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瀾滄:易地搬遷拔窮根 安居樂業奔小康

2020-12-21 人民網

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

雲南省瀾滄縣國土面積大,山區面積佔98%,貧困人口分散,交通閉塞,自然災害頻繁、資源承載嚴重不足、建設成本過高、公共服務嚴重滯後等現象突出,一座座大山像一道道屏障,貧困趕不走,小康進不來。

深山村寨咋脫貧?這是山裡人的夙願,也是作為深度貧困縣最難啃的「硬骨頭」。如何破解「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難題,瀾滄縣緊緊抓住易地扶貧搬遷這一脫貧攻堅的「頭號工程」,圍繞「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目標,創新建設思路,全面實施「交鑰匙工程」,打造了以勐朗鎮佛房社區中心集鎮安置點為代表的城鎮化安置新模式,為山區貧困問題探索出了新路徑。

精準識別對象,著力落實「搬遷誰」

精準識別搬遷人口是整個工作的前提和基礎,瀾滄縣堅持以貧困自然村寨整體搬遷為重點,精準鎖定搬遷對象。以建檔立卡貧困戶信息為基礎,堅持標準程序,組織縣、鄉(鎮)、村三級扶貧幹部,按照「先定地域後定人」的原則,聚焦「六類地區」貧困村寨,對全縣17個鄉(鎮)92個村逐村逐戶逐人開展入戶摸底、意願調查工作,精準識別有搬遷意願和安置意願的貧困人口。

同時,大力宣傳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做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引導群眾克服「親情難捨,故土難離」的情結。

通過精準識別和宣傳動員,謙六、東河、發展河、富邦、富東、南嶺、竹塘、木戛、東回9個鄉(鎮)的48個遷出點整體搬遷639戶2417人自願籤訂了「搬遷承諾書」,同意搬遷至勐朗鎮佛房社區中心集鎮安置點。

科學規劃選址,著力解決「搬哪去」

「搬到哪裡去」是搬遷群眾最關心的問題,也是實現「搬得出」「穩得住」的重要保障。

瀾滄縣委、縣政府通過充分調研,科學分析縣情的基礎上,決定將易地扶貧搬遷與城鎮化建設相結合,把大部分貧困群眾集中安置在縣城、集鎮、產業園區等具有較強就業吸納能力的區域,切實阻斷貧困代際傳遞,並將安置點規劃納入城市規劃內容,作為統籌推進城鎮一體化的重要舉措。

確定了選址思路,縣委、縣政府在多方考量之後,選取了緊鄰普洱職業教育分中心、瀾滄縣第二民族中學建設項目、唐勝物流園區,交通便利、區位條件優越、最有發展潛力的區域作為勐朗鎮佛房社區中心集鎮安置點,為增強貧困群眾的自我發展能力和造血功能提供了基礎保障。

守住搬遷底線,著力保障「搬得出」

為讓貧困群眾早日住上安全穩固的安置房,縣委、縣政府經過多方調研研究決定,採用EPC模式建設易地扶貧搬遷城鎮安置項目,並通過招標,選擇中建(雲南)投資發展有限公司下屬的中建三局第二建設工程有限責任公司負責項目實施,進一步縮短了項目設計和施工周期。

在房屋設計方面,注重因地制宜,尊重群眾意願,以4—6層剪力牆結構房屋為建築結構形式,設計10種戶型,滿足家庭人口在1—9人的住房需求,並統一完善廚房、衛生間和簡單裝修,可實現「拎包入住」。

同時,嚴格控制人均住房面積不超過25平方米,按照建檔立卡戶自費不到1萬元、人均0.6萬元舊房拆除獎勵資金,同步搬遷戶補助4萬元、人均0.6萬元舊房拆除獎勵資金及剩餘部分按照2000元/平方米自費的方式進行購房,按建檔立卡戶人均3.175萬元補助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保證了搬遷群眾搬得出、不負債。

