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一首詩王維《清溪》,澹兮恍惚兮如入清虛世界

2020-12-25 聆思贅言

言入黃花川,每逐清溪水。

隨山將萬轉,趣途無百裡。

聲喧亂石中,色靜深松裡。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葦。

我心素已閒,清川澹如此。

請留磐石上,垂釣將已矣。

——唐代:王維《青溪》

世界在我們面前展現出同樣的場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關注點不同,所看到的也截然不同。不同的人,境界不同,主要取決於心境的差異。心境也受外在和內在的影響,是年深日久的生活環境和人生處世態度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因之世界有形形色色不同性格的人,大到一國,小到一家,都是如此。因而對於詩人和詩作,也有不同的風格。提到有名的大詩人,常說:「李翰林之飄逸,杜工部之沉鬱,孟襄陽之清雅,王右丞之精緻」,就是如此。

如李白受道家思想影響很大,有仙風逸骨,飄飄然常欲飛去,俯瞰世界,笑傲縱橫。他的詩歌無不帶有飄逸之氣。杜甫敦守儒家之教,以天下為己任,端正刻板,而一生屢遭困頓,志不得申,衣食不繼,身無安居。他的詩悲天憫人,沉鬱頓挫。王維、孟浩然想慕隱逸,超脫塵埃,眼界之內,無不悠然雅澹。故其詩,也一如其人。

詩以言志,情動於中而形於言,發言為詩,在心為志。詩是內心的真實寫照,並帶著當時的感情。「一切景語皆情語」,正是詩人將感情發付到所看到、所想到的事物上。詩中的境界,是心境的投射,則一草一木無不含帶詩人的感情色彩。雖然看似在描繪眼前的景色,而進入眼中的景色,已經過心的所加工。透過心眼望去,同一景致,不同的人,所看到的自是不同。

王維《清溪》中的景致,在有的人看來,只是普普通通的一彎清溪,並沒有特別之處,更不值得駐足觀看,又怎麼會流連忘返?這就是內心情感的不同。王維當時必然是身安逸樂、心曠神怡、悠然閒適、快然自足,胸中沒有任何塊壘。所以看到的景色,無不幽致,無不可親,願長久有這樣的愉悅,願長久留在這裡,願長久留在那一刻。

