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榜張愛玲為勵志的「技能滿點天才」,和把她的作品理解為「小資...

2020-12-18 界面新聞

記者 | 趙蘊嫻編輯 | 林子人1

「出名要趁早」,張愛玲已經被談論得太多了。如今,張愛玲幾乎承載了當代流行文化對民國的言情式想像:她是早熟的高門才女,年少成名,多才多藝,晚年寓居國外,在孤獨中終了此生。她的金句在網上的流行程度不亞於魯迅,甚至有人無中生有,鬧出許多笑話。但也有人認為,張愛玲之所以會被臆造附會,是因為她的作品充滿一種情情愛愛的「小資」情調,沒有「大格局」。

流行文化對張愛玲的想像距她本人到底有多遠?這種想像如何限制了大眾對其文學創作的理解?張愛玲筆下男男女女的愛恨對今天的讀者來說有什麼意義?9月30日是張愛玲誕辰100周年,值此機會,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格非、書評人止庵、作家張悅然進行了一場對談。從他們的談話中,我們可以窺見生前作為作家的張愛玲與身後作為「網紅」的張愛玲有何不同。

活動現場 來源:新經典

文學天才不一定比普通人更聰明,但他們更能承受真相之重

張愛玲在散文《天才夢》裡講述了自己兒童與少年時期被視為天才的種種表現,pingjie三歲背唐詩、七歲寫小說彈鋼琴等等。儘管她在散文後半部分所說的「待人接物的愚笨」和對「一部分生活藝術的領略」可能與文學天才的品性有更深的關聯,今天人們在稱論其天才時,大多還是對應到飽讀詩書、畫畫彈琴,很符合現代小神童的標準。

張悅然認為,許多新媒體經常把張愛玲的《天才夢》當作是勵志故事來講,認為她會外語、自己設計封面,是個多面的勵志女性,「我認為她主要的天賦在寫作上,也沒有必要誇大成現代人非得去學習的榜樣。」

所謂寫作的天賦,不是指文辭如何華麗、情節如何跌宕,而是說一個作家對自身、對人、對他們與世界關係的探索能走多遠。在格非看來,與《尤利西斯》那樣徹底顛覆觀念的作品相比,張愛玲還算比較「溫情」,她涉及到了一些所謂的真相,看到了一般人看不到,或者不願去正視的東西。格非認為,這些作家之所以能看到常人看不到的,不是因為天才特別聰明,而是他們更能承受真相之重。「人沒有太多能力承擔真實,這個真實一直在,可是我們承擔不了,所以我們發明了叫作文化的東西來保護自己,讓所有的事都變得可以解釋。但有時候,你會重新發現這種危險,有些作家會把這些東西突然呈現在你眼前。」同時,格非也強調,自己不太贊同過多地從天才的角度評價張愛玲:「我個人比較感興趣的問題是,在那個特殊的年代,何以出現張愛玲這樣一個孤絕的個體。」

聊到個人與時代的關係,止庵表示,張愛玲的一生都被其時代所限制,是個「備受摧殘的天才」。她一生輾轉多地,因為時局的原因,作品發表很受限制,後來也歷經中英文的轉換。止庵認為,張愛玲在那樣一個時代裡存活下來,大部分的才華都被浪費掉了,我們看到的只是其才華的「殘餘品」。

如何與自己的時代相處、保持距離,是許多作家都會面臨的問題。沒有思考者能活在完美的黃金時代,在這一點上,張愛玲也並不那麼特殊。另外,張悅然和止庵強調,張愛玲的晚年生活是她個人的一種選擇,而非真正的「慘澹」。止庵補充了一個趣事,流行文化裡的張愛玲從舊式貴族家庭走出,負擔自己的生活,晚年在美國潦倒落魄,可張愛玲去世時,她還有30多萬的美金存款,在當時是一個不小的數額,後人沒有必要給少年天才強加一個悲情的結局。

寫戰爭革命還是寫男女愛情,無關小說的高下之分

假若對天才的理解囿於技能式的彈琴畫畫寫作,那麼對愛情故事的解讀也不見得能有多高明——尤其當作者是個舊式家庭裡走出來的新女性。

對張愛玲小說一種極具代表性的誤讀是,這些作品是寫給醉心愛情的「小資」女性看的,缺乏「大格局」。張悅然在談論這個問題時首先指出,小說處理什麼樣的問題和主題,與小說的高下之分沒有什麼關係,愛情只是張愛玲所用的素材。她筆下的女性人物,大多在尋求活下來的憑藉,愛情就是其中之一。前期人物的憑藉可能比較世俗化,例如說白流蘇的立身根本是抓住一段婚姻,曹七巧是想攥住蹉跎了半輩子贏得的家庭中的權力。到了創作的後期,這個憑藉更精神化,比如《小團圓》裡面的盛九莉以愛恨為立身之本,《色,戒》裡的王佳芝從鴿子蛋樣的戒指裡確認了愛情的存在,她的臥底信仰也就此崩塌。

