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善信,對於「法會」這個詞並不陌生,因為許多佛經中都提及過「法會」這個詞。譬如廣為人知的《金剛經》,其中有「法會因由分」,《藥師經》中也有「法會緣起分」。那麼究竟何為法會,我們參與法會有什麼功德利益嗎?
佛門法會與信眾自發組織起來的香會、廟會有很大區別,大乘寺院的法會是定期舉行的佛教儀式,也被稱作法事、佛事、法要。舉行法會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講說佛法,恭敬三寶。譬如有紀念彌勒菩薩誕辰的龍華會,勸誡慈悲護生的放生法會,倡導盡孝、報父母恩情的盂蘭盆會。
法會的歷史由來已久,最初的含義也相對簡單,就是「說法的集會」。佛陀成道後,在長達四十年的弘法利生過程中,他帶弟子遊化恆河兩岸,頻頻應機說法。據記載,佛陀住世期間,供主持開演大小法會三百餘會。每會信眾或多或少,大眾一起聽佛說法,一起受戒皈依,許多的大富長者、國王貴族,也常參加法會,並且施齋供養佛與眾比丘。可以說,這就是法會的雛形。
佛陀入滅後,在很長時間內佛子們沒有統一的領袖,過去講法聽法的規模不再。直到迦葉帶領五百羅漢集結經典,阿羅漢弟子們一起誦出佛陀說過的教誡,互相比對參照,法會的氣象有所恢復。
後來弟子們再做集結的時候,除了口誦經典,結集成經外,還增加了對佛陀的追思。佛子在各地造起舍利塔,供奉釋迦牟尼佛的舍利,每日清晨和傍晚,信眾們繞塔禮拜、供養香花、梵唄讚嘆佛的功德。以此為藍本,再加上結集出的經義,就形成了定期舉行的集會。
我們參加法會的功德,可以從世間和出世間兩個角度來看。從世間的角度來看,通過法會薰習正法,開啟智慧,把心靈從煩惱中解脫出來,與三寶結緣,得紅塵中的大自在。從出世間法的角度來看,禮佛、供養,都是殊勝無比,功德無量的修行,是修集出世間福德資糧的極好機會。
從前文所說不難看出,法會的本意,還是在於通過對佛法的受、持、讀、誦,長養菩提心。無論是禮拜還是供養,無非是透過這種種方便法門,讓眾生回歸佛法的本懷,那就是離苦得樂,究竟成佛。
更多佛經解讀、佛門典故,請關注蓮荷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