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佛教的法器種類繁多,神聖而威嚴。其形式大多仿自印度佛教法器,同時也加進了具有自己特點的內容。
按照用途大致可分為禮敬、稱讚、供養、持驗、護身和勸導等六大類。按照含義,可分為息増懷誅。不同種類的法器在形制、用途上各不相同,有著各自的象徵意義。
【 用途分類】
禮敬法器
禮敬法器包括袈裟、念珠和哈達等,表示對佛的禮讚。
稱讚法器
稱讚法器主要用於佛教慶典、宗教節日、活佛坐床、開光儀典等重大喜慶法事活動中,種類包括鍾、鼓、鈴、鐃、鈸、鑼、海螺、骨號、銅號、銀號、嗩吶等。
供養法器
供養類法器專為供養之用,包括香爐、燈臺、幢幡、華蓋、瓔珞、花籠以及供養器盆、盤、缽、杯、碗等等。
持驗法器
持驗法器是指在修持作法時使用的器物。藏傳佛教的持驗法器包括曼扎、金剛杵、金剛鈴、金剛鐝、本巴瓶、法輪等。
護身法器
護身法器又稱為護摩法器,專門用以避邪、護身,鎮宅和增福等。種類有嘎烏和秘密符印等。
祈禱法器
祈禱法器,也叫勸導法器,是作祈禱之用的器物。包括嘛呢輪、轉經桶、嘛呢堆、嘛呢旗等。
【含義分類詳解】
修息、增、懷、誅四法內容的法器分類大體如下:
息為息災,增為增益;懷即懷愛,也就是敬愛;誅為誅魔,又稱降伏,也就是調伏。按此四種法門,所用法器也有所別,息災法多用白色,如銀制之件;增益法多用黃色,如金質之品;敬愛多用紅色,如銅器之類;調伏法多用黑色,如鐵製法器,四法之中,絕不隨便。
藏傳佛教法器與供器,大多以金、銀、銅鑄造為主,兼有木雕、骨雕、石雕、海貝殼以及布、絲織、錦緞等面料製品。其質材各異,造型奇特,製作構思巧妙,數量巨大,藏傳佛教法器的造型源自天竺,乾隆時大量鑄造,是西藏佛教藝術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常見藏傳法器簡介】
唐 卡
唐卡(藏 than-ka)是指裱褙捲軸式的佛畫。又譯為「湯卡」,是西藏密教特有的佛教美術藝術之一。
「唐卡」的原義是「捲起來」,捲軸畫稱為「唐卡」即在強調其上卷的形式:因唐卡收存有一定的規則,需由下向上捲成一束,若方向相反,則被視為不敬且褻瀆神聖。
修行用的唐卡,其主要作為修行時觀想及禮拜之用;亦有莊嚴用的唐卡,由在家信徒自行繪製,或請畫師描繪,然後獻給寺院莊嚴佛堂。也有弘法用的唐卡,即在大市集或寺院的前面,而展現在村人及巡禮者的面前,並由喇嘛或俗人以歌唱或朗讀故事教化民眾。一般常見的是繪有佛陀的本生傳、蓮花生大士的傳記故事及阿彌陀佛淨土等唐卡圖像。
哈 達
哈達為西藏佛教禮敬用品,為一種長條狀的絲織品,長度從三、四尺至丈餘不等,有白、黃、藍、紅等顏色。此外,哈達的顏色及長度,要視接受哈達者的身分而定,凡愈尊貴者愈長,顏色則以白色最尊貴,代表純潔、崇高。
食 子
食子是藏傳佛教中,以糌粑或熟麥粉作成,用以供養佛菩薩、本尊或諸神施食眾鬼的食品。又稱「朵馬、多瑪」。藏語「多」字意義為「放」,即為供養並獻出之義。 「瑪」字為「地」或「母」之意義,即一切普及,無所不載之謂。
多瑪可為供養佛菩薩、本尊的食品,亦可供給惡靈邪魔以驅除之,亦可為灌頂時,作為本尊代表來加持弟子之用。食子有各種形狀,而金剛部,尤其是忿怒本尊及護法儀軌中,所使用的多為三角形。後代作食子的技術逐漸發展成一種藝術。相傳拉薩地區過新年時,喇嘛寺所作之食子高可盈丈,並以各種彩色圖案加以美化。
八吉祥
在藏密中,常見到八種吉祥的圖案,稱為八吉祥。
