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5月29日電(記者林紅梅、馮曉芳)幾乎人人知道,中國擁有960萬平方公裡的陸地面積,卻很少有人知道,中國還管轄著1080多萬平方公裡的天空面積。順應社會發展的呼喚,踏著改革開放的節拍,在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的領導下,我國廣袤的空域面積逐步被開發利用起來。空中交通管制者在空域劃出條條航路,引導銀鷹安全飛行,如條條彩練飛舞天空,譜寫了一曲開發空域、空中防衛、強國富民的藍天之歌。(小標題)中南海濃墨繪藍天
如同地面上行駛的汽車一樣,飛機也是在一條條「車道」上飛行的,這種「車道」被稱為航路。負責建航路劃航線、疏導空中交通,並向防空部門提供飛行情報的,就是空中交通管制。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空管事業隨之誕生。歷屆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把空管事業擺在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對空管工作做出了一系列決策指示,成為我國空管建設的靈魂。黨和國家第一代領導人繪下了我國空管事業發展的藍圖。1950年11月1日,毛主席籤發了我國第一個《中華人民共和國飛行基本規則》,是規範我國空中交通活動的基本法規。周恩來總理直接關懷著空管工作。1957年10月5日,周總理在民航局關於中緬航線通航情況報告上作出批示:「保證安全第一,改善服務工作,爭取飛行正常。」這一指示,至今仍是我國空管工作的指導方針。1973年底,周總理批准同意引進我國第一套自動化空管系統,拉開了我國空管現代化建設的序幕。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對空管事業傾注了更多心血。1986年1月30日,鄧小平同志批准成立國務院、中央軍委空中交通管制委員會,國務院副總理任空管委主任,統一領導全國的空中交通管制工作。李鵬、鄒家華、吳邦國和黃菊同志先後擔任空管委主任,為空管事業的發展嘔心瀝血。
江澤民同志高瞻遠矚,於1994年10月1日題詞:「保證飛行安全,提高服務質量,為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服務。」在這一方針的指導下,我國空管事業步入了快速發展的軌道。
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的新一代領導集體對空管工作十分關心。2003年9月,國務院、中央軍委空中交通管制委員會對空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指示儘快形成適應經濟建設和國防安全要求的空管體制,進一步開發利用空域資源,滿足經濟建設、國防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求。我國空管事業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
春潮湧動舞彩練
20世紀80年代中期,神州大地春潮湧動,經濟的快速發展使民航飛行量快速增長,空中「車道」出現擁堵,航班延誤時有發生,空管成了制約航空事業發展的瓶頸之一。國內外航空界呼籲我國儘快採用國際通行標準,提供空中優質服務。
順應時代發展的呼喚,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提出了空管工作新的指導思想:在和平時期要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重點保證民航事業的發展,同時兼顧軍航的需要。確定對我國空中交通管理體制進行改革。此後,國家組織軍民航進行調研論證。1993年9月,國務院、中央軍委下發文件,確定了我國空管體制改革的戰略目標。大局設定,風正揚帆。中國民航總局空管局負責人回顧20年來走過的改革歷程,感慨地說:「這是軍隊服從服務於國家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大局,克服困難,大力支持民航空管發展的結果。」
北京、廣州、深圳航路管制指揮移交試點的改革,於1994年4月30日完成。到2000年6月30日,實現了民航對全國29條航路及部分航線上的運輸機提供統一的管制服務。
與地面車道不同,天空中的「車道」分有稱為「飛行高度層」的不同層次。縮小高度層間隔,空中就可增加「車道」。1992年,一場激烈的飛行高度層改革會議在北京舉行。不少人發出疑問,縮小高度層間隔能保證飛行安全嗎?與會人員依據高度層改革需要的有關數學模型,經過9天反覆研討計算,提出了既能夠滿足高度層改革需要又能夠保證飛行安全的數據,制定了高度層改革方案。據此套方案,國家投入數億元資金,對原有空管技術和機載設備進行了改造更新,拉開了我國飛行高度層改革的帷幕。
1993年10月,我國進行了飛行高度層第一步改革,在6000米以上高度範圍內,垂直間隔由1000米改為600米;2001年8月再次改革,在6000米至8400米高度範圍內,垂直間隔由600米改為300米。通過兩次改革,我國空域「車道」增加了一倍,在與國際標準的接軌上邁進了一步。
藍天鋪設萬裡路
我國天空現有35條航路,航路寬20公裡。就像地面的高速公路一樣,不符合標準的飛機,不準上航路行駛。天空中還有近300條「國道」和「省道」,也就是幹線航線和支線航線。與空中航路航線相對應,在沿途的地面,平均間隔300公裡左右,就設有一處雷達、通訊導航和眾多空管中心等設施設備,為「天路」上的飛行提供空中交通管制服務。
