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飛死後,南宋為何沒被金國滅了?「中興四將」戰鬥力有多強悍?

2020-12-21 騰訊網

宋朝作為中國古代歷史上封建王朝存在時間僅次於漢朝的國家,漢朝享國四百零五年,而宋朝享國三百一十九年,比唐元明清這三朝實現了大一統的封建王朝還長,而且宋朝並未實現大一統,只是統一了國家,很長一段時間內宋朝都面臨著被敵國侵略的威脅,遼國、西夏、金國、蒙古國先後都對宋朝造成了巨大的困擾,最終金朝滅亡了北宋,宋朝皇室逃到南方建立南宋,與金國形成對峙局面,卻沒想到是後發展起來的蒙古國先後滅掉金宋兩國。

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因為自己是武將奪位,他建國稱帝後,通過「杯酒釋兵權「收回了開國功臣的大權,後又削弱武將勢力,重用文官,形成重文抑武的局面,宋朝朝堂多年來一直都是這樣的局面,由此導致宋朝的軍事實力並不強,每當與蠻橫剽悍的異族人進行交戰時,總會落了下風。在宋太祖趙匡胤和宋太宗趙光義兩位皇帝的南徵北戰下,宋朝實現了國家統一的大業。

由於歷史遺留問題,當年後晉皇帝石敬瑭為了稱帝,與契丹訂下契約,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遼朝,此後數百年中原王朝一直未收回燕雲十六州,而宋朝也因為失去了戰略重地一直受到遼朝的威脅,屢戰不勝,公元1004年,直到與遼國籤訂''澶淵之盟'',這才宋遼兩國百年間沒有發生大型戰爭,邊境地區長期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

公元1122年,宋金訂立''海上之盟'',約定聯合滅遼後,這才暫時收回了燕雲十六州,但金國的野心不止於此,隨便找個理由便要討伐宋朝,公元1125年,金兵南下佔領燕京,次年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事件「靖康之變」,至此北宋滅亡。

公元1127年,趙構在南京應天府繼承皇位,後遷都臨安,史稱南宋,但南宋的軍事實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增強的,金國仍然對南宋虎視眈眈,意欲大舉南侵,好在年輕宋高宗沒有太過懦弱,他決意抗金,收復河山,重用主戰派,以李綱、宗澤為相鎮守汴梁。說到南宋抗戰時期,就不得不提到民族英雄嶽飛了,公元1128年,他遇到宗澤,此後開始了他的前線抗戰的一生,在他帶領下的抗金戰爭中,南宋甚至是佔得了優勢。

北宋末年,嶽飛在軍中展露鋒芒,隨著嶽飛在軍中的鋒芒畢露,危機也就伴隨著而來,朝中分為主戰派和主和派,隨著戰爭的進行,宋高宗傾向到了主和派的一邊,堅決主張抗金的李綱被罷相,嶽飛也自然受到了牽連,好在東京開封府的留守宗澤堅決抗爭,招募百萬大軍,將嶽飛收在營中,後來在抗擊金軍南侵的過程中,立下大功,南宋軍隊誓死抗金,金軍甚至被打得撤退,一時間金軍無法滅掉南宋。

公元1138年,朝廷任用秦檜為相,向金推行求和政策,他首先削去抗金將領韓世忠的兵權,一開始和金國達成和議後,南宋確實嘗到了甜頭,取回包含開封的河南、陝西之地。但兩年後,金朝單方面撕毀了協議,派出大軍三路南侵,宋軍在許多抗金名將指揮下,取得輝煌戰果,這其中尤屬嶽飛的戰功最為顯赫。

可朝中的秦檜也坐不住了,生怕日後嶽飛威脅到他的地位,勸說宋高宗召回嶽飛,以某須有的罪名殺害嶽飛父子。這倒是為南宋換來了短暫的和平,宋高宗與金國籤訂了《紹興和議》,以向金國納貢稱臣為代價換來的。

嶽飛被害後,南宋仍然存在了二十多年,那為何嶽飛死後,金軍沒有趁機攻打南宋呢?其實守住南宋,並不只是嶽飛一個人的功勞,只不過是嶽飛的悲慘經歷實在是讓人遺憾不已,這才會讓人以為嶽飛是保家衛國的關鍵人物,其實在抗金將領中,多的是人才。

