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光明新區,處處見「綠」,現代化的綠色新城正在崛起。(深圳市光明新區管委會供圖)
2010年,深圳經濟特區30周歲,「特區中的特區」光明新區3周歲。
既不同於行政區、也不同於開發區的光明新區,兼具開發區和行政區雙重職責的光明新區,是深圳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新探索。
深圳市委書記王榮寄希望光明新區:打造深圳經濟發展「新的區域增長極」,成為深圳經濟發展的「主戰場」。
區內的大片「綠地」,路旁的道道「綠蔭」……走進光明新區,處處見「綠」。「綠色交通」、「綠色建築」、「綠色產業」……人們看到了更多的「綠」。
「綠色」,已成光明新區的標準色,現代化的綠色新城正在崛起。
生活、工作在光明新區的花甲老人汪明齊,以一首七律詩抒發他的3年感懷:「新區開建啟宏圖,規劃先行高點籌……再幹三年刮目看,光明更亮綠更稠」。
「綠色」,鋪就著光明新區的發展之路……
用「綠色」手筆繪「光明」
堅持科學規劃先導,堅持基礎設施先行。光明新區成立伊始,就為「新城」定製了一整套「綠色」規劃,並以此拉開新區城市大開發、大建設的大幕。
3年前,光明新區黨工委書記田夫給新區規劃建設設定標準:「從某種程度上看,新區的城市形象要能代表深圳城市建設的未來,要向國際一流城市看齊,用國際化的視野和高於特區的標準規劃繪製新區『綠色藍圖』。」現在,他又遵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提高了標準:光明新區將努力打造深圳經濟、社會發展「新的區域增長極」,成為深圳經濟發展、城市建設的「主戰場」。
「綠色產業」、「綠色交通」、「綠色建築」、「綠色社區」、「綠色空間」、「綠色生態」,一連串的「綠色」意識;《綠色新城總體規劃》、《綠色新城建設行動綱要和實施計劃》、《綠地系統規劃》、《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規劃》,40多個「綠色」規劃;制度創新、政策保障、技術引進、資源支持,多方面的「綠色」保障……
城市布局與產業結構、城市建設與生態環境、資源節約與土地集約……光明新區堅持用「綠色」標準來解決城市建設中帶全局性、根本性、綜合性問題。
2008年3月31日,深圳在第四屆北京國際智能、綠色建築大會上,與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籤署《關於共建光明新區綠色建築示範區的合作框架協議》,光明新區成為中國首個「綠色建築」示範區。
圍繞2.37平方公裡的「新區綠心」中央公園,分布著溼地公園、科技公園等特色公園,並點綴著許多小型綠地、袖珍公園;光明大道、南環大道等17條道路,人行道採用透氣透水磚,既消減城市「熱島效應」、又維護地表生態溫溼度;道路和人行道全程以「綠化帶」美化、分隔,採用最新的LED節能燈具照明;住宅建築建設使用環保和再循環材料、採用環保材料控制噪聲和光熱輻射、太陽能照明系統、熱水系統、雨水收集利用系統和中水處理回用系統等。
在全市率先規劃建設「一百年不落伍」的地下管溝,將分散埋設在道路地下的水、電、氣、通訊等各種地下管線同鋪設在一個管溝內,共同維護、集中管理。
3年來,光明新區率先探索和建立起中國「綠色城市」建設標準和指標體系,深圳市和新區共投入74.64億元,啟動了120餘個「綠色城市」建設項目。
綠色,讓一座光明的「新城」悄然崛起……光明新區的決策者和建設者們說,一定要堅持用「綠色」的手筆,保護光明新區的「光明」。
用「綠色」產業亮「光明」
光明新區,城市是「綠色」的城市,產業是「綠色」的產業。
光明的環境,吸引了許多落戶的申請者。但光明新區始終以「綠色」為目標,把高新技術產業、先進位造業和高端服務業作為產業發展的方向,以循環經濟、低碳經濟、自主創新為主的「高、大、新」企業和項目進行產業布局,將新區打造成區域經濟發展極、高新技術產業的主戰場。
得潤、證通、盛凌等數位技術企業,形成了光明新區的電子信息產業組團;世紀晶源、普耐光電、九州光電子、萬潤科技等LED企業和近20家為LED配套的中小企業,形成了LED光電產業組團。2009年,LED光電產業組團又引入中電照明、海洋王照明、洲明科技等多家優質企業;以杜邦太陽能、拓日新能源等為主體,太陽能光伏產業組團初具規模,2009年,總投資4億元的瑞華光伏建築一體化項目落戶光明新區,生產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單元式幕牆;創維、華映、日東光學、信泰光學、萊寶高科多家企業形成了平板顯示產業組團。
3年來,申請落戶光明的企業已達281家,其中既有杜邦、葛蘭素史克等8家世界500強,也有研祥智能、邁瑞醫藥、星源材質等行業龍頭或民營領軍骨幹企業。
