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嚴珊珊】這次不是段子。近日,一名美國南加州大學(USC)的教授陷入了種族歧視的爭議,只因他在網課上說了個中文詞。
據美國《國際評論》當地時間9月3日報導,商學院教授巴頓(Greg Patton)在上傳播學課時,一連用了幾個中文詞彙「那個」舉例,因發音與英文種族歧視單詞「Nigger」(黑鬼)相似而遭到校方停課調查。
南加大官網顯示,當事教授巴頓是該校馬歇爾商學院傳播專業的教授,是溝通、人際關係和領導力方面的專家 ,曾獲得眾多教學獎項,被該校評為最優秀的教師之一,還助力馬歇爾學院在溝通和領導力發展方面蟬聯相關排名的世界第一。簡介中稱,巴頓擁有豐富的國際工作經驗,曾在環太平洋地區的多個國家參加演講活動,開展領導力培訓項目,並在2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中擔任過領導職務。
但這一次,他豐富的教學經驗和語言積累卻為他帶來了麻煩。
圖源:USC官網
當地時間8月20日,受疫情影響,巴頓通過網絡授課的方式與學生進行交流。
在講解到「填充詞」( filler words)的運用場景時,巴頓說道,像「呃」「嗯」等語氣詞,在不同國家有不同說法,比如在中國,人們會用「that that that」,也就是「nèi ge, nèi ge, nèi ge(那個)」。
當下,巴頓並沒有意識到這段「危險發言」可能會引起誤會,但這段視頻傳出後,他陷入了種族歧視的爭議,因為他一連蹦出的中文詞「那個」與英語中帶有強烈種族歧視含義的「Nigger」(黑鬼)聽起來十分相似。
這下,學校也保不住他了。
9月1日晚,南加大在回復校園改革網(Campus Reform)的一份聲明中稱,巴頓 「已經同意暫時停課,學校正在對此事進行評估以期更好地了解情況並採取進一步合理措施。」與此同時,該校稱,已經有老師接替巴頓開始上課。
聲明中寫道,「近日,南加大一名教師在課堂上使用了一個聽起來像英語中種族歧視單詞的中文詞彙。我們完全理解種族主義詞彙會帶來的歷史、文化和負面影響。」
該校在聲明中補充道,學校會向受此事件影響的學生和教職工提供支持,並會繼續致力於構建一種彼此尊重的文化,希望校園內的每一份子都有安全感、有依靠,並有充分發展的空間。
沒想到這種陳年老梗,竟能再次成真。上一次經歷這種「冤枉事」的,還是初到美國的大姚。
2011年,姚明在採訪中回憶,他剛到美國時,由於英語不流利,會在和白人翻譯Colin交談的過程中夾雜中文。有一次倆人在更衣室說話時,姚明因為停頓說出了中文的「那個那個」,這一發音立刻引起了黑人隊友的誤會,差點引發衝突,還好大姚及時解釋避免了矛盾激化,他也從此吸取教訓,能不說「那個」就不說。
2020年了,段子還在現實中上演。
版權聲明
本文系用戶獨家授權發布風聞社區的稿件,轉載請聯繫觀察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