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世友:唯一拒籤火葬協議書堅持土葬的開國上將,鄧小平批下四字

2020-12-15 清史留名處

1956年4月27日的中南海懷仁堂內,中央工作會議正在如常進行。在中間的休息時間,毛主席從秘書手裡拿過一份名為《倡議實行火葬》的文件,率先籤下名字。

先後有151名中央領導人在這份火葬倡議書上簽字,其中卻並不包括開國上將許世友。他堅持死後不火化,還早早地給了長子許光五十元,讓他替自己置辦棺材。

「我從小離開家,沒有在母親身邊盡孝道,死後要和她老人家作伴!我要兒子給我買口棺材,死了往裡一裝就行了。」

父親早亡,他一生徵戰,母親病危時沒能照顧她,又因公務纏身沒能為她送終。許世友堅持要和母親埋在一起,為她守墳。他還鄉土葬的申請上報,鄧小平看了,輕嘆一聲,批示道:「下不為例。」

一、少年習武 勇冠三軍

1905年,許世友出生在湖北省麻城許家窪。他生在一個樸素的農民家庭裡,有一對吃苦耐勞的淳樸父母,頂上還有兩個哥哥。

都說幼子更得父母的疼愛。儘管家庭條件並不優渥,但許世友的父母還是咬著牙關、勒緊褲腰帶供兒子念書。許世友每天的清晨與傍晚放牛,中間的這段時間就去學堂跟著先生讀書認字。

然而他志不在此。許世友悄悄把《水滸傳》帶進學堂,壓在《孟子》下偷偷地看。越看他越對孔聖人的話起疑:孔夫子說「君子謀道不謀食」,可是民以食為天,為什麼即使忍受欺凌還是難逃餓死的命運呢?讀書有什麼用,不如像水滸好漢一樣學會一身武藝,除暴安良!

抱著這樣的信念,當林拳師來到這座西靠桐柏山,東臨大別山的村莊時,許世友瞬間就被他吸引了,想要跟著林拳師入少林寺習武。父母本不願年幼的孩子離家,可是留下也是挨餓受凍,不如去少林寺習武,還能有口飯吃。

臨行之前,許世友的父親病故了。母親流著淚把一件破棉襖披在許世友身上,叮囑他要懂事聽話,目送他離開了家。

這一走就是八年。許世友先是在寺裡幹雜活,給師父端茶倒水,形影不離地侍奉,而後才開始練基本功,貼壁吊臂。練鐵砂掌、鷹爪功,沉重的沙袋綁在四肢上,幹活練武時都不許摘下。當許世友十六歲時,已經出落成一名身輕如燕、力量過人的硬朗少年了。

少林寺的規矩是一入佛門萬事皆空,可許世友掛念母親,執拗地離寺返鄉。他性格剛直,又有一身武藝,離開寺廟後沒多久,就因為看不慣強盜的霸行,出手連傷二命。他逃到洛陽,被正在招兵的吳佩孚部隊編入軍中。

加入吳佩孚的部隊只是情急之計,許世友看不慣軍閥作風,暗中向中國共產黨靠攏,先是加入了共青團,而後又在1927年8月轉為黨員。

因為有一身過人的武藝和長達五年多的從軍經歷,許世友順理成章地被農民兄弟們擁護為麻城六鄉農民義勇隊的隊長。他帶領農軍和其他起義隊伍攜手,共同抗擊國民黨軍隊。

敵眾我寡,許世友帶著部隊白天轉山溝,晚上摸敵哨,晝伏夜出地鬥爭,一直堅持到了工農革命軍打回了黃麻地區。許世友帶領的義勇隊被編入工農革命軍第七軍,從此許世友戰鬥在紅軍的主力部隊之中。

二、敢死前闖 打紅膠東

許世友作為開國將星中的一員虎將,有「刀客將領」之稱。他七次參加敢死隊,五次擔任大刀敢死隊隊長,不論是什麼職務,許世友總是手提一把鋼刀,拉下帽簷就率部衝入敵陣。

「紅軍槍彈不足,大刀是最便當、最令人膽寒的兵器。三國時期關雲長能過五關斬六將,就是因為青龍偃月刀!」

帶著「大刀精神」,許世友在加入革命隊伍之後一路升任班長、排長、連長、營長。擔任連長時期,他在河南一戰成名。

河南光山的黃油尖上有一座三百多地主武裝盤踞的山寨,嶺上共有「九裡十八寨」,寨牆厚高,易守難攻。身為敢死隊長的許世友帶著隊員衝上,遭遇敵人的滾木擂石,受挫後撤。

第二次進攻時許世友吸取了教訓,讓隊員們頂桌裹被,迎著敵人潑下的開水直撲山寨。他率先架上梯子爬上寨頂和敵人拼殺,手起刀落,斬殺敵人。

許世友被拿著碗口粗槓的敵人三次打下牆,仍然奮勇前衝,直到被擊中腦袋,從牆上摔下昏死。戰鬥以勝利告終,戰士們收屍時發現了他們的許連長,以為他犧牲,痛哭失聲,誰知許世友從昏迷中醒來,驀地睜眼:

