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在漢地佛教叢林中的地位,可謂舉足輕重。它是佛門四眾弟子必修的功課之一,依照不同譯經家的翻譯,《大悲咒》大體上有廣、中、略三個版本。如今,在佛子中流傳最廣的,當屬「伽梵達摩」所翻譯的84句《大悲咒》。
儘管《大悲咒》有不同的版本,但它均出自《大悲心陀羅尼經》。據佛經中所載,《大悲咒》全名為《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為過去九十九億恆河沙數諸佛所說。《大悲咒》能在娑婆世界流傳,則得益於觀音菩薩悲憫此間一切眾生,倒駕慈航,誓願度化無量眾生出離苦海。
佛經中說,過去無量劫前,觀世音菩薩於因地修菩薩行,彼時有佛號千光王靜住如來。觀音菩薩於佛前聽聞《大悲咒》,當即從初地菩薩,證得八地即不動地菩薩果,並得佛摩頂。菩薩心生大歡喜,隨即發願道:「若我能利益一切眾生,即時得千手千眼。」發願之後,諸佛為之放光,大地為之震動,即時生出了千手千眼,這也就是千手觀音的由來。那麼,既然《大悲咒》有如此威德力,誦讀它有何功德利益呢?
經中有言,如法修持《大悲咒》,能得無量功德利益。譬如,得無量三昧辯才、不墮三惡道,能生諸佛國、欲生何等佛土,隨願皆得往生等等。佛門中的高僧大德,單憑持誦此咒,有大成就者不勝枚舉。但是也有人說,為何自己每天也誦《大悲咒》,但卻沒有感應道交,甚至連絲毫的進步都沒有呢?依據典籍開示,原因大約有二。
其一,修行不如法。修學《大悲咒》,要發大菩提心,與菩薩般誓願度盡一切眾生。另外,要嚴持戒律,以平等心對待眾生,不起殺盜淫妄等惡念。最後,制心一處,行住坐臥都在念誦《大悲咒》,不要使其斷絕。由此看來,《大悲咒》不是隨便念誦幾遍就能有成就,這樣修學只能說是結個善緣。
針對最後一點「制心一處」,也是我們凡夫俗子最難做到的。譬如,很多人修學《大悲咒》,一段時間之後,就想能否與其它經文同修。《金剛經》云:「諸法平等。」法門本身沒有高下之說,也沒有不能修學其他法門的說法。但是,修學時一定要有主次,否則既學《大悲咒》,又學念佛,還要參禪,就變成了雜修雜行。捫心自問,造成這種情況,主要還是我們對於《大悲咒》沒有生起無上的信心,在法門之間徘徊不定。
其二,唯除不善,除不至誠。經中有言:「誦持大悲神咒者,於現在生中,一切所求,若不果遂者,不得為大悲心陀羅尼也。惟除不善,除不至誠。」意思是說,念誦《大悲咒》者,一切願行若不能圓滿,就不能稱作陀羅尼。但是,有兩個前提,即「善」與「至誠」。
譬如,有人一邊學《大悲咒》,一邊想著殺盜淫妄等惡念,甚至付諸行動,假如能夠通過修學《大悲咒》而滿願,那麼菩薩豈不是成了惡行的幫兇。再者, 民間有句話話,叫做「急來抱佛腳」,除了言行的不當,對於心不至誠者,同樣難以獲得佛法的利益。比如以聊勝於無的心態,馬馬虎虎地修行,有用則有用,不管用也沒有損失。如此種種念想,都是於佛法生疑,當然難有感應。
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唯智能度。《大悲咒》是「良藥」一味,能除八萬四千煩惱,若能依教奉行,如法誦持,則諸佛菩薩不離其側,功德無量。南無阿彌陀佛。
更多佛經解讀、佛門典故,請關注蓮荷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