就比如說中興四將,韓世忠的戰績不輸於嶽飛,還有被認為善於逃跑的劉光世,川陝屢敗金兵的吳玠、吳璘兄弟,順昌大破進軍的劉錡,以及魏勝等人,就連夥同秦檜害死嶽飛的張俊,也都曾多立戰功,張俊在「明州之戰」中死戰不退,幾次捕獲完顏宗弼,而該戰役被列為「十三處戰功」之首。嶽飛被殺害,但南宋的抗金將領仍然還有,他們誓死保衛國家。

直到公元1149年,金海陵王完顏亮弒君篡位,準備了十二年,金朝再次揮師南下,企圖一舉滅掉南宋,於是宋金之間再次爆發大戰,完顏亮率領著六十多萬的軍隊,而南宋的兵力不到二十萬,硬生生地靠著舉國上下的誓死抗擊,結果被宋軍將領虞允文在采石磯所擊敗。

南宋收復了兩淮地區,而金國遭此大敗,本來就連年徵戰的金國一時緩不過氣,所以新上位的金世宗為了穩定內部,派人到南宋議和。南宋沒有乘勝追擊,因為他們也同樣遭受到了慘重的損失,只想著達成和議再次換取短暫的和平。

南宋沒有被金國滅掉,反而是蒙古國和南宋合作,滅掉金國,當然最終南宋被蒙古國滅掉,存在了三百多年的宋朝,兩次被滅,都是被敵國所滅,是唯一一個沒有亡於內亂的王朝。

宋朝的歷任皇帝基本都只有較少的子嗣,所以一般的皇室爭奪皇位很少出現,而且趙匡胤重文抑武,軍人沒有兵權,無法起兵造反,文人懦弱,因此倒是催生了一個繁榮和平的國家,經濟和文化異常發達,遙遙領先世界,不過,由於逃避戰爭,戰鬥力孱弱,最終被虎視眈眈、野心勃勃的敵國所滅。