「哭什麼?我只是美美地睡了一覺!」

寶劍鋒從磨礪出,一次次在戰鬥中證明自己勇猛的許世友一路被拔擢,營長、團長、旅長,再到紅四軍的軍長……許世友沒有因為軍銜的拔高而退居後方,依然一馬當先。

長徵途中,胡宗憲部發動一個師的兵力,在甘南對紅軍進行堵剿。許世友率領第四軍,在兩天兩夜的鏖戰中全殲敵軍,不負眾望地攻克下甘南重鎮,打開了紅軍北上的道路。

抗日戰爭裡,許世友任膠東軍區司令,在日軍的武士刀前更加驍勇。

膠東抗日根據地是山東省建立最早、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根據地,是持久抗戰的重要依託。然而在1940年,膠東颳起了投降風,一些國民黨和民間武裝投靠了日軍,陷八路軍於孤軍奮戰之中。

在根據地裡,居高臨下的牙山是膠東的心臟,兵家必爭。許世友初到牙山,很快把握住了此地的地形特點:山高坡陡,溝深路窄。他把部隊分成三部分,趁著夜色行軍。

次日凌晨,當三路部隊穿越叢林和峽谷出現在敵人面前時,宛如神兵天降,殺得敵軍措手不及,猛攻佔領了牙山。

大勢已去,某個日軍軍官拔出武士刀要和許世友單挑,一個回合就被單手提刀的許世友斬殺,送他回去見了天皇。

這是許世友在膠東打的第一仗,一舉解放了牙山,突破了日、偽、頑軍的封鎖,掃清了膠東抗日的障礙。他的英勇感染了當地的青年,許多人當即報名參軍,隨著許世友轉戰南北。

當地有個順口溜,叫做:「鐵打的萬第,銅鑄的左村」。榆山大會戰之前,人們都說打敗趙保原是不可能的。許世友不信,在實地考察後在戰地上部署,和趙保原打起了包圍戰。

你包圍我一層,我包圍你一層,戰鬥打了一天還難捨難分,許世友急得脫了軍大衣,衝上前線,親自殺敵鼓舞士氣。三天三夜的時間,許世友不僅端了趙保原的老窩,還「順手牽羊」地收拾了二十多個投降派的司令。

五個月的作戰,膠東的抗日鬥爭形勢一片大好,八路軍再也不會被包圍追攆,膠東地區重新成為抗日民主根據地。

三、海量英雄 數跪慈母

名將常伴逸事,許世友被人津津樂道的趣事就是他的愛酒如命。

喝酒好像是他唯一的愛好,連許世友自己都無法估計他一生中喝了多少酒。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不論是午飯還是晚飯都離不了酒。他不僅喝,還喝得理直氣壯,認為「多喝有害,少喝有理。」

可這多與少如何界定?許世友往往一喝酒都是半斤往上,但從來沒有喝醉過,「酒神」的名號在全軍都是有名的。

在膠東地區的時候,戰爭頻繁,一律輕裝從簡,可許司令的通信員身上背著酒壺。不僅如此,紅軍給團級以上的首長配備挑夫,在別處的挑夫都是一頭挑行李一頭挑書,唯獨許世友的挑夫,在扁擔兩頭都挑著酒。

有人見他喝得光明正大,不服氣地找到領導反饋。徐向前接到「舉報」,反問道:「你有許世友那樣的酒量嗎?」

儘管許世友愛酒如命,可是他從不濫喝,更不會因酒誤事。他給自己定下了「三不喝」的規定:戰前布陣不喝,戰鬥進行中不喝,打敗仗不喝。

中越邊境自衛反擊戰是許世友軍事生涯的最後一程,慶功宴上,他敞開了喝酒,來者不拒,卻越喝越精神,不見醉意,更不會失態。

許世友的嗜酒,和貫穿他一生的軍旅生涯有極大的關係。他常以酒待客,不醉不歸,在那樣的年代裡,如果不抓緊機會喝個盡興,很難料定下次先傳來的會是共飲的邀請,還是酒友逝去的消息。