完善幫扶措施,著力保證「穩得住」

成立勐朗鎮佛房社區中心集鎮安置點搬遷工作領導小組,統籌推進安置房分配及搬遷入住工作,2019年5月639戶2417人全部搬遷入住。

為進一步完善搬遷群眾後續幫扶措施和服務管理,2019年5月28日佛房社區中心集鎮安置點正式更名為娜登社區,成立娜登社區黨支部,採取「上級委派+鄉(鎮)推選+屬地配套」的辦法,選派精兵強將組成黨支部班子,並推選了片長、樓棟長,推動娜登社區基層組織籌建和搬遷後續服務保障工作。

同時,充分發揮「黨建帶群建」的優勢,組建社區工青婦等組織,共同籌建支委會、居委會、監委會等機構,推動形成黨建帶群團、三委共治理的局面,搬遷群眾主人翁意識不斷增強,「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服務、自我提升」體制逐漸成型。

為保障搬遷戶穩定入住,從搬遷涉及鄉(鎮)和縣直相關部門抽調人員,成立娜登社區安置辦公室,駐點開展搬遷戶入住後續保障工作,為搬遷戶穩定入住提供堅強保障。

教育體育局按「就近入學」原則為190名社區搬遷戶子女安排了九年義務教育就讀學校;衛生健康局設立臨時醫療點,縣人民醫院和縣中醫院輪留派醫務人員駐點上班,方便安置點搬遷群眾就近就醫;民政局及時核實社區搬遷戶信息,為179戶554人符合享受農村低保的搬遷戶辦理了低保。發改、住建、交通等部門積極完善社區基礎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實現「五化五通」,即硬化、綠化、亮化、淨化、美化,通水、通電、通公路、通電視、通網絡,搬遷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得到極大提升。

安居樂業並行,著力加快「能致富」

搬遷只是手段,脫貧才是目的。為避免搬遷戶出現「住著新房子、過著苦日子」的現象,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社區黨組織、群團組織積極聯動,逐戶逐人核實社區勞動力和勞動技能、就業意願,並採取集中開班、崗前培訓、舉辦專場招聘會等形式,幫助搬遷群眾提升就業能力。

通過對社區搬遷戶走訪調查,確定整個社區有適齡勞動力1642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適齡勞動力1179人,並有針對性的娜登社區搬遷農戶開展了崗位信息收集工作並提供「一對一」就業服務,舉辦兩場「專場招聘會」,舉辦兩期2019年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班,參加培訓人員100人,開展入戶登記203戶,提供崗位諮詢服務1060人次,推薦崗位信息811人次,實際就業157人。

同時,將按照「以崗定搬、以業定遷」的要求,同步制定產業發展和就業計劃,採取組織化勞務輸出、自主創業、「扶貧車間」等多種方式,並按照建檔立卡戶戶均0.7萬元、同步搬遷戶人均0.4萬元給予產業扶持資金髮展產業,確保搬遷群眾真正實現「徹底搬遷、能脫貧致富」的目標。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相關焦點

