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將迎拓撲材料「寒武紀」?Nature三連發,中國「承包」兩篇

2020-12-13 DeepTech深科技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材料科學停留在「發現」自然界已有的材料的階段,科學家們就像一個海邊玩耍的孩童,試圖從散落在海灘上的貝殼中尋找出最奪目的那顆。

電燈中的鎢絲是愛迪生從上萬種燈絲材料中選擇出來的,世界上抗擊細菌感染的第一功臣——青黴素,也源自一次意外的發現。「發現」成功的概率是很低的,如果我們的運氣再差一點,也許這些材料的發現輕易地就可以推遲幾十年,抑或還有很多神奇的材料藏匿於自然界,即使人類歷經千辛萬苦也無法避免錯失它們的命運。

化學家和材料學家們一直希望可以輕易地得到一種材料的性質,只要進行簡單的疊加就可以「發明」他們想要的材料 。如今,這一夢想有望在拓撲材料率先實現了。2月27號,Nature 上同一天刊登了三篇論文,分別展示了來自中科院物理所、南京大學和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三個團隊的研究成果。巧合的是,這些成果不約而同地指向了對所有材料進行分類的新算法,並依此建立了拓撲材料資料庫。

圖丨普林斯頓大學發表的論文(來源:Nature)

圖丨南京大學發表的論文(來源:Nature)

圖丨中科院發表的論文(來源:Nature)

這樣的拓撲材料資料庫對拓撲材料的意義巨大,它在非拓撲材料乃至整個材料學方面有什麼借鑑意義呢?領導了其中一項研究的南京大學萬賢綱教授則對 DeepTech 說:「發展出好的理論方法,對材料資料庫( 裡面列出了所有迄今為止人們成功生長過的材料 )進行高通量計算會是一個方向。」目前,他的團隊做的都是非磁材料,系統地研究磁性體系將是該團隊下一步的計劃。

圖丨萬賢綱教授(來源:南京大學)

這些研究還展示了一個振奮人心的數字:自然界中大約20%的材料可能具有拓撲結構。也就是說,數千種已知材料都可能具有拓撲性質,但在這之前,被人類所探索的拓撲材料只有幾百種,被詳細研究過的只有十幾種。所有發現的材料資料庫可以在網絡上進行查詢。

圖丨中科院翁紅明、方辰(來源:中科院)

如此我們可以期待,2019年,曾屢次受諾貝爾獎青睞的拓撲物理學可能迎來它的「寒武紀」——拓撲材料物種大爆發之年。這樣的大爆發,有望加速拓撲材料在新型電子器件、超導體以及量子計算機研發中得到應用。

Nature同天3篇拓撲突破,中國團隊「承包」2篇

從這次的突破來看,中國的科研團隊已經展現出在拓撲材料理論設計方面的潛力。

2 月發表在 Nature 上的一篇研究,就是在 2018 年,由中國科學院的翁紅明研究員團隊帶來的突破——他們率先完成了自動計算拓撲性質的全流程。

在他們的研究中,一個材料經過一系列的邏輯判斷,最終被歸類於以下八個標籤中的一個:「高對稱點半金屬」、「高對稱線半金屬」、「一般動量點半金屬」、「拓撲絕緣體」、「拓撲晶體絕緣體」、「磁性材料」、「普通金屬」和「普通絕緣體」。其中,前五個標籤是拓撲材料,後三類為非拓撲材料。

圖丨拓撲材料資料庫(來源:http://materiae.iphy.ac.cn)

同年,另外兩個研究小組也進行了相似的搜索。其中一個小組是美國西班牙和德國的國際團隊,另一個是來自南京大學的萬賢剛教授的團隊。這三個團隊所採用的方法是相同的,得到的結果也相互印證,研究成果於同一天發表在 Nature 上面。

研究人員掃描了已經合成的 40,000 種晶體材料,發現其中的 8,000 種是拓撲材料,佔據了整個材料庫的20%。 這個發現讓很多人大吃一驚,原來自然界中有著如此之多的拓撲材料。這些材料中不僅包含了前人用老方法找到的拓撲材料,還包含了大量的新材料。

