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法會」是什麼意思,有何功德利益?

2020-12-24 蓮荷居士

相信很多善信,對於「法會」這個詞並不陌生,因為許多佛經中都提及過「法會」這個詞。譬如廣為人知的《金剛經》,其中有「法會因由分」,《藥師經》中也有「法會緣起分」。那麼究竟何為法會,我們參與法會有什麼功德利益嗎?

佛門法會與信眾自發組織起來的香會、廟會有很大區別,大乘寺院的法會是定期舉行的佛教儀式,也被稱作法事、佛事、法要。舉行法會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講說佛法,恭敬三寶。譬如有紀念彌勒菩薩誕辰的龍華會,勸誡慈悲護生的放生法會,倡導盡孝、報父母恩情的盂蘭盆會。

法會的歷史由來已久,最初的含義也相對簡單,就是「說法的集會」。佛陀成道後,在長達四十年的弘法利生過程中,他帶弟子遊化恆河兩岸,頻頻應機說法。據記載,佛陀住世期間,供主持開演大小法會三百餘會。每會信眾或多或少,大眾一起聽佛說法,一起受戒皈依,許多的大富長者、國王貴族,也常參加法會,並且施齋供養佛與眾比丘。可以說,這就是法會的雛形。

佛陀入滅後,在很長時間內佛子們沒有統一的領袖,過去講法聽法的規模不再。直到迦葉帶領五百羅漢集結經典,阿羅漢弟子們一起誦出佛陀說過的教誡,互相比對參照,法會的氣象有所恢復。

後來弟子們再做集結的時候,除了口誦經典,結集成經外,還增加了對佛陀的追思。佛子在各地造起舍利塔,供奉釋迦牟尼佛的舍利,每日清晨和傍晚,信眾們繞塔禮拜、供養香花、梵唄讚嘆佛的功德。以此為藍本,再加上結集出的經義,就形成了定期舉行的集會。

我們參加法會的功德,可以從世間和出世間兩個角度來看。從世間的角度來看,通過法會薰習正法,開啟智慧,把心靈從煩惱中解脫出來,與三寶結緣,得紅塵中的大自在。從出世間法的角度來看,禮佛、供養,都是殊勝無比,功德無量的修行,是修集出世間福德資糧的極好機會。

從前文所說不難看出,法會的本意,還是在於通過對佛法的受、持、讀、誦,長養菩提心。無論是禮拜還是供養,無非是透過這種種方便法門,讓眾生回歸佛法的本懷,那就是離苦得樂,究竟成佛。

