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絕版木刻:茶馬古道上的刀尖技藝

2021-01-11 騰訊網

普洱學院絕版木刻精品陳列館裡展示的版畫作品(10月13日攝)。新華網 徐華陵 攝

雲南普洱是茶馬古道上的一個重要驛站,作為少數民族聚居最多之地,普洱擁有獨一無二的人文面貌,也催生了茶馬古道上的一項刀尖技藝——絕版木刻。

絕版木刻是在傳統套色木刻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凸版技法,是相對於傳統多版套色木刻能保留印版的特性而定義,由於在刻印完最後一版後不能留下再印,亦被稱為「絕版套色木刻」。歷經30餘年的發展,普洱絕版木刻藝術對中國當代版畫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現已成為中國四大版畫流派之一。

本土誕生 走向國際

「能夠讓絕版木刻產生如此廣泛的影響,並不僅僅是因為木刻技術。」 普洱學院絕版木刻研究所所長張曉春認為,在絕版木刻諸多的特性之中,鮮明的本土色彩是一大亮點。普洱波瀾壯闊的大山密林,遝岡復嶺的茶園林場,如夢似真的流霞浮雲,繁麗濃豔的碧水紅土……都能為絕版木刻藝術家們帶來靈感。

張曉春的《晚笛》《犧牲品最後的慰籍》《山寨歌節》等早期的作品,就綜合了普洱本土佤族、愛尼人符號中的色彩元素,融入原始木雕和刺繡圖形的造型手法,將人和動物重疊處理、把原始抽象幾何紋穿插進景物中,運用油畫般的色彩及類似刺繡的三角刀法在畫中交織,以燥動而熱烈的色彩表現原始的野性與生命的張力。

20世紀80年代以來,普洱絕版木刻的作者們多次在全國美展中獲得大獎,印證了絕版木刻在學術領域的影響和成就。魏啟聰、賀昆和張曉春等一批藝術家的堅持和努力,讓普洱絕版木刻逐漸享譽國內外。

繼承傳統 推陳出新

在絕版木刻藝術家的影響下,年輕人也在不斷學習探索,力求將普洱絕版木刻版畫技藝傳承和發揚下去。

10月13日,在普洱學院的版畫工作室內,該校17級藝術學院版畫專業的學生李春雷和他的同學正在製作絕版木刻版畫。

與其他畫種不同的是,製作一幅絕版木刻版畫通常要經過畫稿、刀刻、調色上色、印刷等步驟。

除了工序較多,製作一幅木刻版畫的周期也較長。李春雷稱,他製作一幅木刻版畫通常需要一周左右的時間。

「以前的普洱木刻版畫多是以本土的自然風景或民族文化為主,那能否改變固有觀念,嘗試其他風格的版畫呢?」李春雷在思考這個問題,並創作了令他較為滿意的作品《戰後》。

「戰後的世界滿目瘡痍,一名男子坐在飛彈上陷入沉思。地上滿是殘骸,旁邊的禿鷲似乎在等待著什麼……」李春雷介紹,《戰後》運用了紅色的背景表達激烈的視覺效果,傾斜的城市和被煙霧籠罩的天空凸顯著戰後的混亂狀況,躁動而熱烈的色彩給人警示。在普洱學院學習木刻版畫3年以來,李春雷共製作了木刻版畫300多幅。

據了解,近年來,普洱學院積極推動絕版木刻版畫藝術的傳承與發展,僅普洱學院版畫工作室就已培訓了數百名學生。

成立基地 布局傳承

為了進一步發展和豐富普洱絕版木刻的品牌形象和文化內涵,2015 年12 月 25 日,普洱學院在寧洱縣同心鎮那柯裡特色小鎮掛牌成立了「普洱學院·那柯裡絕版木刻教學學生創業創新教學實踐基地」,為雲南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本科應用型專門人才。普洱學院投入資金、技術支持,進行「普洱絕版木刻」文化產業化實踐、技術創新、教學實踐、大學生實習及就業輔導等。

李春雷和同學印刷木刻版畫(10月13日攝)。新華網 徐華陵 攝

據了解,目前,普洱絕版木刻傳承與發展形成了以普洱學院為主的學院式教育傳承、以商業運作模式為導向的絕版木刻創作基地、以十餘個自由創作為主的個人版畫工作室等多元格局。(徐華陵)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新華網

