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末的一場大雨後,我以一個旅遊業新人的身份,站在普洱市北部區旅遊環線臘梅坡大橋頭,舉目可見正在分秒必爭忙建設的茶馬古道旅遊景區施工現場。這是雲南湄公河集團有限公司正在滇藏茶馬古道零起點、馬幫集結出發的地方,按照5A級標準打造普洱城區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個景區。
眼前是鬱鬱蔥蔥的山林,腳下是泥濘不堪的便道,耳邊是斷斷續續、忽遠忽近的各種機械的施工聲。大橋下的草地裡,一個馬幫雕像群的雛形正在被焊接,工人們站在一片形似茶葉的泥塑之上,有節奏地敲打著。山梁上唐、宋、元、明、清五個王朝的仿古大殿也正在緊鑼密鼓的興建之中。近兩個年頭的建設,各路施工隊伍精心施工、匠心築夢,景區在一天天變化著……
時間拉回2019年冬天,時隔三年多,普洱茶馬古道旅遊景區如期試營業已逾兩載,共計接待國內外遊客100餘萬人次。作為景區開發和建設團隊的一員,景區崛地而起的見證者和親歷者,回望過去的近1000多個日日夜夜,我常常感慨萬千。
普洱茶馬古道旅遊景區是雲南湄公河集團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的首個人文景區,除了項目區位獨特,兼具北回歸線上最後一片綠洲良好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外,如何在這片唯一而獨特的歷史遺址之上,保護性開發,打造南絲綢之路最具代表的線性文化作品,講好普洱茶文化、茶馬古道文化、馬幫文化和邊地少數民族文化,繼承先輩留下的文化遺產,傳承勇於開拓的馬幫精神,成為擺在景區管理團隊面前最大的課題。
茶山索道橫空出世
要讓遊客省時省力地抵達位於半山的茶馬古道遺址,首先得解決交通問題。茶馬古道旅遊景區最大的標誌——茶山觀光索道以定波湖為界,分為兩段,全長2.189千米,最大高差181.26米,為循環式固定抱索器四人吊廂客運索道。索道運行速度1米/秒,兩段索道配備4人座車廂共156個,每小時雙向運力約1000人,乘坐舒適且利於觀景。
普洱茶馬古道旅遊景區索道提上建設議程早在2015年,由於是普洱地區首條設計、施工的高空索道,該條索道從徵地、地勘、設計到基建,附屬工程、吊廂安裝、調試維護等系列工作都是摸著石頭過河。為了依照山形、最大化保留最原始的森林及茶園景觀,勘探人員多次實地考察、設計路線,最終敲定施工方案。
普洱雨季長、雨量大,山地施工異常艱辛,材料的運輸和卸載是擺在施工隊伍面前的一大難題。為了不破壞沿途植被,儘量縮小工作面,支架等大型材料採用架設臨時貨索分段運輸的方法運送上山,而其他材料則依靠人背馬馱。背夫們彎腰駝背、負重攀爬的景象猶在眼前,雨天溼滑時摔個人仰馬翻也不是不可能。時至今日,當我們乘坐這條翻山越嶺的觀光索道時,俯瞰可見順山而上的,由小木板和木樁鋪就的陡峭「臺階」,那正是巡線員為索道安全運營實時檢修和維護所走的「華山一條道」。
定波浮橋貫通兩岸
遊客乘坐第一段索道後,通過浮橋換乘第二段索道,途徑風景宜人的定波湖。定波湖原名團山水庫,群山環抱,水質優良,最深處達30餘米。相傳每年三月,湖邊的一片果林碩果纍纍,鮮紅奪目,天上的神鷹路過此地被這抹紅所吸引,本想飛落一探究竟,誰料此時忽然風雨大作,湖水波濤洶湧,在湖上渡船的馬幫危在旦夕。此時神鷹嗖一聲飛入果林銜來一枚璀璨的紅果投入湖中,湖面頃刻間風平浪靜,水平如鏡,馬幫得以順利通行,於是得名「定波湖」。
