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氣不如嶽飛韓世忠,但同樣大敗金國,被人忽略的南宋一代名將

2020-12-13 騰訊網

南宋有所謂「中興四將」,一般指張俊、韓世忠、劉光世及嶽飛。明代柯維騏《宋史新編》卻有另一說法:「南渡名將,以張、韓、劉、嶽並稱,劉蓋指錡雲。」無論劉錡是否是「中興四將」之一,在南宋初年那樣的危急存亡之秋,他確實為南宋立下汗馬功勞。

劉錡

一生經歷,戎馬生涯

劉錡出生於1098年,祖籍秦州成紀(今甘肅天水市),出自將門之後。史稱劉錡「美儀狀,善射,聲如洪鐘」。徽宗宣和年間,他得到高俅推薦,特授合門祗候。南宋建立後,劉錡長期轉戰於川陝戰場,立下不少戰功。連西夏人亦十分畏服他,以致西夏提起劉錡的名字都能令小孩止啼。不久,劉錡從川陝戰場調任禁軍系統,擔任高宗的侍衛軍首長。後來,劉錡在順昌(今安徽阜陽)之役一戰成名,勇挫金國猛將完顏宗弼,聲名大噪。此戰之後劉錡威名遠播於金國。1141年宋金議和在即,宋軍班師回朝,劉錡被誣陷在淮西之役怯懦避戰而被罷職。1161年,金主完顏亮親率六十萬軍隊南侵,令宋廷大為震驚。當時老將都不在了,朝廷惟有派劉錡領軍禦敵。可惜的是,次年,劉錡就去世了,死後追諡「武穆」。

劉錡

智勇雙全,一代儒將

史稱劉錡有「儒將」風範,例如朱熹稱讚他「本將家子,喜讀書,能詩,詩極佳,善寫字」。劉錡著有《清溪詩集》三卷,收有詩作兩百多首,可惜已經失傳。嶽珂《寶真齋法書贊》收錄了劉錡五首詩作。元代官修的《宋史 劉錡傳》稱讚劉錡「神機武略,出奇制勝,順昌之捷,威震敵國。」劉錡用兵以「奇」為核心:善於聲東擊西,以假亂真,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不愧為一位智勇兼備的武將。

劉錡

一戰成名,大破金人

1140年,擔任東京(今河南開封)副留守的劉錡北上赴任,行至順昌,聞金軍前鋒已進至陳州(今河南淮陽),距順昌約三百裡。順昌地處淮北潁水下遊,為金軍南下必經之地。劉錡為保衛江淮一帶,決定以所率「八字軍」等約兩萬人與知府陳規共同堅守順昌。時值盛夏,金軍不慣炎熱。早晨天氣涼爽,金軍猛攻,劉錡堅守不戰;午後天氣酷熱,金軍力疲氣衰,劉錡即派數百人出西門佯攻,繼以五千名精兵潛出南門,攻擊金軍側翼,成功大敗金軍,完顏宗弼只有率部退回東京。劉錡以順昌為防禦要點,利用金軍不慣炎熱、不習夜戰的弱點,以攻為守,以長擊短,重創金兵主力,粉碎了金軍的進攻,成為南宋抗金戰役中以少勝多、以步制騎的著名戰例。近代著名史學家張蔭麟甚至說順昌之戰完全不輸於赤壁之戰,肥水之戰。

劉錡

老驥伏櫪,志在千裡

1160年,宋高宗委派劉錡為荊南府御前諸軍都統制。荊南府御前諸軍是朝廷組建防禦長江沿線的一隻新軍。是以劉錡招募的六千名士兵為主力。後來,朝廷再從鄂州李道所部調五千人分配到荊南府御前諸軍,改編為前軍、右軍。為什麼宋高宗要起用劉錡統領這支新軍?

第一,劉錡與劉光世同樣出身將門,但劉錡不像劉光世般治軍無方、怯懦畏戰,而是有威名、有戰功,素號有謀而為諸將所畏服,特別是順昌之役,他以少勝多,令金人「震恐喪魄」,這令宋高宗深信他具備領軍打仗的能力。

第二,劉錡跟當時其他武將的分別,就是喜愛讀書,有賦詩和寫字的文化素養,這種「儒將」風範令宋高宗將他區別於其他行伍出身的武將,認為他可以重用。

第三,劉錡因順昌之役而聲名大噪,卻引來其他武將的嫉忌,特別是張俊和楊沂中早年已與劉錡鬧不和,張俊甚至派士兵劫掠劉錡的軍營。他們在1141年班師回朝後,屢次指摘劉錡在淮西之役中表現不力、怯懦避戰,導致劉錡被罷職。因此,高宗深信劉錡絕不會與諸將勾結。

