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9.伊茲密爾,以弗所古城。
一來到以弗所古城,就被遺址宏大完備的場景所驚嘆。早在公元前6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以弗所已有人類居住的痕跡。以弗所於公元前10世紀建城,早期是古希臘城市。從羅馬帝國起始,以弗所就被譽為「亞洲第一個和最大的大都會」,它都是羅馬帝國中僅次於羅馬的第二大城市。發展的鼎盛時期,人口達到25萬,面積2000公頃,在土耳其眾多的古蹟中位居第一。
以弗所位於曾經的凱斯特古河口,這裡發掘出了羅馬帝國時期宏偉的建築,如賽爾蘇斯圖書館和大劇院,以及吸引整個地中海地區朝聖者的著名阿提米斯神廟殘存少部分遺蹟。公元五世紀以來,距以弗所7公裡的聖母瑪麗亞終老之地,一座穹頂十字形教堂成為基督教朝聖者的重要膜拜地。
市公會堂遺址
這裡是音樂堂,可以容納1400人,以前還曾經有一個屋頂,這裡主要是舉辦幾百人的代表會議和小型音樂會。
穿過大道旁的長廊,體味當年殿堂的繁華……
高聳的愛奧尼克羅馬柱
曾經的風華絕代
精湛的浮雕
巨石遍野
神廟祭壇豪華構件
不可想像昔日有多麼輝煌
有不少小朋友來古城參觀遊覽
據說,這個奈基勝利女神的浮雕,是耐克NIKE的LOGO源於她的飄帶。傳說奈基女神常帶有翅膀,擁有驚人的速度,不僅象徵戰爭的勝利,而是代表著競技體育中的成功。
曼米努斯紀念碑,是昔日羅馬一將軍在1200年前建造的。
一排刻滿銘文的石碑
依稀可見的石柱雕像
圖拉真之泉修建於102——104年,是供奉圖拉真皇帝的,那三角形的正面非常醒目。圖拉真噴泉是座二層建築,高12米,建於公元200年,該建築是古城最優秀的紀念性建築。
這座古城至今完好地保存著兩條主要的街道,一條是當年通往港口的大道,一條是與它相連接用大理石鋪成的街道。道路兩邊建有市政廳、法院、哲學學府等機構,有圖書館、大劇場、神殿、教堂等公共建築。還有名人住宅和商貿市場、浴室,甚至公共廁所等民眾生活設施。
一對年輕人在仔細研究石刻文字內容……
然而,往往人們的興趣點迥異。
以弗所古城擁有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化設施——公共廁所。在主道一側一個寬大房間裡,大理石條板上刻出一個個規則的圓洞,這是世界上最早的衝水廁所。石板下面是石頭砌成的溝渠,2至3米深,可供流動的水經常衝刷。這個排排座式的廁所共有幾十個"座位",但是沒有獨立的隔間,互相可以聊天,成為一處不錯的社交場所。
這裡是瓦流士浴室,羅馬人到哪裡,就把浴室文化帶到哪裡。此類公共浴室帶有冷水室、更衣室、溫水室、熱水室和蒸室,為以弗所古城中最大的公共浴室,是1926年考古整理挖掘出來的。
刻有十字架圖案的基督徒的石棺
散落的石板雕件
哈德良神廟是公元118年建成的,用以供奉2世紀的皇帝哈德良。
正面玄關的裝飾非常精緻,前面的拱門中央雕刻著女神堤刻的雕像,裡側門雕刻的是美杜莎的雕像。蛇髮女妖美杜莎,世人只記住她的邪惡,有誰記住了她那滴情人的淚?一生唯一的一滴淚,只為最愛的人。
忽然發現石碑中央刻有一顆心形,他向世人訴說怎樣的故事?
一隻小貓咪也吸引過來……
它舔著舌頭望著我……
奧,原來它是尋找石窩窩裡的水喝,它又發現了什麼?
