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兩!黃浦江水養出「大隻蟹」

2020-12-14 手機鳳凰網

原標題:7兩!黃浦江水養出「大隻蟹」

秋風起,蟹腳癢,菊花開,聞蟹來,好蟹可不只在陽澄湖。上周,松江黃浦江大閘蟹、崇明清水蟹、寶山湖長江蟹相繼開捕,上海本地蟹誘得饕餮客垂涎不已。

全市池塘精養約1.9萬畝、年產量約1200噸,選擇優質化種源、標準化養殖場、科技化手段,上海本地蟹質優卻稀有,遠不能滿足市民的胃口,「如果市民只吃本地蟹,估計兩天就能全部吃光。」

松江 四萬公斤遠銷海外

黃浦江畔,浦南蟹塘裡,八角籠蜿蜒五六米長,大清早養殖人員浸水起籠,數不清的「大個子」爬得活絡,隨手抓起上秤一稱:「嚯,公蟹足有7兩,母蟹也近半斤。」上周四,黃浦江大閘蟹開捕儀式在松江舉行,喜迎豐收。

青背、白肚、金爪、黃毛,色澤油亮橫行快,「黃浦江大閘蟹」因產自西南黃浦江上遊水源保護區得名,良好水質和優越環境,極適合河蟹生長。其中,已成為松江水產符號的「三泖牌」,以「大個頭」聞名滬上,大螯厚重有力,不僅肉質滑嫩,而且肥膏滿殼,連續六年在全國評比大賽中斬獲金獎。

「今年夏日雨水多,立秋後氣溫偏高,國內不少大閘蟹養殖區產量減少,但黃浦江大閘蟹相較往年產量穩定,並未受到影響。」上海魚躍水產合作社理事長郎月林介紹,「三泖牌」黃浦江大閘蟹每年出塘率穩定在五成以上,今年更是達到六成,為歷年最高。

一方水土養一方蟹,作為滬郊名產,黃浦江大閘蟹歷史悠久。但上世紀80年代,由於河道改造,一度阻斷了自然水域的蟹苗洄遊,大閘蟹產量銳減,直到2007年松江區水產良種場和上海魚躍水產合作社共同探索,經上海海洋大學、上海市水產研究所聯合攻關,才重回市民餐桌。

目前選用的「江海21」蟹種,今年已選育至第七代,種質純正,恢復了20年前長江系大閘蟹具有的腿長、額齒尖等原種特徵,相比普通品種生長速度快18%以上。根據公母密度相配,每畝僅養殖500隻左右,每隻蟹的活動空間超過一平方米,充足而優良的生長空間,保障了大閘蟹的膘滿體肥。

此外,黃浦江大閘蟹因地制宜,形成上海本地蟹養殖的「松江模式」。魚躍水產合作社技術負責人王友成舉例,在浦江水入塘前,均經過二次生物淨化處理,將水中原有的氮、磷含量降低2-3倍,水草的精細化種植,猶如鋪設了一層綠毯。餌料也有講究,近年以植物蛋白取代動物蛋白,讓大閘蟹改吃安全「粗糧」,還原更自然的「口感」。

黃浦江大閘蟹產量穩定,交易連年創下新高。今年,主養殖區的總產量預計約7.5萬公斤,畝均產量75公斤,不過其中約4萬公斤將「爬出」國門,銷往韓國、新加坡等地。

本報記者 範潔 通訊員 賈佳

崇明 從「烏小蟹」變清水蟹

提及上海本地蟹,崇明可是「主戰場」。上周,「橘黃蟹肥稻米香」文化旅遊節開幕,崇明清水蟹同期開捕,吸引不少遊客前去嘗鮮。

曾經,崇明河蟹產業以苗種為主,依託長江入海口的地理優勢,為陽澄湖在內的全國各地供應蟹苗,而無專業的成蟹養殖。黑瘦小的「烏小蟹」多是養殖戶和漁民自留後,任其在河道或魚塘「自生自滅」,個頭小、賣相差,數量少。

「至少經過8年,我們才研究探索出崇明養蟹模式,優化養殖環境是重中之重。」上海市河蟹行業協會會長黃春介紹,崇明依託優良的自然資源,建起一批標準化養蟹基地,在上海河蟹產業體系的聯合攻關下,採用生態修復、蟹草共生等技術,促使崇明蟹的個頭不斷長大。每年,基地從外省移植水草、螺螄等生物,加上水位控制、水溫調節等技術構建良好的生長環境,冬天還對池塘水體清理和土壤翻耕,以防汙染與病害。

如今,崇明蟹已告別「烏小蟹」之名,成為了肉厚膏黃的「清水蟹」,超過六成達到「雌三雄四」重量標準,在全國河蟹大賽上連續獲得「最佳口感獎」。今年,崇明清水蟹成蟹養殖面積近8000畝,預計畝產50公斤,產量達40萬公斤。