張愛玲在《自己的文章》裡就曾說過:「一般所說『時代的紀念碑』那樣的作品,我是寫不出來的,也不打算嘗試……我甚至只是寫寫男女間的小事情,我的作品裡沒有戰爭,也沒有革命。我以為人在戀愛的時候,是比在戰爭或革命的時候更素樸,也更放恣的。」 用格非的話來說,張愛玲即是用男女間的小事情來處理「個人與他者相互從屬」的問題。他說道:「我屬於一個他者的群體,他者也屬於我的群體,我和一幫人形成特殊的關聯。我的生命是否有價值需要,由他人來評判。你必須從他人那裡獲得某種認定,你才知道自己生存是否有意義。今天社會裡面,每個人都感覺到這個無比痛苦的事實,而且我們個人原子化生存的觸目驚心,已經不是張愛玲那個時代能比的了。」張愛玲能在今天引起讀者的共鳴,在於她對隱秘情感的揭示,仍然適用於這個人與他者關係越來越複雜和詭異的時代。

「我不喜歡壯烈。我是喜歡悲壯,更喜歡蒼涼」,張愛玲在《自己的文章》中很明確地表達了她的審美取向。對她而言,講鬥爭的「力」是快樂的,美卻是悲哀的,壯烈裡面有力無美,悲壯是「大紅配大綠」,刺激有餘,啟發不足,唯有蒼涼如「蔥綠配桃紅」,形成一種參差的對照,回味悠長。如止庵所說,張愛玲筆下的人物都是徒勞的,她不從鬥爭的角度去肯定他們的努力,而是從天的角度,冷眼看人間的徒勞無功,「在她的筆下,誰也膨脹不起來。」但這不意味著張愛玲全然否定人可以作為,只是說她給予的肯定不是以結果來論斷的,愛情有沒有善終、付出有沒有回報,她並不關心。她所欣賞的,是人在虛無上建立起來的一點確信,力與美不可孤立存在,正如她自己所言:「『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是一首悲哀的詩,然而它的人生態度又是何等肯定。」

