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臺北坐車,大約半個小時就來到位於臺北縣萬裡鄉野柳村的海邊。初聽到野柳的名字,實在是無法把它和大海聯繫在一起。野柳是一片舉世罕見的海岸,海岸邊上眾多的蕈狀巖,屹立成群。
野柳海岸是臺灣北部一個伸入海中的山岬角,岬角有如海龜蹣跚離岸,匍匐於海面之上,做翹首拱背欲遊出海之狀,因此野柳海岸又有野柳龜、野柳岬、或野柳半島之稱。
進入野柳景區,沿著步道前行,一路盡覽奇特地質景觀。礁石是海岸邊常見的石頭,真正可以稱得上奇特的並不多,但野柳的礁石則不同,野柳的石頭很怪,怪到了充滿藝術氣質,令人嘆止。
無論從什麼角度看,野柳海岸的礁石,都有一種無何挑剔的獨特的野性美。這裡的奇巖怪石,都是歷經千萬年不斷地接受海水及海風的洗禮,才被雕琢成今日這番絕色之姿。
波浪的侵蝕,巖石的風化,海陸相對運動等地質作用,產生了野柳這一神奇的海岸地貌。在這裡,舉凡海岬突巖、海蝕洞、海蝕臺、海蝕崖、溶蝕磐、海蝕溝等景觀,應有盡有,舉目所見,皆為鬼斧神工。
據說,在兩千萬年前,由於地球造山運動的擠壓,野柳的地殼出現了斷層,原來的海底被擠壓凸出地表。經過海水和風雨的不斷侵蝕,破碎的斷層帶凹入內陸形成了海灣,而中間突出的部分則就成今天的野柳海岬。
野柳海岸邊的單面山、海蝕崖、海蝕洞是由海水不斷的衝刷,東北季風不停地吹拂,使原本沉寂在海底的古生物堅硬結核風化出來。當堅硬結核周圍的軟巖層被侵蝕之後,堅硬結核呈現出不同形狀露出地表。
這些不規則狀的堅硬結結核,創造出了野柳這片神奇的海岸。人們在驚嘆之餘,依照這些石頭的形狀為之命名,便有了蜂窩巖、豆腐巖、蕈狀巖、風化窗、姜石等世間罕見的地理景觀。
遊覽野柳海岸,首先來到的是與陸地相連的第一區,這是奇石最多樣的地區。在這片海蝕平臺上,因巖層的不同,所風化出來的石頭形態也大不相同,靠近海岸的是形如老薑的姜石。
隔著一條直敞敞的海蝕溝,溝的內側則是大片凹凹凸凸的風化窗。再向內延伸,則是形似蘑菇的蕈狀巖。蕈狀巖在野柳海岸的奇石中數量最多,且最引人關注的奇石。
在野柳海岸若要論最獨特的,則非燭臺石莫屬了,全臺灣惟野柳有之,全球亦屬罕見。燭臺石位於海岸和山丘的交接處,秋冬時節的東北季風吹起的巨浪,將燭臺石的表面洗得光滑圓潤。
岸邊的礁石終年受到海浪的洗禮,在漂洗千萬年後,水流不斷沿著堅硬的結核外圍衝刷侵蝕,漸漸雕出圓錐狀的石形,中央高點露出的堅硬結核如同燭火,形成了一座座惟妙惟肖的燭臺石。
姜石是鈣質砂巖構成的,其高度比蕈狀巖還低,有可能是蕈狀巖柱石裂後頂端崩解下來的,也有可能因地形的坡度和海浪當時在該位置的磨蝕方式所造成的。
在蕈狀巖頂部或純鈣質砂巖上布滿了如蜂窩般的小洞穴,這是野柳海岸常見的蜂窩巖。這些小洞穴是由於海水漩流的磨蝕及水壓,迫使孔穴中的空氣造成爆破效果,在鈣質砂巖上留下大小不同的孔洞。
野柳海岸的燭臺石、蕈狀石、姜石、蜂窩石等象形巖石,造型各異,引人入勝。在這裡,你會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叫絕,這裡的每一塊石頭都能讓你發揮隨意的想像,不同的角度、不一樣的方位,就會有不同的理解。
在野柳海岸眾多隆起的蕈狀巖中,最為人們稱道的是突起於斜緩石坡上的女王頭,女王頭髻發高聳、微微仰首、美目遠盼,姿態絕美,極具神韻,令人不由讚嘆自然神工之美妙。
女王頭是野柳的地標,凡來野柳海岸的人們大多也都是衝著女王頭來的,在眾多的巖石中,我一眼就看出了兩米多高的女王頭,她高高挽起的髮髻,細長的脖頸,尤其看她的側影,更顯得高貴典雅。
海岸邊的蕈狀巖從突出地表開始,在不斷風化的過程中,經歷了無頸期、粗頸期、細頸期,隨著海浪的侵蝕,蕈狀巖的頸部會越來越細,當它的頸部無法支撐頭部的重量時就會斷裂,結束蕈狀巖的一生。現在的女王頭已進入了暮年,有地質學家預計20年後,女王很可能斷頸而亡。
野柳海岸是一處被海浪雕塑形成似人像物的各種奇特形狀的海岸,海岸上奇巖怪石密布,種類繁多,各盡其妙。這裡的海岸被《中國國家地理》「選美中國」活動評選為「中國最美的八大海岸」第二名。
站在野柳海岸,天空密布著灰色的雲,海上吹來的風很大,層層的波浪從遠處湧來,與岸邊的礁石碰撞,掀起白色的泡沫,給人驚濤拍岸的感覺。野柳,是海和風的寫意刻畫,大自然的靈異斧鑿,造就了千奇百怪的瑰麗景象。
當我再次環視四周聳立於海蝕巖床上姿態奇異的巖石,讓人不禁讚嘆,大自然造工之美妙,竟然可以賦予這些石頭如此的神韻。對比平時所看過的海景,這裡算尤為獨特的,實在是不虛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