這些「高速公路」和「國道」「省道」,就是空管部門在天空中一條條開設出來的。到2003年底,全國「天路」總裡程達到13萬多公裡,是地面鐵路總裡程的近2倍。民航在以上「道路」上,開闢了1000多條「公交」航線。平均每天,有上萬架次飛機從我們頭頂飛過。其中,我國民航每天飛行著3000多架次班機。當旅客乘坐飛機實現了平安出行時,背後凝聚著空管人的心血。空管如眼睛,如耳朵,如大腦,為飛行指引一條安全通道。空管對航空安全至關重要,一旦失誤將有可能導致災難性事故的發生。
1996年11月12日,印度德裡西北部75公裡處的上空,突然爆發出兩大片火團,兩架飛機空中相撞,兩機上的351人全部遇難。有關方面進行的事故調查顯示,飛行員錯誤理解管制員的指令,是引發空難的原因之一。
2002年7月1日深夜,兩架飛機在德國博登湖附近上空相撞墜毀,造成至少71人喪生。2004年5月19日,德國調查人員公布的一份報告最終認定,當時瑞士空管人員發出的錯誤指令以及俄羅斯飛行員操作失誤是導致事故發生的主要原因。
盤點50多年的中國航空歷史,從未因空管原因發生過嚴重飛行事故,空管人為保障飛行安全做出了巨大貢獻。我國空中交通管制在維護國家領空安全中負有重要責任。佳節之時,神州大地歡聲笑語。我國數萬空管人員堅守在崗位上,24小時監督維護著空中安全。一次,軍航管制員發現北京上空有一架不明飛機,指揮機構馬上組織空軍飛機升空,結果發現是偏航的外國民航包機,馬上令其返回正常航線。
中國藍天「耳聰目明」改革開放以來,國家投入大量資金,對我國空管設施設備進行了更新改造,中國空管逐步走向「耳聰目明」。為了讓管制員「看得見」,我國引進並研製了自動化空管系統,管制員可從雷達顯示器上,看到飛機的飛行航跡。在我國東部大部分地區,實現了雷達監視下的程序管制方式;在北京、上海、廣州、珠海等地區,實現了雷達管制,繁忙機場高峰時,平均每隔1分鐘便有一架飛機起飛降落。飛機在航路上的水平間隔距離縮小到20公裡,空域容量大幅增加。
為了保證管制員和飛行員「聯得上」,國家投資對空管系統通信手段進行了更新改造,建設了容量大、音質清晰、距離遠的地空話音和數據通信系統。
狂風暴雨、雷鳴電閃,直接影響著飛行的安危。我國投資建成了先進的氣象探測預報系統。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建立了與國際接軌的世界區域預報系統接收站,通過衛星直接接收世界區域預報中心發布的全球航空氣象預報,實現了對各種天氣的實時監視、探測和預報
新時期最可愛的「管天人」
我國有數萬名空管員,默默地為藍天奉獻著自己。人們稱飛行員為「天之驕子」,但很少有人知道,躲在飛行幕後的空管員們。代代空管員塑造出了忠於職守、精於指揮、甘於吃苦、樂於奉獻的空管精神。他們,是新時期最可愛的「管天人」。
「雷達屏幕上閃爍的不是簡單意義上的飛機標識,而是一點又一點的生命之光。管制員身擔著多少旅客的生命安全。」2004年5月7日,在貴陽機場區域管制室裡,帶班主任閻鵬一邊摘下耳機,一邊對記者說。閻鵬已經做了10年管制員,這是一項高強度的腦力勞動。10年來,他指揮了多少架飛機,調配了多少飛行衝突無法統計,但那些驚險的一刻始終難以忘卻。由於心理壓力巨大,神經衰弱、失眠等,成為他的職業病。南京軍區空軍航管部門負責人彭福林的大腦神經,時刻處於高度緊張之中。他們管制的東南沿海地區空域,是我國飛行最繁忙的地區之一。他嚴密組織空管人員實施空域管理,妥善處理了各類飛行矛盾和危及飛行安全的航空活動。
管制員們熱愛自己的工作。海軍航管部的王青民說:「當一架架飛機在我的指揮下展翅飛翔時,我心中充滿了成就感和自豪感。」1998年抗洪期間,他連續多天吃住在值班室,帶領管制員們保障緊急飛行34架次,為災區人運送去救災人員和物資。
為飛機「飛」進尋常百姓家鋪設「跑道」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國空管面臨著新的挑戰。我國的機場、航路,集中在大、中城市附近。北京、廣州、上海、深圳、重慶、西安、昆明等地區,高峰時都出現了空中堵塞。民用航空持續快速增長,軍航對飛行空間的需求也在加大,軍民航使用空域的矛盾越來越突出。我國空管綜合保障能力仍然落後,部分空域還沒有實現雷達管制。低空空域空管保障程度不同地存在著「看不見,叫不到,聯不上」的問題。
我國空管體制尚未理順,各大航空管理單位各守自家「地盤」,廣袤的天空被人為地劃分成數千塊,限制了對空域資源的充分合理開發利用。
直面挑戰,國家空管委辦公室副主任張耀寬嚴肅地說:「空管絕不會做發展的瓶頸,必將能夠創造新的輝煌!」2003年9月,國際民航組織第11次航行大會在蒙特婁舉行,會上提出了全球空管一體化的概念。到2025年,在全球建立可互用、無縫隙的一體化空中交通管理系統,為全球空域用戶提供最佳服務。中國民航總局副局長劉紹勇分析形勢認為,中國空管必須走向世界,必須與國際標準接軌。我國空管將繼續踏上改革旅程,優化空域結構,統一空中交通管制法規標準,建立起科學合理、安全高效的國家統一管制體系,為接軌國際化鋪平道路。
私人駕機翱翔天空,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美國於1978年開放了低空飛行後,小飛機已成為新型交通的亮點。張耀寬說,國家空管委正在進行調研和試點,一旦條件成熟,制約私人飛行的諸多因素將有望解禁。實現雷達管制是近期我國空管建設的目標。國家要加強雷達管制建設的投入,力爭在2007年前,在我國東部地區實現雷達管制,達到世界航空發達國家水平。我國空管系統將實現聯網,建成全國飛行流量監控中心,對全國空域飛行動態進行實時監視和控制,最大程度地利用空域資源,為開航更多的航班創造條件。這些改革到位後,將為飛機從貴族高臺「飛」進尋常百姓家創造條件。專家預測,到2010年,我國乘坐飛機出行的人數,將由2003年的8600萬人次上升到2億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