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泖港黃浦江大閘蟹開捕。 蔡斌 攝
昨天,黃浦江大閘蟹開捕儀式在松江區泖港鎮上海魚躍水產專業合作社舉行。合作社理事長郎月林告訴記者:「今年基地養殖的大泖牌黃浦江大閘蟹大蟹更多,但同規格價格已11年保持不變。」
今年,松江區域名產黃浦江大閘蟹,畝均產量比往年增長約20%,其中,4公3母(指每隻公蟹重達200克,母蟹達150克)的大規格蟹佔比逾八成。測塘數據顯示,黃浦江大閘蟹總體存活率達80%,比往年提高約兩成,為歷年少有。在全國大閘蟹主產地普遍減產、市面上大閘蟹價格普遍上漲30%至50%的情況下,松江地產蟹卻迎豐收年,且品質上升、價格不變。
大閘蟹爬塘景象「壯觀」
這幾天,每到傍晚6時多,上海魚躍水產專業合作社蟹塘內,大蟹就密密麻麻爬上塘。
「育肥成熟後的蟹會自然爬上塘,我們只要根據訂單量,成熟一個抓一個。」蟹塘相關負責人李令說。在松江,黃浦江大閘蟹開捕時間歷來有自己規律,既不看市場行情,也不受節假日影響,只看河蟹自然爬塘現象。最近兩天氣溫下降,大閘蟹爬塘景象變得「壯觀」。
近年來,產自松江的黃浦江大閘蟹已成區域品牌,與之相應的是,有一大批忠實客戶養成「等一等」的消費習慣。黃浦江源頭的泖水養育泖蟹,有其歷史淵源。早在上世紀50、60年代,江南水鄉原生態河道肌理環境中生長的黃浦江大閘蟹就是滬郊名產,也是當地老一輩人的味覺記憶。但上世紀80年代,因河道修閘改道等原因,水環境受影響,大閘蟹養殖停滯。2007年以來,在松江水產技術推廣站的技術支持下,上海魚躍水產專業合作社率先探索,憑藉獨到的養殖技術,開啟松江黃浦江大閘蟹「復原」之路。
河蟹生態養成「松江模式」
開捕前一晚,上海魚躍水產專業合作社泖港田黃村基地內,工人們在塘邊揀出的大蟹很快裝滿桶。大蟹逐一過秤,每隻上秤兩次,稱之為「打樣」。「公蟹,5兩8;公蟹,6兩3;公蟹,6兩7……」基地相關負責人報出的數字預示今年豐收,「一開捕就是銷售旺季,再過兩天,大蟹的肥滿度更高,我們會根據當天訂單量捕撈,確保第二天銷往市場的都是24小時內出水的新鮮貨。」
個頭肥滿、回味鮮甜、黃膏油光……這些是對黃浦江大閘蟹品牌和質量把控的直觀標準。「為了確保個個是好蟹,魚躍水產經過一系列技術攻關,形成稀放蟹種、池塘種草、底部增氧、顆粒飼料和鮮活餌料相結合的河蟹生態養成『松江模式』。」松江水產技術推廣站站長張友良強調,「松江模式」的關鍵在於嚴苛且精細化的執行管理,涉及蟹苗培育、扣蟹養殖、成蟹養殖、貯存、運輸以及銷售全流程,每個環節執行都有講究。
對於今年黃浦江大閘蟹的特點,上海市河蟹產業化體系首席專家、上海海洋大學教授王成輝評價:「種質更優、環境更好、飼料更豐、規格更大、品質更高。」他介紹,今年黃浦江大閘蟹投放大規格扣蟹,經上海海洋大學、市水產研究所等聯合攻關,經過16年育種而成的第八代河蟹良種——江海21,精選5母7公以上親本,長江水系形態特徵更為突出;繼續堅持低密度放養,每畝僅養殖600隻,創造出河蟹寬鬆的生長空間;精心養護水草,確保全生長季草綠水清;實現區塊化精細管理;青飼料、粗飼料和商業化配合飼料合理搭配,前期料、中期料、後期料和育肥料科學使用;不同生長季給予不同蛋白比。如此養殖,使今年整體規格大於往年。
養蟹不急,銷售也不慌。在松江,黃浦江大閘蟹上市前,每個養殖合作社都籤訂一份誠信經營承諾書,這份承諾書檢驗養蟹人對品牌的信任度和價值認同,承諾「為共同維護松江黃浦江大閘蟹品牌的整體聲譽」,做到「只只新鮮,保證品質」「明碼標價」「絕不以次充好,缺斤短兩」。(記者 李成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