「生長在鹹淡水交匯處的河鮮往往有特別的鮮美口感,譬如長江口的刀魚、河豚,崇明清水蟹也是如此。」黃春和蟹打了二十多年交道,能輕易吃出崇明蟹與其他蟹的不同,崇明蟹的殼不會硬到咬不動,而是有點脆,由於富含游離胺基酸、鮮味胺基酸、甘氨酸,蟹肉更加鮮嫩、甜美,吃完還有回甘。

為便於統一推廣,目前崇明清水蟹統一使用「寶島」牌註冊商標,走上了品牌之路。從養殖、包裝,到推廣、銷售,統一監管並不定期追溯檢測。為避免魚龍混雜,「寶島」崇明清水蟹還未開闢網絡銷售途徑,而是歡迎市民直接到蟹莊,現場體驗與購買。

本報記者 範潔 實習生 楊潔

寶山 「長腿歐巴」口感頗佳

寶山的大閘蟹也是小有名氣,肉質甜嫩鮮美,蟹膏更為紅潤,已連續4年摘下「王寶和杯」全國河蟹大賽金蟹獎。前天,寶山湖長江蟹開捕,也拉開了首屆「蟹天蟹地、網羅涇華——2016寶山湖長江蟹品鮮節」的帷幕。

你或許不知道,寶山羅涇生態園區內有一片寶山湖,是上海市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這裡的長江蟹以前直供高檔酒店和公司客戶。今年開始才擴大產業規模,供給市民。專業食客說,這裡的蟹味美不亞於陽澄湖大閘蟹,而且外觀上有個鮮明的特點:腿長——可謂是大閘蟹裡的長腿歐巴、螃蟹版的愛瘋PLUS。(見圖)

掰開蟹身,滿溢的膏黃無論是視覺上還是味覺上都是極其強烈的衝擊,一口下去,蟹香四溢,沁人的醇香從舌尖升至頭頂,洋溢於全身的滿足感是滋味和情懷的升華。蟹身肉玉白剔透,柔嫩清香,蟹腿肉纖維更足,味如乾貝。

寶山湖長江蟹不需要任何作料就能吃到極致的鮮美,滬寶水產合作社科學化的精心養殖起了主要作用。「我們在水面裡栽種了伊樂藻和輪葉黑藻,不但淨化了水質,為螃蟹幼苗提供了脫殼的棲身場所,藻條的摩擦力也有助於幼蟹迅速脫殼。」滬寶水產合作社負責人顏玉歧介紹,寶山湖裡的螃蟹都是綠色生態養殖,不餵合成飼料,而是購進大批鮮活田螺、小魚和雜魚,沒有添加劑,簡單粉碎處理後採取現加工現投餵的方式放進蟹塘,「成本高了,但螃蟹的口感和肉質的鮮美卻最大限度得到保障。」

