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司機聊汽車知識#
內容概述:
SUV車型的衍生旅行車與歐洲汽車文化的關係【Wagon·瓦罐】是旅行車的俗稱,這種車型風靡於歐洲,但有趣的是出了歐洲基本沒有其他區域的消費市場會認可。而且歐洲風靡的小微型汽車也有這種特點,這是為什麼呢?
原因需要從車型特點和經濟水平兩個方面綜合分析,適合歐洲的汽車普遍不適合亞美。解析這一問題首先要了解旅行車和SUV的關係,以及「轎卡」和「皮卡」的區別,這兩種車型都與瓦罐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01WAGON·PLUS=SUV
全球第一臺SUV車型是美系汽車品牌吉普打造的「Jeep·cherokee」(切諾基)。再次之前的多用途汽車只有VAN,歐洲多稱之為multi purpose vehicle-MPV,與其並存的車型選項則是旅行車,不過在功能方面存在一些差異。
旅行車是轎車平臺打造的廂式車,特點是車身低矮,也就是立體空間小,載貨的空間不是很充足但適合兼顧家用;MPV/VAN車型包括廂式客車和貨車,前者的用途初期均偏向小巴士,後者則用於更高標準的載貨,級別與輕卡屬於同一等級。那麼為什麼要打造SUV這種車型呢?
Sport utility vehicle·SUV釋義為多用途運動汽車,相比以載貨為核心的旅行車——wagon station的釋義本就是載貨馬車,在工業時代則為載貨汽車,旅行的英文應當是travel,所以這種翻譯本就是有些牽強附會的。
初期的旅行車主要用於客貨混裝,功能其實與MINIBUS-麵包車屬於同級車輛,只是採用了前置發動機的布局和轎車設計罷了。
旅行車這種車型是偏向實用用途的,甚至可以理解為級別不夠高;所以吉普品牌打造的Wagon station的市場表現不夠理想,於是在70年代開始了主攻城市汽車市場的轉型,想要吸引不同需求的用戶則要給車輛一些特殊的標籤,比如「運動」。
也就是說SUV誕生之初的產品定位,要高於旅行車。
車型特點:旅行車的車身高度與轎車相同,平均低於≤1.45米,底盤到車頂的垂直高度顯然很一般;而SUV的車身高度可以達到平均1.75米,更大的空間提升了載貨極限,同時也讓空間感沒有那麼壓抑。
重點是SUV的離地間隙與車型設計保留了越野車的標準,高高大大的車身更符合喜歡大尺寸汽車的消費市場;這種「以大為美」的審美標準是不區分國家的共同特點,這點可以從東方與西方的傳統文化與神話故事中找到印證。那麼這種迎合了審美需求,具備旅行車大空間和越野車通過能力的全能車型則必然更受歡迎,即使現在的SUV基本都不具備越野能力,但是消費習慣已經形成。
02歐洲汽車為何那麼另類
【旅行車&小微型車】是歐系汽車的代表車型,但這兩種車型在亞美兩個體量最大的汽車市場都沒有理想的表現;似乎只有歐洲人才傾向於選擇這兩種車型,澳洲相對偏向歐系車,這是什麼原因呢?
如果對歐洲簡史和澳洲的歷史有些了解,尤其是對1/2戰後的變化有些掌握的話,對於歐洲的「美好幻想」基本會自我認定為幻想。因其經濟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發達,澳洲尤甚!於是歐洲對於汽車的新舊更迭期望值很高,因為汽車是大眾消費品;結果則是通過嚴苛且高成本的定期檢測,以及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幅提高用車成本,德英法三個國家尤其突出。
以德國為例的車輛平均淘汰周期僅超過五年,大量的二手德系汽車會被當作洋垃圾出口到一些欠發達區域;用車成本高且換成周期短,選擇汽車時就要考慮到更換的成本投入。
碳排放要求非常嚴格則無法使用大排量汽車,否則年度碳排放開支要比燃油開支還要高,結果只能選擇這些尺寸小巧的小微型代步汽車,有客貨兩用需求的用戶也更偏向整備質量偏低的旅行車。說白了就是輕車才能用小排量發動機,小小排才能減少碳排放,減少碳排放才能用得起汽車;在用車成本方面可以說中國和美國汽車用戶都要輕鬆得多,所以熱門車型才會完全不同。
【SUV&PICKUP】是北美最熱門的兩大車型,中國目前最熱車型是SUV,而在2021年取消600餘個地級和以下等級城市的皮卡限行後,這種車型也會快速走俏。原因無非是車船稅(碳排放)的開支不高,2.0-3.0T都是可以接受的,如果換成歐洲標準怕也會望而卻步。
其次皮卡的強制報廢周期為15年,相比德國的標準要寬鬆的多,日本的平均報廢周期僅超過8年,所以這個資源匱乏的彈丸之地也像歐洲一樣流行價格低廉的微車。不同區域對碳排放的要求與用車成本的差異決定了汽車文化的不同,旅行車註定是小眾車型,轎車、SUV、皮卡三大車型才會經久不衰。
編輯:天和Auto-汽車科學島
天和MCN授權發布
歡迎轉發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