在湖光山色的定波湖上修建一座浮橋,只為保留最壯闊、最原始的360°無死角湖面景觀。如何克服水位升降帶來的張力衝擊,保證浮箱穩定平衡,遊客安全通行,是設計施工的重點。經過多次現場勘探和方案論證,為確保萬無一失,景區「捨近求遠」確定一家來自沿海發達地區的施工單位承接此工程。工人們在岸邊架設最深10多米的支撐橋廊,利用吊車在岸上作業,將廠家提前組裝好的橋面進行水面吊裝和拼接。與水打交道,所有的施工過程必須嚴格規範,小心謹慎。
從浮橋建設完成到景區試營業,中期預留了充足的時間進行調試及監測,以觀察雨季、旱季蓄水量升降對橋體帶來的影響。如今,目睹過定波湖美景的中外遊客無不稱道普洱之美,綠色之美,生態之美!景區在定波湖上又引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魚鷹抓魚表演和環湖遊船,下一步還將繼續開發安全係數高,體驗效果好的水上遊樂設施,為普洱本地市民提供一系列親水互動項目。
五朝聖殿穿越古今
走過定波湖浮橋,乘坐第二段索道抵達終點,就來到了景區核心區「茶馬古道」。凡是到過景區的遊客,無不被古道沿線五座氣宇軒昂的恢弘建築所折服,這五座桂殿蘭宮嚴格依照特定朝代的建築制型建造而成,分別為唐茶殿、宋茗閣、元驛宮、明普軒、貢茶院等五朝展館。青磚疊瓦、丹楹刻桷、廊架花窗皆出自能工巧匠的精雕細琢。五朝館主體材料採用的優質花旗松原木,除擁有淺淡的玫瑰色澤和美觀的通直紋理外,其天然散發的淡淡木香與古樸莊重的館內陳設十分相宜。在蜿蜒起伏的茶馬古道上,將這一棵棵高大挺拔的花旗松原木搬運上山,加工成梁,矗立為柱,背後的艱辛可想而知。
(唐朝館)
(宋茗閣)
(元驛宮)
(明普軒)
(貢茶院)
如此神工天成的建築外觀,究竟該匹配怎樣的內部展陳才能相得益彰?為深入研究茶馬古道文化和馬幫文化,由一幫80、90後年輕人組成的景區前期策劃團隊,親自探訪了湖南安化,大理巍山、沙溪、祥云云南驛,寧洱茶庵鳥道、孔雀坪、那柯裡等多處茶馬古道沿途重鎮及驛站,行程三千多公裡,拜訪數十位馬幫老人,搜集馬幫老物件近千件,整理考察日誌數百頁:一個個令人動容的馬幫故事,一句句令人動情的趕馬調子,一處處令人觸動的馬幫遺蹟,都給予我們歷史的感召和前行的動力。
在當前博物館遇冷,文化源流迷失的大環境下,我們屏蔽了很多負面聲音及好言勸阻,毅然決然選擇挖掘和保護滇藏茶馬古道文化及馬幫文化,從少數健在的老趕馬人口中收集、整理一手訪談資料,探尋最純正的馬幫文化線索,網羅散落民間的馬幫舊物,無論成敗,無關喜惡,這一舉動本身就是對本土文化的無限崇尚和切實保護。終於,舉多方機構及專家學者之力,集多年茶馬古道文化研究成果,經過多次唇槍舌劍、頭腦風暴,歷時半載,五朝館文博裝飾方案幾易其稿,方顯雛形。在實施過程中不斷調整方案,查缺補漏,推陳出新,五朝展示館這一景區靈魂作品猶抱琵琶半遮面,於2017年11月底揭開神秘面紗,展現在廣大遊客面前,為普洱本土文化保護和教育提供了新的陣地及平臺。
土地神壇信仰回歸
