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則徐(1785—1850),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人,清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傳見《國朝先正事略》卷25《名臣》、《清史稿》列傳156、《清史列傳》卷38。其生平著述,經多位學人的努力,已彙編為《林則徐全集》,2002年由海峽文藝出版社發行,共計十冊,分奏摺、文錄、詩詞、信札、日記、譯編六卷。《林則徐全集》網羅林氏著述頗全,然尚有遺漏。該書出版後,學界時有相關輯佚成果。學界關於林則徐佚文的輯佚成果,計有:郭義山《在閩西新發現的林則徐佚文遺墨及其他》,《龍巖學院學報》,2007年第1期,第29~31頁;楊光輝《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藏林則徐佚文考述》,《古籍研究》2006年卷下,第184~188頁;楊光輝《林則徐佚文考述》,《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7年第2期,第120~123頁(與前文所輯佚文相同);吳義雄《林則徐鴉片戰爭時期佚文評介》,《廣東社會科學》,2011年第1期,第131~139頁;魯小俊《林則徐佚文一則》,《江海學刊》,2014第5期,第57頁;陳開林《林則徐佚文三篇輯釋》,《閩江學院學報》,2016年第1期,第1~4頁;陳開林《林則徐、林昌彝佚文摭拾》,《閩江學院學報》,2018年第4期,第1~5頁。筆者在爬梳載籍時,發見林則徐佚文五篇。茲加以整理,附以考釋,以補《林則徐全集》之闕。
餘奉諱裡居,每嬰痁疾,偶檢方書,茫無涯涘。因嘆前賢如坡公、沈存中輩,皆明於醫理,用以濟世利物。其不效者,特格物未至耳。吳航陳修園先生,精岐黃術,以名孝廉,宰畿輔。晚歸裡中,與先大夫結真率會。餘嘗撰杖侍坐,聆其談醫,洞然有見垣一方之眼。竊謂近世業醫者,無能出其右也。今先生捐館數年矣,令嗣靈石傳其業,世鹹推重焉。先生生前所刊醫書若干種,已傳海內,今復讀其《金匱要略淺注》一十卷,明顯通達,如眂諸掌。雖王叔和之闡《內經》,不是過也。靈石又遵庭訓,為《金匱歌括》六卷,取韻語之便於記誦,附以行世,猶先生志也。昔范文正公有言:「不為良相,則為良醫。」先生在官在鄉,用其術活人,歲以千百計。況著書以闡前人之旨,為業醫者之鈲摫,其功豈淺鮮哉?靈石以序見委,餘固不知醫,然竊願為醫者講明其理,庶有以濟世利物,而勿誤人於生死之交也。是為序。道光十年歲次庚寅仲春望後愚姪林則徐拜撰。
按:文載陳修園《金匱要略淺注》卷首[1]1。陳修園即陳念祖,修園乃其表字,福建省長樂縣人,生於清乾隆十八年(1753),卒於道光三年(1823),清代著名醫學家。陳修園一生勤於著述,有《南雅堂醫書全集》(即《陳修園醫書十六種》)。
序中稱「靈石以序見委」,可知此序之作乃因陳念祖之子陳靈石索序,作於道光十年(1830)。序中對《金匱要略淺注》一書頗有讚譽。然而,耿文光《萬卷精華樓藏書記》卷81著錄此書,稱:
南雅堂本。前有道光十年林則徐序,後有林禮豐跋。其句中間注,意在便於初學。然不脫講章習氣,非大家之書。每節後皆有論說,或引前言,或加案語,眉目甚清,可取者亦多。[2]2687
李茂如《醫籍敘錄集》亦著錄此書,稱:
修園此注,簡淺易明,頗便初學。惟於正文之中襯串己說,不免劫持經義,有失臆斷。[3]227
