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學院絕版木刻精品陳列館裡展示的版畫作品(10月13日攝)。新華網 徐華陵 攝
雲南普洱是茶馬古道上的一個重要驛站,作為少數民族聚居最多之地,普洱擁有獨一無二的人文面貌,也催生了茶馬古道上的一項刀尖技藝——絕版木刻。
絕版木刻是在傳統套色木刻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凸版技法,是相對於傳統多版套色木刻能保留印版的特性而定義,由於在刻印完最後一版後不能留下再印,亦被稱為「絕版套色木刻」。歷經30餘年的發展,普洱絕版木刻藝術對中國當代版畫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現已成為中國四大版畫流派之一。
本土誕生 走向國際
「能夠讓絕版木刻產生如此廣泛的影響,並不僅僅是因為木刻技術。」 普洱學院絕版木刻研究所所長張曉春認為,在絕版木刻諸多的特性之中,鮮明的本土色彩是一大亮點。普洱波瀾壯闊的大山密林,遝岡復嶺的茶園林場,如夢似真的流霞浮雲,繁麗濃豔的碧水紅土……都能為絕版木刻藝術家們帶來靈感。
張曉春的《晚笛》《犧牲品最後的慰籍》《山寨歌節》等早期的作品,就綜合了普洱本土佤族、愛尼人符號中的色彩元素,融入原始木雕和刺繡圖形的造型手法,將人和動物重疊處理、把原始抽象幾何紋穿插進景物中,運用油畫般的色彩及類似刺繡的三角刀法在畫中交織,以燥動而熱烈的色彩表現原始的野性與生命的張力。
20世紀80年代以來,普洱絕版木刻的作者們多次在全國美展中獲得大獎,印證了絕版木刻在學術領域的影響和成就。魏啟聰、賀昆和張曉春等一批藝術家的堅持和努力,讓普洱絕版木刻逐漸享譽國內外。
繼承傳統 推陳出新
在絕版木刻藝術家的影響下,年輕人也在不斷學習探索,力求將普洱絕版木刻版畫技藝傳承和發揚下去。
10月13日,在普洱學院的版畫工作室內,該校17級藝術學院版畫專業的學生李春雷和他的同學正在製作絕版木刻版畫。
與其他畫種不同的是,製作一幅絕版木刻版畫通常要經過畫稿、刀刻、調色上色、印刷等步驟。
除了工序較多,製作一幅木刻版畫的周期也較長。李春雷稱,他製作一幅木刻版畫通常需要一周左右的時間。
「以前的普洱木刻版畫多是以本土的自然風景或民族文化為主,那能否改變固有觀念,嘗試其他風格的版畫呢?」李春雷在思考這個問題,並創作了令他較為滿意的作品《戰後》。
「戰後的世界滿目瘡痍,一名男子坐在飛彈上陷入沉思。地上滿是殘骸,旁邊的禿鷲似乎在等待著什麼……」李春雷介紹,《戰後》運用了紅色的背景表達激烈的視覺效果,傾斜的城市和被煙霧籠罩的天空凸顯著戰後的混亂狀況,躁動而熱烈的色彩給人警示。在普洱學院學習木刻版畫3年以來,李春雷共製作了木刻版畫300多幅。
據了解,近年來,普洱學院積極推動絕版木刻版畫藝術的傳承與發展,僅普洱學院版畫工作室就已培訓了數百名學生。
成立基地 布局傳承
為了進一步發展和豐富普洱絕版木刻的品牌形象和文化內涵,2015 年12 月 25 日,普洱學院在寧洱縣同心鎮那柯裡特色小鎮掛牌成立了「普洱學院·那柯裡絕版木刻教學學生創業創新教學實踐基地」,為雲南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本科應用型專門人才。普洱學院投入資金、技術支持,進行「普洱絕版木刻」文化產業化實踐、技術創新、教學實踐、大學生實習及就業輔導等。
李春雷和同學印刷木刻版畫(10月13日攝)。新華網 徐華陵 攝
據了解,目前,普洱絕版木刻傳承與發展形成了以普洱學院為主的學院式教育傳承、以商業運作模式為導向的絕版木刻創作基地、以十餘個自由創作為主的個人版畫工作室等多元格局。(徐華陵)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