相關焦點

  • 茶馬古道上保存最為完好的重要驛站,那柯裡
    那柯裡是古普洱府茶馬古道上的重要驛站,也是現存較為完好的古驛站之一,至今還有當年馬幫用過的馬燈、馬飲水石槽等歷史遺蹟。在那柯裡,除了獨具民族風情的民族房建築、富有地域性文化獨特魅力的景觀和飲食文化,還有一項將當代藝術和茶馬文化融合的普洱絕版木刻藝術。
  • 藝術秀出新年味 普洱絕版木刻「鼠年賀卡」展出
    普洱絕版木刻「鼠年賀卡」展出  近日,以新春鼠年為主題的普洱絕版木刻畫展在普洱太陽河國家公園小熊貓莊園遊客中心展出,吸引各地遊客駐足觀看。普洱絕版木刻「鼠年賀卡」展出  絕版木刻版畫自20世紀80年代在普洱發源,30多年來,前輩藝術家們燃燒激情、無所畏懼、共同研討、一起開天闢地,使得絕版木刻版畫成為普洱一張蜚聲國內外的文化名片
  • 【美麗中國長江行】茶馬古道那柯裡:一個記得住鄉愁的地方
    這裡,是古普洱府茶馬古道上的一個重要驛站,有著保存較為完好的茶馬古道遺址,擁有深厚的普洱茶文化、茶馬古道文化和馬幫文化。    「風雨橋上聽風雨,人生路上話人生」,在幾千年前古人開創的茶馬古道上,成群結隊的馬幫身影不見了,清脆悠揚的駝鈴聲遠去了,遠古飄來的茶草香氣也消散了。然而,茶馬古道上的先人足跡和馬蹄烙印,以及對遠古千絲萬縷的記憶依然留了下來。
  • 20公裡徒步馬拉松,在普洱走一段親民的茶馬古道
    雲南境內的茶馬古道大多山高路遠,歲月變遷,如今可供普通遊人徒步穿越的遺址並不多。普洱城北有兩段古道,難得完整保存下來,經過修繕後,平日常被戶外愛好者踏足。2007年,位於原普洱縣以南三十餘公裡的思茅市換上「普洱」之名,藉助普洱茶身價一路上漲,打造茶文化之都,從茶馬古鎮、茶馬古城到普洱茶小鎮,更名帶來的品牌價值,如越陳越香的普洱茶,在這座小城持續發酵。寧洱縣是普洱府舊址,先後在2006年和2015年落地「茶馬古道零公裡紀念碑」和「茶馬古道源頭地理標識」,卻一直有種被遺忘感。
  • 這裡是貢茶入京的起點:千年南絲路——普洱茶馬古道
    早在三國時期,普洱就開始種植茶葉了,在馬幫的一聲聲吆喝中,普洱的茶葉通過茶馬古道傳到全國各地那麼,來到普洱,不得不去遍布茶園的茶馬古道景區瀏覽一番。普洱自古以來便是茶馬古道上獨具優勢的滇南茶葉集散貿易中心,素有銀思茅、東南亞陸路碼頭之稱。​
  • 在普洱,尋找茶馬古道的歷史印記
    雲南的「網紅」旅遊景區太多,更多人開始追求小眾的旅遊地點,今天就讓我們來走進小眾的「普洱」。相較於普洱茶的名揚四海,普洱市似乎沒有太大名氣。但只要你來到普洱,重走千年茶馬古道,尋訪神秘景邁茶山,歷史的韻味一定會讓你陶醉,愛上這座美麗的城市。
  • 行走於普洱茶馬古道,感受當年馬幫的堅辛
    茶馬古道是唐代以後,特別是清朝光緒年間至民國時期思茅通往昆明、西藏、瀾滄、打洛、洵甸等地的茶馬道。茶馬古道旅遊景區位於雲南省普洱市,與距離城區5km的茶馬古城相連,穿過古城既可到達茶馬古道上風景區,從遊客中心可步行、乘景區電瓶車、索道或騎馬體驗當年馬幫的感覺到達景區主門,拾級而上,經元驛宮、宋茗閣及茶馬古道遺址等,沿路生態非常好,行在亞熱帶叢林中,遠望普洱茶山,品味源遠流長的茶馬文化。
  • 尋訪茶馬古道,普洱石屏會館與普洱茶
    作為茶馬古道上的重要驛站,歷經了風風雨雨的石屏會館便是這段歷史存留的記憶,見證了這一段歷史,凝聚了幾代人的記憶。思茅區石屏會館前的石牌坊。普洱思茅茶馬驛站(石屏會館)位於思茅區順城街34號石屏會館,順城街與新興街交匯處,地處普洱市府思茅城區老街中心,是市區內僅存的一所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 一天一點普洱 | 穿行千年茶馬古道,盡覽五朝普洱風雲
    如今,除了厚重的歷史這裡還有現代與古典相融一趟古道之旅盡覽五朝普洱風雲景區依託現有自然資源,沿承普洱歷史文化,進行全方位、情景化的挖掘和復原,從建築景觀、民俗展現、情景演繹等多個方面對茶馬古道進行整體的復原和活化。
  • 普洱深耕「綠色經濟試驗田」:在茶馬古道上換道超車
    「趕馬的小阿哥,阿妹來等著,阿哥你要快快來,妹妹把情話說……」一曲《馬幫情歌》訴說著茶馬古道上經久流傳的故事。這裡是茶馬古道上的重要驛站,原名馬哭裡,當年古道崎嶇難行,馬幫途經須涉水蹚過村裡的一條河,馬馱重負,面對清涼的河水,都流下傷心的淚。古道悠悠,普洱的今天早不見往日的閉塞和貧瘠。9月底,《華夏時報》記者在同心鎮採訪看到,昔日馬哭裡的綠水青山打造成了那柯裡的金山銀山;而作為全國首個國家綠色經濟試驗示範區,普洱更是走出了一條不一樣的發展路。「普洱發展必須換道超車,為什麼一定要換?怎麼換?」
