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妙語賞析,清淨心靈,放下煩惱!

2020-12-23 國學雜談

佛法博大精深,佛經句句經典,無一字為充數,無半句是多餘。《無量壽經》這部經典,若詳細說之,經年累月也未必能夠講說清楚。末學本身福薄慧淺,對佛經深意,也只是一知半解,未必能表達準確,不過是分享自己的一點心得感悟,與大家共享,以求拋磚引玉,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還望各位大德多多包涵,不吝賜教。

今天繼續和大家分享十句經典:

一,如是我聞。

讀過佛經的人都知道,所有的佛經開頭都是這一句話,說明這四個字非常重要,按字面意思就是說:我聽到見到的事實是這樣的。因為佛教經典是阿難尊者集結的,所以這個「我」就是阿難。「我聞」就是我親自聽佛說的。「如是」意思就是我親眼所見,親耳所聽的事實。

二,智慧廣大深如海,內心清淨絕塵勞。

佛法修學,講究戒定慧三學,無論是戒還是定,最後都是為了開發自身的智慧。禪宗六祖惠能,就是學佛的榜樣,本身沒上過學,大字不識幾個,但是在開悟後,可以說是無所不知,別人隨便給他讀一段經典,他都能馬上明白經中所講的含義,這就是智慧廣大深如海了。

我們普通人為什麼活得這麼辛苦?其實不是身累,最主要的是心累,心裡憂慮的太多,牽掛的太多。每日患得患失,前怕狼後怕虎,又想要這個又想要那個。為什麼我們睡覺能休息好,在床上躺著卻休息不好呢?就是因為只有睡覺的時候,我們的內心才能清淨,沒有妄想雜念,所以說內心清淨絕塵勞。

三,人在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

我們人的一生當中,無非就是生老病死、愛欲情仇,無論是幸福還是痛苦,都是自作自受,沒有人可以替代,怨天尤人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即使再恩愛的夫妻,再孝順的兒女,也無法陪著你生,陪著你死,命終之後,再也無法見面了。

四,世人善惡,自不能見,吉兇禍福,競各作之。

世間人非常可悲,迷惑顛倒,不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有時候自以為是善的,結果卻是惡的,有時候看起來是惡的,結果卻是善的。憑自己的主觀臆斷,很難辨別善惡,所以只能各做各的,吉兇禍福,也只能隨他去了。

五,為妄興事,違逆天地,恣意罪極,頓奪其壽。

俗話說「慾壑難填」,人們為了滿足自己的貪慾妄想,不斷的對大自然進行索取採伐,不惜違背自然規律,破壞自然生態。為了享受生活,極盡奢華,物慾冷流,像現在的富貴病,大多就是吃出來的,沒辦法,自作自受。

六,若曹當熟思計,遠離眾惡,擇其善者,勤而行之。

「若曹」是古代的一個口頭語,是大家、諸位的意思。大家好好想想,好好考慮一下,趕緊遠離那些壞人壞事吧,什麼是惡什麼是善,佛經上已經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定要眾惡莫做,眾善奉行呀!

七,生時苦痛,老亦苦痛。病急苦痛,死極苦痛。惡臭不淨,無可樂者。

生老病死這幾樣,都是令人痛苦難以接受的,但是沒有人能夠避免。我們經常說「臭皮囊」,我們這個身體,真的是一身的臭氣,腳臭、狐臭、口臭等等,尤其人要是去世了,幾天就臭的不能聞了。再想想生活中那些所謂的享受,也是苦多樂少,即便有一時之歡,過去之後仍然是無盡的空虛和煩惱。所以說,人生一世,即便再富有高貴,也沒什麼可高興的。

八,世間人民,不順法度。奢淫驕縱,任心自恣。居上不明,在位不正。

世間的人們,喜歡鑽法律空子,來滿足自己的奢求和欲望,貪、嗔、痴、慢,任意造作,只圖一時痛快。很多有地位有權力的人,也不能夠明察事理,身居高位,卻貪贓枉法,以權謀私,為滿足自己的欲望濫用權力。

九,世間人民,不念修善,兩舌、惡口、妄言、綺語,憎嫉善人,敗壞賢明。

世間人民,不知道勤修口業,挑撥是非,言語粗魯,假話騙人,花言巧語,遇到好人善人,有賢德的人,他們不但不尊敬,還會心生嫉妒、憎恨,想辦法去傷害、去搞破壞。

十,慈心教誨,而不肯信。苦口與語,無益其人。

父母師長,從小教育孩子好好做人,但是沒有人肯相信。再苦口婆心的教誨也沒有任何好處,因為他根本就不接受。所以,很多事只有在我們長大後,有過人生經歷之後,才會明白,才會想起兒時父母的教誨,但很多時候,已經晚了。