耿文光、李茂如二人之評述著眼於利弊兩個方面,既肯定該書「可取者亦多」,「頗便初學」,同時對其不足也加以指陳,較之林序,更為全面。其後,唐宗海有《金匱要略淺注補正》之作。
我朝功令以經義詩賦策論取士,鄉會場皆糊名易書,主司但憑文為去取,而字不與焉。於殿試則欽派大臣讀卷,擇文字俱優者進呈乙覽始登第。朝考入選亦然。顧有書法端楷,或字體稍乖、音韻失調,皆棄不錄,是字學韻學不可不亟講也。予曩赴禮部試,見同人中有擅書名者,正場竣即購《通俗辨字》《韻字辨同》諸書,朝夕考校,然倉猝難記,往往以一筆之誤、一音之訛,竟遭勸帛,良可惋惜。茲過章門,萬蓬山學博以所著《十三經集字》見示,以《正韻》清字畫、《說文》釋字義、《韻目》還字音,考訂精詳,筆畫端楷,而字學韻學一以貫之矣。童子摹而仿之,習慣自然,則終身無一俗筆,無一錯韻。於古人「讀書先識字」之義,亦庶幾焉。蓬山本潯陽世族,為予通家,歷仕廣文,引退歸田,老而益健,著述自娛,手不釋卷,其篤志勵行,嘉惠後學之心,可不敬歟?予故樂為之序雲。道光庚戌之上元日竢邨林則徐書於西江行館。
按:文載《十三經集字摹本》卷首。《十三經集字摹本》一書,據《中國古籍總目》所著錄,版本頗多,有道光本、光緒本等[4]999。本文據清道光五年(1825)刻本錄文[5]。書名頁右上題「涇陽張小蒲先生鑑定」,左下題「江右彭玉雯雲墀氏纂刊,萬青銓蓬山氏校正」。該書作者,《中國古籍總目》著錄為「彭玉雯所纂」;《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有奉寬為此書所作提要,稱「清萬青銓撰」。
林序作於道光庚戌,即道光三十年(1850)。序中稱此書「考訂精詳,筆畫端楷,而字學韻學一以貫之」,而「童子摹而仿之,習慣自然,則終身無一俗筆,無一錯韻」,其價值可見一斑。
另外,奉寬所作提要對了解此書頗有意義,亦移錄於此,以備參考,云:
清萬青銓撰。青銓字蓬山,江西德化人。以學官終老。本書體裁,較世行《十三經集字簡本》增加註解。卷前有道光庚戌三十年林則徐序,略謂萬蓬山學博,所著《十三經集字》,以《正韻》清字畫,《說文》釋字義,《韻目》還字音。考訂精詳,筆畫端楷,字學韻學,一以貫之。鈐有林則徐字少穆號俟村青宮太保之章。次凡例九則,大意在校正字體,詳載音韻。每字下載一《說文》,其字義亦照《說文》載之,無《說文》者不載。字音或有一韻兩收,或有一字數韻者,或有見經不見韻者,或有相通相同者,皆分別載明。字義同而筆畫異者,仍並存之。如《論語》之「鄹」、《孟子》之「鄒」、《禮記》之「郰」是也。字義別而筆畫同者,則前存後去。如存《大學》「葘必逮夫身」之「葘」,而去《易經》「不葘畲」之「葘」是也。又有古文籀文等同為一字,亦並存之。如庿廟,邠豳,汙汙,渒淠,婣姻,鶂鶃等字是也。每字下注釋韻目字樣,用□以別之,使閱者一目瞭然。附志所載字體筆畫,悉依《正韻》,參考《說文》書之。然亦有應隨時尚變通者,如御、壽、崴、教、為、內、丙、直、真等字,皆從時書寫,複次為經字分畫便查法。每字各按筆畫之數標明卷次,並於其傍用號碼註明各卷第幾頁。與字彙字典檢字法同,而便利過之。其分卷以四書為一卷,《易經》《書經》為二卷,《詩經》《春秋》《禮記》《周禮》《儀禮》為三卷,《左傳》《公羊》《穀梁》《孝經》《爾雅》為四卷。經字摹本格式,每半頁三行,行二字。每一字界為三格,第一格為經字。效柳公權體,加大楷書,以為生童楷模,故名摹本。第二格說文篆字,第三格字義及韻目,經字數目。