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的一個傍晚,海南省海口市的演豐鎮,一群村民來到離漁村不遠的海灣,此時,潮水退去,大片泥濘的灘涂露出水面,躲藏在淤泥中的貝殼,螃蟹成為了大海慷慨的饋贈,一天潮水退得比較晚,人們邊撿拾貝殼邊向深處走,這時,一樣前所未見的東西出現在了村民的眼前,出於好奇,村名們將其撿了起來,用水稍加衝洗後,村民發現是一枚古代的銅錢。
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裡,人們又在這片灘涂上撿拾到許多這樣的銅錢,甚至有一些村民還在淤泥當中找到了一些不知什麼年代的瓶瓶罐罐,一時間村裡的人們興奮不已,家家戶戶眾說紛紜,不少人認為這是海神對他們的獎賞和饋贈。
而村民們撿到的器皿經專家確認後,來自於不同的年代,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宋代,同時與海口市的歷史淵源有著高度對應,因為海南省省會海口市最早正好是源於北宋時期,據史料記載:宋神宗熙寧四年,北宋朝廷將這一帶區域命名為海口浦,意為南渡江入海口處的一塊浦灘之地,從那之後偏遠地區的海南與內地的溝通往來開始頻繁起來,而銅錢和器皿很有可能就是商船遇到風浪後沉沒於海中的,這片平靜的海域很有可能發生過一次巨大的變化。
演豐鎮離海口市區只有約30千米,鎮子的東邊,是一處海灣,當地人把它叫做東寨港,東寨港三面還陸,一面臨海,是一個天然的避風港灣,在海灣極其平靜的平面之下,蘊藏著極為豐富的魚產資源,自古以來,生活在海灣附近的村民世世代代以捕魚為生,可以說生活富足且安逸。
很多人認為村民發現的古銅錢和古器皿來自於被風浪打翻的古代商船,然而東寨港三面環陸的地形條件以及大片分布的紅樹林可以說明這座海灣風浪較小,不太可能是一個海難頻發的區域,也就是說村民們發現的古代銅錢和器皿可能並不是來自於沉船。
不久之後,村民們又在灘涂附近發現了一片神秘的石頭建築。
在當地還有一種說法,在附近有一座沉沒的海底古城,而且很多人都在尋找,卻一直都沒有找到,很多人認為海底古城裡埋藏著大量的金銀財寶,因為這裡曾經有一次規模巨大的陸地塌陷,原本陸地上的村莊也隨之被淹沒進了海水裡,順著這些銅錢和器皿留下的線索人們最終找到了這座神秘的海底古城,並且人們發現這座海底古城還保存得十分完好。
而據歷史記載這片區域在明朝的時候也就是1605年,確實發生過一次大地震, 當時地震的等級達到了裡氏7.5級,使得近一百平方千米範圍內的數十座村莊陷入了海中。
歲月流逝,滄海桑田,這座因地震沉入海底幾百年的古村沒想到因為一枚小小的銅錢便讓大家找到了這座海底古城的所在地,成為了如今的「海底七十二村」,今天這座海底古城成為了國內唯一一處因地震沉入海底的遺蹟,所以也引得無數的潛水愛好者和探險家們的前來目睹它的真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