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AI財經社 實習生 周享玥
編 | 華記
本文由AI財經社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臺請勿轉載。違者必究。
隨著終審判決的宣判,持續近20年的中日「無印良品」商標拉鋸戰正式落下帷幕,國產無印良品最終贏下官司。
近日,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就無印良品侵犯商標權糾紛案作出終審判決,判株式會社良品計畫及其子公司立即停止侵犯北京棉田紡織品有限公司(下稱棉田公司)、北京無印良品投資有限公司(下稱北京無印良品)註冊商標專用權的行為,在天貓「無印良品MUJI官方旗艦店」和中國內地的實體門店發布聲明以消除侵權影響,並賠償經濟損失50萬元及合理開支12.6萬餘元。
其後,日本無印良品發布聲明稱,其在布、毛巾、床罩等商品類別的一部分上被其他公司搶註了「無印良品」商標,並於2014年至2015年在這些不能使用「無印良品」商標的商品上錯誤使用了該商標;目前,已對相關商品的商標標註情況進行了整改。
AI財經社瀏覽其天貓旗艦店發現,床單、毛巾等商品的名稱已經從「無印良品MUJI」改為了「MUJI」。
曠日持久的商標之戰
為什麼源自日本的「正牌」無印良品卻最終敗訴於和自己有相同名稱的北京無印良品?
據了解,無印良品誕生於1980年,隸屬於株式會社良品計畫,旗下產品遍布鞋服、家居用品、零食、文具、化妝用品等多個領域,其在世界各地註冊有「無印良品」及「MUJI」商標。
1999年底,株式會社良品計畫開始在中國註冊幾乎所有商品、服務類別的「無印良品」商標,但未申請註冊第24類商品(織物、印花絲織品、印花棉等)的商標。
這麼一個小小的疏忽,成為後來者眼中的肥肉。2000年4月,海南南華實業貿易公司申請註冊第24類商品的「無印良品」商標,並於2001年核准註冊。彼時,日本無印良品尚未進入中國內地市場,絕大多數人對於這一品牌還知之甚少。
2004年,南華實業將「無印良品」商標轉讓給棉田公司,有效期至2021年4月27日。之後棉田公司又在2011年將該商標授權給了其子公司北京無印良品使用。
2005年,日本無印良品正式進入中國內地市場,在上海開出第一家門店,並逐漸發展為一家被中國消費者廣為熟知與喜愛的品牌。但此時,日本無印良品已經不能再在第24類商品上註冊「無印良品」商標,中日「無印良品」商標之爭逐漸發酵。
實際上,早在 2001 年商標公示的時候,日本無印良品就對該商標的歸屬權提出了異議,認為南華實業惡意搶註,並在之後十餘年展開了長期訴訟和維權,希望能在中國內地取回第24類商品的「無印良品」商標。
據我國商標法「申請商標註冊不得損害他人現有的在先權利,也不得以不正當手段搶先註冊他人已經使用並有一定影響的商標」的規定,日本無印良品的相關訴訟在 2012 年被最高人民法院駁回。
最高人民法院認為24類「無印良品」商標被申請註冊時,日本無印良品在國內知名度有限,不存在「在先權利」可供侵犯,不足以構成惡意搶註,裁定不撤銷註冊。
2015年,棉田公司、北京無印良品的一紙訴訟,將株式會社良品計畫及無印良品上海公司以侵犯註冊商標專用權為由告上了法庭。至此,這場曠日持久的中日「無印良品」商標之戰正式進入高潮。
對此,日本無印良品方面回應稱,是上海分公司在2014和2015年間製作第24類商品吊牌時的失誤,未徹底去除「無印良品」四個字,才讓北京無印良品方有了起訴理由。
法院一審判決日本無印良品方立即停止侵權行為,並在天貓「無印良品MUJI官方旗艦店」和中國內地的實體門店發表聲明消除影響,賠償原告經濟損失及50萬元及合理開支12.6萬餘元。
但日本無印良品方表示不服原審判決,再次上訴。最終,北京高院二審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日本無印良品將不能在衣物、家紡、床上用品、毛巾、手帕等第24類商標上繼續使用「無印良品」商標,但以上品類之外的商品,仍然可以使用「無印良品」商標。
另外,據媒體報導,日本無印良品在與北京無印良品銷售24類以外商品時產生的商標權糾紛案中多次獲得勝訴判決,並獲得約200萬元的賠償。
慘遭滑鐵盧
2005年7月,無印良品上海門店正式開張,開啟了日本無印良品徵戰中國市場之路。此後十年間,無印良品搖身一變,從日本的「平價雜貨鋪」進階為了「輕奢品」,銷售業績上更是像脫韁的野馬,在中國一路狂奔。
2012年起,無印良品在中國以每年30至50間店鋪的速度迅速擴張,2013財年中國內地門店破100家,2016年突破第二個100家,相比第一個100家店所用的8年時間,快了5年。
截至2019年2月底,無印良品在日本共有420家門店,在海外共有497家門店,其中中國門店數量最多,達到324家,佔海外門店的一半以上。
2015年12月,無印良品在上海淮海路的3000平米旗艦店開張,現場排出百餘米長隊,無印良品迎來了最美的2015年。公司財報顯示,截至2016年2月,無印良品在中國市場可比銷售上漲20.4%,2016財年按人民幣結算的中國收入大漲45.7%。
但緊接著的卻是業績上的突然失重,無印良品開始遭遇滑鐵盧。
隨著名創優品、網易嚴選、小米有品、淘寶心選等更加親民的國產品牌的崛起,無印良品的小資路線開始受到多方圍剿,降價成為其保持業績增長的「優雅」促銷方式。
自2014年10月開始,無印良品一反此前的「高冷」姿態,推出「新定價」的降價策略,涉及家居、服飾、生活雜貨等品類,降幅大多控制在20%左右。
此後5年間,無印良品又進行了十餘次降價,但效果卻並不明顯,業績頹勢難擋。2016財年中國內地可比同店銷售增速首次降為個位數,僅為4.7%。2019財年二季度,無印良品內地市場可比銷售14年來首跌,跌幅2.2%,「無印神話」遭遇了中國式破滅。
與此同時,頻繁爆出的質量問題進一步加大了無印良品所面臨的困難。
2017年3·15晚會上,無印良品超市食品虛假產地問題被曝光;2019年2月,無印良品部分批次「天然水」被檢測出潛在致癌物溴酸鹽超標;2019年7月,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2018年家具抽查檢驗不合格名單》,其中,6款無印良品產品出現標稱材質與實際材質不符等問題。
而2019年9月10日,無印良品在官博中重提「法租界」一事,再次將其推上了風口浪尖。對此,無印良品回應,公司無傷害民族情感的意圖,尊重中國的文化與歷史,未來將加強內部培訓,加強對文案內容的審核力度。
內憂外患下,無印良品開始發展延伸業務。2017年6月,無印良品全球首家餐廳MUJI Diner在上海淮海路旗艦店內開業。2018年,又分別在深圳、北京開設兩家酒店MUJI Hotel。
此外,2019年3月,無印良品還針對中國市場推出了「中國需要」系列商品,對產品尺寸進行針對中國區的定製化調整。
近日,無印良品又在其中國官網上發布公告稱,2019年12月21日起,將在中國提供MUJI INFILL家裝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