今年,招商局「智慧城」、華僑城「創想新城」、蘇寧電器等企業和項目向光明新區提交落戶申請,光明新區的高端服務業開始起步。
電子信息、平板顯示、太陽能光伏、LED光電、生物醫藥……「綠色」的新興產業形成了具有光明特色的「光明產業」組團,作為光明新區的「新特點、新標誌、新形象」,初具雛形的「綠色」產業體系已經亮出了「光明」。
用「綠色」管理護「光明」
在「綠色」的光明,絕不允許有「黑色」。護「綠」、防「灰」、打「黑」,光明新區的社會管理方式和效果得到了市民和企業的認同和肯定。
針對外來務工人口集中的特點,光明新區建立了出租屋業主、經營者、管理者「責任捆綁」的全新模式。對娛樂等場所的從業人員實行指紋信息採集,對廢品收購從業人員進行身份信息採集……今年初,又推出全新的中小旅館和「旅業式」出租屋清理整治工作模式,在全區「旅業式」出租屋安裝「電腦終端」,採集居住人員信息的方式,成為全省創新管理模式的試點和亮點。
光明地區先後經歷了16次體制變遷,歷史遺留問題較多,社會矛盾較複雜,既是深圳發展相對滯後的區域,也是全市社會管理難度最大的區域之一。 成立後不久,新區領導班子就對影響新區發展和穩定的重點問題進行調研,共梳理出10類19宗遺留問題,僅用3年時間,已解決9宗。同時,持續開展「打黑除惡」、「圍村清理」等專項行動,更加重視兩搶兩盜、敲詐勒索等嚴重影響群眾安全感的多發性案件,加大防範打擊力度。一次問卷調查顯示,新區居民對治安的滿意率達85%。
光明新區特事特辦為轄區群眾解決住房、醫療、教育等方面的困難。實施「學業、就業、創業」三業工程,三年共投入5億元教育專項資金,改造了11所原村小學,增加85個教學班3825個學位;擴建光明新區高級中學、光明中學,增加高中學位3900個,通過多種途徑調入優秀教師386名。新區現正重點推進七大衛生項目,包括市屬新明醫院、公共衛生大樓新建項目,光明醫院住院大樓續建項目。
用「綠色」發展創「光明」
今天的光明新區,城市建設、社會發展、產業發展都再現了當年的「深圳速度」。
2010年上半年,光明新區實現GDP同比增長22.5%、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32.3%、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9.6%……
7月1日,深圳經濟特區的範圍擴大到深圳全市,既給了光明新區社會經濟發展新的機遇、更向光明新區提出了新的標準。
光明新區管委會主任張恆春說,光明新區的成立,本身就是市委市政府推進特區內外一體化、完善發展布局的重大戰略舉措,可以說光明新區就是特區一體化的產物,在一體化發展上已先行一步。要再借「一體化」東風,爭當一體化的「排頭兵」。
2010年8月19日,深圳光明新區以10個重大項目的集中開工和協議籤訂儀式,向深圳經濟特區建立30周年和新區成立3周年獻禮。
涉及民生、產業、基礎設施等方面的10個重大項目投資總額達123.8億元,標誌著光明新區的建設和發展進入新的階段,也讓人們看到了光明新區的新光明。
今年1月,投資245億元、佔地80萬平方米的華星光電液晶面板項目在光明新區正式啟動,並力爭薄玻璃、彩色濾光片項目落戶光明新區。
今年3月,「龍邦芳綸」項目開工建設。這是全球除美國杜邦以外,唯一實現芳綸複合材料工業化量產的企業,打破了國外企業的壟斷地位。
目前,光明新區提出了綠色低碳發展、園區聚集發展、大項目帶動發展、配套設施優先發展等推進特區一體化發展的「四大戰略」,目標是建成一座現代化的「綠色新城」。
其中秉承「城在園中,園在城中」的建設思路,實施園區聚集發展思路,已邁出實質步伐。光明新區將以啟動「光明國際平板顯示園區」規劃建設為起點,充分發揮華星光電項目的帶動效應,促進平板顯示上下遊關聯產業集聚,將中華映管、日東光學、萊寶高科、旭硝子等已落戶和將落戶園區企業按產業鏈進行整合,打造「一條龍」上下遊配套的國際一流平板顯示園區,從而拉開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先進高科技園區」的序幕。
低碳循環發電、新能源產業基地……這些重大項目個個都與「綠色」、低碳相關;科技公園、新能源公交線、全長約19公裡的區域「綠道」、既解決歸僑僑眷「住房難」又整備土地74.7萬平方米的「整體拆遷、統建上樓」……這些民生項目個個都與「綠色」、低碳相連。
田夫說,光明新區將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在道路交通、生活配套、產業發展、社會建設四個方面力爭成為深圳「大特區」又一輪大發展的「排頭兵」、「先行區」。
「綠色」低碳產業、「綠色」低碳建設、「綠色」低碳消費……在深圳特區成立30周年的節點上,「綠色」,讓光明新區閃爍著新的光明……(生物谷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