特別需要強調的是,為了向科學界更好地呈現研究結果,兩個中國團隊還分別將得到的信息做了可以搜索、交互的資料庫。這是世界上首批記錄了完整的材料拓撲性質的資料庫,也是第一次能夠對所有已知材料進行地毯式的枚舉計算。它的出現如黑夜中的一盞燈塔,為材料物理學家們指明了道路,任何人只要輸入他們想了解的材料,就可以得到這個材料的拓撲性質,用時不到一秒。

從最原始的計算,到簡化了基能帶表示的運算,再到今天的無需運算的資料庫。十幾年的不懈努力終於以一個資料庫的形式呈現出來,它含有幾萬種材料的拓撲性質,其意義就像繪製出了拓撲材料領域的基因圖譜。

這些資料庫的建立,標誌著拓撲材料的研究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發明和搭建材料的時代離我們不遠了。

選擇在我們預言這個可能的黃金時代即將到來之際,一起再記住這三個人的名字:D. J. Thouless、F. D. M. Haldane 、J. M. Kosterlitz 。正是在他們的工作之上,拓撲物理學才有了今日別開生面的局面。

圖丨D. J. Thouless、F. D. M. Haldane 、J. M. Kosterlitz 共同獲得了2016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來源:諾貝爾獎)

這個諾獎熱門方向,中國學者正在參與構建怎樣一座「大廈」?

首先,讓我們再正式了解一下什麼是「拓撲」。

所謂拓撲( topology ),本是一個重很要的數學概念,它研究的物體在連續變形下不變的性質。但其又十分抽象,在具體的日常生活中,我們似乎鮮見其身影。

(來源:萊頓物理研究所)

其實,生活中的拓撲現象無處不在。比如一個麵團,在不斷裂或者重新連接的前提下,無論捏成什麼形狀,在拓撲學家眼裡,它們都是等價的。拓撲學原理還能幫助你走迷宮,只要從入口處沿著一側的牆壁無腦地走下去,肯定會走出迷宮,只是時間長短的問題,因為所有迷宮中所有的阻隔和迷惑,在拓撲學上都是最外面的那一堵牆長出的「疙瘩」。著名的「莫比烏斯環」就是一個經典的拓撲現象。

D. J. Thouless 和 Michael Kosterlitz 兩人,則最早將拓撲的概念應用於低溫下薄膜材料的相變研究。到 80 年代,D. J. Thouless 又用拓撲原理解釋了量子霍爾效應,從而正式揭示了凝聚態材料的拓撲性質。

這個數學與物理結合的奇思妙想,不僅奠基了之後三十年的拓撲材料的研究,還給涉足其中的三位先驅 D. J. Thouless、F. D. M. Haldane 和 J. M. Kosterlitz 帶來了 2016 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在 2016 年一場線上諾獎沙龍中,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張廣銘表示,這次諾貝爾獎的頒布,標誌著拓撲在凝聚態的研究,將頒布一系列的獎項。三位拓撲相變先驅的後來者,比如史丹福大學的華人科學家張首晟、清華大學的薛其坤教授近年來在這一領域也屢有突破,他們的研究在今後獲得諾獎的可能性越來越大(非常遺憾的是,張首晟教授於 2018 年自殺離世)。

(圖片來自知乎)

三位諾獎得主在上世紀 70 年代帶來了拓撲學與物理學的最早結合,本世紀,新的篇章又要翻開。

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拓撲材料中的一個重要性質——量子霍爾效應。高中的物理課本裡有一個霍爾效應,即在一塊平板導體兩邊加上電壓,電子自然會從一端流向另一端,如果再施加一個垂直於平板的磁場,那麼電子還會受到洛倫茲力的拖拽而倒向一側,從宏觀看,就形成了一個橫向的電勢差。很顯然,這個橫向電勢差(電阻)隨磁場的增強,也線性增大。