和「酒神」稱號一樣有名的,是許世友的孝心。

他七歲上父親就去世,勤勞堅韌的母親把他們六兄妹拉扯大,可許世友陪在她身邊的時間少之又少。少小離家,只有在紅軍路過家鄉的時候才能回去和母親短暫地見上一面。

輾轉作戰期間,許世友二十年間只見過母親兩面。1952年,已經是軍區司令的許世友請假回家探親,一見到枯瘦如柴的母親,就淚流滿面地跪倒在地,母子倆抱頭痛哭。

見一面就少一面,1959年,許世友再度返鄉時,許母已經逝世。子欲養而親不待,許世友跪在母親墳前,長跪不起。

1979年10月,許世友預感自己的身體每況愈下,又深感自己虧欠母親良多,想要以土葬的方式給母親守墳。1985年元旦,許世友給中央打報告,表明了自己的心願:活著盡忠,死了盡孝。

當時除了任弼時、毛主席沒有火葬,解放後的中央領導無一土葬。誰都不敢做主,最後報告送到鄧小平那裡。他感念許世友的功績,思來想去,最終批示:「照此辦理,下不為例。」

1985年10月22日16時57分,飽受肝癌折磨的許世友走完了生命的旅程,享年八十歲。次日,新華社一中共中央的名義發出《訃告》,稱他為「我黨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我軍卓越的軍事指揮家。」

與此同時,南京軍區工程兵工程機械連來到大別山旁的許家合墓址,開挖墓穴,迎接老司令魂歸故裡,安葬於父母身旁。

墓穴被群山環抱,除了青草綠樹作裝飾,連一塊墓碑也無。中央規定不許設墓碑,可是自發來瞻仰的參觀者絡繹不絕,最後由王震出面,給許世友設立了一塊花崗巖石碑,上書:許世友同志之墓。

