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的影片《龐貝末日》使因維蘇威火山噴發而瞬間化為一片廢墟的「龐貝古城」一炮而紅,卻很少有人知曉,在地中海東岸還遺留著一座在城市規模、歷史、經濟、宗教影響力等諸多方面實力碾壓龐貝古城的古希臘羅馬古城,這就是被西方人稱作「土耳其的龐貝」的「以弗所古城」(Efes),它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好、規模最大的古希臘遺址。
以弗所古城位於土耳其小鎮塞爾丘克(Selçuk),離該國第三大城市伊茲密爾約50公裡,雖然至今只挖掘了一小部分,但是已足以將這座古城昔日的繁華展現得淋漓盡致:通往海港的寬闊的街道、規模宏大的露天大劇院、建築精美的塞爾丘克圖書館、世界上最早的妓院、公元前即已在古羅馬出現的「座便」……。
考古發現,以弗所地區最早的人類定居痕跡可以追溯到白堊紀時期(公元前6至4世紀)。公元前2世紀,以弗所首次建立了一個重要的權力中心,該地區由Luwian王國Arzawa,Hittite和Mira控制。在黑暗時代之後,小亞細亞西部的海岸被移民群體所徵服,這些人主要來自希臘地區,後來被愛奧尼亞人佔領。
作為一個港口,以弗所成為古希臘時代愛奧尼亞聯盟的十二個城市之一。公元前334年,亞歷山大大帝把以弗所納入希臘帝國的版圖,由於其當時地處愛琴海岸附近巴因德爾河口,距離入海口不到1公裡,憑藉著便利的海上貿易,它很快發展成為地中海地區經濟文化最為繁盛的城市,在古羅馬時期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它都是古羅馬帝國中僅次於羅馬的第二大城市,人口甚至超過了25萬之多,其城內的阿耳忒彌斯神廟聞名於世。
以弗所在基督教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在東羅馬帝國統治下,康斯坦丁皇帝重建了大部分城市,並新建了公共浴池。值得一提的是,早期基督教會的第三個大公會議於431年首次在以弗所的瑪利亞教堂舉行。在查士丁尼統治時期(527-565),以弗所經歷了第三個輝煌時期。但是經過幾百年的變遷,以弗所的入海口漸漸被淤泥填塞,其賴以生存的海洋貿易遂告終結,加上地中海沿岸頻發的地震,以弗所難逃被遺棄的噩運,又經過了上千年,這座新約《聖經》中出現過的城市最終淪為今天我們看到的大理石廢墟。
以弗所遺址的挖掘始於19世紀下半葉。1863年,由大英博物館贊助的英國建築師伍德(John Turtle Wood)開始在以弗所尋找阿耳忒彌斯神。此時的,以弗所破敗不堪,1869年伍德發現了寺廟的人行道。1895年,由奧地利的馬克霍夫(Karl Mautner Ritter von Markhof)捐贈1萬荷蘭盾資助的德國考古學家本多夫(Otto Benndorf)再次開始發掘。1898年,本多夫成立了奧地利考古研究所,但因當時歐洲缺乏資金支持和政治不穩定,實地勘探工作被迫中斷。1956年挖掘活動再次重啟。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裡,整個以弗所遺址陸續展現在世人面前。2015年,以弗所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