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園林網8月21日消息: 日本藝術講究精緻,追求內在涵義勝於外表,知道這一點,就不難理解日本獨有的枯山水為何被譽為日本庭院藝術的最高峰了。
一直覺得日本藝術有一種病態美。任何東西到達極致,達至完美了,就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因為個人覺得完美只是一種美好的嚮往,而非現實可以達成的。
公元538年的時候,日本開始接受佛教,並派一些學生和工匠到古代中國,學習內陸藝術文化。13世紀時,源自中國的另一支佛教宗派禪宗在日本流行,為反映禪宗修行者所追求的苦行及自律精神,日本園林開始擯棄以往的池泉庭園,而是使用一些如常綠樹、苔蘚、沙、礫石等靜止、不變的元素,營造枯山水庭園,園內幾乎不使用任何開花植物,以期達到自我修行的目的。
苦行、自律……有點自虐傾向……這種精神在整個日本民族都有體現。
因此,禪宗庭院內,樹木、巖石、天空、土地等常常是寥寥數筆即蘊涵著極深寓意,在修行者眼裡它們就是海洋、山脈、島嶼、瀑布,一沙一世界,這樣的園林無異於一種精神園林。後來,這種園林發展臻與及至——喬灌木、小橋、島嶼甚至園林不可缺少的水體等造園慣用要素均被一一剔除,僅留下巖石、耙制的沙礫和自發生長與蔭蔽處的一塊塊苔地,這便是典型的、流行至今的日本枯山水庭園的主要構成要素。而這種枯山水庭園對人精神的震撼力也是驚人的。15世紀建於京都龍安寺的枯山水庭園是日本最有名的園林精品。它佔地呈矩形,面積僅330平方米,庭園地形平坦,由15尊大小不一之石及大片灰色細卵石鋪地所構成。石以二、三或五為一組,共分五組,石組以苔鑲邊,往外即是耙制而成的同心波紋。同心波紋可喻雨水濺落池中或魚兒出水。看是白砂、綠苔、褐石,但三者均非純色,從此物的色系深淺變化中可找到與彼物的交相調諧之處。而砂石的細小與主石的粗獷、植物的「軟」與石的「硬」、臥石與立石的不同形態等,又往往於對比中顯其呼應。因其屬眺望園,故除耙制細石之人以外,無人可以邁進此園。而各方遊客則會坐在庭園邊的深色走廊上——有時會滯留數小時,以在砂、石的形式之外思索龍安寺布道者的深刻涵義。
話說回來,我很佩服日本人在一花一木上所花的精力,他們往往可以在一棵松上修剪養護十幾年,以達到他們的欣賞形態要求。這是一種執著,但是他們把這種常人難以想像的枯燥變成一種享受,這讓我想到小時候下雨天看螞蟻搬家,往往蹲在那裡很久很久,這是一種原始的單純的需要,沒有其他想法,就純粹為了滿足自己心裡的某種感覺,隨著年齡的增長,世俗的衝擊,我們往往丟失了那份最原始的需要和執著。
日本枯山水發展至今,備受百姓歡迎,還有一個現實的原因,即其可以省略空間和降低成本。這一點恰與日漸擁擠的現代都市的要求相吻合。人們已經迫不及待地將這種藝術從寺院搬到現實社會中,在一些住家門前、公園裡、展覽廳內甚至越來越多的仿古餐廳中也不忘闢出一角,堆砌起獨自的山水世界,既增加了藝術氣氛,又拓展了空間。
日本枯山水庭院
枯山水庭園是源於日本本土的縮微式園林景觀,多見於小巧、靜謐、深邃的禪宗寺院。在其特有的環境氣氛中,細細耙制的白砂石鋪地、疊放有致的幾尊石組,就能對人的心境產生神奇的力量。它同音樂、繪畫、文學一樣,可表達深沉的哲理,而其中的許多理念便來自禪宗道義,這也與古代大陸文化的傳入息息相關……詳細閱讀
推薦閱讀:
現代日本茶館景觀
日本豐田市立美術館景觀
蒙特裡爾的日本花園
日本群馬縣某住宅私密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