相關焦點

  • 南宋「中興四將」之首嶽飛,被陷害遭九名嶽家將背叛,這是為何?
    引言 在中國歷史上,南宋抗金名將嶽飛以精忠報國的形象受到後世的敬仰與讚揚。嶽飛一心為國,北伐中原,幫助南宋王朝收復了襄陽六郡,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這位出生貧困農家,19歲就投軍衛國的將領,風風雨雨二十餘載,帶領旗下的嶽家軍多次戰勝強敵,為風雨飄搖的南宋政權立下了赫赫戰功。
  • 淺談南宋中興四將和南宋的中興
    康王趙構在南京應天府即位,建立南宋。趙構在位期間迫於形勢和民心,任用嶽飛和韓世忠等主戰派名將抗擊金軍。宋朝宗室南遷後,湧現出四個戰功最為卓著的名將,分別是張俊、韓世忠、劉光世和嶽飛,被稱為中興四將。中興四將雖然趙構復興了宋朝皇室,南宋又存在了一個半世紀,但宋朝的中興難稱榮耀。中興四將都可謂戰功卓著,但又有誰是名副其實,又有誰是名不副實的呢?
  • 南宋五大將為什麼變成中興四將,出局的名將,僅次於嶽飛和韓世忠
    南宋「中興四將」的說法由來已久,版本也有所不同。其中南宋宮廷畫院劉松年繪製的《中興四將圖》代表著南宋朝廷的意見,可以說是「官宣」版本。《中興四將圖》流傳千載,如今珍藏在國家博物館。畫中四人分別是張俊、韓世忠、劉光世和嶽飛。
  • 南宋中興四將,能力強者先出局,「莫須有」的嶽飛給人哪些啟示
    這是南宋愛國詩人陸遊晚年的代表作品,此詩名曰「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可以想像,一位忠貞愛國的文人,空懷報國之志,卻無報國之門,上文痛斥滿朝文武偏安一隅,過著樂不思蜀、文恬武嬉的生活,結果遭到宋高宗趙構的罷斥。賦閒在家的陸遊,無時無刻不心懷社稷,痛心於中原故地的淪陷,盼望著聖上有朝一日能夠回心轉意,起用主戰派一舉收復金國佔領的大宋疆土。
  • 南宋中興四大名將:嶽飛戰功最高,為何排名不如韓世忠
    前言 張俊、韓世忠、劉光世、嶽飛,被譽為南宋「中興四將」,四大將統領所部兵馬,抵抗金軍南侵,立下不少戰功,為宋室南渡,偏安一隅,延續趙宋王朝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 牛頭山一戰,嶽飛從財主護院,躍居南宋「中興四將」之首
    嶽飛和中國歷史上能幹出點功績的人有著差不多的業餘愛好,喜歡讀書,讀史《左氏春秋》,讀兵《孫子兵法》,當然這個可能是巨鹿嶽飛故事的文人的觀念作祟,認為小孩子有了功業,肯定是小時候多喝了點墨水,然而,天降神將,並不會只讓他這樣平凡,他力氣不小,在他那個縣城,幾乎沒有對手,師傅不少。於是得了個在安陽財主韓家當護院的差事,偉人的光芒豈是這財主能擋住的?生逢亂世,遂有嶽飛。
  • 南宋中興四將,兩個舉世無雙,為國為民;一個膽小如鼠,另一個則是...
    中興四將是指宋室南渡之後,朝中將領以張俊、韓世忠、劉光世、嶽飛戰功最為卓著,他們在抵抗金兵、保證南宋政權的建立與鞏固過程中起過重大作用,被譽為"中興四將"。
  • 此人不是中興四將,卻比嶽飛還厲害,在大散關多次重創金兀朮,立下...
    此人戰功赫赫,比嶽飛還厲害,在大散關重創金兀朮、韓常——北宋末年,靖康年間,當時宋徽宗雖然招安了宋江等人。但是,這個時候北方卻狼煙四起。北宋與金國聯合滅了遼國,到時候卻疏忽了西北一個狼性十足的西夏。這個時候西夏不斷騷擾北宋邊境,大散關附近都是西夏起兵出入的地方。
  • 嶽飛那麼厲害,若當時趙構全力支持他,能收復失地,趕走金人嗎?
    金國精兵被滅,其它就是土雞瓦狗,特別是金佔區漢人佔多數,像朱元璋一樣幾仗定乾坤。西夏和金國初期關係不好,西夏和遼國有姻親關係,夏金雙方打過,所以別指望這時候西夏會幫助金國。北伐我想起秦將王翦,同樣手握重兵遠赴萬裡作戰,嶽飛的結局和他卻有天壤之別!嶽飛的勇和謀全用在打仗上,朝中政局態勢才是功名利祿生死存亡的根基。可惜,在這方面,嶽飛是糊塗的。
  • 名氣不如嶽飛韓世忠,但同樣大敗金國,被人忽略的南宋一代名將
    南宋有所謂「中興四將」,一般指張俊、韓世忠、劉光世及嶽飛。明代柯維騏《宋史新編》卻有另一說法:「南渡名將,以張、韓、劉、嶽並稱,劉蓋指錡雲。」無論劉錡是否是「中興四將」之一,在南宋初年那樣的危急存亡之秋,他確實為南宋立下汗馬功勞。
  • 他是宋朝的抗金英雄,功績不比嶽飛少,緣何沒有被列入中興四將
