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缺水嗎?怎麼會!
那營造園林,不用一滴水一朵花的枯山水,是何用意?那是禪意,用以冥想。枯山水,只是輔助一下,給個意境而已。
枯山水並沒有「水」也沒有「山」,「水景」用砂石表現,而「山景」用石塊表現。
古城京都的枯山水庭園,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哩!唉,其實也是從我國漢代學去的,只是如今已消亡了,以至於當今國人甚至都沒聽過「枯山水」。
而日本人把「枯山水」發揚到了極致,上升到了美學的高度。我們要看「枯山水」,還是要來日本。
初冬,京都。
偶爾飄下霧一樣的微雨,空氣清涼甜潤,順著纖塵不染的柏油路,漫步到龍安寺。這裡的方丈石庭,被譽為「日本第一名庭」,是日本庭園抽象美的代表。
歷史上,龍安寺面積很大,佔據了一座山頭。進得山門,先繞過鏡容池。對遊客開放的面積僅到方丈院為止,院門很精緻,鋪滿青苔,但久已封閉。由側門進入,在廊簷下拖鞋,踏著地板入內。
一片矩形的白砂地上,分布著5組長有青苔的巖石,象徵著禪宗五山?據說共15塊石頭,但遊客數來數去頂多就是14塊。有何掌故,全憑想像。遊客紛紛坐下來,凝視著石頭髮呆。碎石被釘耙犁成水波紋,圍繞山石處犁成圓形的漣漪。可見,砂石象徵大海,而石頭是蓬萊仙島?
石庭不借一草一木,僅由三面油土矮牆、15塊石頭和白砂組成。無論從何處望去都無法一次看盡,所有大小相機也無法將這些元素同時納入取景框。他們靜止不變,卻有寧靜致遠的效果。
方寸之地幻化峻岭大川;幽僻之所,寫意胸中丘壑。這是禪宗精神,不向外求,卻明心見性。龍安寺屬於禪宗的臨濟宗,在日本的戰國時代,由室町幕府的「大管家」細川勝元於1450年所建。六百年過去,仍保留著當初的樣子,沒有什麼變化。
建寺時,恰逢日本視覺藝術發生重大革新,所以,龍安寺石庭不僅是禪文化在日本獨具創造性的新境界,也是日本美學史和思想史重大轉折的實物見證,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現在,枯山水幾乎就是為日本園林所獨有了,是日本畫的一種形式。
日本平安時代成書的《造庭記》給「枯山水」下的定義是:完全用石頭和砂石擺放出大地景觀,通常出現在室町時代、桃山時代以及江戶時代的庭園中。「無山,便以石喻山;無水,則以沙喻水;無波,耙制同心條紋為湧動之波;無花草,蔭僻處青苔則為暈染山水畫卷。」
沒有什麼能抵擋人的創造力,也沒有什麼能束縛人的想像力。
其實,枯山水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和禪修的輔助形式,在其他寺院也很常見。當日午後,在仁和寺和妙心寺,我都拍到了枯山水景觀。只是,在龍安寺,方丈石庭的景觀作為集大成者,最具有代表性而已。
坐在方丈室門前長廊上的人們,反反覆覆地數著15塊石頭,各個角度都不可能看全,幾乎沒人能打破「少一塊」的魔咒,不得不說這正是設計師的匠心所在。遊客總是忍不住要數一數,但有此執念的人註定要失敗的。
而明智的人不介意自己能否數全這些石塊,行旅匆匆,抓緊時間享受這片刻的寧靜,讓心靈沉浸在悠遠的山水意境中,豈不好!
有人頓悟,有人漸悟,有人執迷不悟。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京都龍安寺的價值,也就是被其所蘊含的東方哲理與美學所折服吧!
作者近期文章:
大阪週遊卡新年前後如雞肋,節假期間去日本要防坑
「鬼瓦」是個什麼鬼?唐代在中國消亡了,日本仍能看到
真實的唐僧玄奘在哪收徒「孫悟空」?一幅壁畫解謎題
中國首個現代公園在哪?上海、無錫、成都、廣州、齊齊哈爾?
北京紅衛兵從張掖大佛肚子裡掏出的文物,所剩無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