遠遠望去,前方有一座精美的古建遺址。這是千年前世界三大圖書館之一的塞爾瑟斯圖書館。這座圖書館建於公元135年,位於古城中心。當時,是中國漢順帝劉保陽嘉四年。
圖書館是一座兩層的大理石建築,是當時艾菲斯的羅馬總督切爾所死後,他兒子為紀念他而建的。圖書館的門面像一幢宮殿,門前共有16根大石柱,每根都有二個人合抱那麼粗,石柱的上下有精美的雕刻。
蕩然無存的圖書館內部,據記載,圖書館最盛時藏書達1.2萬卷。
正面有4尊女性雕像,象徵著智慧、命運、學問和美德。
巨柱沖天,宏偉壯觀,精美絕倫,視覺震憾。
雖殘牆斷壁,仍然氣勢恢弘,是古城遺存最華美的建築。
石壁上刻滿銘文,記錄了當年發生的歷史事件。
時光如劍,將歷史與現實剖析……
頂著大逆光留影,恍如夢境……
圖書館旁邊是馬澤烏斯和米特拉達梯門,馬澤烏斯和米特拉達梯曾是奧古斯都皇帝的奴隸,在他們被解放的時候,為了表達對皇帝一家的感謝,修建了這座建築。
門楣上的羅馬文字
建於二千年前的巴西利卡大會堂的遺址,全長達到165米是古羅馬時期的證券交易和商業經營場所。一邊是一個寬112米,長154米的古老集市。
羅馬碑文
馬澤烏斯和米特拉達梯門後的雕花柱臺上,一隻虎紋大貓在酣睡,照相機的咔嚓聲驚醒了虎貓的夢境……
大貓很不耐煩的齜牙咧嘴……
虎頭大貓終於睜開雙眼,直起身來審視四周……
看,童子功,大舉過頂,功夫了得!
哈哈哈,這裡是本大王的皇宮後院,不可滋事!
狐假虎威
虎視眈眈!
離開大花貓,我們向城外方向走去……
世界各地的遊人接踵而來……
在大理石路的盡頭,有一座直徑50米的露天大劇場,半圓形的看臺依山坡而建,共分三層。這裡當年主要是用來演出戲劇,羅馬帝國晚期角鬥士表演也在這裡進行。大劇場最早創建於希臘文化時代,到了羅馬時代又進行了擴建。大劇場直徑154米,高38米,巨大的觀眾席可以容納兩萬五千多名觀眾。
大劇場利用聲學傳播的原理,讓圓形劇場裡的每一個人都能聽到演員們美妙的歌聲,哪怕一個硬幣的掉落,都能讓坐在最上面的人聽到。
喜歡這粗線條木刻般的光影
大劇場的航拍圖片
正在維修的大劇場
迪亞那大道,是一條以改建這條道路的迪亞那皇帝的名字命名。從港口一直到大劇場大理石的道路,街道寬11米,長500米。
路旁宣傳牌上提示,這裡還有個博物館,可惜我們沒有安排時間參觀。
精美的大理石雕塑作品,在展室內廳有出售。
通往出口的大道中央,高掛著一面土耳其星月旗,上面印有凱末爾的畫像。土耳其獨立運動的領導人凱末爾,被土耳其人尊稱為「國父」,受到廣泛擁戴。1919—1922年土耳其發生了史稱凱末爾革命,這是以領導人凱末爾命名的革命。
紅松送客,想起那句話:條條大道通羅馬。古城依然……
我們還參觀了特洛伊古城遺址。希臘神話中的「木馬屠城記」,也就是特洛伊戰爭,就是在此發生的。由於扼守亞歐兩洲的通道,戰略地位顯著,在政治、經濟和軍事上都顯赫一時。在公元前十三世紀至公元前十二世紀,特洛伊是繁華的文化中心。君士坦丁堡建立政權後,這裡面開始沒落。
土耳其人在特洛伊舊城附近,仿造了一座外形像馬的大型建築,底部有巨大的樓梯,可供旅客攀援參觀,在木馬的平臺上,可以眺望整個特洛伊平原。
特洛伊,古希臘時代小亞細亞西北部的城邦,詩人荷馬創作的兩部西方文學史最重要的作品:《伊利亞特》和《奧德賽》中的特洛伊戰爭,便以此城市為中心。
公元1871年德國考古學家海因裡希·施裡曼發現特洛伊城遺址廢墟,其後於同址發現更多不同時代的城市遺址。據考古研究,此城毀滅於公元前13世紀。
據考究,史上第一座特洛伊城約於公元前3000年便已建成,在青銅時代,該城似乎已經是一個繁盛的貿易城市,由於此地扼要地控制著達達尼爾海峽,所以所有往來愛琴海與黑海之間的商船都必須通過此處。
遺址只留下地基亂石
如此精美完好的文物屈指可數
看圖不識字的圖解
特洛伊古城遺址給人的印象是廢墟一片,荒野亂石,不折不扣的考古現場。只是那個大木馬赫赫有名,卻好似一尊童話玩具的造型,頗為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