    在南宋抗金的歷史上有那麼幾位為史書記載為「中興四將」,他們分別是嶽飛,韓世忠,張俊和劉光世。當然其中張和劉都只是所謂的虛名,在戰場上除了跑腿之外沒有其他作用。但是在這中興四將之外,卻還有一人其功勞甚至不比嶽王爺低,但是由於歷史原因而沒有被列入中興四將之中,真為其嘆息。
  • 北宋聯金滅遼,最終卻被金國所滅,南宋皇帝為何還會與蒙古結盟?
    北宋的皇帝曾經聯合金國共同滅遼,可是因為考慮不周,不但沒能把遼國滅掉,反而讓金國看出了北宋的實力,隨後被金國滅掉。不過金國滅了北宋,不代表就最強了,蒙古國才是金國最大的對手。在蒙古和金國打拉鋸戰時,曾經和宋國提出聯盟,一起滅掉金國。
  • 對比南宋中興四大將和南明江北四鎮就知道南明有多廢柴
    而同樣是面臨類似局面的明朝末年,弘光君臣在江南的基礎比趙構可要好得多了,但面對南徵的滿清軍隊,南明的江淮防線卻幾乎是一觸即潰,短短數年南明政權就整個傾覆,這是什麼原因呢?後世史家對比南宋和南明兩個小朝廷的論述很多,總結的原因涉及政治、軍事、經濟、地理、氣候各個方面,我主要想闡述它們在軍隊方面,特別是統帥軍隊的核心將領上面的區別。
  • 金國把宋朝打得遍體鱗傷,為什麼不一鼓作氣滅了宋朝統一中原呢?
    只不過,就用了十二年的時間,這個漢子就強勢地幹掉了兩個強大的競爭對手,那麼,為什麼如此牛逼的金國卻沒有接著對南宋王朝採取措施,從而統一整個中土之地呢?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一條就是,金國看似強大,但是,也沒有強大到那種為所欲為的地步,比之北宋在綜合實力上還是差了不少的。金國尚武,是漁獵之族,有著蠻力,戰鬥力自然是非常彪悍。
  • 關於南宋的兩個小故事,一個講嶽飛身上的字,一個講趙構辦的事
    首先第一個我想說的故事是關於南宋大將嶽飛的一件事。嶽飛大家都很熟悉,尤其是他所帶領的軍隊對於南宋來說是一支非常強悍的軍隊,整個軍隊軍紀嚴明,能徵善戰。這支部隊被叫做嶽家軍,這三個字不是嶽飛所帶領部隊的正式番號,而是由於他們對百姓非常好,宋朝百姓所賜予他們的一個綽號。
  • 宋朝十大名將:兩宋各五人,南宋中興四將有兩人入內
    他招降外族、襲破李繼遷軍,破章埋族,滅撥臧,大破吐蕃軍,屢立戰功。後因宰相丁謂誣陷,連貶知萊州,官終彰武節度使,封武威郡公。1030年去世,獲贈侍中,諡號武穆。狄青(1008年—1057年),北宋名將,因其面有刺字,善騎射,人稱「面涅將軍」。 在宋夏戰爭中,立下卓越的戰功。朝廷中尹洙、韓琦、範仲淹等重臣都與他的關係不俗。
  • 射鵰英雄傳中,金國和南宋為何以大散關為界?看看兩國這一場戰事
    或許很多人不明白,宋金兩國東部疆界以淮水為界很好理解,因為淮水歷來是北方與南方的分界線,但兩國的西部疆界為何以大散關為界呢?大散關在什麼地方呢?其實這要從南宋和金國的一場戰事說起。大散關歷史悠久,早在西周時期就已經設立,由於當時其是西周諸侯國散國的關隘,所以稱名為大散關。大散關的地理位置在今陝西寶雞南部秦嶺的北麓,歷代以來均被視作扼守陝西和四川的咽喉之地。
  • 湘軍猛將眾多,士兵戰鬥力強悍,為何滅太平天國還用十年?
    湘軍猛將眾多,士兵戰鬥力強悍,還有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彭玉麟、李鴻章等「中興名臣」加持,為何滅太平天國還要用十年呢? ,堪稱是猛將如雲,士兵戰鬥力強悍,是清朝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之急先鋒和絕對主力。
  • 嶽飛背上的「精忠報國」四字,為何「國」字少了一點?
    隨後沒多久,把北宋也滅了,將徽宗和欽宗兩位皇帝俘虜到了北方。這是歷史上著名的「靖康之變」。在徽宗和欽宗兩個皇帝被帶走之後,為了延續宋朝,大臣們支持徽宗宗的第九個兒子在南方成為了皇帝,建立了另一個王朝——南宋。這個新皇帝是宋高宗。然而,宋高宗皇帝的寶座並未坐穩,金兵發動了另一次進攻。宋高宗不驚慌失措,不得不逃到更南的地方。
  • 嶽飛為四大中興大將之首,立下赫赫戰功,為何趙構容不下他?
    1142年1月27日,一代名將——嶽飛最終因「莫須有」的罪名,被殘害於獄中。遍觀宋朝歷史,這幾乎是絕無僅有的事情。宋朝似乎有個不成文的規定:不殺大臣,不可殺士大夫。而在宋朝318年的統治歷史中,也極少有大臣被處死的例子。而嶽飛作為南宋名將、戰功赫赫,卻被趙構一旨處死,這讓人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