第四,劉錡曾服役于禁軍系統,並曾擔任宋高宗的侍衛軍首長,屬於三衙系統出身的武將,不像中興四將在地方上形成了盤根錯節的地方勢力,令宋高宗對他非常放心。

宋高宗

除了張、韓、劉、嶽之外,劉錡同樣是值得大書特書的中興名將。

【原創聲明:本文由作者原創編輯,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抄襲!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相關焦點

  • 南宋中興四大名將:嶽飛戰功最高,為何排名不如韓世忠
    中興四將中,無論名氣、戰力,還是戰績、戰功,都是嶽飛更勝一籌,韓世忠次之,而張俊、劉光世的名字對很多人而言十分陌生,但在南宋「中興四將」的官方排名中,嶽飛卻排在最末一位,讓人意想不到。 嶽飛之所以排名末位,不是因為他能力不夠,而是因為他最年輕、出道最晚、資歷最淺。
  • 南宋五大將為什麼變成中興四將,出局的名將,僅次於嶽飛和韓世忠
    劉光世的無能、張俊參與陷害嶽飛,劉松年當然比我們更清楚,但他仍然把劉、張與韓、嶽並列,想必是為了符合朝廷的聲音。清朝王用臣的《幼學歌》沿用了南宋的「官宣」版本,也道出了「中興四將」名單形成的一部分原因,在「宋七王」一節寫道,「鄜王劉光世,鄂王嶽飛是,蘄王韓世忠,循王張俊紀。(上四人,亦曰中興四將)。
  • 嶽飛死後,南宋為何沒被金國滅了?「中興四將」戰鬥力有多強悍?
    公元1138年,朝廷任用秦檜為相,向金推行求和政策,他首先削去抗金將領韓世忠的兵權,一開始和金國達成和議後,南宋確實嘗到了甜頭,取回包含開封的河南、陝西之地。
  • 英雄嶽飛,在南宋初年,其實並非是抗金第一人,這些人也是異姓王
    一首滿江紅讓每一個中國人記住了嶽飛。提到南宋初年的抗金英雄,似乎很多人的第一映像就是嶽飛,作為在抗金前線的將領,嶽飛的名氣似乎是最高的。但是在南宋初年,嶽飛真的就是抗金第一人嗎,誠然,嶽飛卻是在南宋初年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卻絕非是抗金第一人,在他之前的軍事將領眾多,做出的貢獻也絕非嶽飛可比。
  • 若宋高宗支持嶽飛,北伐能打到哪?被忽略的經濟帳:南宋頂不住了
    這三座祠廟屬於三位忠臣名將,分別是宋代的嶽飛廟、明代的于謙祠以及明末的張蒼水墓,這三位被後人合稱為"西湖三傑"。"嶽飛廟"始建於宋朝,在修成之後一直香火鼎盛,遊人來西湖必定祭拜嶽王爺。嶽飛是南宋抗金名將,是被歌頌千年的南宋民族英雄。他曾帶兵北伐中原,一路勢如破竹,並矢志"直搗黃龍"。但是在關鍵時刻,嶽飛被宋高宗"十二道金牌"召回,最終功虧一簣。
  • 中興名將戎馬一生,韓世忠為何偏愛風塵女,三個妾室全部來自青樓
    歷史上很多名將的經歷都是這樣的,衛青霍去病遇上了漢武帝,一代名將郭子儀遇上了安史之亂,徐達常遇春遇上了朱元璋,這些名將們都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充分展現著自己的能力和實力。嶽飛的故事盡人皆知,我們今天來說一說另一個名將,韓世忠,同為中興名將,韓世忠知名度顯然不如嶽飛。很多時候,你是否出名,並不完全取決於你的功業,韓世忠的功績比嶽飛差不了多少,但知名度就小的多,另外兩個名將你可能機會都沒有聽說過。
  • 南宋「中興四將」之首嶽飛,被陷害遭九名嶽家將背叛,這是為何?
    引言 在中國歷史上,南宋抗金名將嶽飛以精忠報國的形象受到後世的敬仰與讚揚。嶽飛一心為國,北伐中原,幫助南宋王朝收復了襄陽六郡,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這位出生貧困農家,19歲就投軍衛國的將領,風風雨雨二十餘載,帶領旗下的嶽家軍多次戰勝強敵,為風雨飄搖的南宋政權立下了赫赫戰功。