更多佛經解讀、佛門典故,請關注蓮荷居士。

相關焦點

  • 佛教:誦持「大悲咒」,有何功德利益?
    《大悲咒》在漢地佛教叢林中的地位,可謂舉足輕重。它是佛門四眾弟子必修的功課之一,依照不同譯經家的翻譯,《大悲咒》大體上有廣、中、略三個版本。如今,在佛子中流傳最廣的,當屬「伽梵達摩」所翻譯的84句《大悲咒》。儘管《大悲咒》有不同的版本,但它均出自《大悲心陀羅尼經》。
  • 佛教:什麼是「八關齋戒」?受持「八關齋戒」有什麼功德利益?
    在佛門之中,戒律有很多,我們所熟知的有五戒、十戒、沙彌戒、菩薩戒等等諸多戒律。這些戒是用來做什麼的,是佛良苦用心,用來給我們修行悟道的。在佛教的諸多戒條之中,有一戒名「八關齋戒」,此戒不管是在家,出家之人皆可受之,不分男女,不分在家、出家,其簡單易受,只要自己能發心堅持。以此文,跟大家分享一下「什麼是八關齋戒」。
  • 佛教中所說的「布施」是什麼意思?「布施」又有何功德?
    弘揚佛教文化,傳遞生活正能量感恩閱讀,每天更新喜歡關注收藏 佛教中「布施」 就是以慈悲心給予他人福祉與利益之事,然而布施一詞,最早則是出於道《莊子·外物第二十六》中。《維摩經》中曾說:「布施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一切能舍眾生來生其國」。
  • 佛教中的咒語有什麼功德利益?
    咒語,聽著看似非常神秘,你可能會有這樣一些疑問:佛教咒語到底是什麼?為什麼我們聽不懂?持誦咒語又有什麼利益?佛教最常用的咒語有哪些?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探討一下。佛教咒語,是一種不能用言語說明的特殊力量秘密語,是在祈求息災、增福開慧時所唱誦的密語。咒,又稱為真言、陀羅尼、明咒、神咒等。真言:是指佛的言語真實契理,全無虛妄,例如《六字真言》、《七佛滅罪真言》等。陀羅尼:是梵語音譯而來,意思是總持、能持、能遮,也就是能夠總攝任持無量教法義理,使持咒者消除障礙,得到無邊利益。
  • 關公在佛教中之地位如何?供養關公有何功德?
    3首位把藏傳佛教密宗帶入漢地的大德——諾那活佛,在《金剛上師諾那呼圖克圖法語開示錄》與弟子有段對話:問:關聖帝君,在佛教中之地位如何?答:關聖帝君是佛教護法,中土歸他所管,故供養關聖帝君甚要緊。問:供養關聖帝君,有何功德?答:有消滅一切妖魔與一切災難功德。軍人警察供養關聖帝君,功德更大。諾那活佛,是西藏昌都地區寧瑪派著名活佛,是藏傳佛教愛國先驅人物之一。一生充滿傳奇色彩,三歲被認證為活佛並報請蒙藏院備案。二十三歲,密乘各宗佛法大成,二十四歲,被清廷冊封兼掌政教大權。
  • 如何給佛菩薩供水,有何功德,供什麼樣的水?
    供杯這裡寫到供養淨水,可以得到地藏菩薩的灌頂,這可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啊,也不求能夠有灌頂這等好事,但求些許功德就挺滿足的,那供水到底會有多少功德呢?怎樣供水才會有功德呢?若見男子、女人有病苦者,應當一心,為彼病人,常清淨澡漱,或食、或藥、或無蟲水、咒一百八遍,與彼服食,所有病苦悉皆消滅。」很多朋友肯定很好奇,無蟲水是什麼水?
  • 佛教的布施有分三種,還有十項利益功德,你知道幾種?
    佛教文化布施有分三種,還有十項利益功德,你知道幾種?佛教文化自傳入中國以來,一直倡導自利利他。佛教文化中的布施思想中蘊涵了豐富的利他,助人為樂,為其慈善事業提供了價值基礎,同時也為現代慈善事業的發展提供了甚多利益的啟示。如尊重弱勢人群、慈善不分階層、關注心靈成長等。
  • 什麼是末法時代?末法時代是什麼意思?
    什麼是末法時代?末法時代是什麼意思?說到末法時期,我們需先知道,為何有末法時期,釋迦摩尼佛曾說過,佛法共分為三個時期,即:正法時期、像法時期、末法時期。釋迦牟尼佛入滅後,五百年為正法時期;此後一千年為像法時期;在後一萬年就是末法時期。
  • 佛教中小乘、中乘、大乘、一乘是什麼意思?
    一般大家都知道佛教中有大乘、小乘之說,但具體什麼意思,不一定都很明白。其實佛教不僅有小乘和大乘,還有中乘和一乘,但大家可能見到的不多。今天末學就和大家簡單分享一下,看看一乘、大乘、中乘、小乘都有什麼意義。乘。
  • 佛教說的「四大皆空」是什麼意思?
    佛教說的「四大皆空」是什麼意思?自唐朝時期,佛教傳入我們中國後,越來越興盛,歷朝歷代的帝王們很多都是非常信奉佛教的,當時的國家統治者,很多都將佛教作為了國家的一項重要的思想文化,利用這個宗教來讓百姓更加的安定,或者說安撫民心。
  • 佛教的空是什麼意思,有什麼含義呢?
    佛教文化在中國不斷的傳播發展,一些佛教術語也經常出現在我們生活當中,極其賦予佛教文化特色的非【空】莫屬,如【四大皆空】,我們常在生活中會聽到【四大皆空】。在生活中沒有了解佛教文化的會以為,【四大皆空】代表的事酒、色、財、氣。