圖丨霍爾效應與量子霍爾效應

而在量子霍爾效應中,電子在極低的溫度下被約束在二維平面中運動,此時,橫向電阻雖然保持著不變的爭勢,但它不再乖乖地線性增長,而是出現了量子化的平臺。而另一方面,出現了一系列的邊緣態,即平板中央的電子被「禁錮」起來,只有邊緣的電子可以定向移動,而且這些電子不會受到雜質或者晶格振動,甚至材料變形的影響。

讀到這裡,你是不是嗅到了一點拓撲的味道:在存在雜質,缺陷和形變下,材料的電導性保持不變!然而,量子霍爾效應需要強磁場和低溫條件,這給拓撲材料的應用施加了巨大的困難。直到 2005 年,人們發現僅僅依靠任何材料都具有的自旋軌道耦合效應,就可以實現類似於量子霍爾效應中的電子態,即量子自旋霍爾效應態或拓撲絕緣體態,因此電子就可以不受非磁性雜質的散射,室溫無耗散傳輸就得以實現。

2006 年,美國史丹福大學的電子工程和應用物理系的終身教授張首晟提出,在碲化汞量子阱體系中可能存在無需磁場而由本徵材料能帶結構產生的拓撲絕緣態,而這種特殊的拓撲絕緣體態將引起「量子自旋霍爾效應」。這立刻引起了全球科學界的重大關注,2007年,張首晟教授的研究成果被《科學》雜誌評為當年的「全球十大重要科學突破」之一。

至此,拓撲絕緣體完成了它的首秀,關於拓撲絕緣體的暢想出現於各大報端。

拓撲絕緣體的表面是一種優良的導體,,可以做成電流穩定,電阻不受長度和橫截面積影響的材料;而它的電子的自旋選特性,又成為了下一代電子元器件的熱門候選;除此之外,它的量子比特拓撲結構還可以被用在量子計算機中。一時間它成為了人們眼中的明星材料。

很多科學家投入到拓撲絕緣體的研究中去。在過去的十四年中,高級成果層出不窮,拓撲材料種類繁多,目不暇接。而在這場尋找拓撲絕緣體的浪潮中,中國的團隊乘風破浪,引領了很多關鍵領域的發展。

2009 年,中科院物理所方忠、戴希研究組預言:在強自旋-軌道耦合下,Bi2Se3 是受時間反演對稱保護的三維拓撲絕緣體。隨後,史丹福大學的沈志勳教授和張首晟教授就發現了拓撲絕緣體 BiSe3 。2014 年,通過對三維拓撲絕緣體進行磁性摻雜,清華大學薛其坤教授成功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該成果已經在《科學》雜誌在線發表,楊振寧教授稱這是諾貝爾物理獎級別的論文。 這些重要結果把三維拓撲絕緣體推向了拓撲量子物理的前沿,中國人開始在這個領域引領國際研究的動向。

另一方面,在金屬的拓撲性質研究上,中國人也表現不俗。2011 年,南京大學萬賢綱與合作者發現了第一個外爾半金屬材料 ---- 具有燒綠石結構的 Y2Ir2O7材料,並揭示其特有的表面態----費米弧。這一工作將拓撲的概念由絕緣體推廣到金屬體系。此後,中科院戴希研究組也很快發現 HgCr2Se4 材料的外爾半金屬。這兩種材料提出後,馬上在國際上掀起了研究外爾半金屬材料物理性質的研究熱潮,成為了近幾年凝聚態物理研究的一個熱點。

21世紀的材料「淘金熱」,將指向暴力搜索和預測

但在這一次三個團隊地新思路誕生之前,拓撲絕緣體的尋找是非常難的。因為,要判斷一個材料是不是拓撲材料,就要計算它的「拓撲不變量」。

理論上,這個「拓撲不變量」可以通過密度泛函理論的第一性原理的計算來得到,但這是一系列非常複雜的運算,需要耗費大量的計算時間,物理學家一直在尋找某種簡化拓撲不變量計算的方法。

