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80、90年代的廣州人心裡頭,都會有那麼一種味道,只屬於廣州。無論是已經逝去或者還在堅守的,始終都是我們無法忘懷的美好。今天,我就帶著你們,去重拾老廣州的味道。
「你要是乖乖地吃飯的話,等下我就帶你去士多店買甜筒吃。」
「好!」
每次聽到這句話,我總是歡呼雀躍,沒有哪個條件能比雪糕更誘惑人了。熱辣辣的夏天,剝開一支朱古力味的五羊甜筒,舔一口,甜滋滋,涼絲絲,舒服得簡直要上天。
甜筒、飛魚脆皮、蓮花杯、紅綠燈、紅綠豆批、蛋奶批.便宜味好的五羊雪糕,是不少廣州人的心頭摯愛。
「最初甜筒有5款味,朱古力芒果香芋香草哈密瓜;飛魚脆皮外層巧克力有花生,要先吃完脆皮,再咬裡面的奶油陷;蓮花杯最經典是香芋味;紅綠燈有三隻色,只有綠色層有脆皮,最好食,真希望脆皮能多點啊……」
對著電風扇,吃著五羊牌的雪糕,夏日裡最大的享受,莫過於此。(❁´◡`❁)*✲゚*
「有你咁好氣,冇你咁長氣……」
這是亞洲沙示的非常經典的一句廣告詞,每個老廣州人都能脫口而出。
它的味道很難形容。第一次喝的人都會覺得有一股風油精的味道,到了嘴裡卻是可樂的口味。喝下一大口以後,碳酸在胃裡迅速反應,會馬上呼出一口嗝氣。啊,好滿足~
沙士最初起源於墨西哥,然而它在廣州的第一次亮相卻是藥房,主打清熱利尿祛感冒。1946年,亞洲汽水廠成立,創造性地將沙示成分中的洋植物提取物,換成了氣味相似,但卻更香、功效更好、嶺南人都熟悉的植物——梅葉冬青。
後來,亞洲汽水廠還產生了橙味汽水和白檸。即使這樣,我還是喜歡喝味道有點怪怪卻讓人慾罷不能的沙示。放學時最喜歡去士多店打包一瓶亞洲沙示,一邊回家一邊喝,嗝~(*๓´╰╯`๓)
只可惜,亞洲沙士現在已經難覓蹤跡。新生代的沙示出現,卻仍然頂替不了亞洲沙示在老廣人心裡的位置。
「媽咪我可唔可以飲一啖菠蘿啤?」
「唔得。細路哥唔可以飲啤酒。」
黃色易拉罐身,上面畫著大大菠蘿logo,就是上世紀70年代末, 中國第一個果味啤酒品牌——廣氏菠蘿啤。
菠蘿啤出自廣州啤酒廠。上世紀70年代末,廣州啤酒廠研發新產品時,突發奇想嘗試一些特殊口味的啤酒。最初開發了荔枝、菠蘿、可樂、香橙等味道,後來市場反映最好的是菠蘿味。菠蘿啤最初是玻璃瓶裝的,又名「百樂啤」。
以前家裡的冰箱總會放著兩瓶廣氏菠蘿啤。爸爸喜歡在炎熱的夜裡開上一罐,就著涼風喝下一口,臉上全是舒爽的神情。我和哥哥纏著爸爸想要嘗一口,卻總是被媽媽阻止:「小孩子不許喝酒。」
現在再也沒有人阻止我喝菠蘿啤,但還是覺得小時候偷偷喝過的菠蘿啤才是最好喝的。也許是因為菠蘿啤改版成為了菠蘿麥芽味的碳酸飲料,也可能是因為,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吧。
雞—公—欖—,有辣有唔辣。」
《七十二家房客》裡的福哥,每天背著雞公上街,吹著嗩吶,口裡喊的就是這一句話。
雞公欖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賣欖人身上那隻色彩繽紛的大公雞模型。沿路一路嗩吶聲不斷,人未到聲先至,人們就知道是賣欖的貨郎到了。