凡《學》《庸》《論》《孟》二千三百二十八字,《易》《書》《詩》《經》《春秋》《禮記》二千四百二十六字,《周禮》三百十字,《儀禮》七十七字,《左傳》三百九十四字,《公羊傳》五十五字,《穀梁傳》二十四字,《孝經》二字,《爾雅》九百二十八字,《十三經》共六千五百四十四字。卷末摘錄韻有經無各字,按佩文詩韻分四聲記錄之。經營慘澹,獨具苦心,啟迪顓蒙,法良意厚,不刊之作也。書名摹本,以為學生仿影。原應歸子部藝術門,惟所集者系屬經書之字,並詳及音釋篆韻,自是訓詁之書。故系之經部小學類,以副其實。[6]1155-1156
萬耔崖先生主講江漢書院,士人鹹欽師範。予於公餘之暇,往還契密,間論文藝,娓娓不倦。日者出其家譜,將續修,問序於餘。餘覽之,其始祖自有明以軍功遷楚,歷傳滋盛,舉凡科名奕奕,簪紱纍纍,相續不絕,此其照人耳目者,無庸贅述。惟是十數傳來,本支蕃衍,族姓殷繁,非譜載不可。往往見鄉曲之子,多失前代世系,移居者一姓至不相識。譜之續修,能勿亟歟!夫其始為譜也,金壇王罕皆先生序之於祠廟內,各條具備。然時猶略也,今則較益詳瞻,而予亦不能以無文謝也。予嘗惟天下之治,莫先於族法。族法者,非徒紀世次合疎遠也,蓋亦有風教之旨焉。祭祀以聯會之,祖訓以申儆之,節孝以風示之,則族法行。族法行而一家治,一鄉治,推之天下無不治。然則譜之所系,豈淺尠哉!宋代族譜最盛,而莫善於蘇氏。蘇明允作《譜引》《族譜亭記》二篇,絕不侈引源流,惟原本孝弟勸誡方來,其意深遠矣。今茲為譜,一得其遺法,而以舊德相延者,厚積流光,垂於無窮。殆不可以世數限也。又奚必遠稽諸鄒嶧門牆,上溯夫雲臺事業也哉!
賜進士出身、誥授光祿大夫、翰林院編修、現任湖廣總督愚弟林則徐少穆氏拜撰。
按:文載《中國家譜資料選編》第3冊序跋卷[7]674,據民國三十六年(1947)木活字本《黃岡萬氏心齋公宗譜》錄文。此序前另有《閩楚同源序》,已收入《林則徐全集》第五冊。
序文不僅為研究黃岡萬氏提供了一些信息,更是體現了林則徐的宗族觀。文稱「予嘗惟天下之治,莫先於族法」,因為「族法者,非徒紀世次合疎遠也,蓋亦有風教之旨焉。祭祀以聯會之,祖訓以申儆之,節孝以風示之,則族法行。族法行而一家治,一鄉治,推之天下無不治」。在傳統社會,宗族對於地方管理具有重要的影響力,而宗族如何在運行中發揮其獨特的作用,林氏之言值得玩味。
《爾雅》云:歸異出同肥。肥水一在中州,見《毛詩·鄘風·泉水》章;一在淮南,晉謝玄(作者案:原書作「元」)破秦軍於此,梁韋叡堰水以灌合肥,唐韓昌黎所謂淝水百裡入淮流,宋楊沂中擊金兀朮於藕塘,高宗手諭嶽飛札謂駐軍合肥,皆其地也。攷淝水源出紫蓬山,一西北流三百裡,走壽春入淮;一東南流經巢湖入江。一說肥東北經雞鳴山入金鬥河,一支西北流復東轉南下,二水相合,故名合肥。一說肥水出良餘山,北流分為二,施水出焉,夏水暴長,施合於肥,故曰合肥。其說未知孰是,要知歸異出同與肥泉同。予持節數經其地,見夫風水淪漪,土物豐美。其間英賢輩出,為低徊留之不能去。嗣交玉泉比部暨君劭泉庶常,深悉李氏肥邑望族,扶輿清淑之氣,蓋於是鍾焉。其初系出自許,五世鍾靈公曾敘梗概,而譜牒未脩。嘉慶己巳年,朝珎諸公倡修之。道光己丑,玉泉尊人慶菴公暨族人重修之。甲辰年,玉泉從兄鶴堂暨族人又重修之。支分派別,源遠流長。披覽之餘,瞭如指掌,洵足見敬宗睦族之義歟!抑餘更有進者,夫頌葉知本,飲水思源,譜所為紀厥先也。星宿之流灑為萬派,譜所為聯乃後也。今李出自許,不忘源之出於同也。詳紀支分,不嫌流之歸於異也。世世子孫寖昌寖熾,不令人俯察地道而會其旨耶?李氏代有厚德,至玉泉以進士起家,與兒子汝舟戊戌同年,在部結實辦事卓著政聲,將來設施豈有量哉!