  • 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覺悟成佛,菩提樹有何功德
    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覺悟成佛,菩提樹有何功德?無論信佛與否,很多人常會說一句話「心似菩提樹」,用這句話來形容自己的心無波瀾。而對普通世俗人而言,菩提樹,也就是一種普通的喬木而已。可是,您知道嗎,對信佛的人來說,菩提樹那可是佛教的聖物。其原因很簡單,大概在距今2600年前,佛教的創始人、後來被尊稱為「佛祖」的釋迦牟尼,就是在一棵菩提樹之下覺悟成佛的。後世信佛之人為了紀念這個事件,便將菩提樹當成佛教的第一聖物,其地位簡直就是釋迦牟尼的化身。相傳,釋迦牟尼在成佛之前,也有過很多年的苦修。
  • 佛教加持是什麼意思
    佛教加持的意思:  謂互相加入,彼此攝持。原意為站立、住所,後轉為加護之義。又譯作所持、護念。佛菩薩以不可思議之力,保護眾生,稱為神變加持。  佛教加持的種類:  從加持的種類來說,上師的加持分身、語、意三個方面。身加持是指清淨弟子的身業和脈障,得身金剛加持;語加持是指清淨弟子的口業及風障,得語金剛加持;意加持是指清淨弟子的意業及明點障,得意金剛加持;更深一層意的加持,是指使弟子的心和佛心融為一體,清淨阿賴耶識業及所知障,得智慧金剛加持。
  • 佛教:「南無阿彌陀佛」什麼意思?怎麼念誦最為殊勝
    佛教中,淨土法門,最為殊勝,普被三根,無論你是聰明還是愚痴,只要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念得「一心不亂」,臨命終時就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成就佛國淨土。淨土法門,是佛祖住世之時,觀機施教,唯此持名念佛之法,最易得度,故不問自說。
  • 農曆七月,佛教大蒙山施食法會,是怎樣的一種形式?有什麼作用?
    佛教裡所說,眾生隨業輪轉,在六道中輪迴。這裡複習:《佛說六道輪迴苦,六道,到底是什麼?》六道中的三惡道,其中有一道是餓鬼道。佛祖慈悲之心,佛教中有針對餓鬼道的布施方法——施食。居士在家可以自行操作,念誦經咒將供品在虛空中放大,給餓鬼道眾生開喉嗓,施予清涼食物。
  • 佛教中的八難是什麼意思?
    問:佛教中的八難是什麼意思?大安法師答:八難是障礙眾生聞法修行的八種厄難,比如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在三惡道裡面受苦都來不及,就無有閒暇,沒有機緣見佛聞法修行,這是三惡道的三種障礙。再就是生到無想天,心思不動,他也不可能聞法修行,這叫長壽天難,這是屬於色界第四禪的無想天,壽命很長,五百劫,不能聞佛說法。
  • 佛教皈依三寶是皈依哪三寶,三寶又代表什麼意思
    佛教皈依三寶是皈依哪三寶《六祖壇經》說過,善知識的眾生啊,皈依覺悟,就能【兩足尊】;皈依正法,就能【離欲尊】;皈依淨土,就能【眾中尊】。要把覺悟當作修習佛法的老師,不要去依附各種外道,要認清自己本性中的佛、法、僧三寶來自證自悟。
  • 【佛教常識】【無我】是什麼意思?無我境界是怎樣的?
    無我是什麼意思?佛教無我的意思  無我,梵語(Anātman),即世界上沒有一個恆常不變的獨立個體,所謂的「我」只不過是一個相續不斷的五蘊聚集體。佛教根據緣起理論,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沒有獨立的、實在的自體,即沒有一個常住、獨立、自在、主宰的「自我」(靈魂)的存在。
  • 佛教知識:供齋的功德原來這麼大!
    供齋就是供佛齋僧的意思,即佛教護法善信居士們布施財物或食材(物)於寺院,上供諸佛、中奉賢聖、下及六道三途一切有情。供養十方現前僧眾,自得衣食豐足、家庭和睦、福壽綿長等,故供養十方僧寶又名「種福田」。有位法師徒步託缽乞食普陀山的時候,他的徒弟全要到了,唯獨他沒要到。要了二十一家,沒要著,最後一家結婚,他的徒弟都從他家要到了,最後說「師父啊,你上他家去要吧,他家在結婚,我們都從他家要的」。他去了之後,他說什麼「沒有了」。為什麼會這樣,我們沒有跟他結上這個善緣,我們沒給他。所以他的徒弟看到他兩眼都發直說:「師父把我的給你吧?」
  • 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的區別
    其實現在追求暫時利益的人比較多。修行人求法也好,好像只是求人天福報,成了種人天乘。我們佛教中的乘,先是人天乘,然後是小乘,再是大乘。人天乘只求即生中快樂、妙色、生意好,很多人學佛就是這個目的。如果你想獲得人天乘的福報,念佛號就足夠了。如果還要獲得生生世世的利益,就應該發下殊勝大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