相傳釋迦牟尼誕生時,天上獻上種種供品,此八吉祥即為天人所供,故密乘行人常用此來裝飾佛壇,有用金、銀、銅等製成者。也有用木製成者,或繪畫。
有說此八吉祥代表佛陀身上的八個部位,寶瓶、寶蓋、雙魚、蓮花、白螺、吉祥結、尊勝幢、法輪,依次代表佛陀的頸、佛頂、佛眼、佛舌、佛三道、佛心、佛陀之無上正等覺,及佛手。
瓶代表佛陀的頸,因佛法皆由佛陀口中流出,故寶瓶又為教法、教理的表徵。獻上寶瓶時,亦代表祈願眾生獲得這圓滿無上的教義。
寶蓋,代表佛頂,在漢地名為白傘,置於佛陀頂上,能遮蔽風日。傘在古代印度原為貴族、皇室所用,象徵尊貴威勢,在此代表行者具足大威勢,能除一切魔障,清淨吉祥。
雙魚代表佛陀的雙目。此代表佛眼慈視眾生,故又為智慧的表徵。供養吉祥的雙魚,祈願消除眾生的無明,得到了悟一切的智慧。
蓮花代表佛陀的舌頭。象徵佛以廣長舌說一切法,使眾生都能悟入開示佛之知見。獻上蓮花,祈願我們具足利益眾生的能力。
白螺代表佛陀的三條頸紋。佛陀的法音廣大悠揚,如白海螺一般清淨美好使一切有情入於解脫。
吉祥結代表佛陀的心,又稱為無盡結,因為此結無首無端,代表佛陀心法無盡。此結亦可視為兩個「卍」字交搭而成,因此亦為心脈的表徵。藏密中常以此結為信眾佩戴加持。
尊勝幢代表佛陀無上正等正覺,是為佛教的勝利,故以尊勝幢來表徵。幢在古代表為軍隊所用,代表勝利。在此代表除一切煩惱魔障,得大勝利,究竟解脫。其呈圓柱形,不像傘一般可以曲張,也有以銅製成,外表鎏金,矗立於殿宇四角。
法輪代表佛陀的手掌。此象徵法輪常轉,而輪之八輻,有說代表「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亦有說代表佛陀八相成道。
輪王七寶
在藏密中常見到七寶的畫像,或是作成立體的供器陳列在供桌上。佛典中記載,在轉輪聖王出現時,自然會有七寶出現,以輔助該王教化百姓,行菩薩道。轉輪聖王是指具足德行及福報的理想聖王。而輪王七寶則是指:輪寶、象寶、馬寶、珠寶、玉女寶、主藏寶、典兵寶等。此七寶有用金、銀、銅、琺瑯製作,亦有用木雕的,為藏密常見之莊嚴具。
六拏具
在許多木雕、銅鍱的佛像背光上,都能看到祥卷草和各種吉祥動物組成的圖案。這些動物可以歸納為六大類,稱為六拏具。
依《造像量度經》所說,六挐具是:
1、伽噌拏,意為大鵬,表慈悲。
2、布羅挐,意為鯨魚,上表保護之意。
3、那羅拏,意為龍女,表救度之相。
4、波羅拏,意為童男,表資福之相。
5、福羅拏,意為獸王,一般畫成獅子,比喻自在相。
6、救羅拏,意為象王,意為善師。
祈禱石和摩尼旗(瑪尼石,風馬旗)
在蒙藏地區的山口路邊,常可看到石塊堆砌而成的圓錐形石堆,有的可高達二三尺以上,有時石堆也有經咒、佛像,信徒們路過時,都要隨手往上添加石塊,或石塊上也有刻畫著佛像、經咒,最常見的是六字大明咒。
在西藏地區並常將一對巨大的犛牛角也供奉於此,角上也刻有經咒,上面還系有各色哈達。
在祈禱石或寺院頂上頂上經常豎立著嘛呢旗,即是以各色布條寫上六字真言等經咒,綑紮成串,用木棍豎立起來,稱為摩尼旗。
摩尼轉和轉輪藏(轉經筒,轉經輪)
在藏密寺廟的屋簷、廓下殿角等處,經常可以看到一排排直立的圓木桶或銅鑄的圓桶,高一、二米,木製的多為大紅色,上面刻寫著六字真言,外有木框、上下有軸,用手輕輕一推即可轉動,藏語稱為「古拉」,因它面上寫有或內裝有六字大明咒,一般人也稱之為摩尼桶。
較小的佛殿宇廓下約有三、五個,大的殿宇回廓四周可有數十百一圈環繞。
來朝禮的信眾,每人依次從轉桶旁經過,都要用手推動一下,數十百個輪桶一起轉動,嗡嗡之聲不絕於於耳。