這位開國將星,如今安眠在親人身側,故土懷抱。他的生命已經結束,可是他的情鍾桑梓,他的忠國孝母,流傳在了他說不盡的人生故事裡。

「大別山上舞雄鷹,槍林彈雨鑄紅心。

大軍西去日月暈,刀劈漫川壯軍魂。

鐵騎橫掃萬裡塵,寶塔巍巍伴將軍。

松翠墓靜安然去,無愧炎黃好子孫!」

文|聞汐

相關焦點

  • 開國將帥1600人,只有他死後沒有火化,高層:下不為例!
    在中國,人死後要進行火葬已經推行了幾十年,由於地區、民族差異等問題,土葬的情況仍然存在。早在1956年,出於保護耕地、節約土地資源等目的,老一輩領導人帶頭倡議實行火葬。80年代和90年代,我國先後頒布相關規定,在全國範圍內推行火葬。但由於中國人的傳統觀念,火葬推行得並不順利,需要一個緩慢的適應過程。
  • 許世友上將故裡,有五個場面,讓人震撼
    其實許世友個人的回憶錄中,他就說自己是湖北麻城人,後來這個地方劃給了河南新縣。於是,許世友成了我們河南人。許世友故居又不是風景區,為什麼這麼多人?首先當然是趕上了國慶節長假,大家都喜歡出來玩。當然了,更重要的還是因為許世友這個人,他是我們人口大省河南唯一的開國上將。即便是在57位開國上將中,許世友的名氣也是非常靠前的,他的一生太傳奇了,太成功了。好了,再說第二個場面,那就是許世友墓前的茅臺酒瓶,大家可以看到,排了一長排,壘了七八層,那可都是真茅臺啊,真的是非常震撼,至少你找不到第二個。
  • 文史夜話:上將許世友究竟是河南新縣人還是湖北麻城人?
    文史夜話:上將許世友究竟是河南新縣人還是湖北麻城人?革命老區河南新縣是許世友將軍的故鄉。現在,許世友將軍故裡已成為紅色革命旅遊勝地、河南美麗鄉村示範點。在土地革命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立下了赫赫戰功,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做出了不朽貢獻。新中國成立後,許世友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並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南京軍區司令員、廣州軍區司令員、國防部副部長,中共中央軍委常委等。許將軍是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第八屆中央候補委員,第九、十、十一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在中國共產黨中央顧問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被選為中顧委常務委員、副主任。
  • 土葬好還是火葬好?北大教授為什麼呼籲土葬?
    家中有人去世,一般進行土葬,但後來火葬越來越多地代替了土葬,成為新進「習俗」。北大教授曾提倡,取消火葬,恢復土葬。那麼為什麼這樣提倡呢?一、逝者尊嚴眾所周知,中國傳統文化有很多的講究。例如,很多農村人不願意火葬,依舊土葬,覺得即使死後也應該軀體完整,火葬明顯與此衝突,並且很多人對火葬是感到害怕的。在剛推行火葬時,發生了不少紛爭。很多地方依舊悄悄舉行土葬,如果被發現,就會直接往逝者身上澆汽油燒掉。其實是沒有人性的,完全沒有考慮到逝者的尊嚴。相信這也與推行火葬的初衷相違背,沒有任何效果。
  • 火葬與土葬的流程禁忌!
    >火葬是指以火化的方式將遺體分解為骨灰和煙氣的葬式。距今已大約有四五千年的原始社會,就有火葬的風俗。國外大約在三千多年前的希臘和印度,也已開始實行火葬,以後逐步流傳,許多國家也相繼採用火葬,但到公元一、二世紀基督教盛行以後,土葬佔了統治地位,直到十七世紀文藝復興,火葬才又開始萌芽,現在歐洲各國基本都採用火葬。國內為了節約耕地,現在也大面積採用火葬。
  • 火葬還是土葬好?北大教授:恢復土葬,土葬更省錢省資源
    近日,一則消息在網上引起熱議:北京大學宗教學、哲學教授吳飛就提議恢復土葬,他認為,火葬更加消耗金錢與土地資源,給人一種把逝者當垃圾的感覺,丟失了葬禮中的傳統文化的傳承。對此,網友們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有贊成,也有反對,每一家都有自己的理由和原因。
  • 新縣開國將軍:個個徵戰沙場,傳奇一生
    ——河南省新縣開國將軍追尋紀實(五)焦予玲新縣開國將軍都是戰場上的佼佼者,槍林彈雨下的倖存者,他們徵戰沙場戰功赫赫,在生與死的考驗中,在大仗、硬仗、險仗、惡仗的磨難中傳奇般的誕生。上將許世友,性格剛烈、忠肝義膽,是我軍最具傳奇色彩的開國將軍。這位有著特殊性格、特殊經歷、特殊貢獻的新縣將軍,受到毛澤東的特殊厚愛。許世友一生有三大傳奇:少林習武出身、七次參加敢死隊、死后土葬陪母,完整地詮釋了中國人自古以來對「忠孝兩全」的精神追求,為新縣籍將軍群體增添了諸多神秘色彩。
  • 尤太忠帶5條中華,去看望鄧小平,鄧小平:很久沒抽這麼好的煙了
    前言開國將軍尤太忠為人仗義,做事穩重踏實,忠於革命。1955年被授少將,1988年成為上將。他的一生也是頗具傳奇色彩的,從小就獲得貴人相助,戰場上的他個性十足,性情猛烈,是王近山手下三劍客之一。生活中的他始終保持赤子之心,不畏權勢。為家鄉籌辦小學,開辦工廠等。
  • 共和國的和尚大將,許世友臨終只提出一個要求,中央回復了四個字