遊過唐茶殿一路向下,經過馬幫駐足回望的古茶園,走過鐵索橋,引入眼帘的就是土地壇。土地壇莊嚴肅穆,處處顯露著歷史斑痕。土地公塑像旁的殘垣斷壁,井口尚能看到勒出斑斑繩痕的孔明井,馬幫開哨留下的炊具火堆,拴著褪色祈願條的老山神樹,被歲月浸蝕得稍顯破敗的地磚縫中頑強生長的野草,無不在訴說著這裡曾經的興旺和所經歷的滄桑變化。
土地壇是景區內唯一一個在原址之上修復和完善的景點。土地壇並非無中生有,乃古蹟遺址也。舊時馬幫出門上路前,都要祭拜土地公,以求一路平安,早日返鄉與親人團聚。土地壇遺址處原來有座土地廟,曾經香火鼎盛,傳說廟裡供奉著土地公公、土地婆婆和關帝爺,凡是去往六大茶山的客商都要到此虔誠膜拜、祈福。
土地廟的四周原由漢白玉欄杆圍合成圓,圓心供奉著土地公牌位和塑像,欄杆之外屹立著百年山神樹,周邊草木豐盛,一派人神共聚的祥和景象。2015年,筆者曾隨景區第一批建設者到達土地壇原址瞻仰祭拜,並對後期建設進行實地勘察及規劃。為重塑普洱人心中的邊地民俗禮制,景區特意聘請夏巖集團董事長夏巖先生親自操刀設計、復建土地壇遺址。
(土地壇)
夏巖先生是實幹派,為將最好的作品呈現出來,親自在土地壇現場駐紮十餘天,頂著烈日,手拿畫筆和稿紙,將土地壇設計雛形及施工圖紙一筆筆親手繪製完成,並督導塑型和施工。今日的土地壇,是景區最受好評的景點之一,四方遊客每每到此,無不嘖嘖稱讚,普洱人也在此找到了盼望已久的民俗禮制之根脈。
森林滑道極速體驗
作為景區除茶山索道之外的第二個普洱「首創」,森林滑道位於茶王山谷起點,沿著茶馬古道步行而下,喝了摔碗酒,過了茶馬互市,就能看到依山就勢,蜿蜒而下的森林滑道。景區自2017年國慶節試營業後,持續向入園遊客發放問券調查,廣泛徵集遊客意見、建議,其中大家提到較多的就是,茶馬互市到茶王山谷的臺階級數較多、較陡,步行較辛苦,互動遊樂設施需要增加和豐富等。遊客的意見和體驗感對於景區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於是,景區管理團隊果斷開始著手茶王山谷森林滑道項目落位及前期規劃。
經過近6個月的方案論證、施工建設和調試運行,一條全長708米,上行線142米,下行線566米,集遊覽觀光、休閒娛樂和代步於一體的森林滑道呼之欲出。乘坐滑車呼嘯而下,時而置身樹林,時而置身蒿草叢生的山野世界,時而置身於清香四溢的茶園,滑車轉彎時慣性帶來的「脫軌感」更是讓人心跳加速,大呼刺激。
為保證遊客遊玩安全和舒適度,滑道採用高規格設計,嚴標準施工,滑軌選用優質建築材料建造,周圍加裝了防護網,滑車採用德國進口技術生產,乘客可手動調節車速和剎車。2018年5月中旬,茶馬古道旅遊景區森林滑道在萬眾期待下正式對外運營,普洱市民及遊客至此多了一個全新的戶外遊樂選擇。
普洱茶馬古道旅遊景區經過三年規劃,兩年建設,和一群人的努力,終於按照既定要求順利開業,為普洱的人文旅遊開發又添新篇章。這其中離不開市委、市政府的關懷和支持,離不開旅遊主管部門的關心和幫助,也離不開湄公河人堅持不懈的奮鬥。如果說,一個景區從設計規劃到建設落成是夢想照進現實的過程,那麼將夢想變為現實,則需要更多理性客觀的決策判斷和不折不扣的落地執行,而用愛和信念守望雲南這片綠的湄公河人,將永遠是執著綠色夢想,不忘報國初心的永葆赤誠的「健康生活倡導者」。
END
文 | 王明霞
圖 | 湄公河旅遊
責編 | 陶優
審核 | 代基凱 馬永虎
【來源:普洱文旅資訊】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