其內裝寫有六字真言和其他經咒的經卷,用手推動一圈,即表示將經咒念了一遍,與誦讀相同。轉桶轉動的方向,是從左向右,即順時針方向轉動。
除了這類大型經桶,還有小型的摩尼轉,是用銀、銅金屬打造的,上刻真言及浮飾圖案,下有手柄,非常精美。藏密行人念咒時,手持此輪,邊念咒邊轉動。
五佛冠
五佛冠是藏密上師修法時,戴著像徵五智如來的寶冠。
五佛冠又作五智冠、五智寶冠、五寶天冠、灌頂寶冠、寶冠。大日如來、金剛薩埵、虛空藏菩薩、諸佛頂尊等所戴之寶冠,皆為五佛冠。寶冠中央有五化佛,用以表示五智圓滿之德。修法中,弟子入曼荼羅道場受灌頂時,阿闍梨為其結誦五佛灌頂印言,印行者之頂上、額、頂右、頂後、頂左、灌五智之瓶水,令戴五佛寶冠。既已受五佛灌頂,即表自成大日如來之意。又五佛之配列有二,一以大日位於中央,其四方安置四佛,一則橫列五佛。
曼達盤 (曼扎)
曼達為藏密的供器之一,曼達為「壇城」的意思。曼達盤即以世間一切珍貴,包括日月四大洲,結成壇城,用以供養諸佛。
精緻的曼達盤,則將各種供品形象化,鑄成器物,置於盤上;但亦用寶石作為代替。
曼達盤是在一個銅盆中布滿五穀雜糧,各色石子、貝殼、碎瑪瑙、松石、珍珠等等,中部豎立著一座五層的螺塔,象徵著須彌山,即世界。
曼達的四層都是中空的環狀,以銀、銅等薄皮繯刻而成,非常精細,上面鑲嵌珠寶,也有用金屬絲串珍珠連綴而成,並編織成各色圖案,每層依次往上收斂,形成塔形。
修法時,一面誦念,一面往曼達盤撒上述的碎石珍寶,撒滿底層後再放一層,依次將最後一層放上,象徵著祈願吉祥幸福,將法界供養給諸佛菩薩本尊。
手 鼓
西藏密宗的手鼓,俗稱嘎巴拉鼓(藏語稱扎瑪如,達瑪如),通常由兩片天靈蓋骨或玄檀木,象牙等製成,雙面,鼓面以人皮或羊皮製成。窄腰,腰間系以採帶。鼓皮塗以綠色。於鼓腰又系兩個小骨錘,手持鼓腰搖動,小錘即擊鼓面發聲。
修法時搖鼓,代表讚頌諸佛菩薩的功德,配合金剛鈴、金剛杵使用。
除了手鼓之外,藏密中還有一種特殊的鼓:內中曲柄鼓,它的鼓錘是曲如弓形的,鼓的直徑約一米,下有一柄,頌經時,僧人自己左手持鼓柄,右手用曲柄的鼓錘伴奏。
顱器(嘎巴拉)
顱器為西藏密宗修法時,常見的法器之一,是以人類顱骨所製作的容器,共以人骨制,乃是取其無常之意,藏語稱骷髏為「嘎巴拉」,其器身主要部分,由人顱骨造成,邊再鑲銀或鑲金。其上有蓋,其下有座,座三角形,鑄有三個骷髏,滿綴代表火焰的花紋。
顱器有表供養之甘露,或代表一切、福德智慧資糧。
骨喇叭(人骨法號)
用人脛骨造成的吹響樂器,藏語稱為「罡洞」,長約三十釐米左右,是用人的小腿製成的,局部包銀或銅。
此法器通常用於驅魔的法會。其所吹奏出的樂音,能驅散一切邪魔。
嘎 烏
為小型佛龕,通常製成小盒型,用以佩戴於頸上,龕中供設佛像。密宗行人於出門時佩戴,一者祈求本尊加持,二者於修法時可取出供奉,為隨身之密壇。
曼荼羅
曼荼羅在古代印度,原指國家的領土和祭祀的祭壇。但是現在一般而言,是指將佛菩薩等尊像,或種子字、三昧耶形等,依一定方式加以配列的圖樣。又譯作曼拏羅、滿荼羅、曼陀羅、漫荼羅等。意譯為壇城、中圍、輪圓具足、壇城、聚集等。
「曼荼羅」一詞即意謂「獲得本質」。所謂「獲得本質」,是指獲得佛陀的無上正等正覺。
鉞 刀
鉞刀在製作的材質上多為銀、銅、木、象牙等製作,手柄和器身上雕飾著龍頭、火焰、連珠、卷草等,非常精美,除了法器外,亦被視為藝術品珍藏。
除了鉞刀之外,鉤刀也是密宗法器之一,外形和金剛杵類似,但另一端呈尖鉤狀,中部安有一長柄,在唐卡壁畫上可以看到但實物製作較少。鉤刀的意義是表如來鉤召攝受之德,一切眾生入於佛智。