    1985年剛過完國慶,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唯一的和尚將軍許世友,在南京逝世了,在生病後許世友誓死不去北京進行更好的治療,據許世友說:當時的北京對於他來說就是一個是非之地,去了可能就回來了,落葉可能都無法歸根了。
  • 許世友給兒子匯款50元,囑咐兒子:買12塊松板,給我做副棺材
    生前精忠報國,死後孝敬父母許世友成為了我國倡導火化以來唯一一位被特許土葬,並在去世後陪伴在母親身邊的將軍。許世友從開始住院一直到病情嚴重,一直都是在南京接受治療。這也讓很多人感到十分疑惑,以他的身份應該在北京接受治療,為什麼他始終都不願意去北京呢?這個謎團在他安葬後終於被解開。
  • 上將許世友:一生經歷三次婚姻,為何經過延安時,至死不原諒妻子
    開國上將 許世友當他看到雷明珍捎給的離婚書信,勃然大怒,立即在紙條上寫到:堅決離婚!許世友。自此以後,二人一刀兩斷,再無牽葛。然而,當許世友的冤屈和錯誤在毛澤東的親自過問下被妥善解決後,雷明珍對當初自己的衝動追悔莫及;多次寫信給許世友認錯並要求復婚,均遭許世友拒絕。連偶爾在街上迎面相遇,許世友也視為路人,掉頭而去。即使在許世友上將生命的最後一刻,他都沒有原諒雷明珍。
  • 土葬和火葬你更支持哪一個
    關於土葬和火葬歷來爭論不已,北大教授吳飛是土葬的堅定支持者,他主要的觀點有3個。1、土葬是傳統習俗之一,通過土葬也能讓親情得以延續,後人也能借著機會回憶和先人的點點滴滴。如果是火葬的話,那儀式就會非常簡單,以至於傳統喪葬禮俗也會消失,到時候親情會變得更冷漠。2、火葬對環境的汙染是一大問題,在環保化的今天顯得很是突兀。同時公墓越建越大、越建越多,很多土地資源被佔用。而公墓的價格也在年年上漲,不少人都承擔不起。如果採用土葬,多年後墳頭就會消失。
  • 在當下寸土寸金的大環境裡,你支持火葬還是土葬?
    站在個人的角度,我支持火葬、花草葬、海葬等等一切回歸自然、節約土地,死人給活人騰位置的喪葬方式。但是我也會尊重那些堅持土葬的人,畢竟,現在的火葬已經不是理想中的那種形式了。至少我的家鄉目前是這樣,土葬和火葬的區別就是一個棺材裡裝著遺體,一個棺材裡裝著骨灰。火葬只是多了一道去火葬場的程序,談不上節約土地。倒是最近興起的放骨灰匣的墓園造價不菲,似乎成了一個新的賺錢生意。客觀地說,現在還有很多祖墳都是修在山坡上的,沒有佔用良田,也談不上浪費土地,我們家的祖墳就在當地西山上的一片果園裡。
  • 殯葬改革後,土葬實行火葬?北大教授:火葬把人當垃圾燒,有不妥
    但是土葬這樣的傳統也正在被逐漸打破,由原來的土葬實行火葬,現在城市基本已經全面實行,而在農村也已經在各地實行多年,當然有些地方可能還沒有全面推廣,而實行火葬其目的就是為了節省土地資源
  • 57位開國上將,為何有兩位是後來單獨授予的?他們分別是誰?
    新中國成立後,我軍首次實行軍銜制,共有57人被授予開國上將軍銜。這些開國上將,大部分都是正兵團級將領,資歷和戰功極高。但很少有人知道,1955年授銜時,只有55人被授予開國上將,還有兩位是在1956年、1958年單獨授予的,這是為何呢?這兩人又是誰?我們接著往下看。
  • 為什麼在農村很多人選擇土葬而不是火葬?老農民的回答很有道理
    對於中國人來說,落葉歸根是根深蒂固的思想,很多海外的僑胞在去世之後也會選擇讓自己的子女把骨灰等等送回祖國,《周記》裡面寫到:眾生必死,死必歸土,表明土葬可能才是最終落土之處。雖然現在國家支持火葬,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地區選擇土葬,那麼為什麼會選擇土葬而不是火葬呢?
  • 火葬和土葬,各有什麼利弊?選擇哪種方式更好一些?
    我們通過下面的這些內容來敘述:火葬不符合傳統做法中國古代的時候,一直都是提倡土葬的,而且幾千年來我們一直都是沿用的土葬這種方式,可以說土葬是深入人們骨髓裡的東西了。這種方式讓人,尤其是生活在農村裡的人,更容易接受。
  • 為何只有火葬和土葬成為了主流?
    所以,正常狀態下死亡的人一般都會進行土葬。圖片:百姓進行土葬劇照同樣是進行土葬,不同地區的人也會有不同的執行方式。在影視劇中,如果遇到有人去世,通常都會有土葬的特寫。土葬是最為古老的喪葬方式之一,但是土葬會給環境帶來一定的壓力,所以這種方式如今已經在被漸漸取代了。圖片:把棺材緩緩放入坑裡劇照隨著土葬的被取代,火葬開始火熱起來。所謂的火葬,也就是將死者的屍體用火燒成灰,然後用木盒裝起來。
  • 農村即將實行火葬,不允許土葬,你能接受嗎?
    農村全面實行火葬,阿坤難以接受,但貌似沒有什麼用。近些年,隨著人們對土地越來越重視,佔地的墳也引起了人注意,有人說,農村的墳墓嚴重侵佔浪費土地,為此,應該全面效仿國外,立即實行火葬不允許土葬,對此阿坤感到很悲痛。
  • 大別山走出的新縣籍開國將軍
    1955年解放軍首批授銜到1965年取消軍銜制,共授予元帥、大將、上將、中將、少將1614名,其中上將57人,新縣1名;中將177名,新縣4名;少將1360名,新縣38名。新縣籍43名開國將軍上將3顆星、中將2顆星、少將1顆星,共計49顆將星。 新縣籍開國上將1名:許世友。 新縣籍開國中將4名:鄭維山、吳先恩、張池明、範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