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一般指一個國家的中央政府所在地,在古代,其更是作為一個國家存亡的標誌,國與國之間的戰爭,大多都是以攻陷他國首都為最終目標,首都一旦被攻陷,政權就完蛋了。
所以首都建設一直都是古代政權的頭等大事,如今時代雖變了,但首都作為國家形象代表的性質,依舊沒有變,慣例稱為政治中心,很多評論家在說話寫文的時候,常常都會以首都名來代稱這個國家,比如倫敦、華盛頓。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也在第四章第一百三十八條,準確的確認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是北京,能寫進憲法,作為「國家基礎」的存在,可見我國對首都的重視。
然而我們的鄰國日本,卻感覺對這事不怎麼「上心」,作為外國人,雖然我們可以毫不猶豫的說,日本的首都是東京。
但是事實卻真不是這樣,雖然東京在實際操作中,是完完全全的履行首都的職能,但日本目前並沒有一份在生效期的相關法律文件,確認他作為日本首都。
時間往上推到1950年,倒是有過一份叫《首都建設法》的文件,規定「東京都是我們和平國家的首都」,但是日本在1956年6月9日就主動將其廢除,換句話說,如今的東京作為日本首都可謂有實無名。
而且它想得到首都的名份,還將受到日本傳統首都京都的挑戰,京都大約從公元794年就開始作為日本首都,直到明治維新開始後的1868年,當了日本1000多年的首都。
用日本人的話說,就是他們文化源頭之地,天皇的祖墳也大多埋在哪裡,並且明治維新中天皇從京都遷往東京的原因,更像是一種暫住。
當時幕府軍隊和倒幕勢力為了爭奪政府的話語權,爆發大規模的內戰,而京都則是作為爭奪的焦點,所以戰後的京都,早已成廢墟一片。
於是倒幕派的支持下,天皇決定暫時遷往東京,將東京作為臨時首都,但是因為當時的天皇,並沒有打算將東京臨時二字取消,所以並沒有下達任何遷都性質的法律。
因此很多日本人目前依舊支持京都作為日本首都的存在,雖然它跟東京的繁華相比,它顯的很窮,但文物多,文化底蘊厚,更能傳達日本作為千年一脈國家的驕傲。
但這一說法受到支持東京為首都的日本人冷嘲熱諷,京都早已是日本的過去式,東京才是日本的未來式,京都也就只有抱著過去過日子的能耐。(袁載譽)
配圖來源網絡,版權人若覺不妥,聯繫我們,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