圖丨普林斯頓團隊建立的資料庫(來源:Nature)

突破發生在 2017 年。Nature 刊登兩篇關於「拓撲量子化學」和「對稱性指標理論」的文章,分別介紹了了普林斯頓大學的Andrei Bernevig團隊和哈佛大學Ashvin Vishwanath團隊的成果。

這兩項工作表明,一個能帶系統的拓撲不變量的信息,蘊含於在高對稱動量點的價帶電子波函數的對稱性之中,而後者可以通過全自動的方法計算得到的。作者引入了 「基本能帶表示」 (elementary band representations) 的概念—— 簡單來講就是一組基元 —— 任何結構,只要將其能帶結構和這些基元進行比較,就可以判定材料的拓撲性質。

這是一個巨大的突破。

以前我們需要對每一種材料從頭開始算它的各種性質,現在有了這個理論,我們只要將手頭的材料和這組「基元」做對比,就可以得到各項拓撲性質。這組基元就像一個用來描述材料性質的坐標系,材料在這個坐標系中就是一個點。試想,如果沒有直角坐標系的幫助,三維空間中對一個點的標註會不會變得困難很多。

圖丨自動計算任意晶體材料的自動化流程(來源:Nature)

這個理論大大簡化了拓撲不變量的計算,接下來自然是根據新的理論,設計出一套判別和篩選的機制來計算拓撲不變量。在這個方面,中國科學家走在了世界前列。

而且,這幾個研究所誕生的拓撲材料搜索方法,也有望應用在其他類型材料的搜索。時至今日,無論是構建真正可用的量子計算機、觸控螢幕、電子顯示器,還是將太陽能電池的效率提高一倍,都離不開尋找具有某種特性的材料。

從歷史維度上看,直覺、反覆試驗和幸運這三個元素支配了革命性材料的發現和發明史。但,常態不一定意味著這就是最好的選擇,所以,我們看到有越來越多的科學家正在藉助計算機來模擬和篩選可能具有某種特性的數千種候選材料,甚至是使用到了先進的人工智慧算法。

例如,今年2月還有一個激動人心的嘗試,來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俄羅斯斯科爾科沃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相互合作,開發了一種機器學習算法,這種算法可以預測材料應變時性能的變化。這項工作可能會為工程新材料帶來極大的潛力,新材料可能會因此具有量身定製的特性,在通信、信息處理和能源領域擁有廣闊前景。

儘管也有研究指出,用算法或者數據技術窮盡得到的答案可能在現實中並不能實現,但是,這種對材料的大規模預測和模仿,仍有希望幫助我們構建更多的通往「拓撲材料宇宙」的「蟲洞」。