在零食不豐富的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雞公欖曾風靡西關一帶。雞公欖也叫「飛機欖」,懶得下樓的人從樓上把錢扔下來,賣欖人就將一小包欖準確地「飛」擲至騎樓上的街坊手中。
雞公欖,其實就是廣東的特產白欖。挑選上好的白欖,然後用鹽水、甘草、糖等醃製加工。甜的是和順欖,鹹的是甘草欖,辣的是辣椒欖。
小時候碰上雞公欖,必定要纏著媽媽讓她給我買上幾包。甜辣甜辣的辣欖真是hin過癮。ヾ(o´∀`o)ノ
「奶奶,我要一個紅豆味的,還要一個椰絲味的。」
「好好好。」
啪啪啪,清脆的蓋合聲。賣缽仔糕的奶奶熟練地從幾十個合著的缽仔糕中找出了我想要的口味,竹籤一圈一划,晶瑩剔透的缽仔糕就拿出來了。
缽仔糕分為兩種,一種是老式的缽仔糕,主要的原料是紅糖。另一種是水晶缽仔糕,以粘米粉和澄面為原料。缽仔糕口味眾多,最經典的莫過於紅豆味,吃起來香甜Q彈,粘韌卻不粘牙,用粵語來說,就是「煙煙韌韌」。
每次放學的時候,賣缽仔糕的小攤就會圍了一圈的學生。要是某天因為老師拖堂而晚了去,想要的口味分分鐘就賣光了。
「奶奶我要朱古力味」
「賣完了。」
「那要椰絲味。」
「也賣完了,要不紅豆味吧?玉米味也好吃啊。」
「好吧.」(╥╯^╰╥)
拿著缽仔糕,一邊吃一邊慢慢地走回家,時光就這樣慢悠悠地走過了。唯一不變的,不過是對缽仔糕一如既往的喜愛。
「團團轉,菊花圓,炒米餅,糯米船。」
朗朗上口的旋律,是每個廣州人都會唱的童謠,炒米餅的地位可見一斑。
炒米餅有個典故。相傳宋朝後期,有一位姓吳的老太太家裡很窮,經常要討飯吃。她把儲備的鍋巴拿出來充飢,又把討來的糖和著鍋巴吃。吃剩的就捏做成一團,烤乾,留作下頓作「飯」吃。吳老太的「粉酥」從那以後就在社會上流傳開了,形成了現時炒米餅的雛形。
炒米餅的外形與杏仁餅很像,但味道卻大不相似。我吃過的很多炒米餅都硬得磕牙,因此不怎麼喜歡。但我的爺爺卻總是一斤一斤地買來吃,為此我很是不解。o(´^`)o
「爺爺,炒米餅好吃嗎?」
「好吃啊,我小的時候,也是吃的炒米餅。你別看它硬,慢慢吃,別著急,一點點吃。一個能吃好久呢。」
在物質條件惡劣的40、50年代裡,炒米餅就是那一代人最好的享受。即使現在條件豐裕了,炒米餅仍然代表著老一輩對於那段艱苦歲月的懷念。
我們始終認為,自己的童年是最好的。的確啊,在那個沒有iPad,沒有王者農藥的年代裡,一塊錢對於我們來說,已經是一筆巨大的財富。一瓶沙示、一包雞公欖,一個五羊雪糕.足以撐起我們整個童年。這種廣州味道,無法替代,更忘記不了。
你們小時候吃過的廣州味道是什麼呢?在評論區和我們分享一下吧~(ノ´▽`)ノ♪
文 / 表妹
罐頭之南是一個很空洞的公眾號
我們專注於填滿人們胃洞腦洞的事業
分享一切好吃好玩好看的事物
最後還有一些情感小故事
致力於讓每個寂寞的靈魂,都更加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