鉞刀的形狀類似古代的兵器斧,為修法用的法器。柄端為金剛杵形,下有斧狀的刀身和刃口。
此法器多為佛母所用,修法時佛母左手持嘎巴拉碗,右手持鉞刀,代表除貪、瞋、痴、慢、疑、惡見等六種根本煩惱。
金剛降魔杵(普巴杵)
金剛降魔杵一端為金剛杵,另一端為鐵製三稜杵,中段有三佛像,一作笑狀、一作怒狀,一作罵狀。此法器通常為修降伏法所用,用以降伏魔怨。
金剛鈴
金剛鈴密教法具之一。又作金鈴。其中西藏密教所用者又稱藏鈴。為督勵眾生精進與喚起佛、菩薩之驚覺所振搖之鈴。即於修法中,為驚覺、勸請諸尊,令彼等歡喜而振搖之。其柄呈金剛杵形,以柄之樣式而有獨股鈴、三股鈴、五股鈴、寶鈴、塔鈴等五種之別,稱五種鈴,與五種杵共置於修法大壇上各相應之位置。
金剛杵
金剛杵(梵語 vajra,藏語 dorje 多傑)音譯縛日羅、伐折羅、跋折羅、(左武右我)耽羅、伐闍羅。原為古代印度之武器。由於質地堅固,能擊破各種物質,故稱金剛杵。後來被密教吸收為法器。印度古代傳說,有位欽酪的仙人,他死後骨頭變成了金剛骨,帝釋天用它製成了金剛杵作為兵器。佛教密教則用它來代表堅固鋒利之智,可斷除煩惱、除惡魔,因此其代表佛智、空性、真如、智慧等。
密教中,金剛杵象徵摧滅煩惱之菩提心,為諸尊之持物或修法之道具。於曼荼羅海會之金剛部諸尊皆持金剛杵。金剛杵象徵如來金剛之智慧大用,能破除愚痴妄想之內魔與外道諸魔障礙。
金剛杵的材質,有金、銀、銅、鐵、石、水晶、檀木、人骨等多種質料,大小如《蘇婆呼童子經》中說,金剛杵大小有長八指、十指、十二指、十六指、二十指不等。形狀有獨股、二股、三股、四股、五股、九股、人形杵、羯磨金剛、塔杵、寶杵等,而以獨股、三股、五股最為常見,分別象徵獨一法界、三密三身、五智五佛等。
又獨股杵、三股杵、五股杵、寶杵、塔杵合稱「五種杵」。五股杵又稱五智金剛杵、五峰金剛杵、五鋒光明、五股金剛,其五鋒系表五智五佛,其中之一鋒象徵佛之實智,其餘四鋒則為四佛權智之標幟。
法 輪
法輪為佛法的代表性標幟,在密教的法具中,置於大壇上,與金錍、鏡、法螺、五鈷置於灌頂壇。法輪有以下三種意義:(1)摧破之義,因佛法能摧破眾生之罪惡,猶如轉輪聖王之輪寶,能輾摧山丘嚴石,故喻之為法輪。(2)輾轉之義,因佛之說法不停滯於一人一處,猶如車輪輾轉不停,故稱法輪。(3)圓滿之義,因佛所說之教法圓滿無缺,故以輪之圓滿喻之,而稱法輪。《大智度論》卷二十五中說:「佛轉法輪,一切世間天及人中無礙無遮。(中略)遇佛法輪,一切煩惱毒皆滅。(中略)一切邪見、疑悔、災害皆悉消滅。」
法 螺
法螺為密教常用的法器。譯為商、珂貝,又稱為法贏、寶螺、金剛螺、蠡、蠡貝、螺貝等。樂器之一種,在卷貝的尾端裝上笛子而成。在經典中常以法螺之音悠揚深遠來比喻佛陀說法之妙音,如《法華經》<序品>中說:「今佛世尊欲說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
如《無量壽經》卷一以「扣法鼓,吹法螺」比喻佛說法之莊嚴。
而法螺實際上也是佛事中所使用的法器之一。在卷貝的尾端附笛製成,狀似喇叭。在《洛陽伽藍記》卷五記載,烏場國有早晚吹法螺以禮佛的習俗。《廣清涼傳》卷上記載,五臺山大孚靈鷲寺啟建法會時,即以法螺、箜篌、瑟琶齊奏。
護摩爐
護摩爐又作君荼,意譯火爐或護摩爐。指密法用於護摩之火爐。
密教的護摩法,是一種能夠迅速得到本尊加持,使所求願滿的修法。也被列為東密四部加行之一,即密教行者接受傳法灌頂成為正式的弘法阿闍梨之前,必須修學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