相關焦點

  • 今日3篇Nature:二維材料連續突破!
    談到當前最前沿的研究領域,二維材料可謂當仁不讓!今日,Nature雜誌連續報導了3篇二維相關的研究論文,一篇是關於分子織物自組裝,一篇是關於拓撲超導,另一篇是關於量子異常霍爾效應。現整理如下,供大家學習交流:1.
  • 具有自旋量子霍爾效應的拓撲材料,咖啡杯與甜甜圈拓撲等價?
    咖啡杯與甜甜圈可以在拓撲學上等價是因為甜甜圈和咖啡杯都只有一個洞,你服不服。拓撲材料的定義到底是什麼?霍爾效應扯上量子力學,這樣的拓撲材料是華人科學家發現的!今天和大家聊聊具有自旋量子霍爾效應的拓撲材料,在開始之前要先說說著名的華裔物理學家,史丹福大學教授張首晟,雖然這位老師已經離世,但是其學術貢獻依然造福著人類。
  • 科學院工程院評選2019中國十大科技進展,南大物理學院參與項目入選
    導語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9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1月11日在京揭曉。此項年度評選活動至今已舉辦了26次。
  • 這種熟悉的氣體 掌控著寒武紀生命的生與死
    來自中英俄團隊的最新研究表明,氧氣含量是控制著寒武紀大爆發進程的最關鍵因素。相關成果於2019年5月6日在線發表在英國《自然》雜誌子刊《自然-地球科學》(Nature Geoscience)。還好,不是滅霸!
  • 物理史上首份「拓撲圖鑑」,鋪平科學家尋找拓撲絕緣體之路
    上周,《Nature》刊登的一篇論文就為我們展示了一份意義深遠的「拓撲圖鑑」,從原理上揭示了哪些材料會具有拓撲效應——這將幫助科學家深刻探索馬約拉納費米子、外爾費米子等奇異粒子——在這點上,最近關於「天使粒子」的研究成果就是在超導拓撲材料上達成的。
  • 突破了牛頓第三定律的拓撲力學超材料
    現在,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的科學家找到了一種模仿力學系統中非牛頓行為的方法,從而為某些較難處理的拓撲量子系統開發了一種力學實現,這可能會從根本上為力學和量子拓撲系統提供新的見解。該研究結果論文,題為:「使用反饋控制的非牛頓拓撲力學超材料」,發表在最近的《物理評論通訊》上。
  • 2017年,中國科學家已發表9篇NSC論文!表現最突出的大學竟然是…
    2017年剛剛了過去一個多月,中國科學家已在這三份期刊發表了9篇研究性論文,勢頭強勁!(內容來源於微信公眾號青塔 ID:cingta-com)  隨著近年來科研經費的持續增加,中國基礎科學研究進步明顯,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上中國科學家發表的高水平學術論文也越來越多,部分研究領域經常會有重大突破性進展。
  • 寒武紀的寒武紀
    資本總是逐利的,基於對全球科技產業發展大周期和中美經濟脫鉤大背景的判斷,以及對國家對高科技企業大力扶持的政策的預估包括對中國製造2025、數字中國等多項政策的研究,位列第一梯隊的寒武紀自然被資本所看好。另一方面,其核心產品所具備的戰略意義以及自身強大的研發能力,都讓其一時成為資本的寵兒。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一博士生,國際頂級期刊《Nature》發表論文!
    面對疫情安心宅,學習科研兩不誤, 在家也能發paper,不信? 北航人就在家發了一篇Nature! 第一作者是北航博士生, 通訊作者是北航教授, 第一完成單位是北航! 一起看看這篇攻克國際難題的Nature!
  • 慘遭華為拋棄後,主業飄忽不定,寒武紀能否穿越寒武紀?
    在這場主題為「智能時代的引領者」的活動上,陳天石野心勃勃地表示,「3年內佔領10億智能AI終端,佔領中國雲端高性能晶片1/3市場份額」,初步支撐起中國主導的國際智能產業生態。這句話有點誇張,寒武紀似乎並不覺得。2019年,寒武紀研發投入5.43億元,研發人員數量680人,同期,華為海思研發投入24.39 億美元,兩家公司相差近32倍。
  • 磁性斯格明子:拓撲磁性的展現
    1736 年,歐拉(Leonhard Euler)對這一問題作出了否定的回答,即不可能在上述條件下完成這一行走。在回答這一問題時,歐拉創造性地提出了拓撲(topology)的方法,將柯尼斯堡市區抽象成為由7 條線段連接的4 個點。
  • 新型材料,無論是高分子,金屬材料,還是陶瓷,塑料等材料