相關焦點

  • 張愛玲文學作品的正確藝術審美姿勢,如何理解她獨特的喻象世界
    ,猶如魯迅的作品一樣,魯迅作品難讀的原因在於其作品的文化背景需要讀者清楚,才能深刻理解他的作品,而張愛玲的作品難讀,我覺得是因為我們過去審美觀的影響所致。要從純文學藝術審美的角度,才能不斷的發現張愛玲作品的真正魅力,這也是我們國人所欠缺的能力,這種審美能力我們上學的時候是不重視培養的,我們的視覺文化也沒有這方面的補充,對於這一點大家很難理解,我舉一個例子,如果大家看三國水滸或者是戰爭片這樣的作品,瞬間都能理解故事的意思,甚至背後作者的一些暗示也能理解,我們為什麼對這些作品的理解會瞬間沉浸其中?
  • 天才作家:張愛玲,天資聰穎,孤傲一生,卻在他面前低到了塵埃裡
    她的作品是非常有她的個人風格的,也特別引人入勝,她作品裡的主角大多是女性,裡面有對女性的批判、悲哀,上升到的精神層面也非常高。張愛玲家室其實十分顯赫,因此她才能飽讀詩書,擁有極高的文學素養。她的祖父是清末名臣,祖母是李鴻章的長女,從小在極高的文學氛圍的渲染之下,以及自身對文學的感悟力,培養了她深厚的文學功底。
  • 《櫻花莊的寵物女孩》天才與一般人的碰撞,青春勵志校園作品
    故事內容講述因為養貓而被抓到的神田空太,被送到「櫻花莊」,而櫻花莊因為被認為是問題學生居住地而惡名昭彰,空太也以搬出櫻花莊為目標。一日,櫻花莊少見的迎來了新的房客,國際級的天才畫家椎名真白,然而意外的是真白並沒有生活常識,除了畫畫幾乎什麼都不知曉,而擅於照顧人的空太也半被迫的擔起了照顧她的責任。
  • 張愛玲:除了天才,一無所有
    直到文學評論家夏志清在《中國現代小說史》中表明《金鎖記》是「中國從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說」,張愛玲作品從通俗讀物一下子被學院拔高到了文學層面。這一百年來,華語作家中張愛玲的地位,牢不可破。而這樣的盛名,絕對是相符的。攻防我曾跟朋友談論,張愛玲的文字和王家衛的電影一樣氤氳。
  • 從張愛玲《茉莉香片》,聊聊「天才作家」的寫作藝術和悲美人性
    讀張愛玲的文學作品,總有又愛又懼的心理,愛的是她清新脫俗、充滿靈性的語言風格,懼的是她剖析人性、充滿悲美的寫實批判。但越是這樣,才愈發讓人慾罷不能。張愛玲不愧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天才作家」。張愛玲在小說、散文和劇評領域都有涉及,尤以小說成就最高,「張愛玲體」小說遠超同時代作品。她在小說選材立意、人物塑造和語言技巧等無不彰顯獨特魅力,她沒有任何流派,卻獨樹一幟,為中國小說史做出獨特貢獻。《茉莉香片》是張愛玲的一部經典中篇。
  • 張愛玲一生為愛所困,三心二意的胡蘭成,到底憑什麼收服了她的心
    張愛玲因為家庭的緣故,總是不能夠敞開心扉去相信別人的。時間和精力全部撲在了作品上面。名氣有了,愛情卻從未沾染。初見胡蘭成是在出名後,當時的張愛玲已經有23周歲。別說是張愛玲了,就是平常百姓家的姑娘,跟一個大14歲多的孤寡男人在一起,想必也是會遭到反對。為什麼偏偏張愛玲這麼願意和胡蘭成在一起呢?因為成熟,因為炙熱,因為胡蘭成懂她。
  • 在香港尋找張愛玲的氣息之第六篇:充滿煙火味的市民北角
    可惜的是張愛玲當時排除那張著名的「傲視」照片的蘭心照相館,今日卻是沒有了。在北角隨便一家茶餐廳喝下午茶,繼續看張愛玲。在書頁的翻動間我試圖無限觸摸這個城市,一抬眼,卻幾乎是赤裸裸的現實。茶餐廳端來一杯凍咖啡,有一種令人驚喜的市民美味。我們試圖在一個作家的文字中重新尋找這個城市,看似無意,但其實內裡大有深意。
  • 張愛玲誕辰100周年特別專輯||永遠的張愛玲(上)
    她的作品,讓她的名字成為中國女性的精神符號。著名華人評論家夏志清說:凡是中國人,都應該讀張愛玲。今天,是她的百年誕辰,為紀念這位文學祖母,民國女子對七位創作者和部分熱心讀者進行了訪談,分兩期推出,以此表達我們心中的敬意。 劉 洋 風1. 如果給張愛玲貼標籤,你最願意貼上什麼?
  • 通過張愛玲和王安憶的作品,從不同角度下,看懂上海
    大多數的作家,或是通過對商場的爾虞我詐表現上海,或是通過對以男性為主導的家庭生活的描寫表現上海,但是張愛玲和王安憶卻從一個獨特的視角——女性視角來繪製上海的風貌,通過女性的細膩感知力和微妙的洞察力,描繪出男性主義下的女性生活,表達了女性眼中的上海。
  • 星河灣藝術生活之獨傲才女張愛玲名作品讀
    有人說她是小女子,又是現代文壇傳奇人物她,與她的文字,總是十分獨特悅讀私享會活動現場同讀獨傲才女張愛玲的傳奇被譽為鯨落,張愛玲滋養了世人的窗和夢成為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中風韻永存的一角對於張愛玲的理解,現場嘉賓們直抒胸臆一次次交流碰撞中
  • 民國才女張愛玲到現在還這麼火,是因為她沾了影視劇改編的光