  • 為什麼說嶽飛必須死,南宋時期四次北伐,看南宋滅亡原因
    南宋時期的朝廷內部有兩派,一派是主戰派,一派是主和派。宋高宗時期,主和派——宋高宗趙構、宰相秦檜等文臣為首的士族勢力;主戰派——嶽飛、韓世忠等為代表的武將。宋高宗趙構面對金軍入侵,不得已啟用嶽飛,這就有了嶽飛的第四次北伐,嶽飛率嶽家軍揮師北上,郾城之戰、潁昌之戰大敗金軍,楊再興戰死小商橋。完顏宗弼一路敗退,嶽飛率嶽家軍到達朱仙鎮的時候,宋高宗趙構和秦檜又想議和,讓張俊、劉錡、韓世忠等將領回師。
  • 南宋抗金名將嶽飛一生立下汗馬功勞,為何卻被殺害?
    嶽飛(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相州湯陰縣(今河南湯陰縣)人,抗金名將,中國歷史上著名軍事家、戰略家、書法家、詩人、抗金英雄 [1-3],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興四將嶽飛在《起出師札子》中陳述了"長驅直搗黃龍府","盡復故地"到請戰豪情,卻被宋高宗從官待命。1139年,南宋宣布,宋金議和達成,嶽飛多次上書反對,卻無濟於事。但是金國很快就撕毀了協議,大舉進攻南宋,宋高宗才被迫允許嶽飛北伐。嶽飛出師時,宋高宗卻又命令他「兵不可輕動」,嶽飛熱血上湧,沒有理會皇上的詔令率嶽家軍,連戰連捷,一直打到了朱仙陣,發出「直搗黃龍,與諸君痛飲耳」的豪言。
  • 在對抗金國的戰場上,木華黎比嶽飛更像名將
    女真族建立的騎兵就類似於連環馬,它的名字叫「鐵浮屠」,這個兵種的騎士從頭到腳都是重甲,只露出兩個眼睛,戰馬同樣如此,遠遠看去好像一個個移動的鐵塔,鐵浮屠因此而得名。南宋軍隊根本沒有多少戰馬,所以連輕騎兵都很少更別說重騎兵了,史料記載,南宋軍隊共有大概40萬人,而騎兵總數僅僅不到三萬,連十分之一都湊不夠。面對戰場上實力懸殊的情況,南宋的名將嶽飛、韓世忠、吳階、劉琦等都在積極摸索克制鐵浮屠的辦法。嶽飛發現,在鐵浮屠馬腿的關節處,有一大部分是沒有護甲的,這是可以做文章的地方。
  • 嶽飛:古代歷史上頂級名將,四十不到含冤而死,真實原因讓人憤怒
    在諸多民間小說還有電視劇演義裡面,嶽飛的故事往往耳熟能詳。街邊隨便問一個小朋友都知道嶽母在嶽飛背上刺字的故事,可謂是感人肺腑。最後的結局非常悲慘,風波亭慘死讓人感到非常惋惜。他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軍事家,古代頂級名將裡面名列前茅。宋遼金三朝公認最強的軍事家,沒有之一。
  • 宋高宗為什麼一定要置嶽飛於死地?|趙構|秦檜|韓世忠|宋欽宗_網易...
    據《宋史·宋高宗本紀》載:1141年十一月,金國派蕭毅、邢具瞻為議和代表,隨同南宋代表魏良臣回南宋,提出議和條件。此時趙構的生母韋太后被金軍扣押,她託南宋代表之一的李微將一封信送到趙構手裡。宋高宗對蕭毅、邢具瞻說:「我擁有天下,但卻不能贍養父母親人,而我的父親徽宗卻已經死了啊!我要明言:金國要歸還我的母親韋太后,我不以議和為恥。不然的話,我不怕對金國用兵!」
  • 南宋中興四將,能力強者先出局,「莫須有」的嶽飛給人哪些啟示
    這是南宋愛國詩人陸遊晚年的代表作品,此詩名曰「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可以想像,一位忠貞愛國的文人,空懷報國之志,卻無報國之門,上文痛斥滿朝文武偏安一隅,過著樂不思蜀、文恬武嬉的生活,結果遭到宋高宗趙構的罷斥。賦閒在家的陸遊,無時無刻不心懷社稷,痛心於中原故地的淪陷,盼望著聖上有朝一日能夠回心轉意,起用主戰派一舉收復金國佔領的大宋疆土。