相關焦點

  • 讀一首詩王維《酬張少府》,山林隱居之樂的暢想,令人萬千神往
    ——唐代:王維《酬張少府》蘇軾云:"詩須有為而作。"大概是說寫一首詩,首先要有特定的目的,也要有特定的對象。如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則有教化民之功用,所以被孔子選作六經之一。《楚辭》之作,則是為了感悟帝王,申自己之志,抒發心中之悲。後世詩詞,無不濫觴於此,沿襲其思想及用意。
  • 王維晚年一首詩,當中10字清麗自然,美得不可方物
    以前,一讀到「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這類的句子便想到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想到王維「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他們二人作為古代隱士與詩人的結合體,詩中所描繪的精神境界令無數人所憧憬嚮往。
  • 王維的詩最是歲月靜好,這4首不能錯過,讀來心中歡喜安寧!
    這首詩一如王維的其他詩詞,直白如水,不加雕琢,渾然天成。在讀高中時,某個初秋傍晚的雨後,清風流雲,恰好讀到「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頓時有置身於詩的感覺。後來在一個月朗星稀的夜晚不自覺就想起了這句「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喜歡到無法自拔。
  • 品讀詩經中的《王風·採葛》,方知「一日不見,如三秋兮」的相思
    一看到「相思」兩個字,讓我腦海裡,不由自主浮現出一首古詩「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這是誰寫這首詩的,我暫時記不起來,誰知道可以告訴我。但我知道紅豆代表相思。而現代人用得最多的一句話來形容相思之情,就是「一日不見,如隔三秋」。
  • 《詩經》中的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如三秋兮,如三歲兮!
    國風 · 王風 · 採葛無名氏彼採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彼採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彼採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出這首詩共三章,每章三句,短小精悍,膾炙人口。這首詩寫的是一個男子對他情人的思念。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用這種誇張之詞形容他對情人的殷切思念,實是情至之語。同時本體「一日」,喻體「三秋」,對比鮮明,也有力地增強了感情的表達效果。
  • 跟黛玉每天讀一首詩:《歸嵩山作》王維 「川林有意,歸山坐隱」
    歸嵩山作盛唐·王維清川帶長薄,車馬去閒閒。流水如有意,暮禽相與還。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迢遞嵩高下,歸來且閉關。魏晉·張華《太康六年三月三日後園會詩》「合樂華池,祓濯清川」。南北朝·謝朓《送江水曹還遠館詩》「高館臨荒途,清川帶長陌」。(有的版本是晴川,晴空下河流,放在詩境內也是很妙的,各取喜好吧)長薄:綿延的草木叢。《楚辭·招魂》:「路貫廬江兮左長薄,倚沼畦瀛兮遙望博。」王夫之通釋:「長薄,山林互望皆叢博也。」陸機《君子有所思行》「曲池何湛湛,清川帶華薄」。
  • 我心素已閒,清川澹如此 | 王維
    【賞析】此詩大約是王維初隱藍田南山時所作。一說此詩作於王維入蜀途中。王維曾不止一次地循青溪入黃花川遊歷。這一段路程雖長不及百裡,但溪水隨著山勢盤曲蛇行,千回萬轉,頗為蜿蜓多姿。王維另有一首《自大散以往深林密竹蹬道盤曲四五十裡至黃牛嶺見黃花川》,也說那裡的山路「危徑幾萬轉」,可與此詩的「隨山將萬轉」對看。此詩借頌揚名不見經傳的青溪,來印證自己的素願。以青溪之淡泊,喻自身之素願安閒。這是一首寫於歸隱之後的山水詩。
  • 跟黛玉每天讀一首詩:《送賀遂員外外甥王維》「莫待秋聲」
    黛玉教導香菱如何學詩:「你只聽我說,你若真心要學,我這裡有《王摩詰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讀一百首,細心揣摩透熟了,然後再讀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蓮的七言絕句讀一二百首。《楚辭·九章·橘頌》:「受命不遷,生南國兮。」王逸 註:「南國,謂江南也。」 三國 魏 曹植 《雜詩》之五:「南國有佳人,容華若桃李。」這裡指江南的江水上。歸舟:返航的船。南北朝·何遜《慈姥磯詩》「客悲不自已,江上望歸舟。」南北朝·謝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橋詩》「天際識歸舟,雲中辨江樹。」荊門:指荊州。
  • 跟著王維逐清溪-中國教育新聞網
    言入黃花川,每逐青溪水。隨山將萬轉,趣途無百裡。聲喧亂石中,色靜深松裡。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葦。我心素已閒,清川澹如此。這是王維的《青溪》,對於王維,清溪就是他的知音。這條清溪在黃花川,讓人想到杜甫的浣花溪。命名很重要,名字是一個地方的形象代言,黃花川、浣花溪代言的是美。黃花川在陝西鳳縣東北黃花鎮附近,時隔1000多年還能找見,也算是黃花川的幸運。王維每每到黃花川追逐知音,跟著清溪在山中左轉右轉,就是同行了。溪的行程不足百裡,可見王維一送就要將清溪送到底。
