅馬帝國的地盤,所以在以弗所有不少猶太人,也建立了猶太會堂,與異教徒辯論,他宣揚真神上帝的思想,號召民眾摒棄偶像崇拜。。基督「十二聖徒」之一的保羅來到了以弗所,居住在了這裡,並在這裡布道傳教,成立了以弗所新約教會。
剛開始的傳教的時候,遇到了重重阻礙,因為這裡不僅有猶太會堂,還有許多靠羅馬文化為生的工匠,引發了利益的衝突,遭到打壓、迫害等,在《聖經》中都有詳細記載。在保羅遭到迫害,被迫入獄之後,他在監獄裡寫成了《以弗所書》,在基督教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在耶穌基督被羅馬人迫害,為避免家人受到迫害,耶穌囑託門徒約翰受耶穌,帶著聖母瑪利亞去到了以弗所,在離以弗所7公裡處山上的小屋中安頓下,這就是後來聖母終老之地——聖瑪利亞故居。
很長一段時間,這座小屋的地點都是一個謎,直至18世紀末,從未去過土耳其的一位德國修女在異象中看到了瑪利亞在以弗所的石頭小屋,一位作家記錄下了她描述的地點。1891年,在修女所述地點發現了一間7世紀的石屋,並且下面保留著1世紀時的殘垣,聖母故居就以這樣神奇的方式被世人發現了。現在的小聖堂是1951年復建的,內部供奉著聖母像,如果願意可以點燃許願蠟燭祈願祝福。這裡也成為了基督教徒朝聖的重要地點之一。
在古城內有一座保存很好的哈德良神廟,這是為了紀念羅馬皇帝哈德良凱旋而建造的神廟,這座神廟也似乎預示著這座城市的未來會逐漸衰落
因為哈德良皇帝一生中最大規模的一場戰役就是猶太戰爭,血洗耶路撒冷,殺害了58萬猶太人,燒毀猶太第二聖殿,從此猶太人踏上了長達19個世紀的全世界流浪的不歸路。他的第三任繼任者多米提安推崇「皇帝崇拜」,開啟了長達對基督徒三百年的迫害。這對於猶太人和基督教都是毀滅性的打擊,也種下了仇恨的種子。
轉眼時間來到了15世紀,拜佔庭帝國時期,長久以來的宗教積怨衝突、內部動亂,以弗所古城已經搖搖欲墜,最終在奧斯曼帝國大軍的最後一擊下,拜佔庭帝國從歷史上消失,以弗所古城也被伊斯蘭信仰的奧斯曼帝國拋棄。
至此,跨越了2000多年且一直繁榮的以弗所落下了歷史的帷幕,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而幾百年之後的今天,以弗所古城又另一種姿態繼續著它的使命,繼續向世人講述那過去的種種恩怨情仇,這是屬於以弗所的故事,你想去現場聆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