  • 淺談南宋中興四將和南宋的中興
    康王趙構在南京應天府即位,建立南宋。趙構在位期間迫於形勢和民心,任用嶽飛和韓世忠等主戰派名將抗擊金軍。宋朝宗室南遷後,湧現出四個戰功最為卓著的名將,分別是張俊、韓世忠、劉光世和嶽飛,被稱為中興四將。韓世忠韓世忠平民出身,為人中直,在抗擊西夏、金國的戰爭和平定宋朝各地叛亂倆下赫赫戰功。韓世忠曾在平定苗劉之亂中解救了宋高宗,此戰確立了韓世忠在軍中的地位。韓世忠62歲去世,善終,追封蘄王,諡號忠武,配享宋高宗太廟。
  • 嶽飛墓前跪著五個人,除了秦檜還有誰?網友:一個比一個壞!
    說起古代的奸臣,人們第一個都會想到秦檜,用一項「莫須有」的罪名將一代名將嶽飛迫害致死,還製造了一系列的嶽飛冤獄,使主戰派逐漸輸給了主和派。公元1141年,金國本來被嶽飛帶領的軍隊打壓連連敗退,但是宋高宗趙構與宰相秦檜擔心仗打輸了,想和金國議和,於是為了打壓手握重兵抗戰派的嶽飛,將嶽飛調離了軍隊,讓他去了臨安的樞密院任職。
  • 金史、宋史的記載截然不同,究竟哪一個才是真實的嶽飛?
    【嶽飛】人物小傳 嶽飛,南宋時期的抗金名將,字鵬舉,河南湯陰人。嶽飛十二歲入伍參軍,一生打過大大小小上百場戰爭,面對大好形勢,朝廷主和派把持朝堂,畏葸不前的情況,嶽飛力排眾議,主張抗金,嶽飛在紹興四年(1134年),收復襄陽六郡,第二年開始便決定率師北伐,順利攻取商州、虢州等地。
  • 嶽飛墓前本來跪了5位奸臣,為何後來卻只剩下4個?
    眾所周知,嶽飛是南宋的抗金名將。而嶽飛最後卻因為秦檜等人的讒言,最後以「莫須有」罪名,被捕入獄,直到最後慘死。後人為了給民族英雄嶽飛伸冤,於是就在嶽飛的墓前,放上了5個奸臣的跪像,這五個奸臣就是曾經害他身死的奸佞小人。但是,如今,嶽飛的墓前只有了四個跪像,那麼另一個被移走的跪像是誰呢?又是為什麼被世人赦免呢?
  • 他是南宋與嶽飛同樣有名的將軍,嶽飛被囚禁,只有他質問秦檜
    我們常說「北宋和南宋沒有將軍」。南宋有兩位著名的將軍,他們與黃金作戰。Shi-zhong韓寒可以輕而易舉,足智多謀,多次帶領歌小君與西夏和黃金、調遣,贏家,嶽飛,兩個軍事人才,從戰術上講,他領導了漢族人和嶽飛,但嶽飛眾所周知,漢族的流行不是如此之高,這是為什麼呢?最重要的原因是嶽飛是一個悲劇英雄。
  • 嶽飛被殺韓世忠被撤職,金人再次進犯時,是誰在前方衝鋒殺敵
    南宋皇帝趙構也是自廢武功之事,他靠嶽飛、韓世忠等一批將領的浴血奮戰,才讓金人開始與南宋和談,換來短暫的安寧。但是戰爭結束後,趙構就迫不及待地對武將動手,他明升暗降,以升官為業,剝奪武將的兵權,韓世忠、嶽飛等人被他解職,韓世忠開始在家裡閒蕩,嶽飛比他還慘,在宋高宗的授意下,秦檜搜集證據,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處死了嶽飛,這讓南宋的一群大將,都被他折騰了。
  • 一代名將嶽飛之死,並不僅僅因為秦檜、趙構,背後還另有其人?
    可這樣一名驍勇善戰的將軍,最後卻被秦檜等奸臣構陷,1942年,趙構以「莫須有」的罪名處死嶽飛,一代英雄就此飲恨。 但除了秦檜與趙構之外,嶽飛的死亡背後,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推手,而這個人的名字,叫做金兀朮(音同「燭」)。 金兀朮是金朝名將,在戰場上是嶽飛最大的對手。他的出生年份因為缺乏史料還未確定,但出生於1103年的嶽飛既然與他同代,想來年齡上也不會差太多。金兀朮原名完顏宗弼,是金朝開國皇帝完顏阿骨打的第四個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