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春書畫筆會。圖片來源:包頭首發
固陽縣位於內蒙古自治區中西部,包頭市中部。全縣總土地面積5025平方公裡,總人口21.3萬人。全縣轄6個鎮、1個工業園區。該縣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這裡有二人臺、打坐腔、踢鼓子、秧歌、鑼鼓、廣場舞、剪紙、書畫等眾多的群眾文化組織,群眾文化活動非常活躍。
廣場舞大賽。圖片來源:包頭首發
近年來,固陽縣委、縣政府明確提出要把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轉化為現實的文化產業,轉化為全縣人民文化修養、文明素質的大提升,把文化建設擺上更加突出位置,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科學發展考評體系,納入全縣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實事內容,堅持統籌城鄉、重心下移,面向基層、服務群眾,著力打造特色文化活動品牌,大力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讓更多人民群眾享受到文化發展成果。每年舉辦的「車鋪渠二月二燈會」吸引城鄉上萬群眾參加,各大媒體全面進行報導。連續舉辦17屆的秦長城文化旅遊節,榮獲文化部「群星獎」。每年舉辦群眾文化活動百餘場,參與群眾達4萬餘人,實現了「以十帶百、以百帶千、以千帶萬」的鏈條式發展,達到了強基礎、固陣地、帶隊伍、種文化的體系化目標,初步探索出一條「政府主導、群眾主體、社會支持、市場運作」的基層文化活動新路子,得到了社會群眾的讚譽和上級部門的認可。
激活主體 量身打造多彩文化活動
縣文化藝術中心。圖片來源:包頭首發
堅持突出基層群眾的主體地位,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比賽、展示為載體,讓群眾從臺下走到臺上,由觀眾變成演員。根據群眾的實際情況和文化需求,固陽縣對活動科學分類、規範引導,精心策劃了各類文化活動,包括有農牧民文化大院風採大賽、全縣群眾廣場舞大賽、元宵節秧歌大賽、農牧民二人臺大賽、社區廚藝大賽、全縣十佳廚藝爭霸賽、全縣書畫剪紙展等。為擴大活動影響力,固陽縣利用「多彩固陽微信平臺」和相關網站,以及縣融媒體中心進行實況轉播,形成巨大的「磁場」,讓全縣社會各界的各類文藝人才競相登場展現才藝,很多地方出現了一人參賽、全家上陣的盛況,能夠在家門口的舞臺上過把「明星癮」成為令人羨慕的「正經事」,人人都關注、戶戶傳歌聲、村村都參與,充分調動了群眾的積極性、參與性和活動激情,帶動了上萬群眾參與,成為老百姓自己的文化活動。
拓展陣地 著力構建三級文化網絡
農牧民文藝匯演。圖片來源:包頭首發
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工作開展以來,固陽縣一大批處於閒置狀態、落滿灰塵的文化場所和文體器材被高效利用起來,全縣文化場所良好使用率達到90%以上。一些工地、廠房、農家小院也充分利用起來,成為文化活動新陣地,一些民間藝人還自籌資金建起了農民劇場。在此基礎上,固陽縣加快構建縣、鎮、村三級文化服務網絡。縣一級,重點抓好大型標誌性文化設施建設。總投資1.2億元的縣文化藝術中心已建設完成,縣圖書館、文化館、體育館已經正式投入使用,對外開放。鎮一級,重點培育示範村、示範戶,加快推進每個鄉鎮有一個綜合文化站建設。固陽縣6個鄉鎮都建設了面積不低於300平方米的鄉鎮文化站,其中懷朔鎮、銀號鎮文化站率先成為縣文化館分館,起到了很好的帶頭示範作用。
培養隊伍 充分探索「送文化」新途徑
書畫展。圖片來源:包頭首發
充分利用文化惠民工程的實施,進一步推進各級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增強主動服務意識,創新服務方法手段,推動更多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推動更多專業文藝人才深入基層,把送演出與帶徒弟結合起來,促進了公共文化服務的普惠普及。縣文藝院團、文化館和鄉鎮綜合文化站的各類專業人才下鄉包片包點,和鄉村文藝骨幹同臺演出、相互交流,手把手、面對面地進行培訓和輔導,提高創作水平,引導創作方向。成立文化志願者隊伍,經常性地開展「文藝進鄉村、歡樂手牽手」公益演出,在20多個鄉村採風基地定期培訓鄉村文藝骨幹。2014年以來,全縣共深入鄉村輔導400多場次,培訓文藝骨幹4000餘人,專業院團和專業人才隊伍成為一支支文藝「輕騎兵」,馳騁在固陽的農村大地上。
創新方式 努力搭建「種文化」新平臺
剪紙展。圖片來源:包頭首發
固陽縣積極引導農村民間文化成長,挖掘蘊藏在農村的特色文化,一大批鄉土文化人才脫穎而出,促進了農村文化的內生增長、創新驅動。政府部門「修臺壘灶」後,鼓勵農民群眾自己定菜單並「掌勺下料」,自編自演、自娛自樂,以身邊人、身邊事為題材,創作出一大批積極健康、清新質樸、鄉土氣息濃鬱、具有獨特傳播力和影響力的文藝作品,並佔領了農村宣傳文化陣地。截至目前,全縣共扶持發展30多支民間文化隊伍,培樹100多個鄉土文化能人。還將各級文藝愛好者、民間文化傳承人等1000餘人分類入檔,建立了文化人才資料庫和專門的網絡平臺,實現雙向選擇、重點聯繫。這些基層的文化藝術人才,如星星之火,帶動鄉村文化活動搞了起來、廣場用了起來、廣播響了起來、農民樂了起來,傳播了優秀文化,引領了文明鄉風。
建立機制 勇於開闢「市場化」新路子
廚王爭霸賽。圖片來源:包頭首發
在推進群眾文化建設中,固陽縣積極對接社會資源,運用市場運作方式,激發了各方面參與文化建設的積極性。一是社會「助辦」,以文企聯辦、民辦公助、冠名贊助等多種方式,積極引導社會資金投入文化公益事業。如每年全縣的群眾廣場舞大賽,固陽縣廣電網絡公司、移動公司等都會投入資金換取廣告和冠名權,在固陽縣賺足了人氣。這樣良好的示範效應,帶動了固陽縣各個企業爭相效仿,出資支持群眾文化活動在全縣蔚然成風。二是群眾「自辦」,政府搭建平臺,積極培育民間文化市場,多方位提供發展空間,鼓勵群眾自辦文化產業。如哈業忽洞二人臺文藝隊,小白楊民苑隊等民間自辦的文化團隊在服務村民、滿足自身文化需求的同時,積極開拓市場,成為致富渠道,初具鄉村文化產業雛形。
近年來,固陽縣堅持文化聚民、文化樂民、文化富民和文化智民的總體發展思路,正一步步為群眾創建一個自娛自樂的綜藝大舞臺、沒有圍牆的大劇場、永不落幕的快樂大本營。下一步,固陽縣還將進一步加大財政投入,積極引導支持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的發展,帶動全縣各級領域支持公共文化建設,建立起以文化惠民為抓手的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常態化、長效性工作機制,推動全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化、品牌化。(來源:包頭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