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華映科技(000536.SZ)開盤跌停,報2.84元/股,截至發稿,下跌7.62%,報2.91元/股。
今日早間,華映科技公告稱,公司從臺灣地區公開資訊觀測站獲悉,中華映管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華映管」)於9月18日晚發布重大訊息,中華映管之資產不足抵償負債,且眾多債權人競相申請法院強制執行中華映管土地、建物等各項資產,中華映管已無法繼續生產、營運;中華映管董事會於當日依臺灣地區公司法第211條規定決議申請法院宣告破產,以使中華映管員工及各債權人能依法律規定公平受償。
9月18日晚間,華映財務長黃世昌在記者說明會上稱,「華映除土地、廠房全數已遭查封外,臺灣地區桃園地方法院17日前往華映龍潭廠,進行機器設備的資產查封,華映遭法院查封的土地、廠房、機器設備各項資產,預計將遭法院後續拍賣的強致執行程序,因為無法繼續生產營運。」
要知道,21世紀初臺灣地區液晶面板產業一度形成由友達光電、奇美電子、廣輝電子、中華映管、瀚宇彩晶等組成的「面板五虎」格局。
如今時過境遷,中華映管卻被置於破產的難堪局面。
重整遭駁回,中華映管宣告破產
2010年1月,華映科技實施重大資產重組,控股股東從而變更為中華映管(百慕達)股份有限公司,實際控制人為中華映管。
此後,華映科技主營液晶模組(LCM)產業、蓋板玻璃產業、面板產業。
截至2019年半年報,中華映管(百慕達)股份有限公司持有華映科技7.29億股,佔總股份數的26.37%,為第一大股東。
事實上,中華映管的危機並非一時之危,而是在今年年初就顯露冰山一角。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梳理公告發現,中華映管於2018年12月13日經董事會決議通過,一度向臺灣地區桃園地方法院申請重整及緊急處分。
但是,事與願違,2019年1月31日,中華映管的重整申請遭到臺灣地區桃園地方法院駁回,此後,儘管中華映管提出抗告,但是半年後的2019年7月29日,臺灣地區桃園地方法院還是作出駁回中華映管重整申請之裁定。
重整失利後,中華映管才申請法院宣告破產。
華映科技實控權或生變,追加30億訴訟金額
對於大股東的危機,華映科技在2019年半年報中早有預見性,其透露,中華映管於2019年2月12日召開董事會,認定其對華映科技已喪失控制力,中華映管與華映科技及其子公司已非母子公司關係。
鑑於中華映管提出其已喪失對公司控制權,因此公司目前控制權歸屬情況存在不確定性,後續華映百慕達所持公司股權若被強制執行,可能導致公司控制權變更。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發現,目前,華映科技第二大股東為福建省電子信息產業創業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持股13.73%,背後實控人為福建省國資委,第三大股東為莆田市國有資產投資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也是13.73%。
對於中華映管宣告破產的影響,9月19日,華映科技證券部人士表示,以公告為準。
此外,2019年半年報顯示,華映科技於2018年12月29日與華映百慕達存在其他合同糾紛事項(未完成業績承諾須向公司進行現金補償),已向福建省高院提起民事訴訟並獲得立案受理。
2019年1月8日,華映科技向法院申請對華映百慕達的財產採取財產保全措施。2019年3月,公司追加大同股份及中華映管為上述訴訟案被告,並將訴訟請求變更為判令華映百慕達向公司支付業績補償款人民幣19.14億元、判令大同股份和中華映管就華映百慕達向公司支付上述業績補償款人民幣19.14億元承擔連帶清償責任。
根據2018年度審計結果,華映科技已向法院申請將訴請金額追加至30.29億元,將聯合法律顧問儘快推動上述訴訟案。
2019年上半年,華映科技營業收入為7.74億元,較上年同期22.89億元下降66.17%;淨利潤虧損7.12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虧損4.4億元,同比下降162.34%。
為緩解中華映管事件對公司模組業務的衝擊,華映科技也在半年報中提到,公司經營團隊進一步梳理了發展戰略。
其表示,「對中小尺寸顯示模組業務之產品結構進行調整,在車載顯示屏基礎上增加工控顯示屏、智慧型手機屏、平板電腦屏、筆記本電腦屏等加工,豐富產品類型。將整合模組資源,圍繞華佳彩面板資源進行配套,在華佳彩廠內建設智慧型手機屏模組生產線,提升市場反應速度;在積極推進華佳彩車載顯示屏認證的同時,公司將增加能快速上量的智慧型手機屏等產品切入市場,提高產線稼動率,待產能逐步提升後,再優化產品結構。」
(責任編輯:DF506)