    應用材料是高新技術的應用層次的東西,主要包括cad/cam/cam+bim,無機材料的製備與組合,金屬的製備與組合,陶瓷材料,石墨烯,比較輕的材料製備,光敏材料等等。假設要用特殊材料去做spatialopticmaterial的研究,建議去拜訪杜繼業教授,2014年smfass頂級會議就是他的文章。
  • 讀博連發3篇Science!28歲任武大教授再發Nature
    圖源:鄧鶴翔課題組鑄就武漢大學建國後的首篇Nature2015年11月,武漢大學鄧鶴翔教授團隊為武漢大學完成建國後的第一篇以第一通訊單位發表的《Nature》主刊論文,而且該項研究成果也是由韓國科技大學、武漢大學、羅特格斯大學、斯特哥爾摩大學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合作完成
  • 寒武紀光速上市背後的估值焦慮
    2018年,寒武紀還推出了第一代雲端AI晶片思元MLU100,和搭載MLU100的雲端智能處理卡,是中國第一家同時擁有終端和雲端智能處理器產品的商業公司。一年之後的升級產品思元MLU270更是與英偉達(Nvidia)發布的Tesla T4性能基本持平。
  • 2019年中國對外承包工程企業營業額排行榜(TOP100)
    中商情報網訊:3月5日,部發布2019年中國對外承包工程業務完成營業額前100名企業榜單。中國對外承包工程業務百強榜單是反映我國企業「走出去」發展態勢的「晴雨表」,具有較高的權威性和影響力。
  • 寒武紀將於7月20日登陸科創板 將成AI晶片第一股
    寒武紀昨晚發布公告,宣布公司將於2020年7月20日在科創板上市,發行4010萬股,發行價為64.39元,此次募集資金為25.8億。招股書顯示,2017年、2018年,寒武紀的收入全部來自IP授權,而華為分別貢獻了其中的98%、97%。但在2019年,IP授權收入斷崖式下滑,寒武紀的主要收入來源變成了智能計算系統集成。對寒武紀來說,最麻煩之處還不單單是失去了華為這個大客戶。目前華為海思也擁有包括終端智能晶片、雲端智能晶片、邊緣端智能晶片的完整產品線,而這些恰恰就是寒武紀的產品線。
  • Fgo泳裝武藏測評,三連發的狂階光炮
    下文轉載自作者:40407遊戲網日服Fgo開啟了2019年泳裝活動的第一階段,四位泳裝從者也紛紛亮相。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莫過於泳裝宮本武藏了。自從滿破卡面公開,泳裝武藏的人氣就急速上升。泳裝武藏作為一個可以連發寶具的強大狂階光炮,在強度上有一定保證,但自身缺陷也比較明顯。當然,大家都明白她最大的氪點不是在強度上,對吧?
  • ...手機產業鏈廠商苦尋新增長點③寒武紀6月2日科創板上會:2020年...
    2019年下半年起,5G大規模建設逐步到來,對射頻前端的需求量也與日俱增。同時,美國禁令加速國內射頻前端國產化進程,2019年下半年,穩懋、宏捷科等臺系砷化鎵代工廠均處於滿載狀態,砷化鎵代工產能緊缺使得各大代工廠商紛紛加大資本支出,擴充產能。相對於臺系砷化鎵代工廠能夠充分受益於5G普及帶來的大量訂單,國內砷化鎵代工廠卻尚處於技術提升階段,業績虧損或還將持續。
  • 哈工大Adv.Mater:鐵性薄膜和異質結拓撲結構的研究進展
    拓撲尋蹤如是幻, 斯格霍爾最傳奇。 磁泡半子分天地, 正反渦旋兩太極。 例如,拓撲的概念已被引入來研究凝聚態物理中的各種奇異態,特別是實空間中與極性/自旋構型相關的拓撲結構以及動量空間中的拓撲輸運現象。在眾多擁有拓撲結構的材料中,鐵性薄膜材料,如鐵電、鐵磁和多鐵材料,由於場致翻轉的自發極性/磁有序,在信息存儲和傳感驅動等領域具有極大應用價值,從而引起了人們的極大興趣。
  • 發表17篇NS,曹原的導師Pablo Jarillo-Herrero教授有多牛!
    )的技術,實現了對魔角石墨烯中Chern數C=±1,±2和±3的拓撲絕緣相的檢測。課題組的兩篇論文,首次揭示了當將兩層石墨烯堆疊起來並旋轉~1.1°(「魔角」),就可以簡單實現從絕緣體到超導體的轉變,從實驗角度驗證了2011年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的物理學教授 Allan MacDonald 和其博士後 Rafi Bistritzer在PNAS上發表的有關於「魔角石墨烯的」預言,開啟了非常規超導體研究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