相關焦點

  • 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
    你沒有煩惱,然後你才能作一個真正正常的人。世間人不正常,因為不真、不誠就是不正常。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五句,都是講心,也就是佛法講的菩提心。「真誠」是菩提心的體,後面這四句是它的起用,從體起用,用也就是享受、作用。
  • 《無量壽經》是什麼樣的經典?在生活中如何修行來提升境界?
    大家好,本期分享的是佛學智慧:《無量壽經》是什麼樣的經典?在生活中如何修行來提升境界?《無量壽經》的全稱是《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佛是覺悟的意思,覺悟就是,對自己和生活的環境真正通達明白的人。稱為佛。佛是人通過精進修行而成佛的。
  • 參透佛句,領悟人生,得清淨歡喜
    也就是說,這些妙語都很經典。千百年來,被人們反覆念誦,反覆傳播。人們在受用的同時,也見證著它們的神奇威力。由於這些佛句都是用古文翻譯而成,而且,裡面也帶有指導人修行的因素在裡面,所以,只有從修行的角度去理解它,再加以運用,才能明白它裡面的內涵。今天,就讓雲來和大家一起欣賞一下,這些充滿內涵的佛句。只要參透了這些佛句,領悟了人生至理,就能得到真正的歡喜。
  • 大德們談《無量壽經》
    四十九年所說不少的經典,那些經典是附帶說的,主要是說《無量壽經》,或者說淨土三經。《無量壽經》是概論,是對極樂世界方方面面做詳細的介紹。《觀無量壽經》它只講兩個問題,第一個是理論,念佛成佛理論的依據是什麼;第二個是方法,要怎樣才能夠往生到極樂世界,《觀經》就講兩個問題。
  • 悟道法師:念佛功夫好,又天天讀《無量壽經》,為什麼自殺?
    有一些居士念得也不錯,念一天一夜的、二天一夜的,這個也很多。我感覺他們的功夫都比我好,他們念佛功夫也很不錯了。但是我也沒想到,在十幾年前,聽說這個許居士,念佛功夫最好,跳樓自殺了。我說怎麼會這樣?他念佛功夫好,又天天讀《無量壽經》,為什麼自殺?怎麼想都想不通。當時把這個事情報告給我們淨老和尚,我們淨老和尚也覺得很意外,當初他念佛功夫都念得很好。
  • 放下煩惱,佛心待人,即心即佛
    當你用煩惱心來面對人生時,你會覺得一切都是業障,世界也會變得醜陋可憎。來是偶然,走是必然,你若有一顆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的心,你就最幸福。萬法緣生,皆系緣分。緣起即滅,緣生已空。世間萬物皆是幻象,一切隨緣生而生,隨緣滅而滅。
  • 佛教:布施,讓人放下執念,獲得真正的喜樂
    要化解這些人性的弱點,就必須懂得放下與捨得的道理。做人應放下自己的貪念,捨棄自私的心念,不妨通過布施來培養自己的大愛之心、清淨之心、慈悲之心,當你擁有了大愛之心、清淨之心和慈悲之心時,才能消除煩惱,獲得人生真正的喜樂。
  • 人到五十歲,靜養自己,讓心清淨,讓世界安靜
    人到五十歲,經歷了生活的風風雨雨,看過了人情冷暖世態炎涼,有許多事該看淡了,有許多人該放下了,年輕時的生命象山洪,一旦暴發,就會帶著無所畏懼的勇氣和力量;五十歲的生命應該像大海,變得豐富而包容,有容納一切的胸懷。
  • 心靈的歸宿是淨土 人生的修行在紅塵
    人生匆匆,滾滾紅塵之中,幾人能找到真正的心靈淨土?樂土不在深山中,很多人想逃離這繁華背後的喧囂。這塵世缺少的不是脫靴賦詩的氣概,更不是拔劍飲歌的豪放。真正的紅塵,無處不在,煩惱和喜悅都是我們麼內心的執著。真正的修行是紅塵煉心。
  • 讀誦《無量壽經》比持咒和念佛都好得多
    我們心不清淨,沒有道行,去學這個咒子,把鬼神招來了。鬼神一看,你也沒有道德,也沒有什麼修持,他瞧不起你。瞧不起你,好的鬼神他走了就算了,不理你,壞的鬼神有時候他欺負你,那個麻煩就大了。你不惹他,他不找你,你惹他,他會找你麻煩。現在我們看到這個世間,中國、外國太多了。所以我希望同修們,遇到這些事情不要把他介紹來看我,我沒有辦法。
  • 產生煩惱,就需要放空自己的內心,選擇去調整自己的心靈
    隨著現在生活節奏的加快,以及人與人接觸的日益頻繁,包括生活中各種各樣的壓力,讓我們難免產生一種垃圾情緒,這樣的情緒影響著我們的生活,也會影響我們和身邊人的交往,當然了怎麼樣去調整,就看我們自己如何淨化心靈。
  • 《法句經》:清淨唯已得,煩惱任人掐;汝當自努力,如來唯說者
