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
雲南省瀾滄縣國土面積大,山區面積佔98%,貧困人口分散,交通閉塞,自然災害頻繁、資源承載嚴重不足、建設成本過高、公共服務嚴重滯後等現象突出,一座座大山像一道道屏障,貧困趕不走,小康進不來。
深山村寨咋脫貧?這是山裡人的夙願,也是作為深度貧困縣最難啃的「硬骨頭」。如何破解「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難題,瀾滄縣緊緊抓住易地扶貧搬遷這一脫貧攻堅的「頭號工程」,圍繞「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目標,創新建設思路,全面實施「交鑰匙工程」,打造了以勐朗鎮佛房社區中心集鎮安置點為代表的城鎮化安置新模式,為山區貧困問題探索出了新路徑。
精準識別對象,著力落實「搬遷誰」
精準識別搬遷人口是整個工作的前提和基礎,瀾滄縣堅持以貧困自然村寨整體搬遷為重點,精準鎖定搬遷對象。以建檔立卡貧困戶信息為基礎,堅持標準程序,組織縣、鄉(鎮)、村三級扶貧幹部,按照「先定地域後定人」的原則,聚焦「六類地區」貧困村寨,對全縣17個鄉(鎮)92個村逐村逐戶逐人開展入戶摸底、意願調查工作,精準識別有搬遷意願和安置意願的貧困人口。
同時,大力宣傳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做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引導群眾克服「親情難捨,故土難離」的情結。
通過精準識別和宣傳動員,謙六、東河、發展河、富邦、富東、南嶺、竹塘、木戛、東回9個鄉(鎮)的48個遷出點整體搬遷639戶2417人自願籤訂了「搬遷承諾書」,同意搬遷至勐朗鎮佛房社區中心集鎮安置點。
科學規劃選址,著力解決「搬哪去」
「搬到哪裡去」是搬遷群眾最關心的問題,也是實現「搬得出」「穩得住」的重要保障。
瀾滄縣委、縣政府通過充分調研,科學分析縣情的基礎上,決定將易地扶貧搬遷與城鎮化建設相結合,把大部分貧困群眾集中安置在縣城、集鎮、產業園區等具有較強就業吸納能力的區域,切實阻斷貧困代際傳遞,並將安置點規劃納入城市規劃內容,作為統籌推進城鎮一體化的重要舉措。
確定了選址思路,縣委、縣政府在多方考量之後,選取了緊鄰普洱職業教育分中心、瀾滄縣第二民族中學建設項目、唐勝物流園區,交通便利、區位條件優越、最有發展潛力的區域作為勐朗鎮佛房社區中心集鎮安置點,為增強貧困群眾的自我發展能力和造血功能提供了基礎保障。
守住搬遷底線,著力保障「搬得出」
為讓貧困群眾早日住上安全穩固的安置房,縣委、縣政府經過多方調研研究決定,採用EPC模式建設易地扶貧搬遷城鎮安置項目,並通過招標,選擇中建(雲南)投資發展有限公司下屬的中建三局第二建設工程有限責任公司負責項目實施,進一步縮短了項目設計和施工周期。
在房屋設計方面,注重因地制宜,尊重群眾意願,以4—6層剪力牆結構房屋為建築結構形式,設計10種戶型,滿足家庭人口在1—9人的住房需求,並統一完善廚房、衛生間和簡單裝修,可實現「拎包入住」。
同時,嚴格控制人均住房面積不超過25平方米,按照建檔立卡戶自費不到1萬元、人均0.6萬元舊房拆除獎勵資金,同步搬遷戶補助4萬元、人均0.6萬元舊房拆除獎勵資金及剩餘部分按照2000元/平方米自費的方式進行購房,按建檔立卡戶人均3.175萬元補助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保證了搬遷群眾搬得出、不負債。
完善幫扶措施,著力保證「穩得住」
成立勐朗鎮佛房社區中心集鎮安置點搬遷工作領導小組,統籌推進安置房分配及搬遷入住工作,2019年5月639戶2417人全部搬遷入住。
為進一步完善搬遷群眾後續幫扶措施和服務管理,2019年5月28日佛房社區中心集鎮安置點正式更名為娜登社區,成立娜登社區黨支部,採取「上級委派+鄉(鎮)推選+屬地配套」的辦法,選派精兵強將組成黨支部班子,並推選了片長、樓棟長,推動娜登社區基層組織籌建和搬遷後續服務保障工作。
同時,充分發揮「黨建帶群建」的優勢,組建社區工青婦等組織,共同籌建支委會、居委會、監委會等機構,推動形成黨建帶群團、三委共治理的局面,搬遷群眾主人翁意識不斷增強,「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服務、自我提升」體制逐漸成型。
為保障搬遷戶穩定入住,從搬遷涉及鄉(鎮)和縣直相關部門抽調人員,成立娜登社區安置辦公室,駐點開展搬遷戶入住後續保障工作,為搬遷戶穩定入住提供堅強保障。
教育體育局按「就近入學」原則為190名社區搬遷戶子女安排了九年義務教育就讀學校;衛生健康局設立臨時醫療點,縣人民醫院和縣中醫院輪留派醫務人員駐點上班,方便安置點搬遷群眾就近就醫;民政局及時核實社區搬遷戶信息,為179戶554人符合享受農村低保的搬遷戶辦理了低保。發改、住建、交通等部門積極完善社區基礎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實現「五化五通」,即硬化、綠化、亮化、淨化、美化,通水、通電、通公路、通電視、通網絡,搬遷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得到極大提升。
安居樂業並行,著力加快「能致富」
搬遷只是手段,脫貧才是目的。為避免搬遷戶出現「住著新房子、過著苦日子」的現象,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社區黨組織、群團組織積極聯動,逐戶逐人核實社區勞動力和勞動技能、就業意願,並採取集中開班、崗前培訓、舉辦專場招聘會等形式,幫助搬遷群眾提升就業能力。
通過對社區搬遷戶走訪調查,確定整個社區有適齡勞動力1642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適齡勞動力1179人,並有針對性的娜登社區搬遷農戶開展了崗位信息收集工作並提供「一對一」就業服務,舉辦兩場「專場招聘會」,舉辦兩期2019年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班,參加培訓人員100人,開展入戶登記203戶,提供崗位諮詢服務1060人次,推薦崗位信息811人次,實際就業157人。
同時,將按照「以崗定搬、以業定遷」的要求,同步制定產業發展和就業計劃,採取組織化勞務輸出、自主創業、「扶貧車間」等多種方式,並按照建檔立卡戶戶均0.7萬元、同步搬遷戶人均0.4萬元給予產業扶持資金髮展產業,確保搬遷群眾真正實現「徹底搬遷、能脫貧致富」的目標。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