大清道光二十七年歲次丁未孟秋,誥授榮祿大夫、賜進士出身、翰林院編修、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總督雲南貴州等處地方提督軍務兼理糧餉、加三級、世愚弟林則徐頓首拜敘。
按:文載《中國家譜資料選編》第3冊序跋卷[7]675,據清同治十一年(1872)木活字本李鶴章等修《合肥李氏宗譜》錄文。文章作於道光二十七年(1847)。
道光二十九年,鄒公眉觀察之子祖培以君之卒赴餘於滇,並狀且乞銘。餘痼疾方作,未能應,繼念君有德於淮揚人莫如堰盱工,而是役也,餘實在江南,與其事,知其勞甚備,知君者莫如餘深,固不可卒辭。
按狀:君姓鄒氏,諱錫淳,字公眉,鎮江丹徒人。曾祖光裕。祖文球,早卒,配楊夫人以節孝旌。考衍慶,乾隆五十年罄產賑饑,賞知府銜;助川楚軍興,加鹽運使司銜、資政大夫,贈三代。配嚴夫人,繼配蔣夫人,生六子,君次二。
幼從王夢樓、吳谷人兩先生遊,文詞、書法皆有師授。中嘉慶戊辰科舉人,補國子監學正,援例分刑部郎中,記名軍機章京,而本部奏留,補奉天司郎中,記名御史。
道光三年授河南河北道。沁水自山西經豫省入河,會王屋諸山水泛溢為害,恃武陟一隄,然隄費皆民出官辦,工費不實,屢潰病民。君一委之民,而沁水遂不為害。建安昌書院,增設膏火,政聲著聞。以在刑部失察事左遷。蔣相國攸銛惜之,奏以同知銜查直隸河道,而兩江大吏又以督辦高堰請,且赴上海籌海運事宜。君既與方伯賀公長齡規畫詳定,即赴天津交卸海運糧石,賞加知府銜,召見,授淮揚道。是役也,海運船一千五百,糧以石計者百五十萬,其事在國朝為創行,無可循放。綜理周密,君謀居多。
其任淮揚道也,當道光四年後,高堰決,湖水弱,不濟運,萬君承紀創灌塘法,君贊成之,今以為便。復請塘開替河互灌,備火及窯汪旁、草閘東各建函洞,務以弱黃強清,法益大備。而堰、盱之石工、土堤皆加高培寬,先事弭患,後雖洪湖盛漲,未嘗溢堤,淮揚人至今恃為保障。時卓異將入都,復以失察廳員鐫級歸裡。未久而馬棚灣決,制府陶文毅公澍奏調赴工。事竣即引疾歸,而文毅終奇其材,適淮北改票鹽法,即奏君履勘情勢。君因地制宜,獨任勞怨,張設網目,鹽果大銷。文毅復以入奏,天語褒寵,將復起用,以親老不行。
君為人強力任事,而開敏有深識。官刑部時已群服其能,每欽使出,必請偕往,所至直隸、山東、河南、陝西、甘肅凡五省,而甘肅至者再焉。其姓名固久達於上矣、才高忌多,屢起屢躓,後遂絕意仕進,奉親終老,家居以振財濟物為樂。道光二十八年十一月十九日卒,年六十六。
配張恭人。子增毅早卒。祖培,同知銜,候選通判。增惠,同知銜。增度,縣學生。女二人。孫五人。以年月日葬於鄉原。
銘曰:君在刑曹,英聲嶽起。杜律三千,盡通他比。信臣曰材,副我驅馳。歸告天子,畀以鹽司。東南兩河,治績尤峻。沁水緩波,漕網順進。廷召未入,為人受瘥。解韜去帙,奉親婆娑。大吏曰嘻,能不我助?創始實艱,仗此廉護。轉粟於海,票鹽於淮。陶公創之,俾成於謀。君謀孔多,不利己私。有詔復爵,以親為辭。家林優遊,利賴鄉裡。埋辭奠幽,餘慶靡已。
賜進士出身、光祿大夫、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總督兩廣等處地方提督軍務兼理糧餉加三級侯官林則徐撰文並書丹篆額。