  • 雲南特色小鎮——普洱那柯裡茶馬古道小鎮
    自19年9月,普洱那柯裡茶馬古道小鎮被命名為&34;並授牌以來,那柯裡就迎來了自己的春天。開啟整體提升改造的&34;,按照&34;宜居宜業宜遊的建設目標,一路高歌向前衝。那柯裡小鎮位於雲南省普洱市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同心鎮,是古普洱府茶馬古道上的一個重要驛站。
  • [茶馬文化]普洱茶:茶馬古道,古道茶香
    節選精讀古道茶香中國是茶的故鄉,茶是中國的國飲,上自帝王貴胄、文人名士,下至販夫走卒,無不飲茶。茶早就成為中國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茶馬古道以茶樹的發源地雲南西雙版納、四川雅安為起點,茶葉理所當然是古道上最重要的貨物。
  • 體驗雲南茶馬古道——滇藏茶馬古道主幹線
    ,運輸的物資以茶葉最為大宗,因此稱之為「茶馬古道」。西雙版納是雲南茶馬古道的起點區域,普洱茶由西雙版納經茶馬古道運銷海內外。思茅、普洱→景東→大理→麗江→中甸(香格裡拉)→德欽→西藏芒康→拉薩。茶馬古道的路不好走,騎馬走了2個多小時,馬一路上都快摔跤了,非常的驚險。
  • 行走在麗江的「茶馬古道」上
    ,南起雲南普洱,途徑大理、麗江、香格裡拉,進入西藏,甚至到達印度、尼泊爾等地。 茶馬是流韻,古道是載體,其中的經濟、軍事、文化、宗教的交流便是茶馬古道之魂。,茶馬古道主臥、展廳內茶馬古道上馬鍋頭的背包衣物等用品、茶馬古道後花園……
  • 茶馬古道!採茶品鑑!茶山露營…來雲南普洱一定要這麼玩
    以野生菌、野菜、土雞、野豬肉、野生魚、三川火腿等,當地人吃的家常菜色為主的馬幫菜,讓你品味舌尖上的茶馬歲月。看星星,拍攝城市難以覓見的星軌;聽蟲鳴,感受大自然夜晚的聲音;螢火蟲,捕捉自然溫暖的光芒,品古茶,回味悠悠茶韻;話月夜,傾聽茶馬古道上的傳奇故事。
  • 尋訪「世界茶園」,重走茶馬古道,體驗一把文化之旅
    茶馬古道旅遊景區位於雲南普洱,距離行政中心只有2公裡。茶馬古道是亞洲大陸最古老神奇的商道,也是中國知名線性文化遺址之一,茶馬古道最早起始於漢代,至今為止已經有一千年的歷史,現在也已經成為普洱人文精神的根基。
  • 貢茶入京起點在普洱,茶馬古道帶你走進馬幫文化,穿越千年時光
    茶馬古道是以茶馬互市為主要內容的古代商道,歷經漢、晉、隋、唐、宋、元、明、清,是中國歷史上最為著名的西部國際貿易古通道之一。而位於普洱的這段茶馬古道,是當年貢茶入京的起點,也是迄今保存最完整、裡程最長、文化最厚重、沿路生態最好的一段,如今她作為景區向公眾開放,不收取大門票,遊覽起來可以根據自身身體狀況選擇項目,更加靈活。
  • 古道西風瘦馬——茶馬古道上最後的風景
    千百年來,我們的祖先在陸路上開闢了兩條對外通道,一條在北方,就是大家熟知的絲綢之路;一條在南方,被稱為「亞洲的天堂走廊」的茶馬古道。茶馬古道是一個有著特定含義的歷史概念。自古以來,地處高寒的康藏地區不產蔬菜,藏民族以糌粑、奶類、酥油、牛羊肉為主食,高脂肪,高熱量,需要喝酥油茶,分解脂肪,防止燥熱,補充維生素。
  • 一天一點普洱(1998)茶馬古道旅遊景區,夢想照進現實……
    2016年7月末的一場大雨後,我以一個旅遊業新人的身份,站在普洱市北部區旅遊環線臘梅坡大橋頭,舉目可見正在分秒必爭忙建設的茶馬古道旅遊景區施工現場。這是雲南湄公河集團有限公司正在滇藏茶馬古道零起點、馬幫集結出發的地方,按照5A級標準打造普洱城區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個景區。眼前是鬱鬱蔥蔥的山林,腳下是泥濘不堪的便道,耳邊是斷斷續續、忽遠忽近的各種機械的施工聲。
  • 失落的茶馬古道
    在這裡,39.4萬平方公裡的土地,囊括了地球上大多數的地理地貌,和氣候特徵;在這裡,不到5000萬的人口,繁衍著全中國最多種類的少數民族;這裡是現今全世界生物種類最齊全的地區;這裡有著恐龍生活過的遺蹟,和最早的人類文明……今天,當人們來到這裡,還不時有穿越時空的錯覺。而雲南淵遠的歷史和文化長河中,茶馬古道又是不得不提的濃重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