  • 【僑雲南】普洱孟連:易地搬遷拔窮根 精準脫貧奔小康
    通過實施易地扶貧搬遷,雲南省普洱市孟連縣娜允鎮南抗村富尼小組煥然一新,處處展現出一副新的氣象。 走進富尼易地搬遷安置點,一排排小洋房錯落有致,房前有庭院、有菜(花)園、有衛生間,文化活動室、多功能運動場一應俱全。
  • 盧氏興賢裡社區:易地扶貧搬遷讓群眾「挪窮窩」「換窮業」「拔窮根」
    為了幫這些群眾「挪窮窩」「換窮業」「拔窮根」,拔地而起的興賢裡搬遷安置社區安置了來自18個鄉鎮、268個行政村、935個居民組的貧困群眾共2757戶、11227人,該社區也成了全省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社區。在社區管理服務方面做了哪些創新和突破?易地搬遷後搬遷群眾生產生活發生了哪些變化?
  • 劍閣縣易地搬遷拔窮根 村民過上好日子
    「摘窮帽 住新房 我兒要結婚啦!」 劍閣縣易地搬遷拔窮根 村民過上好日子   「搬了新房,摘了窮帽子,30多歲的兒子也要結婚了,感覺從沒像今天這樣幸福過。」元宵節前夕,廣元劍閣縣碗泉鄉石靴村,20多戶剛剛搬了新家的貧困戶自發地聚在一起吃團圓飯,66歲的鄭得周跑前跑後,顯得比誰都高興。  10個月前,鄭得周一家還窩居在村子最偏遠的山上,因為家窮兒子一直「打光棍」。
  • 易地搬遷斬斷窮根 進城入鎮一步跨越——昭通市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紀實
    「易地搬遷脫貧故事系列微視頻展播」之二十易地搬遷斬斷窮根 進城入鎮一步跨越——昭通市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紀實昭通市始終牢記囑託,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啃下脫貧攻堅最硬骨頭的鐵齒銅牙,精準識別鎖定8.26萬戶35.47萬搬遷對象,以「搬不動山就搬人」的愚公精神,能搬則搬、應搬盡搬、整村搬遷,用不到4年的時間累計搬遷8.26萬戶35.47萬人,特別是在2019年短短一年的時間內,建成了以靖安和卯家灣為代表的23個進城集中安置區,其中萬人以上規模的達9個,全國搬遷規模前5的安置區昭通就佔了3個。
  • 西藏日喀則市易地扶貧搬遷:搬出窮窩窩 邁上小康路
    與精準脫貧相適應 挪窮窩、拔窮根、摘窮帽  拉孜縣查務鄉明瑪村易地扶貧搬遷點是日喀則市率先建設完成的第一個易地扶貧搬遷項目。  日喀則藏曆新年前夕,村民旺堆興高採烈地用新買來的藏式門帘將新居裝扮得漂漂亮亮。  「今年是我們搬到新家的第三個新年,去年我在縣城考了駕照,有了新車,搬遷後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 挪窮窩、拔窮根,雲南保山: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
    保山市多措並舉鞏固脫貧成果,加大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力度、產業扶貧力度、就業扶貧力度,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定信心、頑強奮鬥,堅決完成既定任務。易地搬遷,挪出窮窩奔小康易地扶貧搬遷是「五個一批」中難度最大的一批,也是挪窮窩、拔窮根的治本之舉。保山市「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建檔立卡搬遷任務72169人,在全省16個州市中排名第6位。
  • 【精準扶貧譜新篇】易地搬遷搬新屋 安居樂業有盼頭
    【精準扶貧譜新篇】易地搬遷搬新屋 安居樂業有盼頭 2020-03-20 18: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盧氏:易地搬遷讓33800多貧困戶挖掉「窮根」奔小康
    河南縣域經濟網三門峽訊:作為精準扶貧舉措之一,國家級貧困縣盧氏通過易地搬遷改變了9310戶33866名貧困人口的生存狀態,使全縣一半以上的貧困戶挖掉「窮根子」,脫貧致富奔小康。一些地方「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現象影響著脫貧攻堅的進程,2016年起,全縣一半多的貧困戶共9310戶33866人陸續易地搬遷,其中搬入興賢裡社區的有2749戶11212口人,興賢裡也因此成了我省最大的新建易地搬遷安置點。陳娜娜是盧氏官坡鎮育林村人,2018年10月份,本村一同搬過來的有60多戶。
  • 總書記關切脫貧事丨易地扶貧搬遷:助力「跨越式」奔小康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總書記關切脫貧事·決勝貧困)  易地扶貧搬遷:助力「跨越式」奔小康  新華社北京1月4日電 題:易地扶貧搬遷:助力「跨越式」奔小康  新華社記者
  • 老俵出深山 蘇區拔窮根——江西省贛州市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紀實
    贛州,是中央蘇區的核心區,這塊全國較大的革命老區、贛南蘇區,也是全國較大的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十三五」期間,贛州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7785戶73918人,佔江西省的55.2%。作為江西省搬遷規模最大、任務最重的設區市,贛州已在易地扶貧搬遷中取得決定性勝利,正在全力做好易地扶貧搬遷的「後半篇文章」。衝破千山萬壑,告別幾代窮窩