  • 宋朝有一首千古奇詩,男人順著讀,女人卻必須倒著讀
    比如,寫出「唐朝第一詩」的人既不是李白,也不是杜甫,而是代表作《春江花月夜》的張若虛;又比如,宋朝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小詩人李禺,寫出了一首千古奇詩《兩相思》。 之所以被稱為奇詩,原因是這首詩順著讀和倒著讀都可以,但它表達的意思卻會變了個樣,也就是所謂的「迴文詩」,男人通常順著讀,女人卻必須倒著讀。
  • 王維渾然天成的一首名作,以禪入詩,驚豔了整個春天
    王維的很多詩篇都清新自然,無雕琢痕跡,有時妙語連珠,令人心醉;有時並無佳句可摘,依然可以利用他純熟的藝術表現技巧,為讀者展現出詩情畫意的境界。品讀王維的詩,總有一種聲臨其境的感覺,詩人利用動靜結合、虛實相生的手法,可以將霎時的寂寞,轉化為一種富於生活情趣的美感,使人賞心悅目。
  • 跟黛玉每天讀一首詩:《山居秋暝》王維 「山雨清秋,自在無礙」
    黛玉教導香菱如何學詩:「你只聽我說,你若真心要學,我這裡有《王摩詰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讀一百首,細心揣摩透熟了,然後再讀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蓮的七言絕句讀一二百首。肚子裡先有了這三個人作了底子,然後再把陶淵明、應瑒、謝、阮、庾、鮑等人的一看。」
  •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說君兮君不知,唱盡千古少年心,憂傷了歲月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說君兮君不知,唱盡千古少年心,憂傷了歲月作者 / 納蘭唐兒在浩如煙海的古詩詞中,相信總有一首會讓你一見鍾情,開篇之句或是當中的某句就深深地吸引了你,驚豔了時光,驚豔了世人,驚豔了千年。
  • 《九章·涉江》:駕青虯兮驂白螭
    且容我慢慢讀來。《九章·涉江》是屈原渡江湘,入洞庭,過枉渚,辰陽而入漵浦的紀行詩,寫了他自陵陽渡江而南,浮沅水西上,獨處深山的情景,嘆小人在位,而君子遇害,表達了決不妥協的意志。其寫作時間當在流放江南多年之後,屬屈原晚年的作品。
  • 王維最美的一首詩,全文20個字無一生僻字,如詩如畫美得令人心醉
    唐代詩壇群星璀璨,有些詩我們讀起來覺得太美了,卻不一定能讀懂它的意思。有些詩難懂是因為生僻字多,也是因為太長了,比如李白就有一首詩叫《經亂離後天恩流夜郎憶舊遊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 ,標題就有22個字,全文共是有800多字,詩仙寫起來或洋洋灑酒,後人背起來卻是頭上冒汗。
  •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
    原文漢字注音為「濫兮草濫予昌枑澤予昌州州州焉乎秦胥胥縵予乎昭澶秦逾滲惿隨河湖」。鄂君子皙聽不懂,叫人翻譯成楚語。譯文為「今夕何夕兮,搴州中流。今夕何夕兮,得與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心幾煩而不絕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鄂君子皙在聽完譯文後萬分感動,與越人纏綿一夜,「行而擁之,舉繡被而覆之」。
  • 唐代王維《青溪 / 過青溪水作》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創作背景:此詩大約是王維初隱藍田南山時所作。一說此詩作於王維入蜀途中。王維曾不止一次地循青溪入黃花川遊歷。王維另有一首《自大散以往深林密竹蹬道盤曲四五十裡至黃牛嶺見黃花川》,也說那裡的山路「危徑幾萬轉」,可與此詩的「隨山將萬轉」對看。
  • 王維一首20字的小詩,將初冬時節的景色寫得詩情畫意
    王維詩歌成就最高的當屬山水田園詩。這類詩風格多樣,而基調是自然優美,清雅衝淡,語言是詞秀調雅,清麗精煉,意境更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王維詩歌的淡是「淡而愈濃」的淡,如「清風出岫,秋蕖倚風。」這不但因為王維有高度的文學修養,也因為他有高度的繪畫修養和音樂修養。
  •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描寫的居然是同性?
    不過,古人總是將濃濃的情意留在了詩裡。那些纏綿悱惻,那些不可言說,到最後都像絲絲雨露,看起來名不見傳,其實早已情根深種。兩千多年前,有那麼一首詩,流傳下來。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光是短短兩句,卻有了千言萬語,畫一般的意境。
  • 王維仕途失意隱居終南山,寫下一首著名五律,畫中有詩,詩中有畫
    《山居秋暝》是王維山水詩代表作之一,這一首詩向來被稱為「以畫入詩」,照見王維之「空觀」的傑作。不過這首詩其實寫得很怪,詩名裡帶有一個「暝」字,寫的是黃昏。可詩中的景象都是「明淨」的;詩的第一句說「空」,頸聯裡卻是「喧鬧」的;說好了是寫「秋暝」,結果最後又提到了「春芳」。王維的這首詩裡到底隱藏著什麼秘密呢?下面就聽我來給大家說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