    她從12歲開始文學創作,自此筆耕不斷,在60多年的文學生涯中,共創作出《霸王別姬》、《傾城之戀》、《金鎖記》、《鬱金香》、《半生緣》、《色戒》等40部中長篇小說和劇本,以及大量散文。張愛玲長期活躍在文壇,迷倒了許許多多的粉絲,她的文學作品一直被人們津津樂道,是過去和現在的讀者秀色可餐的精神食糧。
  • 楊絳對張愛玲的評價:對她有偏見,外貌醜陋,更愛出風頭
    楊絳被錢鍾書評為「最才的女,最賢的妻」,風華絕代,成就巨大,人們稱呼她為「先生「。毋庸置疑,她們都是當時的才女,在各自的領域大放異彩,現在也是鼎鼎有名的文化人。張愛玲卻與之相反,父母都是放蕩不羈的人,張愛玲在這個家庭沒有感受到過任何溫暖,就連自己的愛情都像灰塵一樣灰濛濛的,帶給她只有哀傷和憂愁。張愛玲渴望愛,卻一生沒有得到真正的愛。
  • 張愛玲經典語錄
    張愛玲一生創作大量文學作品。類型包括小說、散文、電影劇本以及文學論著,她的書信也被人們作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這裡為大家收集整理了一些張愛玲經典語錄,與大家一起分享:  1 . 我要你知道,這個世界上有一個人會永遠的等著你, 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你在什麼地方,反正你知道, 總會有這樣一個人。
  • 顛倒世界,只為擺正你的倒影!張愛玲:神話覆滅後的蒼涼現實!
    於是他化名為張嘉儀,逃到了浙江,在他逃亡的過程中,他又和一個叫作範秀美的女子相識,從此以夫妻相稱。 半年沒見的張愛玲也追著他的腳步來到了溫州,再次見到胡蘭成,他的身邊已經站著另一個女人,剛一見面一句「你怎麼來了」噎得愛玲半天說不出話來,她這才意識到早已物是人非。一切悄然改變,無論自己怎樣掙扎努力,曾經屬於自己的那個位子真的已經不見了。
  • 離婚後重讀張愛玲的《傾城之戀》,我終於理解了白流蘇的現實
    1、讀大學的時候,我花了很長一段時間讀張愛玲的作品。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她的小說《傾城之戀》。這是張愛玲作品中唯一一部大團圓結局的小說,其餘的作品都是悲劇。年輕時候讀張愛玲的小說,總覺得她描寫的人物有一種很高冷的感覺,而且普遍比較世俗,特別是這個小說裡面的女主人公白流蘇。她頭婚嫁給了一個有錢人家的公子哥,倆人剛開始感情還是不錯的。但日子過久了,男人的劣根性就暴露出來了。
  • 張愛玲欣賞楊絳,楊絳卻說:張愛玲長相醜還愛顯擺,作品境界卑下
    我覺得你們都過高看待張愛玲了,我對她有偏見,我的外甥女和張同是聖瑪利女校學生,我的外甥女說張愛玲死要出風頭,故意奇裝異服,想吸引人,但她相貌很難看,一臉『花生米『』(青春豆也),同學都看不起她。我說句平心話,她的文筆不錯。但意境卑下。她筆下的女人,都是饑渴者,你生活的時期和我不同,你未經日寇侵略的日子,在我,漢奸是敵人,對漢奸概不寬容。
  • 《花少3》張若昀:亞馬遜探險技能滿點
    原標題:《花少3》亞馬遜探險技能滿點 居所的裝飾富有個人腔調,年紀不大還能下廚煮飯,外語溝通技能也沒有障礙,這樣的張若昀卻在昨日的微信採訪中稱「歸根到底是骨子裡帶有一種『鐵蛋』的氣質」。下廚都要戴禮帽的他,迫於旅行中的現實狀況徹底放飛了自我,偶像包袱丟一旁,而張若昀卻坦言「自我從未落地過」。   節目組一直放出高能預警,稱本周日花少旅程開啟的亞馬遜探險中,張若昀將大放異彩。
  • 男性好友公開與張愛玲近30年的通信:我欣賞她的冷淡和刻薄
    《張愛玲莊信正通信集》收錄了一封1988年4月30日莊信正沒有寄出去的信。當時他正在編一本《中國現代小說選》,之前信中和張愛玲商量她的作品選哪篇,沒想到張愛玲卻委婉拒絕了入選。她的名氣起初專靠The Rice-Sprout Song(《秧歌》英文版),不久就很少人知道了。專為作家所設的文藝營沒有繼續獎助她,各大學的寫作班老師和駐校作家只找當紅的。        她在加州大學被解僱,我當時不知道,後來才發現,她那時候銀行裡只有幾萬塊錢存款,此外沒有任何固定收入。        她一生幾乎靠賣文為生,從來沒有寬裕過。
  • 張愛玲誕辰100周年:讀完60本瓊瑤,不如讀懂一部張愛玲
    並沒有看出來作品真正的味道。1997版電影《半生緣》中沈世鈞和顧曼楨長大後,再看那段經典的結尾——顧曼楨領著兒子過紅綠燈與沈世鈞一家擦肩而過,她看著這個男人領著老婆孩子消失在眼前……就在前不久這個男人還說,要和她在一起,自己一定能做到!
  • 張愛玲的天才夢講的什麼?
    答|百度派 @姿姿abc《天才夢》是張愛玲19歲時在《西風》雜誌的徵文賽中所創作的一篇散文,因其卓爾不群的才華,使她在文壇嶄露頭角,一些人還把它視為張愛玲的處女作。可張愛玲就那麼輕輕巧巧,看似隨意,甚至有點漫不經心,就把一幅人生寫真圖擺在你面前了。她是個天才。3歲能背誦詩,7歲能寫家庭悲劇的小說,8歲能寫烏託邦式的《快樂樹》,中學時期蜚聲校園,在香港大學同時拿到兩項獎學金。 這麼才華出眾,卓爾不群,但文中你並沒看出她的驕傲與虛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