  • 常德市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紀實:遷出窮山窩 出彩新生活
    近年來,為讓貧困群眾早日走出大山,走上富路,石門縣規劃建設了25個集中安置區和2673個分散安置點,實施易地扶貧搬遷3125戶9852人。山羊衝村搭上了這趟千載難逢的易地扶貧搬遷頭班車。並堅持「挪窮窩」與「換窮業」並舉、安居與樂業並重、搬遷與脫貧同步,走出了一條行之有效的易地扶貧搬遷之路。
  • 新化縣西河鎮:易地搬遷挪窮窩 精準扶貧奔小康
    近日,記者從新化縣西河鎮了解到,為確保小康路上一個不掉隊,住房安全人人有保障,該鎮多措並舉展開精準扶貧工作,全力實施河西點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和雙蹄點易地扶貧搬遷項目,首批12戶54名貧困人口已於11月拎包入住了集中安置的「1+3」模式試點新房,徹底挪出了窮窩
  • 安居樂業奔小康
    原標題:安居樂業奔小康   長沙縣,被稱為中西部第一縣。
  • 廣西忻城:易地扶貧搬遷「拔窮根」
    2018年,覃慧瓊一家6口從大山搬到聚福新城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來到新榮達電子有限責任公司工作,生活也越來越有盼頭。「以前,自己在家帶小孩,還要照顧兩個生病的老人,生活來源靠老公一人外出打工。」覃慧瓊說,「搬到這邊之後,不僅有了新房子,還有了一份離家近的工作,每個月大概有3000元的收入。」
  • 「總書記的話兒記心間 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一周年」安居樂業奔小康
    【總書記的話兒記心間 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一周年】安居樂業奔小康貧困鄉親脫貧是第一步,接下來要確保鄉親們穩定脫貧,扶貧政策和扶貧隊伍要保留一段時間,從發展產業、壯大集體經濟等方面想辦法、找出路,讓易地搬遷的群眾留得住、能就業、有收入,日子越過越好。
  • 日喀則市定結縣的「脫貧密碼」:自力更生拔窮根 齊心協力奔小康
    記者 陳林 攝「全面小康,一個也不能少。」這是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在定結縣多布扎鄉的崗巴羊養殖基地,782個建檔立卡貧困戶、1974人坐上了致富「快車」。在決戰決勝全面小康的徵程上,定結縣勇於擔當、敢於作為,自力更生、齊心協力,動員力量、精準扶貧,強化責任、多點突破,立足實際、真抓實幹,以決戰的奮鬥姿態力促脫貧攻堅,確保了「全面小康,一個也不能少。」
  • 雲南昭通市委書記楊亞林:易地搬遷要挪窮窩、斷窮根
    (長江經濟帶沿線行)雲南昭通市委書記楊亞林:易地搬遷要挪窮窩、斷窮根中新網雲南昭通7月27日電 (記者 萬淑豔)「我們實施異地搬遷工程,不僅是要讓貧困山區民眾走出大山,解決挪窮窩的問題,更要斷窮根。」據了解,昭通市正在實施易地搬遷工程,楊亞林告訴中新網記者,近35萬貧困人口將在2019年底前全部遷入新居。資料圖:亞洲第一高溜」鸚哥溜索改橋主體工程完工。2020年,對於中國來說是一個特殊的年份,全面脫貧沒有退路,確保在2020年前打贏「脫貧攻堅戰」。
  • 拔窮根 挪窮窩 強產業 換新顏 ——河南省洛陽市欒川縣獅子廟鎮...
    拔窮根 挪窮窩 強產業 換新顏 ——河南省洛陽市欒川縣獅子廟鎮金河灣社區典型案例 2020-07-17 18:03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洛陽新聞發布會|易地扶貧搬遷:6萬餘名貧困群眾「挪窮窩、斬窮根」
    11月13日上午,洛陽市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決戰脫貧攻堅 決勝全面小康」系列新聞發布會。會上,洛陽市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副主任劉明元介紹「十三五」時期洛陽市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具體舉措和主要成效。
  • 廣安區易地扶貧搬遷工程讓萬名貧困群眾挪窮窩
    5月22日,航拍的廣安區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興平鎮九石新村產村相融風景如畫。易地扶貧搬遷是一項民生工程、富民工程,更是一項社會工程、政治工程,其目的是通過「挪窮窩」「換窮業」「拔窮根」,進而實現穩定解決貧困人口脫貧的目標,讓貧困群眾早日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廣安區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扶持區,易地扶貧搬遷是脫貧攻堅工作的第一戰,也是廣安區脫貧攻堅的重點和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