    佛陀以覺悟喻比蓮花,無論水如何汙濁,蓮花都不受所染;以清淨之心,直指滅盡煩惱的悟解。佛教常用內心如同鏡子來教人開悟,萬法就如實映現出來了。鏡中雖現萬物,但鏡中物裡沒有人間的喜怒哀樂、愛恨情仇、富貴貧賤等等一切煩惱的粘著;當一個人了知了這個道理,達到了這種心境,一切煩惱便可息止,整個世界的消亡和演變都再 與已無關。
  • 佛曰:看破得清淨,放下得自在
    看淡了,是是非非也就無所謂;放下了,成敗得失也就那麼回事。所以佛說:看破、放下、自在。人要時刻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生活得失看淡,盡心隨緣,過去放下,現在珍惜,未來希望。拿得起,放得下,人生得失很正常;站得高,望得遠,是非恩怨莫掛懷;想得開,看得透,生活困惑自然開。一個人生命中的得與失,總是守恆的,我們失去了的,總會在另一個地方找回來。
  • 萬臺念佛機免費結緣啦,念佛機裡面有《無量壽經》讀誦版,敬請轉發,功德無量.
    念佛機內容如下:1、西方之路2、四字四音(慈光蓮社版)3、老法師木魚版佛號4、老法師念佛(攝心念佛)5、《無量壽經耳機掛在身上也不妨礙別人,自己煩惱妄念多了,聲音開大一點,聲音一大,把煩惱都壓住,煩惱就沒有了。心地清淨,就開小一點,一句一句跟著念,也是依眾靠眾,這真正靠得住。現在人煩惱習氣很重,確實都是障礙,不是善知識,反而是惡知識,是靠不住的。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
  • 用怎樣的心念佛,才能真正萬緣放下,放下不難,難在看破
    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學佛的同修都知道這二十字真言,如果真正能做到這二十個字那對佛法的修學就非常容易了,可以說修學肯定有所成就。真誠:對人坦誠,不虛假。清淨:不受外界汙染。平等:對人謙恭。
  • 淨空法師: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功夫
    你要想真正在這一生當中成就,先決的條件,過去章嘉大師教我的,看破、放下。看破是真正了解這個世界是虛幻的,不是實在的。《般若經》,我們總結六百卷《大般若》所說的,一切法,世出世間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要能看破。
  • 讀經的時候什麼念頭都放下,專心去讀,就有悟處
    佛經更不得了了,像《無量壽經》,從初發心到成佛都念不厭,這個時間要照一般經典來講,三大阿僧祇劫、無量劫,這一本東西都念不厭,你才曉得它這個攝受力量,強大的無比!為什麼會有這麼強?為什麼有這麼濃厚的興趣?每念一遍,有一遍新的發現,所以它就念不厭了。假如這個書是死的,遍遍都一樣,頂多二、三十遍,不再想念了,都一樣的。
  • 放下執念,人生自有好時節
    心靈的充實便是生命的圓滿,活得太累何嘗不是一種己罪?別想太多,讓煩惱與風雲去遠行,讓痛苦陪雲去流浪。貳其實,人世的煩惱和痛苦多是因為放不下,放下執念才能放過自己。放下對愛情的執念,因為風花雪月從來都不是人生的全部,幸福不必靠愛情來成全。人生無常,拋開過去的不愉快,接納新的美好時光,安心過好自己的生活,互不幹擾,也是對自己的尊敬。
  • 《佛說觀無量壽經》講記-第7集-印正老師
    《佛說觀無量壽經》劉宋西域三藏法師畺良耶舍 譯主講:印正老師【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大家衣食無憂,沒有財產的牽累,心就清淨多了。可修行人的素質達不到一定的高度,讓他這樣做,他是不幹的。佛的上座弟子,舍利弗,目建連,阿難等等,都是素質極高的修行人,他們未出家時都是王室子弟,過著優越的生活。可進入佛門,佛讓怎麼做,他就怎麼做。這是難能可貴的。佛家的清規戒律,他們能接受,不是過來人,做不到的。
  • 淨空法師:真正學佛,就是用戒定慧的手段,達到清淨平等覺的境界
    世尊當年在世,一切時、一切處,讓人見到的都能夠感到他的清淨光明,就是我們經題上的五個字「清淨平等覺」。這五個字非常重要,這五個字是形容我們的真心,清淨是離染汙,平等是離波動,不動就平等。所以清淨是戒德,持戒所感的;平等是定,是三昧;後面這個慧就是放光,智慧,戒定慧三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