除了已建成的千畝蟹塘,規劃中的羅涇生態旅遊小鎮還包含千畝糧田、千畝菜田、千畝涵養林區、鄉村風景區、文化展示區以及水上樂園。

風光旖旎的陳行水庫、令人神往的江風海韻、綠樹蔭蔭的千畝涵養林,遠離喧囂,吃蟹觀景,今年又多了個好去處——寶山羅涇鎮。

本報記者 郭劍烽

相關焦點

  • 黃浦江大閘蟹開捕上市 平均重量達每隻5兩
    原標題:黃浦江大閘蟹開捕上市平均重量達每隻5兩  金秋菊黃蟹正肥。上海地產的「大泖牌」黃浦江大閘蟹今天正式開捕上市。雖說這本地大閘蟹的開捕時間要比其他大閘蟹晚將近一個月,但這些地產大閘蟹都是平均四兩以上母蟹和六七兩以上公蟹的「大規格」蟹。而且是依時令「自然爬塘」,現在就是品蟹的最佳時期。
  • 本地黃浦江大閘蟹開捕 六七兩大蟹超八成
    今天,上海地產的黃浦江大閘蟹正式開捕,這個開捕日期比起同行要幾乎晚了近一個月。之所以並不著急搶佔中秋國慶雙節的黃金檔,因為這批「晚一步」上市的地產大閘蟹,六兩以上的「大個子」佔比超過8成,育肥重量和品質口感都達到了峰值,一開捕就是銷售旺季。
  • 長三角一體化,從黃浦江源到世界會客廳,黃浦江源第一鎮走起
    而在一體化的今天,隨著空間被不斷「摺疊」,湖、海之間又將碰擦出怎樣的火花?上海市旅遊協會與湖州市旅遊協會籤訂了「從黃浦江源到世界會客廳互送客源」合作協議,進一步將兩地文化旅遊合作走深走實。02 「一嶺六縣」串連起的長三角之心一體化時代,長三角如何才能「抱」得更緊?湖州帶頭給出了答案。上個月初,一場長三角產業合作區文旅聯合行動暨「生態旅遊」文旅產品採購大會,在安吉舉行,會上發布了《安吉倡議》。
  • 黃浦江大閘蟹今開捕,大張旗鼓要...
    但在上海黃浦江上遊的松江泖港,本地產的大閘蟹卻從不急著趕早上市,而是一定要等到秋風起,大閘蟹自然成熟最是肥美時,才「慢慢爬上來」。 10月12日一早,黃浦江大閘蟹正式開捕。基地負責人欣喜相告,今年的大規格蟹(公蟹4兩、母蟹3兩以上)出塘率達到75%,比往年大蟹提高50%以上,為歷年最高。
  • 松江黃浦江大閘蟹開捕,八成都是大蟹
    合作社理事長郎月林告訴記者:「今年基地養殖的大泖牌黃浦江大閘蟹大蟹更多,但同規格價格已11年保持不變。」    今年,松江區域名產黃浦江大閘蟹,畝均產量比往年增長約20%,其中,4公3母(指每隻公蟹重達200克,母蟹達150克)的大規格蟹佔比逾八成。測塘數據顯示,黃浦江大閘蟹總體存活率達80%,比往年提高約兩成,為歷年少有。
  • 上海黃浦江水文化博物園
    上海黃浦江水文化博物園又名韓湘水博園,是上海市郊區旅遊重點項目,位於上海市閔行區江川路3805號,是閔行區馬橋鎮彭渡村3000村民為保護上海飲用取水口安全而建的一個水生態園林,佔地400畝,毗鄰黃浦江。
  • 啊,黃浦江
    寫了十六鋪起家的寧波小港李家近兩百年的歷史之後(延伸閱讀:《何去何從4》),想帶著孩子感受並講解一下上海,才像遊客一樣去感受了一下。那天下著不大不小的雨,很涼爽,空氣乾淨,能見度好。在江上看再熟悉不過的樓宇和橋梁,回味知識庫存裡頭上海灘的歷史,突然覺得,現在才坐這個船,也是挺不錯的契機。
  • 啊,黃浦江
    ·我在上海前後共住了十多年了,從來沒有坐過黃浦江遊船。寫了十六鋪起家的寧波小港李家近兩百年的歷史之後(延伸閱讀:《何去何從4》),想帶著孩子感受並講解一下上海,才像遊客一樣去感受了一下。那天下著不大不小的雨,很涼爽,空氣乾淨,能見度好。
  • 山東大姐養綠蘿,7天一盆「它的水」,40天養出一大盆,好用!
    山東大姐養綠蘿,7天一盆「它的水」,40天養出一大盆,好用!(一)7天一盆「綠葉水」,綠蘿長得快,葉子綠綠蘿是一種觀葉盆栽,一般需要用腐葉、沙質土來養護,需肥量不大,只要稍微施點肥,就能讓綠蘿長得呼呼的
  • 漫步黃浦江的綿長岸線
    | 黃浦江兩岸45公裡岸線 |浦 西 段☆浦西段組成:楊浦濱江/東外灘+北外灘+外灘濱水區岸線+南外灘+世博濱江/裡灘+徐匯濱江/西岸浦西的濱江岸線橫貫多個區,兩區之間的連接處也容易形成「斷點」。比如,連接徐匯、黃浦兩的日暉港人行橋已在去年開放試運行,市民漫步其上,可一邊遠眺盧浦大橋的風採,一邊追憶日暉港的往昔繁華。
  • 從黃浦江兩岸濱水改造,看社區公共服務如何賦能文化旅遊
    提到黃浦江,腦海裡便會聯想到外灘的萬國建築群,十六鋪碼頭,徐浦大橋……這條孕育了上海城市文明的「母親河」,引領著時代風潮,見證著城市變遷,兩岸地區積澱了深厚的文化底蘊,長期以來被作為上海城市的象徵。然而由於歷史原因,上海市區段的黃浦江兩岸長期以來被物流倉庫、裝卸碼頭、修造船基地和各類企業所佔據,不僅造成土地資源的浪費和生態環境的退化,更成為導致濱水區景觀形象衰敗。