按:文載《中國家譜資料選編》第4冊傳記卷[8]656-657,據清道光八年(1828)木活字本鄒衍慶等纂修《[江蘇鎮江]鄒氏宗譜》卷三錄文。公眉公即鄒錫淳,《林則徐全集·信札》有道光五年(1825)《致鄒錫淳》二通[9]36。此文為了解鄒錫淳的生平提供了可靠而詳實的資料。比如,江慶柏《清代人物生卒年表》未載其人,而百度百科介紹其生平,稱:「乾隆五十年五月二十三日生,卒年不詳。」參見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82%B9%E9%94%A1%E6%B7%B3/7231861?fr=aladdin。林則徐明言「道光二十八年十一月十九日卒,年六十六」,知其卒於1848年,即可推知其生年為乾隆四十八年(1783),可知百度百科所言不實。
通過輯補林則徐佚文,既能夠使其全集的內容更加完備,同時也為相關研究提供了一些新的材料。但是,根據典籍記載,可知林則徐尚有一些集外之作,囿於聞見,筆者未能得見。筆者在《林則徐、林昌彝佚文摭拾》一文中曾指出「林則徐有《東南水利略序》」[10],待訪。今檢《清代松江府文學世家述考》,載張夢喈著述,稱「《小重山房初稿》不分卷,道光年間刻(中科)。按:有陸繼輅、林則徐序」[11]277,亦為林則徐佚文,尚待尋訪。
參考文獻:
[1]陳修園.金匱要略淺注[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58.
[2]耿文光.萬卷精華樓藏書記:第4冊[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
[3]李茂如.醫籍敘錄集[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9.
[4]中國古籍總目編纂委員會.中國古籍總目:經部[M].北京:中華書局,2012.
[5]彭玉雯.十三經集字摹本[O].清道光五年(1825)刊本.
[6]中國科學院圖書館.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M].北京:中華書局,1993.
[7]中國家譜資料選編第3冊:序跋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8]中國家譜資料選編第4冊:傳記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9]林則徐全集編輯委員會.林則徐全集第7冊:信札卷[M].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2002.
[10]陳開林.林則徐、林昌彝佚文摭拾[J].閩江學院學報,2018(4):1-5.
[11]徐 俠.清代松江府文學世家述考[M].北京:三聯書店,2013.
作者簡介:陳開林(1985-),男,湖北麻城人,鹽城師範學院文學院,講師,文學博士,主要從事宋元明清文學、近代文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和經學研究。
版權聲明
本微信公眾號系《保定學院學報》官方微信,如無特殊說明,本微信內容均來自《保定學院學報》期刊,版權所有,歡迎轉載。
各期封面圖片來源於網絡。
《保定學院學報》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