  • 去湖州,尋訪黃浦江源頭!「從黃浦江源到世界會客廳」精品線啟動
    今天上午,上海與湖州兩地政府和文旅主管部門開啟深度合作,共同拉開了「從黃浦江源到世界會客廳」的合作篇章,40餘名遊客成為「從世界會客廳到黃浦江源」精品旅遊線路的首批體驗者。上海與湖州古時皆為春申君黃歇的封邑上海,至今保留傳承了黃浦江、申江、春申江、黃浦區、春申路、春申村等地名遺蹟。在湖州,春申君構築的一座古城被完整保存,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
  • 「烏小蟹」已長成3.5兩以上的「大塊頭」
    「烏小蟹」已長成3.5兩以上的「大塊頭」  新民晚報訊(首席記者 範潔)「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霜降』,西北風來了之後,大閘蟹一天肥過一天。」今天上午,2018崇明「橘黃蟹肥」文化旅遊節開幕,崇明清水蟹在綠華鎮寶島蟹莊開捕。  9時許,蟹農兩人一組,8條漁船進入蟹塘。浸水起籠,只見數不清的「大隻蟹」張牙舞爪,橫行攀爬。
  • 在家自製壯根水,7天澆一次,養出白胖蘿蔔根!
    春天想讓花長的旺,先要把根系養好,根好了枝葉自然茂盛,後面開花也不用擔心···平時常澆這幾種水/肥,就能把根系養成粗壯的白蘿蔔!吊蘭春天澆這水,半年長出蘿蔔根春天逐漸變暖,吊蘭也開始生長了,健壯的吊蘭都是妥妥的蘿蔔根,說明營養、水分都很充足。
  • 【媒體看金澤】好水出好蟹,金澤大閘蟹登上《東方城鄉報》頭版!
    11月16日,《東方城鄉報》頭版刊登了題為《青浦黃浦江上遊水源保護地育出清水蟹好品種》圖片新聞,在相關版面詳細報導了,好水出好蟹,
  • 蓮藕田裡養蝦蟹,一水兩養增收益
    「塘裡的大閘蟹最大有4兩,平均都有3.5兩以上。」湛江市坡頭區乾塘蓮藕專業合作社職業經理人江夢宇介紹,經過半年多的試驗,合作社藕蝦蟹混合種養試驗已經取得初步成功,這段時間蝦蟹仍在生長,預計今年春節前就能上市了。
  • 曾建龍新作|把水做到頂上的1290㎡餐廳,俯瞰黃浦江景品佳餚
    項目背景鼎琪餐廳位於上海市浦東新區陸家嘴黃浦江畔高端商業區,北側面向黃浦江,擁有絕佳觀景視角,在此就餐能將壯麗的黃浦江景致盡收眼底。Gary曾建龍善於運用色彩打造空間的視覺衝擊力,塑造空間高級感。在鼎琪餐廳的設計中,Gary準確把控色彩明度變化,和諧搭配,讓空間有層次感,與至美的黃浦江景相得益彰,令人陶醉。從物業大樓電梯出來是餐廳的門廳,因為開始物業將餐廳樓層分兩邊租賃,該位置原屬於公共轉換區。後業主把兩邊打通,此處便成了門廳。門廳背後是黃浦江景,但是到江邊有些距離。
  • 黃浦江兩岸公共空間貫通開放概念方案發布:打造世界級濱水區
    摘要此次發布的黃浦江兩岸公共空間貫通開放概念方案,旨在與市民共享兩岸公共空間貫通的規劃與成果,推進貫通開放的高標準建設,最終將黃浦江兩岸建設成為世界級濱水休閒遊憩帶,讓市民和遊客能夠充分體驗上海特色。9月30日,上海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下稱市規土局)正式發布「黃浦江兩岸公共空間貫通開放概念方案」,方案詳細呈現了將黃浦江兩岸打造成世界級濱水區的規劃願景,與市民共享兩岸貫通的規劃方案和成果。
  • 黃浦江邊古鎮水畔風景隨你看,這裡有13處濱水公共空間好玩好拍
    這裡有13個各具特色的 濱水公共空間實踐案例展 有些你很熟悉 有些小眾而驚豔 讓我們相約金秋的黃浦江畔吧
  • 黃浦江上的分屍案 002:屍從何來?
    這起發現於黃浦江上的分屍案,具體情況是這樣的——1983年10月24日上午9點多,在黃浦江上遊屬於松江縣葉榭鄉(今葉榭鎮)千步涇西側大約30公尺處,在黃浦江浦東灘邊,發現了一段屍塊。以前在黃浦江中,曾發現過破碎的屍體但最終卻被判斷和謀殺無關。黃浦江是長江的最後一條支流,長江下遊水道十分繁忙,這裡水深流急,甚至萬噸輪可以直接上溯南京。幾乎每年都會有遊泳或在水中作業的人因為意外在江中身亡,而因江水混濁,落水屍體往往會在江中沉浮較長時間才被發現。如果已經開始腐敗的遺體被過往船隻螺旋漿撞上,便有可能形成被切割而破碎的情況(還曾經有過屍體被挖沙船抓斗齊刷刷切成兩截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